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系统治疗恶性胸腔积液47例 被引量:40
1
作者 王永武 张家裕 +1 位作者 周永新 茅爱武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395-396,共2页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系统 治疗 恶性胸腔积液 并发症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系统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旭华 李剑 +1 位作者 孙成英 邢利宝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45-246,共2页
关键词 恶性胸腔积液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引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定位方法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精准度对比研究
3
作者 司元 史雯嘉 +4 位作者 严鹏 蔡晓菡 陈蕾 孔珊珊 余晓芳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5,共4页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2例PICC置管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微气泡联合超声实时定位)与对照组(腔内心电图定位),每组各76例。比较两组患儿定位成功率、导管尖端准确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试验组在定位成功率、尖端准确率、操作效率、置管成本、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2次摄片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脏微气泡联合超声定位技术通过动态可视化监测可提升PICC导管定位精度,在提高操作安全性和降低并发症方面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需规避放射暴露的儿童群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微气泡 超声定位 儿童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腔内心电图 导管尖端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行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护理
4
作者 韩文文 张凯 +4 位作者 张奕 张佳佳 赵林芳 宫晓艳 庄一渝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116,共4页
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 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制订并优化置管方案;应用心脏超声联合“雪花征”进行尖端定位;严密监测并发症;强化患者回访工作。经精心且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患者于第6次化疗后成功拔除导管,未出现导管相关性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双隧道技术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心脏超声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分级预控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5
作者 于静 李育玲 +5 位作者 孟效红 黄河 李怀燕 冯丽娜 崔旭静 马凝睿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71-74,共4页
目的构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分级预控方案并评价应用效果。方法将2023年5-8月的1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中心静脉导管常规置入、固定及维护;2023年9-12月收治的151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基于风险预测模型和证据总结,经专家会议法构建... 目的构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分级预控方案并评价应用效果。方法将2023年5-8月的1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中心静脉导管常规置入、固定及维护;2023年9-12月收治的151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基于风险预测模型和证据总结,经专家会议法构建的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分级预控方案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预防及处理的知识知晓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P值接近临界值(0.05);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应用方案后护士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预防及处理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分级预控方案能延长患者置管时间,增强护理人员预防导管堵塞风险意识;但对导管堵塞率的影响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治疗 导管堵塞 风险分级 预控方案 导管维护 时间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何文惠 罗娜 +2 位作者 余有珍 马晓丽 马敏杰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29,共5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精确定位是当前PICC尖端定位领域的常用技术,对于优化药物输送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影像学、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局限性以...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精确定位是当前PICC尖端定位领域的常用技术,对于优化药物输送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影像学、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局限性以及适用条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超声定位 腔内心电图定位 电磁导航定位 深度学习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前臂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一例的护理 被引量:1
7
作者 盛婉婷 杨小惠 +1 位作者 赵林芳 曹秀珠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3,共3页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首次换药时间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曾颖华 李文姬 郑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72-2777,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经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经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对照组24 h内进行首次换药,比较两组患者在首次换药时穿刺点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情况,3周内心理状态(PHQ-9抑郁量表和GAD-7焦虑量表)和维护频率、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差异。观察组在置管后首次换药时的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程度及渗血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观察组在置管后的抑郁、焦虑评分和3周内的维护频率、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在PICC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可减少穿刺点出血、减轻疼痛,从而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程度。同时也可降低换药频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首次换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引导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传统置管法效果比较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邵亚 冯晓敏 +2 位作者 李亚玲 钟慧琴 陈新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8期96-99,共4页
目的比较心电图引导下的中心静脉置管法与传统穿刺置管法的效果。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ACP Journal Club、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随机... 目的比较心电图引导下的中心静脉置管法与传统穿刺置管法的效果。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ACP Journal Club、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随机对照实验注册网站中比较心电图引导中心静脉置管法与传统穿刺置管法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电图引导下的中心静脉置管法能显著增加导管尖端到位率(RR=1.45,95%CI=1.20~1.74,P<0.01),置管深度尚难以作出比较,心电图引导法置管操作时间较传统穿刺置管法操作时间略长。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种置管法未显示出差异。结论与传统穿刺置管法相比,心电图引导的中心静脉置管法对提高导管尖端到位率有明显益处,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月圆 高佩 +2 位作者 郭林芳 钱火红 曹洁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0,共4页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中关于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临床决策、实践指南、最佳证据、横断面研究等。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分别为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各4篇、系统评价及横断面各1篇、证据总结3篇。总结内在因素、外在因素、评估内容、评估时机、评估工具5个主题,共34项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的最佳证据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对PICC携管期间预防皮肤损伤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皮肤损伤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护理体会——评《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伟芳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04-I0004,共1页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令导管到达临近心脏的大静脉,使药物能顺利输入到患者的体内。对于需要长期持续性进行静脉输液或是用药的患者,PICC置管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肘正中静脉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科学技术出版社 静脉 常见并发症 长期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肿瘤相关性腹水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1
12
作者 颜恺然 王丹若 +2 位作者 逄天宇 孙露露 袁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63,共5页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肿瘤腹水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优化导管引流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Upto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医脉通、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关...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肿瘤腹水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优化导管引流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Upto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医脉通、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关于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肿瘤相关性腹水导管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临床决策和随机对照试验等。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结合专业人员的判断,进行证据汇总。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1篇,随机对照试验6篇,队列研究1篇。汇总了关于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肿瘤腹水管理的23条证据,包括评估、腹水引流调节装置、导管固定、敷料、冲管和封管、导管堵塞处理、腹水渗漏预防处理、并发症处置及健康教育9个方面。结论总结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肿瘤相关性腹水管理的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腹水以及优化导管引流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腹水 肿瘤 肿瘤相关性腹水 腹水引流 管理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13
作者 赵顺莹 沈斌 +1 位作者 邢韦韦 高艳秋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39-1245,共7页
目的:系统检索并评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选择及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有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 目的:系统检索并评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选择及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有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11日。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使用预测模型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和适用性评价。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涉及15个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15个模型的AUC或C指数为0.67~0.930;5个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8个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16篇文献质量评价结果均为高偏倚风险、低适用性风险。出现频次较高的预测因子包括:肠外营养、糖尿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重症监护室患者或住院史、管腔数、使用抗生素、股静脉置入、恶性肿瘤。结论:现有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预测因子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偏倚风险高,未来应对模型进行进一步验证,为制订有效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气胸和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6
14
作者 谢加富 李伟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3期2066-2067,共2页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气胸和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6年1-10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3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气胸和胸腔积液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自发性气胸28例,胸腔积液35例。结果:自发性...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气胸和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6年1-10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3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气胸和胸腔积液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自发性气胸28例,胸腔积液35例。结果:自发性气胸患者有2例放弃治疗,1例改用粗管治疗,有效率96%,治愈率88%;35例胸腔积液患者,32例积液基本消失,2例存在包裹性积液,1例放弃治疗,有效率100%,引流胸腔积液完全消失率91%。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和胸腔积液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性好、并发症少、可反复使用、肺复张完全、胸腔积液引流彻底、治愈彻底等优点,此技术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胸 胸腔积液 中心静脉导管 胸腔闭式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科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9
15
作者 王文超 王颖雯 +4 位作者 康琼芳 王瑞 顾莺 张玉侠 张崇凡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1-268,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儿科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VAD)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危险因素。方法系统检索Ovid-Medline、Ovid-Embase、JSTOR、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纳入发... 目的系统评价儿科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VAD)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危险因素。方法系统检索Ovid-Medline、Ovid-Embase、JSTOR、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纳入发表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0年6月关于儿童CVAD发生CLABSI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并行PICU、NICU、血液肿瘤及儿科病房人群分层分析。结果纳入16篇文献,共计34478根CVAD和1585358个导管日。PICU、NICU、血液肿瘤及儿科病房人群发生CLABSI危险因素的合并OR(95%CI)分别为:①PICU:体重(<8 kg)2.72(1.89~3.92)、特指心脏疾病1.75(1.26~2.01)、输入血制品(RBC或PLT)4.95(3.65~6.72)、使用ECMO 5.83(3.50~9.70)、机械通气2.56(1.80~3.65)、血管活性药物2.89(2.05~4.08)、肠外营养10.60(6.44~17.47)、特指胃肠道疾病2.72(1.43~5.16)、胃造口术后管2.13(1.43~3.10)、股静脉置管2.32(1.84~2.94)、同时置管数>1根4.93(3.60~6.76)和长期管道2.15(1.68~2.75);②NICU:肠外营养2.60(1.25~5.41)、股静脉置管1.71(1.08~2.70)和置管时间>21 d 1.39(1.21~1.61);③血液肿瘤:肿瘤4.95(2.73~8.96)、处于密集进行化疗的阶段8.10(2.50~25.70)、1周前输入RBC 6.77(2.18~21.04)、1周前输入PLT 7.09(2.64~19.05)、多管腔数2.92(1.37~6.24)和隧道式导管3.36(1.41~7.97);④儿科人群:血流感染史2.22(1.58~3.10)、上肢静脉置管3.95(2.98~5.24)和下肢静脉置管2.03(1.94~3.04)。结论PICU、NICU、血液肿瘤和儿科人群CVAD发生CLABSI的危险因素具有其专科的独特性,治疗和置管因素对CVAD发生CLABSI的影响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儿科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癌性胸水灌注化疗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丽华 李金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26-226,共1页
关键词 胸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 癌性胸水 胸腔灌注化疗 恶性肿瘤 并发症 药物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60
17
作者 江文 何海燕 +2 位作者 彭娜 刘蕾 曾登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前期对PICC置管专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查证和Meta分析,形成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对18位PICC护理专家进行咨询和重要性评分,用Excel 2015和SPSS 21.0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并修改定稿。结果依据PICC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建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患者基本情况(16个二级指标)、穿刺肢体情况(12个二级指标)、血管和导管选择情况(8个二级指标)和患者依从性(5个二级指标)。结论初步建立了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据此进行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从而针对性制定护理计划以预防和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风险评估 评估指标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疾病患者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血栓形成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62
18
作者 范彬 黄芬 +1 位作者 张玉红 梅赣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2-276,共5页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及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CRTC)形成的...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及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CRTC)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共483例,共进行612次PICC置管,置管时间中位数101(48-184) d;观察CRBSI及CRTC的发生率,并对CRBSI及CRTC的相关变量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CRBSI共47例(7. 7%),发生率为0. 59‰导管日;而CRTC共16例(2. 6%),发生率为0. 20‰导管日,无其他相关严重并发症。CRBSI和CRTC相关的变量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类型的疾病相比,急性白血病与CRBSI的高发病率显著相关,但与CRTC无显著相关。结论:与传统CVAD置管方法相比,PICC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成为CVAD有效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血栓形成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0
19
作者 柳威 吴怀球 +5 位作者 张卫东 刘念 江刚 陶寅 李文朴 刘志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24-1625,共2页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自发性气胸患者53例,随机分为中心静脉导管组及硅胶管组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闭式引流...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自发性气胸患者53例,随机分为中心静脉导管组及硅胶管组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闭式引流相关并发症、症状缓解时间、气胸闭合时间、带引流管天数、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评估其疗效。结果:中心静脉导管组治疗有效率、症状缓解时间、气胸闭合时间、带引流管天数、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分别为73.1%、1.1±0.7 d、5.8±4.2 d、5.9±3.6 d、10.1±5.1 d、6 842±3 249元)与硅胶管组(分别为81.5%、1.2±0.7 d、3.9±3.7 d、5.4±4.3 d、8.9±4.7 d、5 730±2 408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并发症发生率后者明显高于前者(77.1%vs 23.1%,P﹤0.05),以疼痛及皮下气肿为主。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好、副反应低,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 中心静脉导管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被引量:15
20
作者 胡晓华 姜斌 +3 位作者 龚圣济 王美玲 刘锋 袁海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4-555,共2页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在恶性胸腔积液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对8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病史资料。其中41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闭式引流加药物灌注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组),42例应用传统穿刺闭式引流加药物灌注治疗...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在恶性胸腔积液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对8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病史资料。其中41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闭式引流加药物灌注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组),42例应用传统穿刺闭式引流加药物灌注治疗(对照组)。结果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组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25例,无效6例;对照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9例,无效18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组与对照组比较:Karnofsky标准评分提高多,且不良反应少。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闭式引流加药物灌注治疗,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和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腔积液 中心静脉导管 胸腔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