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中浆病 被引量:6
1
作者 徐建锋 陈开聪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701-703,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 ,简称中浆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60例60眼确诊为中心凹旁型CS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32眼和对照组28例28眼,治疗组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 ,简称中浆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60例60眼确诊为中心凹旁型CS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32眼和对照组28例28眼,治疗组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予患眼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传统药物口服治疗,疗程均为2~4个疗程。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 BCVA )、自觉症状、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及OCT结果为主要观察指标。 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3mo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好转( P<0.05),治疗后6mo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除个别患者有短暂口干、头晕及心慌外,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CSC患者的效果明显,可缩短病程,改善视功能,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凹旁 疗效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中心凹旁血流密度对BRVO患者玻璃体腔内康柏西普注射次数的预测作用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婷婷 赵玥 +1 位作者 沈亚明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46-2051,共6页
目的:研究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ME)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中围绕黄斑无血管区(FAZ)区域300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探讨并评估该参数对眼内注药次数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 目的:研究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ME)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中围绕黄斑无血管区(FAZ)区域300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探讨并评估该参数对眼内注药次数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1/2022-03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诊断为非缺血型BRVO合并ME并接受了玻璃体腔内康柏西普注射(IVC)的患者50例50眼,采用3+PRN治疗方案。将眼内注药治疗≤5次的患眼列为B组(25例25眼);眼内注药治疗>5次的患眼列为C组(25例25眼),另外随机选取对侧眼作为对照组A组(25例25眼)。采用OCTA对所有患眼行黄斑区3mm×3mm范围模式扫描采集视网膜血流图像,获取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CMT)及FD-300值。比较各组基线时及第3针注射后1、3、6、12mo时的CMT、BCVA(LogMAR)、FD-300。结果:B组和C组受试者治疗后1、3、6、12mo时的患眼BCVA(LogMAR)较基线均明显改善(均P<0.05);CMT较基线均明显降低(均P<0.05);FD-300较基线降低(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CVA(LogMAR)变化量与基线FD-300、CMT呈显著正相关(B组:r=0.77、0.70,均P<0.01;C组:r=0.89、0.78,均P<0.01)。眼内注药次数与基线FD-300呈显著负相关(B组:r=-0.63,P<0.01;C组:r=-0.7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FD-300参数是影响眼内注药次数的因素。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非缺血型BRVO合并ME患者能有效减轻患眼黄斑水肿,提高患者视力,降低FD-300。基线BCVA越差以及基线FD-300越低的患眼可能需要更多的注射次数。使用OCTA观察黄斑区FD-300,可在治疗前更好地预测非缺血型BRVO合并ME患者的最终视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 黄斑水肿 康柏西普 玻璃体腔 FD-300 黄斑中心凹旁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凹旁玻璃体视网膜牵引与慢性黄斑水肿(英文)
3
作者 Aaron Trevino Michael R Martinez Avinoam Ophir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2231-2235,共5页
目的:使用OCT研究中心凹旁玻璃体视网膜牵引与慢性弥漫性黄斑水肿或囊样黄斑水肿的关系。方法:分析2例与中心凹旁玻璃体牵引膜相关的持续性弥漫黄斑水肿或持续性弥漫黄斑水肿伴黄斑囊样水肿患者的病历及OCT表现。患有其它玻璃体视网膜... 目的:使用OCT研究中心凹旁玻璃体视网膜牵引与慢性弥漫性黄斑水肿或囊样黄斑水肿的关系。方法:分析2例与中心凹旁玻璃体牵引膜相关的持续性弥漫黄斑水肿或持续性弥漫黄斑水肿伴黄斑囊样水肿患者的病历及OCT表现。患有其它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可能影响分析的,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或者经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治疗的患者除外。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n=12)的OCT用作正常黄斑厚度的定量标准。结果:患者1例1眼为眼球穿通伤后,另1例患者(1眼)为特发性慢性黄斑,常规治疗无效,经检查发现与中心凹旁玻璃体视网膜牵引有关。每只眼牵引位置下的视网膜水肿与黄斑中心水肿相连,因而表现为弥漫性黄斑水肿。OCT自动中心6条辐射线程序发现1眼的牵引位置,另1眼的诊断需要借助附加的线条组程序。结论:慢性弥漫性黄斑水肿可能与中心凹旁玻璃体视网膜牵引相关。为了发现中心凹旁牵引位置,应该使用不同的OCT程序仔细查找。为了比较早期玻璃体切除或药物玻璃体溶解术与现有的治疗方法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大样本队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凹旁玻璃体牵引 黄斑水肿 OCT 眼球穿通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眼特发性黄斑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症视网膜脉络膜血管造影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红 汪周陵 王志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242-244,共3页
关键词 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毛细血管扩张症 黄斑中心 视网膜 特发性 双眼 特殊类型 原因不明 临床报道 显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旁中心凹渗漏点的中浆
5
作者 肖庆 曾军 +2 位作者 唐罗生 赵屹女 孙红晶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755-759,共5页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 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 TTT)治疗渗漏点位于旁中心凹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简称中浆)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TTT治疗经眼底荧光造...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 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 TTT)治疗渗漏点位于旁中心凹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简称中浆)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TTT治疗经眼底荧光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自愿选择TTT治疗的患者19例23眼,其中男17例,女2例;左眼9只,右眼14只。年龄32~52(平均44.00±4.973)岁。我们运用810红外激光进行TTT治疗。随访所有患者TTT治疗后1,2,6mo的视力( Snellen视力表转换成LogMAR以便分析)、眼底检查、眼底荧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 结果:在接受治疗1 mo后眼底荧光造影显示渗漏消失者14眼(6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神经上皮无脱离;在治疗2 mo 后渗漏消失、神经上皮脱离愈合者21眼(91%);6mo 后23眼全部无渗漏、无神经上皮脱离。74%的患者在6 mo 后视力提高≥3行。治疗后2 mo时FFA显示渗漏点消失,OCT显示视网膜下液吸收且视力无下降者视为治疗成功,治疗后6 mo时视网膜下液仍持续存在且视力无改善者则视为治疗失败。 结论:TTT治疗旁中心凹渗漏的CSC在短期内安全有效,可能通过缩短病程改善CSC 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瞳孔温热疗法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 荧光素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11例及其多模影像特征
6
作者 杨婷婷 赵玥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73-1577,共5页
目的:观察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2/2022-02于我院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11例11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学... 目的:观察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2/2022-02于我院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11例11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结果:眼底检查显示11眼中,6眼为单侧、孤立病灶且直径≥150μm,5眼为多个病灶(2~4个)且病灶直径<150μm;7眼伴视网膜水肿和/或硬性渗出。所有病灶FFA检查均显示为中心凹旁独立的类圆形高荧光病灶,晚期荧光增强无渗漏,伴水肿时晚期可见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漏。OCTA检查示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层可见中心凹旁小团状高反射呈动脉瘤样扩张,病灶周围毛细血管稀疏,对应B扫描断层图(B-scan)可见病灶内部血流信号丰富。4眼伴黄斑水肿者行玻璃体腔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治疗,随访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PEVA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PEVAC对抗VEGF治疗应答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视网膜疾病/诊断 多模式影像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被引量:1
7
作者 惠延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17-1418,共2页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成像显示在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或深层毛细血管网出现的大而孤立的动脉瘤样病灶,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新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不伴有视网膜血管病变,但可合并近视或年龄相...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成像显示在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或深层毛细血管网出现的大而孤立的动脉瘤样病灶,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新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不伴有视网膜血管病变,但可合并近视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若合并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时,被称为PEVAC样病变。疾病早期无渗出,后期可有视网膜内渗出引起视物变形或视力下降。一些病例长期随访病灶无变化或自发消散。可能需要与3型视网膜新生血管(RAP)和Ⅰ型MacTel鉴别。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疗法无效。有用微脉冲激光等治疗改善的个案。推测此病与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变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动脉瘤 相干光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