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中心—边缘结构与线性思维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康之 张桐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8,共9页
工业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就是中心—边缘结构,不仅在一国内部,而且在国际社会中,都普遍存在着中心—边缘结构。当中心—边缘结构以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态出现时,呈现给我们的则是一种线性思维。线性思维是中心—边缘结构的反映;反过来,线性... 工业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就是中心—边缘结构,不仅在一国内部,而且在国际社会中,都普遍存在着中心—边缘结构。当中心—边缘结构以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态出现时,呈现给我们的则是一种线性思维。线性思维是中心—边缘结构的反映;反过来,线性思维又作用于中心—边缘结构,为其提供支持,使之强化。在20世纪,当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被揭示以后,许多学者试图寻求打破世界中心—边缘结构的方案,但所有的方案都失败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所有要求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方案都是基于线性思维提出的。不仅现代化理论是建立在线性思维基础上的,而且对现代化理论和世界中心—边缘结构进行批判的各种理论也是基于线性思维的。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网络思维的出现、成长,其日益成为人们的思维习惯,在此背景下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行动方案也将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思维 中心—边缘结构 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 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边缘”结构及其消解:理解人类思维的新视角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9-94,共6页
"中心—边缘"结构不仅显性地存在于国际关系、区域发展、复杂系统、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等具体的现实层面,同时也以一种思维或心智模式隐形地存在于现代人的大脑之中。本文一方面是对人类思维中的"中心—边缘"模式... "中心—边缘"结构不仅显性地存在于国际关系、区域发展、复杂系统、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等具体的现实层面,同时也以一种思维或心智模式隐形地存在于现代人的大脑之中。本文一方面是对人类思维中的"中心—边缘"模式的考察,另一方面也是将"中心—边缘"视角运用于相关分析的一次有益尝试。从自我出发所延伸出的"中心—边缘"思维可以分为"人—自然"和"人—人"两种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与文化人类学分别侧重于其中的一个。总的来看,这些思想认识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中心—边缘"定型向去中心化的演变。解构主义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心—边缘"的二元对立,也为我们思考如何破解这一不平等结构提供了思想源泉,但是,像德里达那样过分强调对中心与边缘的位置进行颠覆的破解之道却有待商榷,在强调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同时,我们需要"理解"和"谅解"作为补充,去寻求"和平共存"而非"互相毁灭"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 中心 人类中心主义 文化人类学 解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列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23,共10页
文章从国际尺度和国家尺度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格局进行考察,认为1800年前中国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近代中国则成为欧美制成品的销售地和原材料的来源地,中国由此转变为世界经济的边缘。这种世界经济格局又影响中国内部的经济格局,原来南北... 文章从国际尺度和国家尺度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格局进行考察,认为1800年前中国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近代中国则成为欧美制成品的销售地和原材料的来源地,中国由此转变为世界经济的边缘。这种世界经济格局又影响中国内部的经济格局,原来南北经济差距转变为东西差距,东部沿海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区,西部则成为中国经济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 经济格局 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边缘结构:对工业社会之社会交往的再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桐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1-137,共7页
中心—边缘结构是一个在众多领域都显示出较强解释力和批判力的分析概念与框架,也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讨工业社会的社会交往及其结构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人类从前工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社会交往的基础从习俗转变为契约,社会交往的... 中心—边缘结构是一个在众多领域都显示出较强解释力和批判力的分析概念与框架,也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讨工业社会的社会交往及其结构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人类从前工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社会交往的基础从习俗转变为契约,社会交往的形式从互助转变为协作,这两项重要转变均指向了一种可以被称为"中心—边缘结构"的形态,即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在形式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但在实质上仍然处于不平等的结构之中。在工业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中,少数成员构成社会交往的中心,他们联系紧密、占有资源并掌握权力,其他边缘成员则围绕中心而存在,边缘的目标及其行为都指向中心,甚至对边缘的定义也要从中心出发。对中心—边缘结构的探讨与批判将有助于我们在未来建构一种真正平等的交往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结构 社会交往 工业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民俗学学术共同体的建构与影响(1918—1937)——以北上广三地报刊为中心
5
作者 黄永林 任正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9,共10页
学术报刊作为知识生产、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学术共同体及学科的早期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民俗学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报刊间是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共生共存关系。在学术报刊的中心表达与边缘互动的作用... 学术报刊作为知识生产、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学术共同体及学科的早期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民俗学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报刊间是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共生共存关系。在学术报刊的中心表达与边缘互动的作用机制下,学术共同体得以初步建构起来。中心表达主要包括:学术思潮的引领、学术研究的示范、学术交流的推动、学术人才的聚合等;边缘互动涉及报刊互动、学人互动、学科互动与地域互动。而早期民俗学学术共同体具有的扩散效应与集聚效应对民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下民俗学的学科危机应对与“三大体系”建设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学术共同体 中心—边缘 知识生产与传播 元点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边缘理论视域下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研究——以仪陇县“景区带村”模式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岳奎 何纯真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1-79,共9页
建构有效的脱贫长效机制,是新时代扶贫脱贫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运用中心—边缘理论对仪陇县的旅游扶贫实践工作分析可以发现,该地区的“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在打破景村空间界限、业态界限和利益界限的基础上,实现景区、村庄和... 建构有效的脱贫长效机制,是新时代扶贫脱贫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运用中心—边缘理论对仪陇县的旅游扶贫实践工作分析可以发现,该地区的“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在打破景村空间界限、业态界限和利益界限的基础上,实现景区、村庄和村民三方的良性互动发展,并形成了从离散走向均衡的空间互应机制、从景区一元化走向景村多元化发展的合作对接机制,以及从政治性为主向政社共利转变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构成了解决脱贫的长效机制。当前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应当结合三重长效机制,以规划为引领,有序推进景村联动发展,还需注意在实现利益分配均衡的基础上推动多主体合作,从而构建规划先行、多元融合和利益有序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理论 旅游扶贫 景区带村 长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球化运动中的“去中心化”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康之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0,共6页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生成了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现在,人类正处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这次历史转型是以全球化运动开辟道路的,全球化对既有的世界中心—边缘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呈现出了"去...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生成了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现在,人类正处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这次历史转型是以全球化运动开辟道路的,全球化对既有的世界中心—边缘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呈现出了"去中心化"的趋势。一种社会结构必然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一种全球性社会结构,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造成了中心地带国家对边缘地带国家的控制、支配和奴役。同样,在一国内部,这种结构也带来了不平等和非正义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的解构,人类关于平等、正义的理想才第一次有了实现的希望,从而为人类合作应对各种各样的复杂性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心—边缘结构 中心 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风险社会中的“去中心化”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康之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90,共11页
近代以来,在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生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开展的社会建构也都有着中心—边缘结构。所以,我们把近代以来的工业社会发展历程也看作中心化过程,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社会以及世界的中心—边缘结... 近代以来,在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生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开展的社会建构也都有着中心—边缘结构。所以,我们把近代以来的工业社会发展历程也看作中心化过程,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社会以及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无非是中心化的结果。民主政治是拥有中心—边缘结构的政治,不仅经典的代议制民主,而且作为民主理论的最新成果的协商民主和作为民主实践的最新表现形式的参与式民主,都包含着中心—边缘结构。工业社会的中心化把人类领进了风险社会,同时也开启了去中心化的进程。风险社会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都促使中心化进程发生了逆转,也已经显现为一种历史趋势。这也意味着风险社会中的一切有积极性的社会建构都必须基于去中心化的现实去寻找思路和开展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中心 自我中心主义 中心—边缘结构 民主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边缘化”悖论:乡村振兴的治理理念探索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书琬 罗婧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64,共7页
我国就业扶贫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向工业发展中心转移到专项扶贫政策的转变,这可被视为一种在现代化过程中将处于城乡结构、就业市场、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边缘的贫困劳动力纳入社会经济发展中心的多重"去边缘化... 我国就业扶贫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向工业发展中心转移到专项扶贫政策的转变,这可被视为一种在现代化过程中将处于城乡结构、就业市场、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边缘的贫困劳动力纳入社会经济发展中心的多重"去边缘化"实践。然而,具体的政策实践难免会陷入因对政策对象标签化而带来的单一标准和发展逻辑的单一化逻辑中,从而遭遇"边缘化"悖论,贫困劳动力面临"再边缘化"风险。因此,为了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多中心"治理理念,坚持党的领导,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构建有效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就业扶贫 中心—边缘 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多斯桑托斯的“新依附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康之 张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57,共11页
一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在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中,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普雷维什的理论贡献就在于发现了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依附论学派在对普雷维什的批判中也继承了中心—边缘结构这一批判性视角,并对中... 一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在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中,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普雷维什的理论贡献就在于发现了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依附论学派在对普雷维什的批判中也继承了中心—边缘结构这一批判性视角,并对中心国的技术垄断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然而,标榜为"新依附论"的多斯桑托斯似乎抛弃了中心—边缘这一批判性概念,转而使用"统治国"与"依附国"的表达式。对于分析依附现象来说,"统治国"与"依附国"的概念在解释功能方面的确显得更加直观,但是,其价值判断的色彩掩盖了解释框架的客观性。对中心—边缘概念的抛弃也致使多斯桑托斯在寻求打破依附的方案时表现出了空想的色彩,他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仍然是中心—边缘结构得以建立和巩固的线性思维,是无助于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依附 技术—工业 中心—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舆论触发政策议程机制探讨——在对三起网络公共事件的比较中质疑多源流模型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然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35,共7页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参与正表现出对"中心—边缘"表达结构的突破,使得边缘性意见更多地呈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政策过程。在分析网络公共事件的公众意见表达及其运作机理时,我们对"三亚宰客门"、"...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参与正表现出对"中心—边缘"表达结构的突破,使得边缘性意见更多地呈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政策过程。在分析网络公共事件的公众意见表达及其运作机理时,我们对"三亚宰客门"、"青岛天价虾"以及"哈尔滨天价鱼"三起网络事件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传统多源流模型解释的辉格倾向。互联网为表达结构的去中心化提供了技术条件,改变了政策生成的流程,使得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汇合到一起而不再表现为单独推进的状况。在传统的"中心—边缘"结构中,因为控制性过滤机制的存在,政策议程能否开启以及开启怎样的政策议程,往往取决于控制主体在能力所及和职能所限的范围内对问题进行的有效收敛情况。与之不同,网络公众表达的去中心化则使得公众意见更为方便地汇聚到决策者那里,从而开启政策之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结构 网络舆论 议程设置 多源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边疆形态的重塑 被引量:12
12
作者 朱金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38-42,共5页
"一带一路"战略是对空间格局与区域关系的重塑,该战略突破了民族国家边界的限制,将中国边疆置于跨区域互动的长链条之中,使边疆成为同时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区域的中心,这样就改变了边疆原来的边缘地位,同时也重塑了边疆的形态... "一带一路"战略是对空间格局与区域关系的重塑,该战略突破了民族国家边界的限制,将中国边疆置于跨区域互动的长链条之中,使边疆成为同时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区域的中心,这样就改变了边疆原来的边缘地位,同时也重塑了边疆的形态;对于推动中国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民族交流交融、边疆内地一体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边疆形态 中心—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一种“观看之道”:《身着狮皮》对立体主义绘画艺术空间观的借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丹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41,共8页
加拿大流散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小说《身着狮皮》,关照西方国家内部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的少数族群。该小说与立体主义绘画艺术有不解之缘:除了叙述技巧与认知方式受惠于立体主义绘画艺术之外,小说以立体主义动态空间观为参照,揭露... 加拿大流散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小说《身着狮皮》,关照西方国家内部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的少数族群。该小说与立体主义绘画艺术有不解之缘:除了叙述技巧与认知方式受惠于立体主义绘画艺术之外,小说以立体主义动态空间观为参照,揭露并解构被传统静态空间观合法化的“中心—边缘”二元秩序,强调空间的开放性与流动性。正是借用立体主义绘画艺术的“观看之道”,翁达杰小说《身着狮皮》的主题才得到了充分而全面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克尔·翁达杰 立体主义 空间观 中心—边缘”秩序 《身着狮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协同治理创新之行政生态观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华锋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7Z期17-19,共3页
社会协同的理论聚焦与实务演练既为公众参与提供制度化路径,又为政府负责提供价值性目标。在社会协同实践过程中,行政权力的工具性、渗透性与协商性决定着权力的"中心—边缘"结构。在此结构基础上,官僚制组织的集约化行为一... 社会协同的理论聚焦与实务演练既为公众参与提供制度化路径,又为政府负责提供价值性目标。在社会协同实践过程中,行政权力的工具性、渗透性与协商性决定着权力的"中心—边缘"结构。在此结构基础上,官僚制组织的集约化行为一方面巩固与强化着"中心—边缘"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官僚主义的弊病。在文化流向层面,极端现代主义统合下的技术理性崇拜与工具主义信仰,造成社会管理系统简单化的思维与确定性的追求,继而削弱了多元化的政治认同与社会价值目标,致使社会协同的实践成为幻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协同 行政权力 协商性“ 中心—边缘”结构 官僚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与空间分布——对江苏省13地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颖 《西部论坛》 2012年第2期88-94,共7页
城市创新能力的溢出受地理距离的限制,形成以创新能力强的城市为中心、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在边缘的"中心—边缘"空间格局。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江苏省13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创新能力具... 城市创新能力的溢出受地理距离的限制,形成以创新能力强的城市为中心、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在边缘的"中心—边缘"空间格局。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江苏省13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空间分布对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城市之间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差异性,并初步形成了创新集群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要实现创新型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应打破空间约束,增强城市间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进而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城市创新能力 创新集群 空间自相关模型 中心—边缘”空间格局 空间依赖性 区域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决女性问题需重建社会结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康之 《学术前沿》 2012年第5期70-82,共13页
女性问题是产生于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中的,如果不是针对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提出的社会改造方案,就不可能使女性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是工业社会的基本结构,在后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造就社会合作结构的曙光。在... 女性问题是产生于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中的,如果不是针对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提出的社会改造方案,就不可能使女性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是工业社会的基本结构,在后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造就社会合作结构的曙光。在社会的合作结构中,由于中心—边缘结构得到了全面解构,女性将被纳入到合作体系中来,在合作行动中扮演着自主和独立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问题 女性主义 中心—边缘结构 社会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参与治理:悖论及走向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柯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67,共6页
20世纪后期,随着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与环境正义运动的持续展开,形成了"环境参与治理"的路径。在某种意义上,它被视为一条能够有效化解环境灾难的民主实践路径。然而,参与治理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生活期望,... 20世纪后期,随着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与环境正义运动的持续展开,形成了"环境参与治理"的路径。在某种意义上,它被视为一条能够有效化解环境灾难的民主实践路径。然而,参与治理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生活期望,原因在于以官僚制为基础的显现为"中心—边缘"结构的线性环境治理与精英垄断环境治理话语权的局面并未发生改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建构起政府、企业、环保NGO、媒体、社区以及公众等多元行动者共同承担环境治理历史使命的合作治理模式。环境合作治理将打破"中心—边缘"线性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参与治理的扬弃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参与治理 环境合作治理 中心—边缘”结构 合作制组织 实质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性视野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现实挑战和理论反思 被引量:4
18
作者 韩巍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67,共8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在实践中遭遇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包括公共服务"供给权"配置中竞争性购买原则与有限竞争的现实之间的张力;作为激励机制的周期性购买原则与长期购买的现实之间的张力;服务绩效控制方面结果导向的原则与...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在实践中遭遇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包括公共服务"供给权"配置中竞争性购买原则与有限竞争的现实之间的张力;作为激励机制的周期性购买原则与长期购买的现实之间的张力;服务绩效控制方面结果导向的原则与过程管理的现实之间的张力。现有的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理论在整体导向上反映的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下的承接方行为控制,在认识论上,当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制度是理性主义的,在方法论上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行动逻辑。因而当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设计难以突破官僚制,反而演化为官僚体系的控制手段。未来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需要转向以合作治理理论为指引,提升制度的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中心—边缘”结构 开放性 合作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治理的变革:来自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与想象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桐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6期76-82,共7页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防篡改等特性将对未来的数据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在传统的中心—边缘模式中,数据的中心化存储具有技术故障、内部人为篡改、外部恶意攻击等三项风险,区块链技术对其进行了有效应对;区块链技术通过数...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防篡改等特性将对未来的数据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在传统的中心—边缘模式中,数据的中心化存储具有技术故障、内部人为篡改、外部恶意攻击等三项风险,区块链技术对其进行了有效应对;区块链技术通过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哈希指针连接的链式结构以及共识机制等保证了数据生成后的不容篡改性,这将使得社会公众与传统的中心化机构在数据治理中享有同等的权利;区块链所采用的私钥—公钥等机制促成了个体对外公开的"身份"与真实实体间的分离,以及个体对多个虚拟身份的自主定义。区块链背后的诸多观念促使我们突破传统的中心化思维,重新思考组织边界、数据安全与篡改、个人信息权、数据开放与个人隐私、身份等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治理 区块链 中心—边缘结构 分布式 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丽丽 余祥臻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4,共8页
回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十年历程,从理论构想到实践生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不仅仅是一个卓越的理念,更是一个伟大的实践方案,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西方“中心—边缘”模式的现代化具有同质化倾向、强权性缺陷,给人类社会带来... 回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十年历程,从理论构想到实践生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不仅仅是一个卓越的理念,更是一个伟大的实践方案,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西方“中心—边缘”模式的现代化具有同质化倾向、强权性缺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同心圆”模式的现代化路径,走出了西方“中心—边缘”模式的实践困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 中心—边缘 “同心圆”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