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探析
1
作者 岳高羽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6,共7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围绕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聚焦目标引领、主体培育、要素支撑、机制保障和生态构建等五个维度,建立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围绕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聚焦目标引领、主体培育、要素支撑、机制保障和生态构建等五个维度,建立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分析框架。通过分析江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型骨干企业匮乏、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较低等现实问题,从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组织协同和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思考支撑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针对加速关键技术突破、壮大产业创新主体、强化创新要素保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提出相关建议,力求为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实施路径 创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发展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取得的成效与不足
2
作者 蒙会英 《农机科技推广》 2025年第6期21-22,54,共3页
近几年,广西多地陆续创建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建设有现代化水稻种植示范基地、育秧厂、烘干厂、智能仓储仓库、智能大米加工厂等一整条水稻生产现代化产业链,涵盖了水稻生产从种到加工销售所有的生产经营服务环节。... 近几年,广西多地陆续创建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建设有现代化水稻种植示范基地、育秧厂、烘干厂、智能仓储仓库、智能大米加工厂等一整条水稻生产现代化产业链,涵盖了水稻生产从种到加工销售所有的生产经营服务环节。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是水稻生产现代一体化的具体体现,是国家确保粮食安全,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水稻种植示范基地 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计量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
3
作者 凌刚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0,共9页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产业计量体系不断完善,已逐步建立起覆盖重点产业、服务创新发展的现代产业计量体系,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立足于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计量发展需求,系统梳理了我国产业计量发展的历史...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产业计量体系不断完善,已逐步建立起覆盖重点产业、服务创新发展的现代产业计量体系,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立足于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计量发展需求,系统梳理了我国产业计量发展的历史背景、政策支持,全面总结了当前产业计量发展的现状。研究选取国内集成电路和光伏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美国的先进封装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产业计量在支撑技术创新、保障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客观指出了我国产业计量在体系建设、技术创新、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计量标准体系、加强计量科技创新、优化计量服务等策略建议,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产业计量发展图景,促进我国产业计量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计量 高质量发展 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传统计量 产业计量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主要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6
4
作者 彭华涛 林琳 全吉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0-186,共7页
本文以世界主要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为例,提出其形态包括世界级创新中心、区域创新中心、非核心创新中心,由政府主导建立并运营,同时受到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实力以及科教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成功运行离不开高强... 本文以世界主要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为例,提出其形态包括世界级创新中心、区域创新中心、非核心创新中心,由政府主导建立并运营,同时受到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实力以及科教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成功运行离不开高强度的创新投入,具体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及发展目标,相适宜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建立运营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本文提出建立产业创新中心需要构筑"区域+区块+平台"的产业创新中心组织体系、打造"主中心+次中心"的产业创新中心梯度运行机制、建立"科技+产业"的产业创新中心支撑体系、形成"国际+国内"的产业创新中心布局等发展措施与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创新中心 产业创新投入 创新管理 协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一体化视阈下天津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尹艳冰 宝伟君 +1 位作者 朱春红 赵宏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76,共4页
深入探究了产业创新中心的内涵、功能及构成要素,并以天津为例运用EFE和IFE方法评价了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战略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一基地、三平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源链四级联动的产业创新中心。
关键词 产业创新中心 内涵 建设路径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建设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模式选择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承云 杜德斌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30,共5页
将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国际产业研发中心是上海科技兴市的一种战略,也是对R&D国际化、全球化趋势的主动应对,同时也符合上海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战略选择。但是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建设还受制于初始的制约条件,并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和... 将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国际产业研发中心是上海科技兴市的一种战略,也是对R&D国际化、全球化趋势的主动应对,同时也符合上海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战略选择。但是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建设还受制于初始的制约条件,并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和制度限制,这些条件将会影响上海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模式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 模式选择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卫星型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学习策略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晓 魏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7-20,共4页
中心—卫星型产业集群是比较常见的一类集群,其特征是大量中小零部件生产企业围绕一个或几个大型总装企业构成中心依附型的当地化生产系统。从当前浙江省这类集群的发展态势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整体技术能力增长乏力的问题,而问题... 中心—卫星型产业集群是比较常见的一类集群,其特征是大量中小零部件生产企业围绕一个或几个大型总装企业构成中心依附型的当地化生产系统。从当前浙江省这类集群的发展态势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整体技术能力增长乏力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在于集群内部未能形成一种有利于技术学习的机制,使得中心与卫星、卫星与卫星之间的学习链条脱节。提出了供应商协会与动态网络相叠加的网络化学习策略,以此激活集群内部的技术学习,促使集群整体技术能力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卫星型产业集群 网络化学习 技术学习 中心企业 卫星企业 杠杆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的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爱彬 经曼 夏洪旺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8-54,共7页
本文以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高校协同创新目标任务,从协同创新产出绩效、创新行为协同绩效、协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云模型,通过实例对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进行评... 本文以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高校协同创新目标任务,从协同创新产出绩效、创新行为协同绩效、协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云模型,通过实例对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该模型的评价方法能够更好地处理模糊性、随机性信息,且能够满足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特点和建设需要,可为提升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模型 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 绩效评价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矛盾的文化向度与社会转型战略思考——从经济的文化产业中心论到社会的文化中心论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超群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7,78,共8页
中国三十多年来着重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需要与落后的物质生产之间的矛盾,今后应转移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与落后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通过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生产力... 中国三十多年来着重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需要与落后的物质生产之间的矛盾,今后应转移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与落后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通过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生产力不只是物质生产力,还必须包括"文化生产力"。文化是经济和整个社会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火车头。"文化中心论"有其理论、史实和现实的依据,在当今中国有其必要性、迫切性和合理性。以文化建设为中心的主导性价值取向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社会转型需要经过一个过渡环节,即经济领域向"文化产业中心"转移或集中,进而逐步过渡到以文化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构建文化化、知识型的和谐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 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中心 文化中心 精神文化生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设立国际性区域产业中心的思考
10
作者 鲁丹萍 《国际商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58,共4页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速、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世界上的不少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转移,亚洲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我国将是其中的主要生产国。本文提出了地方经济如何着眼于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优势,主动参与国...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速、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世界上的不少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转移,亚洲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我国将是其中的主要生产国。本文提出了地方经济如何着眼于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优势,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建设“国际性轻工城”的思路,使世界轻工行业有更多的先进技术,优质产品、优势企业汇聚我国各地,把更多的地方轻工产品推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性区域产业中心 经济全球化 入世 经济结构调整 国际产业分工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歌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第6期53-57,共5页
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在"中心—外围"理论与"蜂巢型结构"产业形态模型有机整合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性产业布局模式和形态。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河南调整和优... 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在"中心—外围"理论与"蜂巢型结构"产业形态模型有机整合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性产业布局模式和形态。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河南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郑州、洛阳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外围城市的配套作用日益突出,中心与外围的产业联系日益密切,为河南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推动河南加快形成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应进一步明确产业布局的政策导向,遵循一定的布局原则,强化外围区域的功能与作用,密切中心与外围区域的产业关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外围”理论“ 蜂巢型结构” 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 工业空间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产业整合中心 推进武汉两型产业发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武汉市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沈金华 《学习与实践》 2009年第7期156-163,共8页
本文以武汉建设两型社会为出发点,围绕当前两型社会建设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以建设产业整合中心为解决手段,统筹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两型产业的宏观发展思路,对产业整合中心理论及实际操... 本文以武汉建设两型社会为出发点,围绕当前两型社会建设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以建设产业整合中心为解决手段,统筹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两型产业的宏观发展思路,对产业整合中心理论及实际操作方案设计进行了探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整合中心 产业结构调整 两型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打造第一个世界性包装产业中心
13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1-71,共1页
关键词 包装产业 产业中心 杭州 制造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 被引量:3
14
作者 全鑫 薛华政 《中国农村科技》 2022年第2期18-21,共4页
一、生物育种中心基本情况(一)建设背景河南是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育种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对粮食安全起着根本性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民族种业发展、保障国家... 一、生物育种中心基本情况(一)建设背景河南是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育种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对粮食安全起着根本性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民族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高度重视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2017年6月,河南省政府提出要在河南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农业生物育种中心,并将中心建设确定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创新引领型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有效供给 生物育种 粮食安全 农业大省 河南省委 核心产业 产业创新中心 民族种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导专家聚集杭城共谋建好中国第一个世界性产业中心大计 亚洲包装中心建设——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15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5-185,共1页
作为第一个在我国落户的世界性产业中心,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的建设得到了我国政府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亚洲包装中心建设与中国包装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于3月底在亚包中心的落户地杭州胜利召开。论坛开幕式上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 作为第一个在我国落户的世界性产业中心,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的建设得到了我国政府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亚洲包装中心建设与中国包装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于3月底在亚包中心的落户地杭州胜利召开。论坛开幕式上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亚包中心建设的重要题词,宣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和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对本次论坛的贺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 杭州市 “亚洲包装中心建设与中国包装产业发展高层论坛” 市场竞争 建设投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炼油技术发展——2006中国石油学会与日本产业活性化中心炼油技术研讨会召开
16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84,共1页
关键词 日本石油产业活性化中心 中国石油学会 技术研讨会 炼油技术 国际交流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技术创新 炼油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中的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究中心
17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F003-F003,共1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12月,现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理事单位。
关键词 江西财经大学 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究中心 公共管理 政府规制 规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数字医疗产业模式实践进展——对比分析的视角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旭东 李阳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4-130,共7页
数字信息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数字医疗产业模式便是“数字化技术+传统产业模式”的成功应用。本文从数字医疗的概念缘起及发展背景切入,介绍了国外先进数字医疗产业模式及其对我... 数字信息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数字医疗产业模式便是“数字化技术+传统产业模式”的成功应用。本文从数字医疗的概念缘起及发展背景切入,介绍了国外先进数字医疗产业模式及其对我国发展的经验,构建起我国数字信息+医疗产业的新业态。提出全面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信息化水平,统筹协调医疗产业链条资源合理配置,逐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为全面保障人民健康安全而共同努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医疗 产业模式 模式创新 医疗设备制造 产业生态体系 产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科技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19
作者 洪和平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6-58,共3页
高校的产业曾为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师生活做出了很多贡献。如今 ,面对诸多困难 ,应尽快理顺管理体制 ,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 ,有效利用资金 ,建立高水平的科研产业中心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 ,依靠技术创新、技术... 高校的产业曾为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师生活做出了很多贡献。如今 ,面对诸多困难 ,应尽快理顺管理体制 ,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 ,有效利用资金 ,建立高水平的科研产业中心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 ,依靠技术创新、技术经营 ,为科技兴国做贡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科研产业中心 产业孵化 技术创新 技术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多中心结构演变特征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5
20
作者 季鹏 袁莉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22,28,共6页
以北京乡镇街道为最小空间单元,分析北京高技术制造业的空间演变特征,并采用增长核算法估算了170个乡镇街道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出现郊区化现象,且呈多中心结构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的近郊地区;全要素... 以北京乡镇街道为最小空间单元,分析北京高技术制造业的空间演变特征,并采用增长核算法估算了170个乡镇街道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出现郊区化现象,且呈多中心结构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的近郊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布呈圈层结构,但增长率最高的中间圈层与高技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不匹配;北京高技术制造业的空间演变趋势与全要素生产率分布比较一致,高技术制造业空间结构仍没有达到均衡,有进一步向外围迁移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制造业 产业中心结构 全要素生产率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