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中等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
10
1
作者
王俊华
陈松
+5 位作者
何广辉
高翔
武斌
王健
马映雪
董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观察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为250~400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为Ⅳ期IMH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目的观察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为250~400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为Ⅳ期IMH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裂孔最小直径为250~400μm的患者45例45眼,随机分为常规内界膜剥除组(常规组)22眼及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保留组)23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常规组剥除后极部包括黄斑区内界膜至血管弓,保留组则保留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300~400μm直径的内界膜,全气-液交换后无菌空气填充。手术后随访时间为(21.52±5.68)个月,观察术后两组黄斑裂孔闭合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结果常规组与保留组患者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分别为(337.77±34.54)μm和(324.87±31.95)μm;黄斑裂孔指数分别为0.53±0.09和0.51±0.08,BCVA LogMAR分别为0.95±0.20、1.30±0.2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常规组与保留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95.45%和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9)。常规组、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分别为0.72±0.15、0.49±0.11,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9,P<0.001)。结论常规内界膜剥除术与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对于治疗直径为250~400μmⅣ期IMH成功率较高,行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的剥除术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要好于常规内界膜剥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中心凹内界膜
内界
膜
剥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界膜剥除方式进展
被引量:
7
2
作者
方冬
沈丽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9-1042,共4页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了更好地保持黄斑结构的完整性,多种改良的内界膜剥除术,如翻转内界膜瓣、自体内界膜移植、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应运而生。研究显示这些新术式在治疗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以及难治性黄斑裂孔上表现出较好的解剖和功能疗效,且无明显的并发症,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本文就内界膜剥除术的改良方式及其在玻璃体视网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
膜
剥除
翻转
内界
膜
瓣
自体
内界
膜
移植
保留
中心
凹
的
内界
膜
剥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中等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
10
1
作者
王俊华
陈松
何广辉
高翔
武斌
王健
马映雪
董蒙
机构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出处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0-263,共4页
文摘
目的观察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为250~400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为Ⅳ期IMH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裂孔最小直径为250~400μm的患者45例45眼,随机分为常规内界膜剥除组(常规组)22眼及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保留组)23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常规组剥除后极部包括黄斑区内界膜至血管弓,保留组则保留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300~400μm直径的内界膜,全气-液交换后无菌空气填充。手术后随访时间为(21.52±5.68)个月,观察术后两组黄斑裂孔闭合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结果常规组与保留组患者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分别为(337.77±34.54)μm和(324.87±31.95)μm;黄斑裂孔指数分别为0.53±0.09和0.51±0.08,BCVA LogMAR分别为0.95±0.20、1.30±0.2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常规组与保留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95.45%和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9)。常规组、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分别为0.72±0.15、0.49±0.11,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9,P<0.001)。结论常规内界膜剥除术与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对于治疗直径为250~400μmⅣ期IMH成功率较高,行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的剥除术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要好于常规内界膜剥除术。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中心凹内界膜
内界
膜
剥除术
Keywords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foveola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surgery
分类号
R774.5 [医药卫生—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界膜剥除方式进展
被引量:
7
2
作者
方冬
沈丽君
机构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
出处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9-1042,共4页
基金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13C03048-3)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16ZDA016)
文摘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了更好地保持黄斑结构的完整性,多种改良的内界膜剥除术,如翻转内界膜瓣、自体内界膜移植、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应运而生。研究显示这些新术式在治疗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以及难治性黄斑裂孔上表现出较好的解剖和功能疗效,且无明显的并发症,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本文就内界膜剥除术的改良方式及其在玻璃体视网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内界
膜
剥除
翻转
内界
膜
瓣
自体
内界
膜
移植
保留
中心
凹
的
内界
膜
剥除
Keywords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Inver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flap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th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Foveolar nonpeeling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分类号
R779.6 [医药卫生—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中等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王俊华
陈松
何广辉
高翔
武斌
王健
马映雪
董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内界膜剥除方式进展
方冬
沈丽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