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7年3月3-5日辽宁省暴雪和大风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孙艳辉 李泽椿 寿绍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6-948,共13页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2.2.1对辽宁省2007年3月3—5日的暴雪和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10min一次的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和数字化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研究了中尺度重力波的结构及其环境场特征,探讨了波动的激发机制。对流层...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2.2.1对辽宁省2007年3月3—5日的暴雪和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10min一次的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和数字化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研究了中尺度重力波的结构及其环境场特征,探讨了波动的激发机制。对流层上层中尺度重力波生成在350—250hPa(约9—11km),周期为2—3h,水平波长30—40km,波动沿水平方向传播约9h。地面气压扰动振幅约为2hPa,周期为2—3h,波动由西南向东北方向传播,方向与地面风向相反。沿波的传播方向,地面观测的逐时降水量呈波动特征,周期约为2h。对流层上层中尺度重力波减弱后,雷达降水回波强度出现显著的波动特征。对流层上层中尺度重力波生成在朝向脊区传播的高空急流出口区下方,300hPa环境场具有显著的切变不稳定特征。波动生成在理查逊数小于0.25的地区,在中尺度重力波生成的高度上,暖平流强,风速低,风切变大。中尺度重力波生成地区出现显著的不平衡气流,拉格朗日罗斯贝数大于0.7,水平散度倾向出现明显的大值,其中-▽w·V/z的量级明显大于其他各项,表明对流层上层重力波的生成及发展与环境场的显著风切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中尺度数值模式 中尺度重力波 切变不稳定 理查森数 拉格朗日罗斯贝数 非平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RF中国境内土壤湿度-降水耦合强度的诊断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源 张述文 +1 位作者 李少英 曹倩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0-166,共7页
借助中尺度模式WRF,以粗分辨率GLDAS资料统计出的强耦合2000年和弱耦合2005年夏季为代表时段进行高时空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表明,在周时间尺度内,土壤湿度-降水耦合强度在时间尺度为6 h时最强,除部分区域外,耦合强度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 借助中尺度模式WRF,以粗分辨率GLDAS资料统计出的强耦合2000年和弱耦合2005年夏季为代表时段进行高时空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表明,在周时间尺度内,土壤湿度-降水耦合强度在时间尺度为6 h时最强,除部分区域外,耦合强度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弱.较强耦合区基本位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中南部等,与统计结果一致.2000年夏季耦合强于2005年,但强耦合出现的月份以及空间分布均不固定,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始终为中国夏季土壤湿度-降水共同强耦合区.由于时空分辨率的增加,发现一些零星分布的较强耦合区,而GLDAS统计结果中并没有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降水耦合强度 中尺度模式wrf 数值试验 高时空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6月6—7日福建特大暴雨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沈桐立 曾瑾瑜 +1 位作者 朱伟军 丁治英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24,共11页
采用PSU/NCAR等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细网格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6月6—7日福建地区出现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PSU/NCAR等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细网格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6月6—7日福建地区出现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低涡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低涡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暴雨中心的移动和雨强的变化相一致。暴雨中心的强上升运动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高低空急流耦合是此次强降雨爆发的重要机制。暴雨区域850hPaθse场呈现典型的"Ω"型,高湿能条件的维持,保证了强降雨过程的能量供给,是强降雨持续的重要条件。暴雨中心位于最大垂直速度中心附近,暴雨区两侧存在垂直的次级环流,对流层中低层负湿位涡区、高层正湿位涡区的配置有利于造成较强烈的中尺度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wrf模式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中尺度低涡 急流 湿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6·6福建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及复杂地形影响试验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珏 沈新勇 +1 位作者 寿绍文 徐枝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6-554,共9页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中尺度模式对2006年6月5—7日福建地区出现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式输出的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并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讨论福建地形对此次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尺度WRF模式成功...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中尺度模式对2006年6月5—7日福建地区出现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式输出的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并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讨论福建地形对此次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尺度WRF模式成功模拟出了这次暴雨的雨况及高低空流场分布。这是建立在静止锋、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等系统基础上的一次典型的华南准静止锋降水。冷暖气流在底层交汇并产生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暴雨发生和维持的机制之一,位温的垂直分布有利于低层涡度的发展。福建北部的喇叭口地形和武夷山迎风坡共同作用,导致西南气流的转向辐合,触发了中尺度切变线和中尺度涡旋的形成,加速了上升运动和中层对流发展,有利于位于迎风坡的建瓯、邵武、蒲城等地区降水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中尺度wrf模式 数值模拟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6月24~25日江南特大暴雨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张芳华 马旭林 杨克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8-33,共6页
采用NCAR、NCEP和FSL NOAA等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细网格WRF中尺度数值模式 ,对 2 0 0 3年 6月 2 4~ 2 5日江南地区出现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WRF模式比... 采用NCAR、NCEP和FSL NOAA等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细网格WRF中尺度数值模式 ,对 2 0 0 3年 6月 2 4~ 2 5日江南地区出现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WRF模式比较成功地再现了高低空环流形势的演变及暴雨带的分布特征 ;低层切变线上分布不均匀的辐合区 ,中低层正涡度区、高层负涡度区的配置有利于造成较强烈的中尺度上升运动 ;同时有很强的湿度锋区 ,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分析发现 ,沿850hPa切变线的局地风暴相对螺旋度与暴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wrf模式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罡 刘树华 +1 位作者 朱蓉 周荣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96-908,共13页
采用WRFV2.2中尺度数值模式对鄱阳湖地区200 km×200 km范围内,2009年11月5日00:00至2009年11月6日12:00不同高度的气象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水平分辨率为1km的鄱阳湖地区大气边界层风、温、湿度场和廓线分布的大气边界层物理... 采用WRFV2.2中尺度数值模式对鄱阳湖地区200 km×200 km范围内,2009年11月5日00:00至2009年11月6日12:00不同高度的气象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水平分辨率为1km的鄱阳湖地区大气边界层风、温、湿度场和廓线分布的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模拟结果发现:(1)白天鄱阳湖面上空存在着冷岛效应并伴随湖风,而夜间湖面上空存在着热岛效应并伴随陆风,湖面与陆地之间最大温差可达6℃;(2)地形以及下垫面类型对鄱阳湖区风场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夜间存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低空辐合带,白天逐渐消失;(3)受风场和地形作用湖面上空的湿度分布也不均匀,白天湿度层厚度低而夜晚湿度层厚度高,湖中心右侧湿度值大于左侧湿度值.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鄱阳湖的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有助于了解鄱阳湖地区区域气候的特点,以及由于地形、地理环境、地表特征所形成的不同高度上的风、温、湿的分布规律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为鄱阳湖地区局地天气预报、风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中尺度模式 鄱阳湖地区 湖陆风 冷岛效应 风能资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热岛与海风锋叠加作用对一次局地强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7
7
作者 东高红 刘一玮 +1 位作者 孙蜜娜 戴云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22-1430,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津255 m气象塔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VDRAS反演资料及中尺度TJ-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10年8月16日天津城区出现的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城市热岛与海风锋叠加作用对此次局地强降水的触发机制。结...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津255 m气象塔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VDRAS反演资料及中尺度TJ-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10年8月16日天津城区出现的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城市热岛与海风锋叠加作用对此次局地强降水的触发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强降水发生在低层槽后弱的反环流条件下,具有明显的γ中尺度对流降水特征;城市热岛效应能造成局地的热力不均匀,这对形成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非常有利。海风锋由岸边向市区移动中与中尺度辐合线相遇,能激发局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产生强对流天气。城市热岛对海风锋的移动有明显阻挡作用;当海风锋移到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区域附近时,其后侧气流会出现明显分支绕流和爬升现象,而且两者相遇处的辐合上升运动会迅速加强.这为该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及雷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热力条件。中尺度TJ-WRF模式可以很好地模拟出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海风锋 局地强降水 中尺度TJ—wrf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不同样本集合同化地面观测对一次飑线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少英 张述文 +1 位作者 毛伏平 李彦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6-250,共15页
针对夏季黄淮地区一次飑线过程,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及其Hybrid ETKF-3DVAR同化系统,考察不同生成方案的样本对同化地面观测的影响。集合样本创建方式包括3类:扰动初始背景场的方案(RCV)、使用不同的物理参... 针对夏季黄淮地区一次飑线过程,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及其Hybrid ETKF-3DVAR同化系统,考察不同生成方案的样本对同化地面观测的影响。集合样本创建方式包括3类:扰动初始背景场的方案(RCV)、使用不同的物理参数化方案(PPMP)以及前两者集成方案(BLE)。基于增量场分析,同化地面观测主要调整850 h Pa以下水平风和水汽混合比的空间结构,其中RCV方案侧重于改变水平风的空间分布,PPMP方案侧重于改变水汽混合比的空间结构,BLE方案兼具二者特征。同化地面观测可以间接改善6 h降水预报,其中PPMP试验的降水预报最好,尤其是对降水位置和强度的预报。对比雷达回波观测,RCV试验和BLE试验对弓状回波模拟得较好,BLE试验的模拟较多体现RCV特征。PPMP试验和RCV试验还可改变冷池的位置和强度,同时影响飑线出现和消亡时间,相对而言,PPMP试验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本生成方案 地面观测 混合同化 中尺度模式wrf 飑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山地环流激发对流天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9
作者 隋迎久 蔡丽娜 王昌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8-84,共7页
东北地区的地形对本地天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10月16日东北地区一次冷锋雷暴带之前次级环流在长白山山地前部环流附近,激发出另一条对流带的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对高时空分辨率的模拟结果分析,揭示了... 东北地区的地形对本地天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10月16日东北地区一次冷锋雷暴带之前次级环流在长白山山地前部环流附近,激发出另一条对流带的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对高时空分辨率的模拟结果分析,揭示了这次过程中,两条雷暴带的形成与山地附近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冷锋对流带前部的下沉气流和山地附近的垂直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第二条回波的产生,是一起较为罕见的辐合线生成在空中,然后激发出另外一条对流系统出现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中尺度数值模式 雷暴 山地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林磊 姚展予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73-1480,共8页
利用WRF ARW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9年4月18日华北地区的一次积层混合云系降水进行模拟。首先,对实况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反射率及垂直剖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垂直剖面对其流场结构概念图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比,模拟的自然降水分布与实测结果... 利用WRF ARW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9年4月18日华北地区的一次积层混合云系降水进行模拟。首先,对实况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反射率及垂直剖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垂直剖面对其流场结构概念图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比,模拟的自然降水分布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模拟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和雷达反射率的垂直剖面与实测结果也基本一致;通过分析云中各要素的分布,了解了积层混合云系的微物理特征和动力特征;最后对积层混合云降水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积层混合云水凝物含水量分布不均匀,对流云和层状云相互粘连跨接,水平方向充分混合,雨水的大值中心、云水的大值中心及冰晶的大值区相互对应,存在播撒-供给机制。从动力场来看,在低层对流云区域垂直上升速度较大,高层对流云区域的旁侧有较明显的下沉气流,云区低层存在辐合,高层存在辐散,此种配置有利于维持云系的发展。积层混合云不仅在层状云区有层状云的简单的"播撒-供给"机制,或在积状云区有粒子群的循环增长机制,而且可以发生层云—积云间的粒子群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系 wrf中尺度模式 雷达反射率 微物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凝结核浓度对雷暴云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邓美玲 银燕 +1 位作者 赵鹏国 肖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20,共15页
本文将非感应起电机制耦合到WRF中尺度模式中,选取Morrison双参数微物理方案,采用整体放电参数化方案,改变初始云凝结核(CCN)浓度(浓度变化从500 cm-3到4000 cm-3),共模拟15组试验,讨论了CCN浓度(nCCN)对雷暴云起电强度的影响。通过研... 本文将非感应起电机制耦合到WRF中尺度模式中,选取Morrison双参数微物理方案,采用整体放电参数化方案,改变初始云凝结核(CCN)浓度(浓度变化从500 cm-3到4000 cm-3),共模拟15组试验,讨论了CCN浓度(nCCN)对雷暴云起电强度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随nCCN增加,霰粒子数浓度减少,混合比增加,导致霰粒子平均尺度增加;冰晶粒子数浓度增加,混合比基本不变,导致冰晶粒子平均尺度减小。此外,霰粒子平均尺度增大,下落末速度增大,冰晶粒子平均尺度减小,下落末速度减小,二者末速度差值增加,导致单次碰撞电荷分离量增加。综上所述,气溶胶浓度增加使霰粒子与冰晶粒子碰撞分离过程增强,单次碰撞电荷分离量增加,正负电荷密度平均值增加,从而增强雷暴起电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wrf中尺度模式 雷暴云 微物理过程 起电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天山中段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2
作者 连钰 杨军 +2 位作者 朱莉莉 申双和 李梦婕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3-674,共12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和FY-2D卫星逐时TBB资料,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1年夏季发生在东天山中段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研究了天山特殊地形对降水过程的动力结构、水汽输送和云降水微物理...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和FY-2D卫星逐时TBB资料,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1年夏季发生在东天山中段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研究了天山特殊地形对降水过程的动力结构、水汽输送和云降水微物理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风气流东移时受东天山的阻挡,气流从东天山南北两侧绕流,北侧急流经博尔塔拉谷地越过北天山西段后,急流右侧气流反气旋转向形成北支气流;南侧急流遇吐鲁番地区反气旋系统阻挡而转向北进形成南支气流。两支气流受地形动力抬升在东天山中段北坡汇合,为此区域局地强对流降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动力条件,北支气流为主要的水汽供应源。高空西南气流引导的冰相云系与低层局地对流云在东天山中段北坡结合,分别持续提供冰晶和云水,促使云微物理过程发展旺盛,致使局地暴雨过程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降水 wrf中尺度模式 数值模拟 云降水微物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化对一次降雪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郭良辰 付丹红 +1 位作者 王咏薇 苗世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35-848,共14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模式,针对2018年3月17日05—17时(北京时)北京地区的一次降雪过程模拟分析了城市化对降雪的主要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城市化使得北京五环以内降雪量减少,降雨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 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模式,针对2018年3月17日05—17时(北京时)北京地区的一次降雪过程模拟分析了城市化对降雪的主要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城市化使得北京五环以内降雪量减少,降雨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低层增温效应加强了雪的融化过程,产生混合型降水,距离市中心越近越容易发生混合型降水。城市化对降雪的总降水量和降水的时、空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影响。降水初期,城市化造成的“城市干热岛”效应不利于水汽的水平和垂直输送,不利于云的形成,地面总降水量减小。随着降水过程的发展,部分冰相粒子融化,使近地面水汽增多,“城市热岛效应”的热力抬升作用有利于水汽的垂直输送和云的发展,部分云滴或水汽抬升进入云中,增强冷云过程,使雪和霰粒子含量增大,地面总降水量增加。城市化产生的“城市效应”对低层大气温度和云微物理过程产生影响,而云微物理过程的非绝热过程反过来又影响低层大气温度和大气层结,影响能量和水汽输送,进而对云和地面降水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 城市化 降水类型 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14
作者 邢如峰 孙即霖 高山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22期208-211,共4页
利用常规资料、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3年8月10日凌晨发生在青岛近海上空一次飑线大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与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高空急流入口... 利用常规资料、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3年8月10日凌晨发生在青岛近海上空一次飑线大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与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抽吸以及850 h Pa切变线的触发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分析飑线的垂直结构,发现高空存在强烈辐散,低空存在强烈辐合,对流层中高层较干的下沉气流,是导致海面强阵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假相当位温、k指数等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出现海难事故海区强对流发生前大气层结不稳定。利用WRF模式成功地模拟了此次飑线过程,表明可利用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分析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结构和时空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中尺度模式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飑线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