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收函数分析中强地震前后地壳泊松比变化在新疆地区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唐明帅 王海涛 +4 位作者 魏芸芸 李艳永 王琼 魏斌 苏金波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6-487,共12页
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新疆31次中强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5次MS6地震中有4次地震、17次5.0≤MS≤5.8地震中有4次地震、9次4.6≤MS≤4.9地震中有1次地震观测到... 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新疆31次中强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5次MS6地震中有4次地震、17次5.0≤MS≤5.8地震中有4次地震、9次4.6≤MS≤4.9地震中有1次地震观测到震前泊松比出现低值异常,变化形态特征呈"V"字型(乌苏台呈双"V"字型),地震发生在"V"字型的尾端,地震发生后,泊松比继续回升。根据地壳泊松比的下降幅度、后续变化过程、发震时间以及出现这些变化的地震震级和震中距,认为在新疆地区现有的台网密度下,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可以对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下介质泊松比变化进行动态监测。6级以上地震限于震中距100km之内台站,5级以上地震限于震中距50km之内台站,在进行地壳泊松比滑动分析时,需要挑选相关性好、莫霍面一次反射转换波(Ps)清晰且到时一致的接收函数。结合31次震例分析,认为可在新疆东部选择雅满苏(YMS)、中部选择库米什(KMS)、北天山选择乌苏(WSU)、南天山中段选择乌什(WUS)、柯坪块体选择八盘水磨(BPM)、阿尔金断裂尾端选择于田(YUT)地震台用于动态监测附近区域地下介质泊松比变化,尽管喀什-乌恰交汇区地震频发,但由于乌恰(WUQ)台接收函数中莫霍面一次反射转换波Ps震相到时复杂,可能不适用于滑动分析MS5地震前后泊松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中强地震前后 地壳泊松比变化 新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中强地震前后环境应力场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杨仕升 李柳英 +4 位作者 莫敬业 安琳 李耿民 吴时平 王林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6-330,337,共6页
应用P波初动半周期和地震震级资料测定环境应力值的方法,利用广西台网30多年地震观测记录资料,测算了广西及其邻区大量中、小地震震源处的相对剪切应力强度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广西地区8个中强地震序列主震前后环境应力值的时空变化特征.
关键词 应力场 环境剪应力 地震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西南地区中强地震前后地磁资料变化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戴苗 李军辉 +2 位作者 刘坚 李明 蒋玲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143-146,151,共5页
计算并分析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4.8地震和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M4.6地震前后震中周边主要地磁台站地磁转换函数参数的变化特征,总结了安庆地震前华东片主要地磁台站地磁资料垂直分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两次中强地震前,武汉、泾... 计算并分析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4.8地震和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M4.6地震前后震中周边主要地磁台站地磁转换函数参数的变化特征,总结了安庆地震前华东片主要地磁台站地磁资料垂直分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两次中强地震前,武汉、泾县、金寨三个地磁台的转换函数的部分参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安庆地震前,中国大陆东部地磁低点时间出现位移,地磁日变形态亦发生了明显的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函数 低点位移 地震 地磁 皖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载与中强地震联合作用下的曲线独柱墩桥梁倾覆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殷新锋 方亚茹 +2 位作者 晏万里 黄胄 李茂侬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40,共10页
为探讨移动车辆和中强地震联合作用对曲线梁桥的抗倾覆影响,建立车-桥-地震分析模型,提出考虑地震作用的曲线梁桥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以多跨曲线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强地震和重载车辆偏载组合作用下的支座反力和主梁倾覆... 为探讨移动车辆和中强地震联合作用对曲线梁桥的抗倾覆影响,建立车-桥-地震分析模型,提出考虑地震作用的曲线梁桥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以多跨曲线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强地震和重载车辆偏载组合作用下的支座反力和主梁倾覆时整体转角大小。研究地震动类型、峰值、车辆关键参数等因素对曲线梁桥倾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车辆和地震荷载组合会改变桥梁的受力情况,纵向间隔2 m的3辆100 t车辆以3 m/s速度行驶时,三跨曲线梁桥的倾覆最明显;综合考虑重载及地震联合作用,对抗倾覆性规范中的稳定系数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分析了五跨曲线梁桥中墩支座偏心距对抗倾覆稳定系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中墩两相邻支座设置偏心时曲线桥最大抗倾覆系数为1.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梁桥 地震 移动荷载 有限元动力分析 抗倾覆稳定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中强震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研究
5
作者 胡锦涛 危自根 +5 位作者 谢军 盛敏汉 金超 范心甜 刘益炜 陈闯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89,共16页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果显示:随州地震走向呈NW向,震源深度为8 km,发震断层与襄樊—广济断裂带以及皂市断裂或潜北断裂有关;秭归地震走向为NNE和NE向,震源深度为5 km,发震断层与新华—龙王冲断裂带和高桥断裂带有关。基于前人采用CAP等方法得到的2013年巴东M_(S)5.1、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本文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所得的地壳S波速度对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北地区中等地震的发震断层都以走滑为主,与断裂构造分布状况相对应;获得震源机制解的五次中强地震分别发生在不同速度特征的垂向高低速转换区域,四次震源深度未知的中强震在传统发震层深度范围内也呈现明显的垂向高低速互层变化特征;2006年随州ML4.7、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可能为构造型地震,2013年巴东M_(S)5.1和2018年秭归M_(S)4.5地震可能为水库触发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地震 孕震环境 震源参数 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 CAP方法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强地震前的地电场变异及构成解析 被引量:54
6
作者 谭大诚 赵家骝 +2 位作者 席继楼 刘大鹏 安张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5-885,共11页
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地电场常态波形存在场地的选择性现象,场地的岩石结构、裂隙及裂隙水、构造活动等因素影响地电场的常态波形,较大湖泊有助于附近出现TGF-A波形,在第四纪沉积层较厚、岩石含水度高和透水性强的地区多出现TGF-B波形,而构... 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地电场常态波形存在场地的选择性现象,场地的岩石结构、裂隙及裂隙水、构造活动等因素影响地电场的常态波形,较大湖泊有助于附近出现TGF-A波形,在第四纪沉积层较厚、岩石含水度高和透水性强的地区多出现TGF-B波形,而构造活动剧烈的基岩山区易出现无日变形态的地电场.该地区中强地震前,地电场的短临异常存在时间上或同步或有十余天差的丛集现象,而在空间上可分布于该区多个断层附近,表现出离散现象,这种时间上丛集、空间上离散的现象是该区域地电场短临前兆特征.引入Σ-Δ求和方法从地电场观测数据中解析出自然电场通常的稳定性,说明了中强地震之前部分地电场的背景值跃变是一种自然电场变化现象;建立潮汐谐波振幅比TA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从定量角度说明了青藏高原地区TGF-A、TGF-B和无日变波形的潮汐影响在逐次降低;使用一阶差分ΔE方法,解析出地电场分钟数量级的高频电磁成分,通常这种高频突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随机性、有限性.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从地电场的构成中解析出自然电场、大地电场和高频电磁成分的特征,为地电场的物理解析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 地电场 变异 物理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吉林前郭—乾安震源区中强地震矩张量反演与区域孕震环境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吴微微 杨建思 +6 位作者 苏金蓉 杜文康 高瑜 郑钰 田宝峰 刘莎 吴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541-2554,共14页
2013年10月31日11时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发生M_S5.5级地震,11时10分,震区再发生Ms5.0级地震.截止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乾安地区(本文统称为前郭-乾安震源区)已经发生Ms5.0级以上地震5次.虽然震源区外围中... 2013年10月31日11时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发生M_S5.5级地震,11时10分,震区再发生Ms5.0级地震.截止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乾安地区(本文统称为前郭-乾安震源区)已经发生Ms5.0级以上地震5次.虽然震源区外围中强地震活跃,但在前郭-乾安震源区内,据历史地震资料记载,仅2006年3月31日在距离本次地震序列以西8 km处发生过一次乾安、前郭交界Ms5.1级地震.除此之外,距离震源区90 km处,曾于公元1119年2月发生过M6.7级地震.为了更好地认识区域孕震环境,本文利用吉林、辽宁、内蒙古以及黑龙江数字地震台网的三分向宽频带波形资料,建立了适用于这些台站的分区速度结构模型,反演了2013年10月31日-11月23日前郭-乾安震源区M_L≥4.5级中强地震的矩张量解.结果显示,几次中强地震均呈现逆断层兼少量走滑性质,其中NW走向的节面Ⅰ为此次中强地震序列的断层面,发震断层的优势走向集中在320°左右,优势倾角分布在38°-65°.根据矩张量反演结果,结合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郑钰,待发表)后的空间分布情况,我们推测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可能是震源区基底深部一条NW向隐伏逆冲断层,这条断层延伸至地表的位置可能位于震源区北侧靠近124°经度隆起带附近.此外,震源区的发震构造和浅部应力场可能是在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挤压应力场背景下,受控于郯庐断裂带右行走滑的次级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反演 地震 地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尔果斯泥火山活动与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高小其 王海涛 +7 位作者 高国英 高歌 王中道 陆明勇 桑丽荣 杨晓芳 郭卫英 许秋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4-472,共9页
基于1991—2006年间对新疆霍尔果斯泥火山的系统观测,初步发现了泥火山活动与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对预测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及震级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能对泥火山的动态进行长期监测,会得到更加有研究意... 基于1991—2006年间对新疆霍尔果斯泥火山的系统观测,初步发现了泥火山活动与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对预测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及震级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能对泥火山的动态进行长期监测,会得到更加有研究意义的资料;并认为泥火山具有一定的映震性能的原因可能与该泥火山处于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的近震源区、构造上处于霍尔果斯背斜轴部及泥火山物质来自地层相对深处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火山 地震 脉冲现象 新疆 霍尔果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及其调制比的时空展布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永莉 张俊伟 +2 位作者 刘丽芳 蔡静观 付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0-236,共7页
剖析并定义了云南地区 1970~ 2 0 0 1年中强地震连发 ,发现中强地震连发的时空展布具有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有规律迁移 ,时间分布集中于 5~ 11个月的特点。利用小震调制比分析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的孕震演变 ,结果发现小震调制比的异... 剖析并定义了云南地区 1970~ 2 0 0 1年中强地震连发 ,发现中强地震连发的时空展布具有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有规律迁移 ,时间分布集中于 5~ 11个月的特点。利用小震调制比分析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的孕震演变 ,结果发现小震调制比的异常特性 :空间上中强震连发前 2~ 0 5a的时段内小震调制比出现 8个平方度以上的异常面积元 ,异常面积元集中的地区为未来中强震连发的主体区域 ,时间上中强震连发前 1~ 3a出现小震调制比Rm的高值异常。并用花岗岩块体受压实验结果初步探讨了中强地震连发及其调制比时空展布特征的构造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连发 空间分布 调制比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云南中强地震序列震源参数 被引量:13
10
作者 叶建庆 苏有锦 +5 位作者 刘学军 蔡绍平 蔡明军 秦嘉政 付虹 金亚夫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5-123,共9页
20 0 1年云南省共有 7个地区发生了MS≥ 5 0级的中强地震 ,其中 5≤MS≤ 6级地震达 9次之多。本文利用昆明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云南 7个地区中强地震序列的 76 5个地震波形资料 ,应用Brune模式给出了7个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结果 ,并... 20 0 1年云南省共有 7个地区发生了MS≥ 5 0级的中强地震 ,其中 5≤MS≤ 6级地震达 9次之多。本文利用昆明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云南 7个地区中强地震序列的 76 5个地震波形资料 ,应用Brune模式给出了7个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结果 ,并讨论了各序列震源参数和地方震级的关系 ,拐角频率与应力降的时空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序列 震源参数 云南 应力降 2001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余年来甘肃省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 被引量:28
11
作者 袁道阳 何文贵 +3 位作者 刘小凤 郑文俊 葛伟鹏 刘兴旺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5-241,共7页
归纳总结了1995年以来甘肃省所发生的9次MS5.0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综合分析了其共性和个性特点。结果表明:所发生的中强破坏性地震大多位于活动性较弱的次级活动断裂带上或主干活动断裂带边缘,其分布具有时间上的分段性、空... 归纳总结了1995年以来甘肃省所发生的9次MS5.0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综合分析了其共性和个性特点。结果表明:所发生的中强破坏性地震大多位于活动性较弱的次级活动断裂带上或主干活动断裂带边缘,其分布具有时间上的分段性、空间上的分区性和迁移性特点,并具有从山前向盆地内部扩展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发震构造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被引量:22
12
作者 卢建旗 李山有 李伟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43,共11页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影响地震安全性评价特别是地震区划结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主要是依据6级以上地震的地面运动资料得到的,并没有考虑中强地震的衰减特性。为此,文中利用现有的烈度资料和其他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来建...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影响地震安全性评价特别是地震区划结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主要是依据6级以上地震的地面运动资料得到的,并没有考虑中强地震的衰减特性。为此,文中利用现有的烈度资料和其他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来建立我国中强地震活动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收集了我国华中、华南、东北等地区的51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运用单随机变量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法得到中强地震活动区烈度衰减关系。然后以美国西部地区为参考地区,运用缺乏地震动参数的地震动估计方法—地震对映射法得到中强地震活动区峰值加速度和有效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最后,通过与我国强地震区和中强地震区已有的烈度衰减关系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对比,验证了得出的我国中强地震活动区烈度衰减关系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关系 烈度 地震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与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韩竹军 邬伦 +1 位作者 于贵华 叶燕林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0-238,共9页
通过对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的离散化、梯度计算和粗化处理 ,生成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分级图。布格重力异常高梯度区与中强地震的空间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 ,与低梯度分布区的弱地震活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 ,布格重力异常高梯度区... 通过对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的离散化、梯度计算和粗化处理 ,生成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分级图。布格重力异常高梯度区与中强地震的空间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 ,与低梯度分布区的弱地震活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 ,布格重力异常高梯度区的分布具有线性展布特点 ,可以划分出两组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 ,一组走向北东 ,另一组走向北西西。同方向的条带具有相互平行、间距近似相等的特点 ,不同方向的构造带相互交切 ,形成一幅网络状图象。沿着这些梯级带存在断裂构造 ,它们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期有过构造运动 ,但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明显。在江淮地区 ,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晚第三纪至早第四纪活动断裂和中强地震在空间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 ,在现今构造活动不太强烈的地区 ,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可以认为是划分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一个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构造环境 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 地震 数字高程模型 断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龙海英 高国英 +1 位作者 聂晓红 李莹甄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30,共8页
利用北天山地区历史上24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及应力场反演分析。结果表明,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倾滑逆断层为主。多数地震的主破裂面为NW向,与其附近地震构造走向基本一致。主压应力P轴方位近NS向,倾角较... 利用北天山地区历史上24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及应力场反演分析。结果表明,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倾滑逆断层为主。多数地震的主破裂面为NW向,与其附近地震构造走向基本一致。主压应力P轴方位近NS向,倾角较小;主张应力T轴倾角较大,显示出区域应力场主要受近NS向水平挤压作用。最大主应力方向从东到西呈现出NNE-NS-NW的渐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地区 地震 震源机制解 系统聚类 应力场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初探 被引量:17
15
作者 向宏发 韩竹军 +2 位作者 张晚霞 曾建华 肖和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208,共7页
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105°-120°E,20°-35°N的中国东南部大陆地区,自有史记载以来,少有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却有不少5-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研究此类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很有必要。对此,经初步分析认为:1)中... 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105°-120°E,20°-35°N的中国东南部大陆地区,自有史记载以来,少有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却有不少5-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研究此类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很有必要。对此,经初步分析认为:1)中国东部大多数中强地震发生在早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带附近;2)中国东部大多数5-6级中强地震都与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发育、分布有关;3)具有明显第四纪活动的构造地貌特征的地区,如线性断层地貌或地貌面的线性分布区具备孕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4)有历史记载以来4~5级地震活动带的空区或缺震地区,也存在发育5~6级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质标志 地震 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及邻近地区几次中强地震前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增长的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荣代潞 李亚荣 刘旭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9-515,共7页
用单键群分析方法 ,研究了甘肃及邻区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前的空间相关长度增长的现象 .结合震源区不同的情况 ,分别选取了圆形和沿断层带分布的平行四边形空间窗 .结果表明 ,所研究的几次中强地震前都观察到相关长度增长的现象 .
关键词 地震 相关长度 单键群方法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及其邻区中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孙继浩 帅向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8,共8页
本文选取川滇及邻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分布特点,将该地区分为西南地区和盆地地区,选取该地区6级以上的典型历史震例,将其数字化得到等震线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两个区域的地震烈度沿长轴与短... 本文选取川滇及邻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分布特点,将该地区分为西南地区和盆地地区,选取该地区6级以上的典型历史震例,将其数字化得到等震线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两个区域的地震烈度沿长轴与短轴的衰减关系、各烈度面积与地震震级的关系、破裂长度与震级的关系。同时,综合利用上述关系建立不同的地震影响场分布计算模型,以进行震后快速评估等工作。其研究结果对于应急工作中的快速评估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盆地地区 地震 烈度衰减关系 烈度面积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被引量:28
18
作者 鄢家全 贾素娟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3-194,共22页
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不确定性,对弱地震活动区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大。因此,正确地划分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是地震区划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本文以东北和华北地区为例,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大量基础资料,从众多典型震... 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不确定性,对弱地震活动区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大。因此,正确地划分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是地震区划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本文以东北和华北地区为例,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大量基础资料,从众多典型震例分析结果中提出了该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对长春、吉林等地区进行的实验划分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与此同时,还对本文取得的进展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震源区 地震 划分原则 地震活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强地震的相关性与周期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邱剑锋 谢娟 +1 位作者 李炜 汪继文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18,22,共4页
地震活动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关系,难以挖掘出隐含的相关地震区域,为此提出将极值理论和地震时间序列匹配相结合用于地震趋势研究的基本方法。该方法基于形态的时间-震级二维相似性匹配算法,运用极值理论对相似区域的地震目录进... 地震活动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关系,难以挖掘出隐含的相关地震区域,为此提出将极值理论和地震时间序列匹配相结合用于地震趋势研究的基本方法。该方法基于形态的时间-震级二维相似性匹配算法,运用极值理论对相似区域的地震目录进行统计研究,从而验证区域之间存在相关性。对给定区域的历史数据应用该方法,结果证明其能对未来地震趋势做出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值理论 复发周期 时间-震级二维相似性 时间序列匹配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岩地震台中强地震前地倾斜异常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其寿 王绍然 +4 位作者 杨佩琴 郑健志 李远兴 赖福霖 郑永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19,共4页
采用多种数学方法,对龙岩地震台SQ-70型水平摆倾斜仪1989—1998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EIS2000软件进行绘图分析。得出:龙岩地区两次4.5级以上地震前,龙岩地震台地倾斜观测值均有异常变化。
关键词 水平摆 地倾斜 地震 震前变化 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