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近视戴镜矫正后中心视野视网膜敏感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原 贺翔鸽 +1 位作者 刘少章 叶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5-436,共2页
目的 比较青少年近视戴镜矫正前后中心 3 0°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变化 ,为青少年近视眼是否戴矫正镜进行中心视野视网膜敏感度测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umphrev 75 0 Ⅱ型全自动视野分析仪 ,测定 12 2只青少年近视眼戴镜矫正前... 目的 比较青少年近视戴镜矫正前后中心 3 0°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变化 ,为青少年近视眼是否戴矫正镜进行中心视野视网膜敏感度测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umphrev 75 0 Ⅱ型全自动视野分析仪 ,测定 12 2只青少年近视眼戴镜矫正前后的中心视野视网膜敏感度 ,并进行比较。结果  12 2只青少年近视眼均通过可靠性参数指标 ,有 110只眼矫正后中心视野视网膜敏感度有改变 ,且近视程度越高 ,中心视野视网膜敏感度改变越大。结论 青少年近视眼做中心视野检查时应戴镜矫正 ,否则会影响结果 ,特别是检查中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中心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中心30°视网膜光敏感度的状态分布及其对比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方严 石一宁 王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中心部视功能状态分布特点—10°~30°视网膜光敏感度,以期建立监测高度近视眼视网膜中心部视功能的方法,为预防性治疗视网膜黄斑病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OCTOPUS101中的中心低视力程序C08、M2程序...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中心部视功能状态分布特点—10°~30°视网膜光敏感度,以期建立监测高度近视眼视网膜中心部视功能的方法,为预防性治疗视网膜黄斑病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OCTOPUS101中的中心低视力程序C08、M2程序,对373眼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中心视功能状态—10°~30°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4象限光敏感度、4象限视野缺失点、平均视野缺失点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并分别与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149眼、中低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51眼、正常108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高度近视眼30°平均光敏感度(27.60±6.26)dB,视力0.57±0.39;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28.51±4.95)dB,视力0.62±0.39;中低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28.45±6.53)dB,视力0.87±0.25;正常对照眼(34.05±2.29)dB,视力1.13±0.28。高度近视组视力仅与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平均光敏感度和4象限平均光敏感度在高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中低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度近视眼30°视野平均缺失点(1.76±7.16)个,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0.50±2.58)个,中低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0.88±4.16)个,正常对照眼(0.04±0.38)个。平均视野缺失点分别在高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与中低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人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除鼻上象限与正常人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三象限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度近视眼已经存在明显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的损害,但与视网膜脱离高危眼在发生视网膜脱离之前相似,他们与正常人群眼有着明显的功能差异;根据高度近视中心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形成机制和与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的关系,对此人群进行系统眼底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状态的检测有益于视网膜黄斑病变的临床前症状体征的早期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膜黄斑病变 视网膜敏感度 视野 低视力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图样萎缩性黄斑患者视网膜敏感度改变的微视野检查
3
作者 王梅英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78-1078,共1页
关键词 视野检查 黄斑部 敏感度 视网膜 萎缩性 患者 黄斑中心 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黄斑病变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与视功能改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夏阳 蔺云霞 徐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57-460,465,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近视程度的无黄斑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etinal thickness,R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及微视野改变规律,并分析结构与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 目的研究不同近视程度的无黄斑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etinal thickness,R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及微视野改变规律,并分析结构与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6至12月就诊于我院的100例(199眼)无黄斑病变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HD-OCT测量RT及GCIPL厚度;采用MAIA微视野计检测视网膜黄斑区10°范围平均光敏感度(MS)。根据屈光度不同分为A组(-1.0^-3.0 D)、B组(>-3.0^-6.0 D)、C组(>-6.0 D),比较各组所有测量参数的差异。分析患者屈光度与微视野计测量参数的相关性,相同解剖位置的黄斑区RT、GCIPL厚度与MS相关性。结果黄斑区4个方位RT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心方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4个方位视网膜GCIPL厚度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区总体MS,4个方位MS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心方位视网膜MS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所有参数在3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显示A组与B组、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B组、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总体视网膜MS及4个方位视网膜MS与屈光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中心方位视网膜MS与屈光度无相关性(P>0.05)。黄斑区RT与视网膜GCIPL厚度4个方位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两者上、下方位2个参数与视网膜MS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余方位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无黄斑病变近视患者即使最佳矫正视力≥1.0,也会有一定程度的黄斑区结构及功能改变,二者具有一定相关性。临床中可采用OCT和微视野二者相结合进行近视患者黄斑区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网膜厚度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丛状层 视野 视网膜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和微视野检查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4
5
作者 罗嘉婧 段虎成 +5 位作者 陈瑞 吕依洋 吕红玲 晏世刚 孔祥斌 宁晓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69-1174,共6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微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微血管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37例(72眼),根据Gass分期分为A组(2期IMEM 23眼)和B组(0期、...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微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微血管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37例(72眼),根据Gass分期分为A组(2期IMEM 23眼)和B组(0期、1期IMEM 25眼)及C组(健康对侧眼24眼)。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3人26眼为D组。利用OCTA检测所有受试者视网膜厚度、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FSVD)、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FAZ 300μm宽度内血流密度(FD-300)。微视野计检查各组受检眼黄斑中心6°范围的视觉敏感度(MS),分析不同组别受检眼OCTA检测指标、MS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眼BCVA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A组患眼CMT大于B组,B组大于C组、D组;5个方位视网膜厚度中央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5个方位MS A组小于D组。A组FSVD大于B组;各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无显著差异;FAZ面积A组、B组小于C组、D组;A组FD-300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BCVA(logMAR)与视网膜中央厚度和FD-300均呈正相关(r=0.719,P<0.01;r=0.407,P<0.01),与视网膜中央MS呈负相关(r=-0.564,P<0.01),与FSVD不相关(r=0.267,P=0.066),与FAZ面积不相关(r=-0.004,P=0.978)。IMEM患眼中央、上方、颞侧、下方、鼻侧视网膜厚度与其所对应的MS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IMEM引起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流改变会导致患者视力和MS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野 视网膜平均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黄斑区微循环状态与视功能改变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范彩媚 臧苗苗 +4 位作者 王丽君 易澄 曾璐瑶 武天硕 李汉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7-202,共6页
目的 联合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微视野计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黄斑区微循环状态和视功能变化情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观察性研究。收集NTG患者17例30眼作为NTG组,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 目的 联合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微视野计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黄斑区微循环状态和视功能变化情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观察性研究。收集NTG患者17例30眼作为NTG组,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NTG组3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3例23眼作为对照组。使用OCTA获取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线性密度(LD)及灌注密度(PD)。使用微视野计检测黄斑区10°范围的视网膜光敏感度(RS)及2°、4°固视率。比较各组间OCTA参数及微视野计参数的差异,并分析NTG患者OCTA参数与微视野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与轻度NTG组受试者之间除黄斑区中央和鼻侧的LD、P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区域和整体平均LD、PD在对照组和轻度、中度、重度NTG组受试者间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轻度NTG组患者黄斑区下方和颞侧区域RS均较对照组受试者降低。黄斑区各区域及整体平均RS随NTG病情分期加重而降低。在NTG组患者中,LD、PD与RS在黄斑区各区域和整体平均中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均为P<0.05)。NTG组患者黄斑区LD、PD与P2在一定区域内呈正相关。结论 NTG患者黄斑区微循环状态及视功能均较健康人显著下降,且随病情进展而加重;NTG患者黄斑区血管密度与RS存在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眼压性青 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野 血管密度 视网膜敏感度 固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内肿物对视野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高晶彤 夏德昭 《眼科研究》 CSCD 1997年第2期124-125,共2页
目的检测眶内良性肿物眼的视网膜光敏度(RetinalSensitivity,RS),分析RS下降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美国产Humphery视野分析仪,设计全视野60°范围内80个点的阈值程序检测RS。结果眶内肿物... 目的检测眶内良性肿物眼的视网膜光敏度(RetinalSensitivity,RS),分析RS下降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美国产Humphery视野分析仪,设计全视野60°范围内80个点的阈值程序检测RS。结果眶内肿物可导致相对应部位视野RS下降;RS依次与球壁受压面积、眼球突出度、肿物大小及病程有正相关关系。结论肿物压迫球壁是RS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敏感度 视野 眼眶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