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心静脉导管拔除后静脉空气栓塞1例
1
作者 万利 张周沧 +1 位作者 丁嘉祥 王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8-941,共4页
空气栓塞是一种罕见的可危及生命的疾病^([1]),其中静脉空气栓塞是血液透析和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潜在并发症^([2])。本文报道1例中心静脉导管拔除后静脉空气栓塞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对静脉空气栓塞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措... 空气栓塞是一种罕见的可危及生命的疾病^([1]),其中静脉空气栓塞是血液透析和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潜在并发症^([2])。本文报道1例中心静脉导管拔除后静脉空气栓塞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对静脉空气栓塞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措施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认识。1 病例资料患者为女性,59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术 空气栓塞 并发症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置管后带管回家的护理 被引量:13
2
作者 宁文文 高勇 冯小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295-2297,共3页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导入,并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方法。对于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是安全可靠的选择。癌症患者化疗间歇期一般为2-3周,在此期间患者会出院回家休养,带管出院不可避免。...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导入,并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方法。对于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是安全可靠的选择。癌症患者化疗间歇期一般为2-3周,在此期间患者会出院回家休养,带管出院不可避免。癌症患者由于化疗后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严重受抑制,机体抵抗力下降,对于带管出院的患者,如何避免院外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出院后的管道护理尤为重要。随着PICC输液治疗护理领域的实践不断拓展,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现有医疗制度和水平的护理实践标准及带管回家的护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发生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赵晓宁 王玉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78-481,共4页
目的对老年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我院PICC术的650例患者,分为血栓组233例和对照组417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650例患者中,... 目的对老年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我院PICC术的650例患者,分为血栓组233例和对照组417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650例患者中,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233例,血栓发生率35.8%。血栓组患者的年龄[(86.2±6.3)岁vs(78.9±9.7)岁]和体质量指数[(24.5±3.5)kg/m2 vs(23.3±3.0)kg/m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栓组恶性肿瘤(44.2%vs 22.8%)、血栓史(18.0%vs 8.4%)、慢性肾功能不全(23.6%vs 6.0%)、近期手术外伤史(25.3%vs 0.7%)、年龄>80岁的比例(89.3%vs 50.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近期手术外伤史是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结论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很多,有年龄、体质质量指数、恶性肿瘤、血栓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近期手术外伤史、置管手臂、PICC管尖端位置,其中年龄、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近期手术外伤史是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人体质量指数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置时间对体外循环术后中心静脉管道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赵荣 胡雪慧 +4 位作者 崔勤 薛卫斌 藏妍 郑霄 苏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498-499,共2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手术后患者的中心静脉管道感染情况及其与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科监护病区近2年来心脏手术后患者的中心静脉管道,按留置时间分类,对明确的和可疑的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患者,均留取外周血和导管标本进行培养。结果...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手术后患者的中心静脉管道感染情况及其与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科监护病区近2年来心脏手术后患者的中心静脉管道,按留置时间分类,对明确的和可疑的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患者,均留取外周血和导管标本进行培养。结果:留置时间4~7d时,中心静脉管道感染率为1.1%,留置时间8~14d的感染率为20.8%,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时间超过15d的患者,导管感染率为78.9%。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后患者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发生率与留置时间长短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中心静脉管道的感染率显著升高;而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 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术 感染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定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5
作者 于跃 郝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44-1247,共4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静脉置管技术。对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应该放置在什么位置以及如何在X线下进行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的最适位置、X线定位的影像学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静脉置管技术。对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应该放置在什么位置以及如何在X线下进行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的最适位置、X线定位的影像学标志及导管末端的移动性等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术 外周静脉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超声引导下的改良型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赵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3417-3417,共1页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针对较难穿刺而又需要使用PICC输入药物的患者进行穿刺。结果 12例患者均穿次成功。结论使用改良型塞丁格穿刺技术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关键词 导管 留置 改良型塞丁格技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正位片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定位导管尖端 被引量:9
7
作者 胡燕标 吴飞飞 +7 位作者 江怡 王燕辉 谢平坤 夏诗勇 彭稳稳 陈旭东 汤升 张景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16-1019,共4页
目的评估胸椎X线正位片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定位导管尖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接受PICC患者,术后接受1次以上胸部X线正位摄影、胸椎X线正位摄影及胸部CT,其中胸椎正位片183例次(A组),胸部正位片334例次(B组)。... 目的评估胸椎X线正位片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定位导管尖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接受PICC患者,术后接受1次以上胸部X线正位摄影、胸椎X线正位摄影及胸部CT,其中胸椎正位片183例次(A组),胸部正位片334例次(B组)。对胸部CT纵隔窗图像进行重建联动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多平面重组,以多切面观察确定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CAJ)位置及对应的轴位CT层面,确定CAJ位置,并于定位像上标记辅助线,测量并比较CAJ至右侧第6、7后肋、第6/7后肋间隙、气管隆嵴及心右缘上下段交界点的距离。结果A组136例次(136/183,74.32%)导管尖端清楚显示,43例次(43/183,23.50%)隐约可见,4例次(4/183,2.19%)未显示;B组依次为131例次(131/334,39.22%)、169例次(169/334,50.60%)及34例次(34/334,10.18%)。A组导管尖端清楚显示率高于B组,未显示率低于B组(χ^(2)=59.65,P<0.01)。CAJ至右侧第6后肋、右侧第6/7后肋间隙、右侧第7后肋、气管隆嵴及心右缘上下段交界点的距离分别为-1.95~7.51 cm、-2.82~6.44 cm、-3.91~5.00 cm、1.19~6.58 cm及-1.12~1.43 cm,平均(3.50±1.78)cm、(2.38±1.76)cm、(1.18±1.75)cm、(3.84±1.01)cm及(0.11±0.05)cm,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54,P<0.01);两两比较,CAJ至右侧第6后肋距离与至气管隆嵴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距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J与心右缘上下段交界点距离最短,以通过该交界点的水平线上垂直2 cm范围内为PICC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结论胸椎正位片能清晰显示PICC导管尖端。心右缘上下段交界点水平线上垂直2 cm范围内为PICC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定位 体层摄影 X线 胸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带管肿瘤出院患者两种导管维护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朋朋 应燕萍 +3 位作者 吴林秀 凌瑛 黄惠桥 陈国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6-301,共6页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两种导管维护方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选择合适的维护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住院的217例PIC...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两种导管维护方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选择合适的维护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住院的217例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按照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n=136)和观察组(n=81)。对照组常规返院进行导管维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患者家属进行导管维护(冲管及封管、敷料的更换、肝素帽或无针接头的更换)。比较两组患者置管至拔管期间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张力性水泡、导管脱出、过敏性皮炎、穿刺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发生情况。结果剔除脱落患者,最终对照组127例、观察组75例完成研究。置管至研究结束,对照组张力性水泡、导管脱出发生情况好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过敏性皮炎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前3次导管维护中,两组均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对照组张力性水泡、导管脱出、穿刺口感染发生情况好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第4次导管维护至拔管期间过敏性皮炎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由家属对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进行导管维护可以降低导管相关的过敏性皮炎发生率,且不增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但家属进行导管维护的方式需进一步完善,尤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前期培训及考核,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肿瘤 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王静 杜朝晖 +10 位作者 李建国 周青 胡波 李璐 刘畅 甘泉 罗云 蔡书翰 邓彬 饶歆 卢章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781-1783,共3页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553例,根据科室不同分为ICU组265例,非ICU组288例。调查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统计置管困难和非置管困难患者并发症...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553例,根据科室不同分为ICU组265例,非ICU组288例。调查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统计置管困难和非置管困难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中心静脉置管术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9%(88/553),其中机械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1.6%(64/553),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4.3%(24/553)。ICU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4%(46/265),非ICU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4.6%(42/2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P>0.05)。两组患者导管脱出和不畅发生率〔1.1%(3/265)与4.5%(13/288)〕、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7.2%(19/265)与1.7%(5/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17、9.80,P<0.05)。两组患者穿入动脉、气胸、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2、0.00和0.04,P>0.05)。置管困难42例,发生并发症21例(50.0%);非置管困难511例,发生并发症59例(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8,P<0.05)。结论 ICU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但ICU患者需注意导管相关性感染,非ICU患者需注意加强导管护理,置管困难时建议应用超声引导穿刺来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并发症 重症监护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风险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徐依成 王桂华 +4 位作者 王培福 李硕丹 苗凤茹 高洁 杜继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4-617,共4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非肿瘤住院患者应用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风险。方法连续性收集2014年6月1日~2017年6月1日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接受PICC患者172例...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非肿瘤住院患者应用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风险。方法连续性收集2014年6月1日~2017年6月1日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接受PICC患者172例临床资料,分析其CRBSI的发生风险,并对国内住院患者PICC发生CRBSI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入选的172例患者中,61.7%置管发生在普通病房,38.3%置管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87.8%合并尿管留置,29.7%合并机械通气。本研究共置管183例,中位置管时间35d,6例患者发生CRBSI,发病率为0.6/1000个导管日。9篇文献报道的国内有关PICC发生CRBSI的风险多集中于肿瘤患者,报道感染率差异性较大[(0.26~33.10)/100个导管]。结论 PICC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应用发生CRBSI的风险低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尚需进一步评估其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后并发症 导管 留置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舜欣 李俊来 +3 位作者 刘萃 曹晓林 宋丹绯 赵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19-1021,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患者148例,共183条上肢静脉,置入PICC的上肢静脉进行定期检查。于置入PICC前行超声及D-二聚体检... 目的探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患者148例,共183条上肢静脉,置入PICC的上肢静脉进行定期检查。于置入PICC前行超声及D-二聚体检测,置入PICC后每周进行D-二聚体检测,每2周进行超声检查,如上肢出现浮肿、疼痛等症状或D-二聚体值大于标准值500μg/L,即行超声检查。结果 148例患者183条上肢静脉中,32条(17.5%)被临床确诊为血栓,均被超声检出。置入PICC后发生血栓的患者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发生血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2±717)μg/L vs(423±420)μg/L,P<0.01]。结论 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发生血栓的概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对静脉血栓的早期发现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上肢 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放疗期间携带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柏兴华 臧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448-2451,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放疗期间携带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为乳腺癌患者化疗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4—12月在我院放疗期间携带PICC的患者21例,进行...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放疗期间携带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为乳腺癌患者化疗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4—12月在我院放疗期间携带PICC的患者21例,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Colaizzi现象学7步分析法分析材料。结果通过访谈归纳出5个主题,包括PICC选择及决策、PICC留置期间患者的就医问题、患者放疗期间的担心与顾虑、PICC留置期间是否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整个留置过程对PICC最满意的环节及最不满意的环节。结论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自身治疗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化疗给药方式,同时为患者制定系统的护理方案,以消除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的疑虑,从而保证其治疗期间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放射疗法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叶文 王锦权 +2 位作者 陶晓根 范骁钦 王秋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8-701,共4页
目的探讨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32例CVC-RI确诊患者的菌群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以及引起CVC-RI的相关因素。结果32例CVC-RI患者中,共分离出菌株3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株,革兰阴性菌10株,真菌1... 目的探讨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32例CVC-RI确诊患者的菌群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以及引起CVC-RI的相关因素。结果32例CVC-RI患者中,共分离出菌株3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株,革兰阴性菌10株,真菌11株;置管7天后CVC-RI发生率逐渐增高。与对照组比较,CVC-RI组患者年龄较大(P<0·05),住院时间、导管留置入时间较长(P<0·05),入科时APACHEⅡ评分较高(P<0·05),血清白蛋白和Glasgow评分较低(P<0·05),给予胃肠内营养者较少(P<0·05),气管切开数较多(P<0·05)。结论对于住院时间较长、血清白蛋白低、APACHEⅡ评分较高、Glasgow评分较低、行胃肠外营养及高龄气管切开患者,尤其应注意CVC-RI的发生;重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应根据已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感染/病因学 重症监护病房 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灌注恩格菲治疗癌性胸水30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蓉环 刘安文 +1 位作者 丁剑午 兰琼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9期3054-3055,共2页
目的:观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灌注恩格菲在癌性胸水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30例癌性胸水患者行胸腔内置中心静脉导管,最大限度地排尽积液后,胸腔内进行恩格菲12~20mL灌注治疗,待引流液消失维持48h以上后拔除中心静脉导管,4周后复查... 目的:观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灌注恩格菲在癌性胸水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30例癌性胸水患者行胸腔内置中心静脉导管,最大限度地排尽积液后,胸腔内进行恩格菲12~20mL灌注治疗,待引流液消失维持48h以上后拔除中心静脉导管,4周后复查。结果:全组总有效率为87%,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的全身性毒副反应。结论:恩格菲胸腔内灌注治疗癌性胸水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水 肿瘤 恩格菲 导管插入.中心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调查 被引量:3
15
作者 柳高 付治卿 李世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163-1166,共4页
目的调查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置管部位下,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将与血栓发生相关联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老年患者405例,根据置管部位不同分为股静脉组46例,颈... 目的调查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置管部位下,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将与血栓发生相关联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老年患者405例,根据置管部位不同分为股静脉组46例,颈内静脉组40例,锁骨下静脉组319例。又根据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31例,非血栓组374例。对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锁骨下静脉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颈内静脉组和股静脉组(5.0%vs 15.0%,19.6%,P<0.05,P<0.01)。血栓组既往静脉血栓病史明显高于非血栓组(19.4%vs 6.4%,P<0.05)。结论老年患者通过锁骨下静脉途径进行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最低;静脉血栓史对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同样具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血栓形成 导管 留置 锁骨下静脉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弹力绷带用于白血病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1-211,214,共2页
目的探讨自制弹力绷带用于预防白血病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行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3例),PICC置管成功后对照组常规采用3M透明敷料加纱布固定,观察组在3M透明... 目的探讨自制弹力绷带用于预防白血病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行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3例),PICC置管成功后对照组常规采用3M透明敷料加纱布固定,观察组在3M透明敷料加纱布固定的基础上,加用自制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出血情况:0级9例,Ⅰ级11例,Ⅱ级7例,Ⅲ级3例;观察组出血情况:0级17例,Ⅰ级15例,Ⅱ级1例,Ⅲ级0例。观察组穿刺点渗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后穿刺点采用自制弹力绷带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效果好,操作方便,是预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后出血 弹力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联合白细胞介素-2注射治疗肝性胸水患者21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年兰 陈超伍 向晓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616-617,621,共3页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注射治疗肝性胸水的疗效。方法 40例肝性胸水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护肝、输白蛋白等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抽胸水治疗,治疗组则采用中...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注射治疗肝性胸水的疗效。方法 40例肝性胸水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护肝、输白蛋白等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抽胸水治疗,治疗组则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引流管,完全排空胸水后,注入IL-2,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胸水消退的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P<0.05),并发症少。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联合IL-2治疗肝性胸水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白细胞介素-2 胸水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内留置在恶性心包积液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骅 张民 +3 位作者 徐鹏 刘琨 李泽 宋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1期1995-1996,共2页
恶性心包积液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为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中心静脉导管(CVC)心包腔内留置引流术是目前治疗心包积液安全可靠的方法,本文对其引流方法、疗效及注意事项等做一综述。
关键词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心包积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31
19
作者 张畅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究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期间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护理对策,为减少PICC相关性感染的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60例肿瘤化疗患者,患者均行PICC。... 目的探究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期间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护理对策,为减少PICC相关性感染的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60例肿瘤化疗患者,患者均行PICC。详细记录PICC期间患者发生感染的人数,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统计感染病原菌种类及比例。对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根据相应的危险因素探讨合理的护理对策。结果 160例肿瘤患者PICC期间共发生相关感染26例,感染率为16.25%;采集26例患者的血标本培养细菌22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微小棒杆菌4株;激素药物使用史、化疗药物使用史、合并症、免疫功能、季节因素、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与肿瘤患者PICC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免疫功能、季节因素、穿刺次数是导致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激素药物使用史、化疗药物使用史、合并症、免疫功能、季节因素、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均与PICC相关性感染密切相关,需要结合危险因素以及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用以降低PICC期间的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观察儿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头端最佳位置 被引量:1
20
作者 韦捷 周怡睿 +1 位作者 王龙伦 蔡金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00-1003,共4页
目的以CT观察儿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最佳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246例接受胸部增强CT检查患儿,于胸部增强CT图像中测量上腔静脉(SVC)长度、气管隆嵴至上腔静脉-右心房交界处(CAJ)的距离(气管隆嵴-CAJ)及其对应椎体单元(VBU)数量... 目的以CT观察儿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最佳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246例接受胸部增强CT检查患儿,于胸部增强CT图像中测量上腔静脉(SVC)长度、气管隆嵴至上腔静脉-右心房交界处(CAJ)的距离(气管隆嵴-CAJ)及其对应椎体单元(VBU)数量;分析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患儿之间上述参数的差异,观察年龄与上述参数的相关性,寻找PICC头端最佳位置。结果246例患儿气管隆嵴均位于SVC上、下端之间。SVC长度、气管隆嵴-CAJ及对应VBU的男、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不同年龄段之间上述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儿年龄与SVC长度及气管隆嵴-CAJ均高度正相关(r=0.921、0.800,P均<0.01),而与气管隆嵴-CAJ对应VBU无明显相关(r=0.018,P=0.781)。气管隆嵴至SVC下1/3上端距离为(8.62±4.88)mm,至SVC下1/3下端距离(即气管隆嵴-CAJ)为(21.14±8.51)mm。结论儿童PICC头端在SVC内的最佳位置为气管隆嵴水平下(8.62±4.88)~(21.14±8.51)mm,需结合年龄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静脉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