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0篇文章
< 1 2 1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中心城市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富逻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国新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3,共11页
集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能向周边区域溢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促进集聚的有效方式,可以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引领性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性,通过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而,... 集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能向周边区域溢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促进集聚的有效方式,可以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引领性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性,通过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共同富裕是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的目标导向,而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以发展中心城市促进共同富裕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由渐次性富裕的时空逻辑、新空间赋能的联合逻辑、公平效率的市场化逻辑构成的整体性框架,路径上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在渐次性富裕发展道路中以人的流动促进时空正义,拓展人口流规模,优化流要素形态,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统一推进效率与公平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共同富裕 区域协调发展 集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群产业协作 被引量:1
2
作者 戴宏伟 蒋燕 郑立晨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9,共15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对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越趋于单中心结构,越有利于城市群的产业协作。(2)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通过提高城市合作倾向和产业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城市群产业协作。(3)异质性分析表明,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的空间结构对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以及创新型城市数量较少城市群的产业协作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并借助其创新增长极效应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城市 空间结构 产业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中心体系的识别与空间规律——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
3
作者 李继珍 鲁豫川 +2 位作者 盛佳慧 左俊杰 易峥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0,共8页
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立足山地城市特色,提出“定位—定界—定级—定类”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方法,通过设定中心性指数、中心级别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在位置、范围、能级、类型等方面刻画城市中心体系的完整形态,探索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 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立足山地城市特色,提出“定位—定界—定级—定类”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方法,通过设定中心性指数、中心级别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在位置、范围、能级、类型等方面刻画城市中心体系的完整形态,探索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规律。当前,重庆中心城区已形成“2主—4副—10组团—28典型社区”的多层级城市中心体系,向北发展战略能有效推动中北部城市中心发展,而外围郊区规划中心因配套不足或发展滞后未达到预期,在空间布局、空间集聚、空间辐射和功能业态4个方面存在明显的特征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城市中心体系 空间规律 重庆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消费高地视角下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4
作者 周勇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65,共12页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许多省区正处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推动消费与文化相结合,打造文化消费高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文化消费高地具有文化消费设施高层次...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许多省区正处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推动消费与文化相结合,打造文化消费高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文化消费高地具有文化消费设施高层次、文化消费对象高品质、文化消费项目高水平、文化消费市场机能健全、文化消费治理结构完善、文化消费人力资源丰富、文化消费服务投资踊跃、文化消费场景成熟、文化消费活动活跃、文化消费服务辐射范围广等特征。当前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文化消费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软实力”还不强,文化消费与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高质量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应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场景式、专业性、学习型、战略性、高科技、创意型文化消费高地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高地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内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5
作者 甄杰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59,共9页
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但建设工作仍存在由于不均衡、不协同等带来的掣肘问题。为此,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内涵、空间理论以及相关评价体系,构建由地理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制度空间四... 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但建设工作仍存在由于不均衡、不协同等带来的掣肘问题。为此,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内涵、空间理论以及相关评价体系,构建由地理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制度空间四要素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框架,并深入解构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与空间逻辑。以城市空间发展为主线,分析上海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探索优化城市空间的重点发展方向,最终提出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空间结构 产业园区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9个中心城市碳达峰转型状态评估研究
6
作者 王军锋 吴艺涵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0,30,共9页
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经济和人口聚集载体,是国家碳达峰目标实现的核心关注区域。科学评估我国中心城市的碳达峰转型的基础以及潜在的挑战,对于当前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非常重要。论文通过构建中心城市碳达峰转型状态的评估模型... 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经济和人口聚集载体,是国家碳达峰目标实现的核心关注区域。科学评估我国中心城市的碳达峰转型的基础以及潜在的挑战,对于当前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非常重要。论文通过构建中心城市碳达峰转型状态的评估模型,选取了适用于评估状态的多维指标,基于2016—2020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中心城市碳达峰转型状态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多数中心城市尚未进入碳排放达峰期和达峰后平稳下降期,南方地区中心城市目前经济发展的碳排放效率普遍高于北方城市;(2)中心城市能耗强度的下降速率均较快,这也直接带动了碳排放增量发展趋势的减缓,有利于碳达峰转型尽早实现;(3)中心城市经济和人口与碳排放量的脱钩状态不稳定,实现稳定脱钩的发展状态还需要中长期发展转型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达峰状态评估 指标体系 中心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视域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孙永波 王凤芹 宋明蕊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156-159,共4页
本文基于2014-2023年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对企业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 本文基于2014-2023年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对企业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可通过推动消费需求发展、增加人力资本和拉动产业升级影响企业创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和成长压力的企业创新存在异质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企业创新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级评价及推进建议
8
作者 曹静 狄蓉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2,共9页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实现“双循环”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采用中国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与发达国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截面数据,从国际化水平、消费水平、交通通达性三个方面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实现“双循环”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采用中国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与发达国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截面数据,从国际化水平、消费水平、交通通达性三个方面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强化消费产业支撑度;对标发达国家城市能级标准,发挥消费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断创新消费业态、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促进更深领域和更广空间的对外开放,提升消费中心城市的到达便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能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城市公共中心建设有效性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服务设施与人群活动匹配关系的数据分析视角
9
作者 高文秀 易敏仪 +1 位作者 王洁 刘泉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7,共8页
文章利用手机信令和POI等多源数据分析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区域和人群公共活动集聚区域的空间协同性,甄别深圳市公共中心的建设有效性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深圳市公共中心的建设有效性具有较为显著的地理区位差异,且在服务设施构成、... 文章利用手机信令和POI等多源数据分析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区域和人群公共活动集聚区域的空间协同性,甄别深圳市公共中心的建设有效性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深圳市公共中心的建设有效性具有较为显著的地理区位差异,且在服务设施构成、到访人流规模和实际服务覆盖范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公共中心周边居住人口规模、公共交通可达性、各类服务设施实际服务效用对公共中心建设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中心 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区 公共活动集聚区 建设有效性 多源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CBD创新升级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研究
10
作者 李文洁 单菁菁 武占云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8,共11页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加快消费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中央商务区(CBD)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承载区,是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和关键节点。本文通过构建五维分析框架...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加快消费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中央商务区(CBD)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承载区,是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和关键节点。本文通过构建五维分析框架,深入分析CBD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优势基础和当前面临的问题与短板,并在分析研判CBD创新发展趋势、梳理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完善功能布局、提升配套设施、增强高端消费供给、强化软环境支撑等方面提出加快CBD创新升级、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D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创新升级 五维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框架的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洪涝韧性研究
11
作者 任捷 王子航 +1 位作者 梁学琴 王雅荣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8,共7页
以黄河流域的25个中心城市为样本,基于PSR理论框架构建黄河流域城市洪涝韧性评价模型,对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洪涝韧性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Jenks自然间断点法对城市洪涝韧性系统三维度指数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显示:1)2012-2020年黄河流... 以黄河流域的25个中心城市为样本,基于PSR理论框架构建黄河流域城市洪涝韧性评价模型,对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洪涝韧性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Jenks自然间断点法对城市洪涝韧性系统三维度指数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显示:1)2012-2020年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洪涝韧性水平整体保持上升的趋势;2)从城市洪涝韧性系统的三维度来看,各城市系统的压力刺激性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状态敏感性指数波动起伏现象比较明显,适应性指数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城市洪涝韧性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不均匀分布,高洪涝韧性城市呈零星点状分布特征;4)城市洪涝韧性空间关联性主要呈现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3种空间关联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R模型 中心城市 城市洪涝韧性 洪涝韧性评价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通产业集聚对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影响与溢出效应分析
12
作者 霍晓姝 李嘉惠 武志勇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9-82,共4页
区域内流通产业集聚能够促使产业效率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有助于消费中心城市借助产业集群的优势,完善相关产业链,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本文以我国27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模型来分析流通产业集聚对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直接影响和溢... 区域内流通产业集聚能够促使产业效率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有助于消费中心城市借助产业集群的优势,完善相关产业链,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本文以我国27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模型来分析流通产业集聚对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流通产业集聚和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流通产业集聚对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和正向空间溢出;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后发现,流通产业集聚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均呈显著的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产业集聚 消费中心城市 空间溢出效应 产业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流动视角下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辐射效应研究——基于环京、环沪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13
作者 李向民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2,共8页
在空间计量回归方法框架下,选取以北京、上海为中心向外辐射区域的6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要素流动视角探讨中心城市公共服务建设对周边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旨在为促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有益视角。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公共... 在空间计量回归方法框架下,选取以北京、上海为中心向外辐射区域的6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要素流动视角探讨中心城市公共服务建设对周边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旨在为促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有益视角。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公共服务建设通过引导要素流动发挥辐射效应,具有显著时空异质性。北京公共服务辐射性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环京地区要素的“虹吸”,导致周边腹地要素流失,遏制了区域公共服务高质量均衡发展进程。上海公共服务建设对周边地区要素资源呈先“虹吸”后“反哺”态势,有效带动区域公共服务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京城市 环沪城市 中心城市 公共服务 辐射效应 虹吸效应 反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行政中心迁移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14
作者 徐少杰 王开泳 王甫园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6-288,共13页
以青岛市为例,利用CLCD数据集,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测度行政中心迁移前后青岛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分析行政中心迁移前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城市行政中心迁移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行政中心... 以青岛市为例,利用CLCD数据集,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测度行政中心迁移前后青岛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分析行政中心迁移前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城市行政中心迁移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行政中心迁移后,青岛建设用地面积扩展的数量、扩展速率、扩展强度的指标平均值均高于迁移前,即行政中心迁移加快了青岛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2)行政中心迁移带来了青岛城市空间扩展的集聚态势,表现出多中心集聚的变化趋势,环胶州湾沿线是空间扩展的主要热点区;3)土地财政是青岛行政中心迁移后城市空间扩展的直接原因,土地财政的提升提高了政府的空间治理能力,进一步推动青岛市生产要素、城市规划和城市功能的重构,间接影响了城市的空间扩展。本研究凸显了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中考虑行政中心迁移的空间影响的重要性,能为城市行政中心的科学迁移和规划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区划调整 城市行政中心迁移 城市空间扩展 作用机理 青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市民俗文化品牌推动经济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
15
作者 孙俊雅 吕琳 王清普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6期91-94,共4页
南阳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在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民俗文化品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但目前其在经济转型与区域竞争中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基于此,文章系统分析了南阳市的城... 南阳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在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民俗文化品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但目前其在经济转型与区域竞争中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基于此,文章系统分析了南阳市的城市定位与民俗文化资源概况,探讨了民俗文化品牌在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关键意义,并结合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背景,提出通过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品牌营销与推广等策略,推动民俗文化实现品牌化、产业化和数字化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并提供可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市 民俗文化 品牌 省域副中心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人体系统的城市用地重金属污染和健康风险评价: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
16
作者 邓凯文 安永龙 +3 位作者 黄勇 韩冰 李迪 王宇辰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9-1132,共14页
为摸底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用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本次研究对地表(0—20 cm)的土壤样本(共计107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该区域土壤环境的整体品质,数据指示其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具体来看,总潜在... 为摸底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用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本次研究对地表(0—20 cm)的土壤样本(共计107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该区域土壤环境的整体品质,数据指示其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具体来看,总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超标比例在25.23%左右,其中,Hg和Cd是主要的生态危害元素,它们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富集因子(EF)的平均值低于2,元素富集程度从低到高排列为:Cr、As、Ni、Cu、Cd、Zn、Pb、Hg,超过75.70%的样品处于无—弱富集等级;对于土壤重金属对儿童与成人的健康风险,99.07%以上的样本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仍有1件样本对儿童和成人构成了轻微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土壤中的As、Cr和Pb等3种重金属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市中心 土壤重金属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中心城市交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动因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青 吴向荣 +1 位作者 刘洋 郑衍迪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7-1177,共11页
为科学把握城市交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实现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基于2011—2020年我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交通碳排放数据,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SBM模型(GB-US-Super-SBM模型)并测算交通碳排放效率,利用修改的引力模型... 为科学把握城市交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实现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基于2011—2020年我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交通碳排放数据,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SBM模型(GB-US-Super-SBM模型)并测算交通碳排放效率,利用修改的引力模型建立空间关联网络,在此基础上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厘清交通碳排放效率空间网络结构及其动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9个国家中心城市交通碳排放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城市间存在较大差距。2)国家中心城市交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并逐渐形成了天津、西安、郑州等多个网络中心;空间网络关联性以2017年为节点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天津、西安、郑州等城市发挥着“桥梁”和“中介”作用,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3)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镇化水平差异、节能技术水平差异和空间邻接关系等因素在交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中发挥显著作用,其中空间邻接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交通碳排放效率 碳达峰 碳中和 空间网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外围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基于多尺度城市体系视角探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晓军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101,共12页
在城市体系视角下,城市人口规模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特征。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外围城市人口增长既存在虹吸效应,也存在溢出效应,其具体结果取决于集聚力和扩散力的动态平衡,因而有必要基于多尺度城市体系视角进行考察,探索... 在城市体系视角下,城市人口规模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特征。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外围城市人口增长既存在虹吸效应,也存在溢出效应,其具体结果取决于集聚力和扩散力的动态平衡,因而有必要基于多尺度城市体系视角进行考察,探索城市人口有序增长和城市体系合理优化的可行路径,为考察城市体系下城市间人口增长的空间效应提供有益参考,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战略。本研究利用中国1990—2020年城市面板数据,基于全国、省域和城市群层面的多尺度城市体系构建包含空间效应的计量模型,实证探讨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外围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地理范围。研究表明:第一,不同层面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外围城市人口增长均存在显著的虹吸效应,经过更换因变量、更换估计方法和补充遗漏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第二,在全国和省域城市体系下,国家和省域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东部县级市人口增长具有溢出效应,而对其他类型城市人口增长具有虹吸效应,且对内陆地级市的虹吸效应明显高于东部地级市;此外,国家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高等级城市的虹吸效应最大。第三,在城市群城市体系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外围城市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而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存在显著的虹吸效应。第四,外围城市人口增长还会受到地理距离影响,加入地理距离后的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中心城市人口集聚虹吸效应的地理范围主要在250公里范围之内,且呈现随着距离增加而递减的态势。为促进外围城市人口增长,既要科学认识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以释放其人口规模集聚红利;也需要外围城市主动融入城市体系,与中心城市建立较强的空间联系,以积极承接中心城市产业人口转移;此外,还需要重视外围城市自身经济、产业和财政等因素对其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并加快构建城市体系内高效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最终形成区域城市人口协调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外围城市 人口增长 城市体系 虹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创新中心城市的一流大学支持能力建设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江淮 孙冬卿 宗晓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6,共10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来看,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国家科技创新竞争的决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来看,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国家科技创新竞争的决定力量。相比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我国创新中心城市数量明显低于对应经济规模应有的水平,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一流大学对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撑能力不足是其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世界一流大学数量偏少、大学布局与创新中心城市空间偏离、大学对企业的创新溢出效应不足以及人才培养重心过低等问题,从而阻碍了我国创新高地的建设。因此,必须加快建设以世界一流大学群体为支撑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尽快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赢得中美战略竞争的主动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高地 世界一流大学 创新中心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7
20
作者 曾庆均 易露 唐菁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4,共15页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的高级形态载体。从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消费满意度五个维度构建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TOPSIS法对其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核密度估计、收敛性分析、修正...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的高级形态载体。从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消费满意度五个维度构建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TOPSIS法对其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核密度估计、收敛性分析、修正的引力模型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等25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为样本,剖析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2017—2022年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城市间发展差距大且呈现出梯队层级分布态势;从各维度看,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和消费满意度四个维度发展水平表现为上升趋势,消费繁荣度涨幅最大,到达便利度发展水平较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间发展的绝对差距较大,但城市的追赶效应使得相对差距缩小;从空间格局看,城市初步形成了北部“北京+天津”集聚圈、南部“广州+深圳”集聚圈以及以上海为首的长江联系带的“两圈一带”总体空间网络格局,表现出“高者全局集聚、低者局部扩散”的集散效应特征,城市间有着“核心城市占据主导,边缘城市结构优化”的非均衡空间联系。因此,应立足城市比较优势、深入挖掘并梯次培育特色消费增长点,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打造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积极把握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多层级优化城市消费资源空间配置,重视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圈扩容、结构优化的消费空间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动态演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