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暴风雪过程中的中尺度重力波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孙艳辉 李泽椿 寿绍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7-710,共14页
应用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数字化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WRFV2.2.1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分析了中尺度重力波与基本气流的相互作用,以及重力波活动对暴雪和大风天气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在波导中传播的中尺度重力波能够与基本气流... 应用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数字化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WRFV2.2.1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分析了中尺度重力波与基本气流的相互作用,以及重力波活动对暴雪和大风天气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在波导中传播的中尺度重力波能够与基本气流进行动量交换,使得对流层中上层4.5—8 km气层内的水平平均风速趋于均匀,形成斜穿整个对流层的饱和湿空气急流,即"湿急流"。在高空急流出口区激发的垂直向下传播的重力波,使基本气流的水平风速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了加速和减速的交替变化,水平风加速的气层,反射率增大;水平风减速的气层,反射率减小。随着波动下传及其随基本气流的移动,反射率回波强度沿高空风的方向(由西南向东北)出现周期性变化,回波带呈西北—东南走向,强回波中心之间为宽约40 km的弱回波区。重力波下传期间,当地面气压迅速下降时,东北风快速增长,风向有明显的改变,反射率强度开始减弱;气压脊线过后,反射率降低到最低点。地面大风中心出现在反射率回波强度周期性变化的地带,沿西南—东北方向间隔着分布。雷达探测表明,对流层低层风速在风向切变层上下边界对称相等,因此推测在重力波与切变层汇合的高度层存在垂直环流,由风切变层上下边界附近的西南气流和东北气流与受重力波影响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沉气流共同组成。切变层上方的动量通过垂直环流的下沉支到达地面,强风中心对应着下沉气流,出现在降水回波开始减弱之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重力 湿急流 垂直环流 暴雪 大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风场维持的中尺度受导重力波 被引量:4
2
作者 梁君 袁洪 万卫星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7-333,共7页
提出了由上层大气背景风场所维持形成的中尺度重力波受导传播机制,通过一种新的全波解数值方法计算了这种受导波的色散关系和衰减距离与MillstoneHill地区扰动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背景风场 受导 中尺度 重力 受导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风场对中尺度受导重力波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丁锋 万卫星 袁洪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4-51,共8页
采用重力波的大气分层全波解法,计算得出了强逆风场作用下以及无风条件下中尺度重力波受导波模的色散曲线和衰减距离曲线.结果表明,强逆风场可以使得各中尺度受导波模衰减距离明显变长,并导致不同尺度重力波的衰减距离出现峰值分布... 采用重力波的大气分层全波解法,计算得出了强逆风场作用下以及无风条件下中尺度重力波受导波模的色散曲线和衰减距离曲线.结果表明,强逆风场可以使得各中尺度受导波模衰减距离明显变长,并导致不同尺度重力波的衰减距离出现峰值分布.通过分析美国MillstoneHill台站和武汉电离层观象台的TID实测结果证实了这些风场支持的远距离传播波模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重力 背景风场 大气分层全解法 电离层行进式扰动 中尺度受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变基流中β中尺度扰动的特征波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立凤 施连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9-600,共12页
利用Bussinesq方程 ,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 ,讨论了中尺度扰动的特征波动 ,发现 β中尺度波动 (一对重力惯性波和一支涡旋波 )的波谱特征与背景场有关 ,在基流存在垂直切变的情况下 ,三支波动都存在连续谱。随着风切变的增大 ,连续谱发生... 利用Bussinesq方程 ,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 ,讨论了中尺度扰动的特征波动 ,发现 β中尺度波动 (一对重力惯性波和一支涡旋波 )的波谱特征与背景场有关 ,在基流存在垂直切变的情况下 ,三支波动都存在连续谱。随着风切变的增大 ,连续谱发生重叠。在连续谱的重叠谱区 ,谱函数也发生了变化 ,即扰动结构发生了变化 ,这一点与α中尺度扰动的特征波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中尺度扰动 特征 连续谱 数值计算 重力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一次强降雪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38
5
作者 张勇 寿绍文 +2 位作者 王咏青 周军 陆汉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60,共10页
利用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6对2005年12月3日影响山东半岛的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其中中尺度重力波(MGW)的特征进行分析。并且通过非线性平衡方程(NBE)对高分辨率模式数据进行诊断分析,较详细地说明了非平衡流的出现而引起的地... 利用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6对2005年12月3日影响山东半岛的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其中中尺度重力波(MGW)的特征进行分析。并且通过非线性平衡方程(NBE)对高分辨率模式数据进行诊断分析,较详细地说明了非平衡流的出现而引起的地转适应过程以及地形强迫对重力波产生和发展的作用,和它们对强降雪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这次强降雪过程中的中尺度重力波波长约为100 km,相速约20 m/s;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太行山的地形强迫与非平衡流是其产生的首要机制,而冬季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海洋的热力作用也是造成区域性强降雪的一个重要原因。非线性平衡方程(NBE)对于非平衡流的诊断在确定波动产生区域方面有比较好的指示作用;通过对波动的结构以及维持机制的分析,这次过程中的中尺度重力波符合波导条件和W ave-CISK理论框架,波动能够从环境场中得到足够的能量从而维持相当长时间,从而造成这次罕见的连续性强降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重力(mgw) 非线性平衡方程(NBE) 地形强迫 海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华北强对流风暴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40
6
作者 龚佃利 吴增茂 傅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3-464,共12页
利用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5)对2001年8月23日影响华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风暴成功模拟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中尺度重力波系(MGWs)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美国中东部地区MGW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次MGWs波长约为100~120km,相速约为21~28m·... 利用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5)对2001年8月23日影响华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风暴成功模拟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中尺度重力波系(MGWs)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美国中东部地区MGW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次MGWs波长约为100~120km,相速约为21~28m·s-1,伴随对流风暴的发展维持时间超过6h。太行山地形强迫和对流是产生MGWs的重要机制,虽然大气层结并不经常具有波导机制,但在地形强迫、对流和切变气流提供波动能量情况下,低层MGWs仍可维持较长时间。太行山触发的华北MGWs与美国西部高原引发的中东部地区MGWs具有相似的地形作用特征。在对流初始发生和对流单体合并阶段,对流和MGWs构成一个类似正反馈机制的耦合系统,waveCISK机制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成熟阶段的对流风暴,由于中高层潜热释放和湿下沉气流加强,波动传播加快,引起MGWs和对流风暴分离并减弱。MGWs在触发新雷暴,并将其组织成带状对流系统过程中可发挥一定作用。上述现象较好地验证了MGWs的概念模型以及对流与重力波相互作用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风暴 中尺度重力 数值模拟 地形强迫 mgws 对流 切变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地形对梅雨锋暴雨影响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65
7
作者 赵玉春 许小峰 崔春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68-1282,共15页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9—10日皖南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活动特征及其引发暴雨的天气背景和环境场特征,探讨了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中尺度地形对MCSs活动和暴雨形成的影响,并通过高分辨率的数值...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9—10日皖南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活动特征及其引发暴雨的天气背景和环境场特征,探讨了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中尺度地形对MCSs活动和暴雨形成的影响,并通过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地形敏感性试验和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了中尺度地形对MCSs活动及其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形成的2个暴雨中心分别位于大别山东北侧和皖南山区北部,期间有4个MCSs活动,皖南特大暴雨是由2个准静止MCSs活动造成的。MCSs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清晨出现日峰值,梅雨锋中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是MCSs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梅雨锋东移南压的过程中,MCSs相对于中尺度地形的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地形上空盛行气流方向以及地形Fw数也在不断变化,地形通过不同的动力机制影响MCSs。高地形Fw数下,大别山主要通过山脉波影响下游的MCSs;低地形Fw数下,地形绕流和山脉波共同影响下游的MCSs活动。当MCSs移近皖南山区北坡时,地形有利于MCSs的形成和维持,其阻滞效应可减缓MCSs的移动,有利于皖南特大暴雨的形成。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中尺度地形对暴雨强度和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其构成的中尺度组合地形效应是皖南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梅雨锋 暴雨 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中尺度急流激发的辽宁大暴雨观测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艳秋 袁子鹏 +1 位作者 黄阁 崔胜权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48,I0008,共9页
应用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常规探空、卫星及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08年7月31日夜间发生在辽宁省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的急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超低空环流场中同时存在着大尺度偏南急流和中尺度西南急流。在中尺度西南急流... 应用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常规探空、卫星及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08年7月31日夜间发生在辽宁省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的急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超低空环流场中同时存在着大尺度偏南急流和中尺度西南急流。在中尺度西南急流左侧生成的西南—东北向的中-β尺度云团列直接引发了大暴雨。进一步分析表明,超低空中尺度西南急流与高空急流方向相近且风速相当,形成了二次切变型的空间垂直分布,在其左侧激发了涡旋Rossby重力波的不稳定发展,从而生成中-β尺度云团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中-β尺度云团列 中尺度超低空急流 涡旋 Rossby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04.28强飑线过程重力波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朱磊磊 吴增茂 +2 位作者 邰庆国 吴炜 张京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5-474,共10页
利用卫星、雷达及山东省中尺度自动站网获取的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4月28日主要发生在山东境内的一次飑线(squall line)过程。利用PSU/NCAR中尺度大气非静力模式MM5对这次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叠... 利用卫星、雷达及山东省中尺度自动站网获取的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4月28日主要发生在山东境内的一次飑线(squall line)过程。利用PSU/NCAR中尺度大气非静力模式MM5对这次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叠加在低空暖空气上,形成上冷下暖的大气热力层结,积累了大量的对流有效位能。由于太行山地形影响而产生的下坡风与地面低压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相汇合,形成中尺度辐合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对流并由中尺度辐合线组成飑线。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对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对变换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太行山的背风波是此次过程的激发机制之一,并且在这次过程中有明显的中尺度重力波结构,其主要波长约为50—100km,波包传播速度为14.28m/s,但50km波相速略大于100km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5数值模式 中尺度数值模拟 重力 分析 飑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相联系的CISK惯性重力波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晓芳 崔春光 胡伯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0-768,共9页
在虚拟高度坐标系中,用一个简单的线性模式初步研究了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分布对长江流域梅雨锋附近贯穿整个对流层的深厚惯性重力波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对CISK惯性重力波不稳定有重要作用。在一般干的层结... 在虚拟高度坐标系中,用一个简单的线性模式初步研究了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分布对长江流域梅雨锋附近贯穿整个对流层的深厚惯性重力波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对CISK惯性重力波不稳定有重要作用。在一般干的层结大气中,实际可能出现再强的水平风切变的影响也难以使惯性重力波变得不稳定;只有在积云对流潜热参与,原为弱稳定条件下,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能促使低空急流北侧不稳定扰动的发生发展。而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对不稳定贡献最大的区域是梅雨锋南侧的急流轴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SK惯性重力 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 梅雨锋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3月3-5日辽宁省暴雪和大风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孙艳辉 李泽椿 寿绍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6-948,共13页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2.2.1对辽宁省2007年3月3—5日的暴雪和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10min一次的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和数字化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研究了中尺度重力波的结构及其环境场特征,探讨了波动的激发机制。对流层...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2.2.1对辽宁省2007年3月3—5日的暴雪和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10min一次的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和数字化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研究了中尺度重力波的结构及其环境场特征,探讨了波动的激发机制。对流层上层中尺度重力波生成在350—250hPa(约9—11km),周期为2—3h,水平波长30—40km,波动沿水平方向传播约9h。地面气压扰动振幅约为2hPa,周期为2—3h,波动由西南向东北方向传播,方向与地面风向相反。沿波的传播方向,地面观测的逐时降水量呈波动特征,周期约为2h。对流层上层中尺度重力波减弱后,雷达降水回波强度出现显著的波动特征。对流层上层中尺度重力波生成在朝向脊区传播的高空急流出口区下方,300hPa环境场具有显著的切变不稳定特征。波动生成在理查逊数小于0.25的地区,在中尺度重力波生成的高度上,暖平流强,风速低,风切变大。中尺度重力波生成地区出现显著的不平衡气流,拉格朗日罗斯贝数大于0.7,水平散度倾向出现明显的大值,其中-▽w·V/z的量级明显大于其他各项,表明对流层上层重力波的生成及发展与环境场的显著风切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中尺度数值模式 中尺度重力 切变不稳定 理查森数 拉格朗日罗斯贝数 非平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电离层扰动的统计色散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洪 万卫星 +1 位作者 梁君 丁锋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23-327,共5页
利用 Millstone Hill(288.5°E, 42.6°N)地区的数字测高仪漂移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尺度电离层行扰(TID)的色散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TID在扰动频率-相速度平面的分布中存在... 利用 Millstone Hill(288.5°E, 42.6°N)地区的数字测高仪漂移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尺度电离层行扰(TID)的色散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TID在扰动频率-相速度平面的分布中存在若干明显的扰动出现率峰值.比较相应的理论研究结果发现,观测到的TID大都可以用不同的受导重力波传播模式加以解释;频率较高的TID可以用地面和热层底部维持的各阶完全制导模解释,频率相对较低的TID可以用传统理论给出的由热层底部陡峭的温度梯度维持的L1模和我们新近提出的由热层背景风场所维持的各阶导管模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色散 受导重力 热层风场 中尺度电离层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锋上MCS的发展、传播以及与低层“湿度锋”相关联的CISK惯性重力波 被引量:36
13
作者 胡伯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5-853,共9页
采用一个包含简单积云对流参数化的线性模式讨论在长江流域相当正压性质的梅雨锋上,贯穿整个对流层的深厚惯性重力波的发生、传播和频散性质。结果表明,与积云对流加热场有最密切关系的低层湿度条件及其水平分布不均匀性质都对扰动的波... 采用一个包含简单积云对流参数化的线性模式讨论在长江流域相当正压性质的梅雨锋上,贯穿整个对流层的深厚惯性重力波的发生、传播和频散性质。结果表明,与积云对流加热场有最密切关系的低层湿度条件及其水平分布不均匀性质都对扰动的波速和稳定度有重要影响,最有利出现不稳定发展的地方是在“低层湿度锋区”南界附近,因此这里是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活跃地带。关于频散性质的分析表明,能允许群速度大于相速度的低层湿度条件及其水平分布的特征值范围比较宽。而在上述稳定度接近中性的条件下最有利于出现沿“湿度锋区”轴向的上、下游效应。这个结果也许能很好地解释:在梅雨锋上,恰恰是当一个旺盛的MCS达到顶点而开始趋向衰减时,在它的上、下游很快发展起新的MCS,新、旧MCS一起形成“云团波串”这样一个重要而有趣的观测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SK惯性重力 低层湿度锋区 梅雨锋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中尺度扰动的不稳定结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立凤 施连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31-940,共10页
计算分析了不同的环境场下 ,三种类型 β中尺度扰动的不稳定结构 ,结果表明β中尺度对称不稳定的结构与α中尺度扰动不同 ,随水平尺度的减小 ,不稳定重力惯性波的垂直波数增大 ;斜交型扰动与横波型扰动不稳定的结构相似的 ,在Ri较小时 ... 计算分析了不同的环境场下 ,三种类型 β中尺度扰动的不稳定结构 ,结果表明β中尺度对称不稳定的结构与α中尺度扰动不同 ,随水平尺度的减小 ,不稳定重力惯性波的垂直波数增大 ;斜交型扰动与横波型扰动不稳定的结构相似的 ,在Ri较小时 ,其流函数的垂直结构表现为“猫眼”流型 ,在Ri较大时 ,其流函数的垂直结构表现为不规则的波动流型 ,这说明在 β中尺度范围内 ,这两种不稳定也是同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中尺度扰动 对称不稳定 环境场 重力惯性 流函数 垂直结构 “猫眼” 流型 不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812”关中盛夏突发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雅斌 马晓华 +1 位作者 薛谌彬 冉令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7-200,共14页
基于WRF模式多普勒雷达同化预报、1°×1°的NCEP再分析资料、云图TBB和本地加密观测资料,对2014年8月12日关中地区突发性暴雨过程("0812"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同化C波段雷达资料能有效提升WRF对此次突... 基于WRF模式多普勒雷达同化预报、1°×1°的NCEP再分析资料、云图TBB和本地加密观测资料,对2014年8月12日关中地区突发性暴雨过程("0812"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同化C波段雷达资料能有效提升WRF对此次突发性暴雨的预报能力。受中高层北部冷空气侵入和低层冷式切变南压的影响,在"0812"暴雨期间,关中的北部和东部的地面切变辐合线附近先后出现了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中β尺度重力波,波动持续约4 h、波长约60 km。当北部波动向南传播发展与东部波动合并之后,重力波快速消散,强降水结束。暴雨发生前,波动区的垂直上升速度、雨水含量中心强度和发展高度均迅速达到最大,陕北地区对流层中上部的正湿位涡显著向南下滑至关中上空,出现了有利于中尺度波动发展的湿位涡波列结构,暴雨中心近地层的正湿位涡和垂直梯度异常增大。200 hPa高空急流区南侧、关中西部垂直风切变显著增大及其东移南压为中尺度波动快速发展、传播提供了能量。500 hPa内蒙古中部天气尺度横槽发展东移、引导中低层偏北路冷空气南压,是突发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850 hPa的比湿突增为暴雨提供了热力、水汽条件。近地层显著东南风、不稳定扰动增大和地面切变线是暴雨的有利动力、触发条件;在地面切变线西端附近,3 h变压场出现显著中尺度波动特征。"0812"暴雨与典型盛夏暴雨差异明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远离大陆、东南沿海无台风活动,关中低层出现西北路水汽输送,强降雨区周边700 hPa以上深厚位势稳定层结、近地层不稳定层结垂直叠置有利于重力波动发展传播,中尺度对流云团高度低,雷达强降水回波主要位于低层西北风和东北风之间的冷式切变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眭暴雨 中尺度特征 环境条件 重力 WRF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广西造成严重天气的中尺度系统概述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恒强 高安宁 梁隽玫 《热带地理》 2001年第4期323-328,共6页
利用现有的常规资料和已有科学试验提供的有关资料 ,摸索那些在广西造成重大天气的中尺度系统的“踪迹” ,企图从某些侧面揭示这些中尺度系统的“实体”。中尺度环流系统包括地形性中尺度环流和自由大气中尺度环流系统两大类。认为可以... 利用现有的常规资料和已有科学试验提供的有关资料 ,摸索那些在广西造成重大天气的中尺度系统的“踪迹” ,企图从某些侧面揭示这些中尺度系统的“实体”。中尺度环流系统包括地形性中尺度环流和自由大气中尺度环流系统两大类。认为可以造成广西严重天气的中尺度系统中地形性的有 2种 ,其一是区外地形原因形成的如锋面上的中尺度扰动、西南低涡、海南岛绕流辐合等 ,其二是广西境内地形原因形成的如热带气旋环流内的中尺度扰动、东 (兰 )巴 (马 )凤 (山 )气旋性涡旋、昭平辐合等 ;自由大气中的中尺度系统有低空西南急流上非地转风所激发出来的重力波、边界层内的惯性重力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中尺度系统 热带气旋 灾害性天气 重力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春季一次强飑线过程中尺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瑞姣 黎玥君 林永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2-535,共14页
运用多种观测数据,结合WRF模式分析了2013年3月19日发生在黔湘地区一次飑线形成期的中尺度特征。(1)此次飑线发生在高空500 hPa槽前的西南气流中,地面冷锋附近。环境风为西南向,且垂直于飑线长轴的分量小于沿着飑线长轴的分量。(2)飑线... 运用多种观测数据,结合WRF模式分析了2013年3月19日发生在黔湘地区一次飑线形成期的中尺度特征。(1)此次飑线发生在高空500 hPa槽前的西南气流中,地面冷锋附近。环境风为西南向,且垂直于飑线长轴的分量小于沿着飑线长轴的分量。(2)飑线东、西两段存在显著差异:东段所在环境干燥,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大,故雷暴大风强而短时强降水弱,对流单体初始于锋区及冷空气一侧,呈碎块状分布;西段环境湿润,短时强降水和冰雹集中,对流单体出现于地面锋区附近中尺度辐合线内,辐合线持久,其上辐合中心处不断有单体新生。(3)此次过程有重力波作用,且飑线西段重力波特征更明显。急流中的波动与中尺度辐合线相交,波动上升气流叠加辐合线上升运动,引起对流发生并迅猛发展,使得对流单体趋向于沿着波动等振幅面排列成带状,进而形成飑线。(4)旧单体南、北两侧均有新对流单体发生:北侧新单体高、低层重力波反相位叠加,对流受到抑制;南侧的新单体高、低层波动同相,上升气流加强,对流得以发展;新旧单体不断迭代更新,飑线整体向东南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压锋生 飑线 对流单体 中尺度 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暴雨激发平流层重力波的卫星观测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睿 姚志刚 +3 位作者 韩志刚 赵增亮 崔新东 严卫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9-481,共13页
针对卫星Aqua/AIRS观测到的与2011年7月25日山东省乳山市特大暴雨相伴的一次平流层重力波过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进行暴雨诱发平流层重力波的数值模拟.对模式输出的垂直速度场和温度扰动场的分析表明,暴雨在平流层内的弧状波结构主... 针对卫星Aqua/AIRS观测到的与2011年7月25日山东省乳山市特大暴雨相伴的一次平流层重力波过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进行暴雨诱发平流层重力波的数值模拟.对模式输出的垂直速度场和温度扰动场的分析表明,暴雨在平流层内的弧状波结构主要集中在降水云系东侧,水平影响范围大于1000km,且随着高度的增加,圆弧状结构趋于闭合,波动能量显著增强.此外,对垂直速度剖面结构分析表明,受高空东风和风切变的影响,重力波在上传过程中逆着背景风场向东传输,不同高度波动形态各异.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激发的平流层重力波在35km高度的周期为7~20h,水平波长约为1000km,垂直波长为5~10km.通过分析动量通量的垂直输送,定量反映出重力波上传过程中的动力学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重力 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重力波对宽刈幅高度计海表面高度观测的影响
19
作者 张蕾 刘国强 +1 位作者 何宜军 William Perrie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3-113,共11页
次重力波(Infragravity Wave,IGW)是一种频率较低(0.05~0.005 Hz),波长较长(约10 km)的表面重力波。由IGW引起的海表面高度变化会被宽刈幅干涉高度计SWOT(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SWOT)卫星观测到,因此在使用SWOT观测的海... 次重力波(Infragravity Wave,IGW)是一种频率较低(0.05~0.005 Hz),波长较长(约10 km)的表面重力波。由IGW引起的海表面高度变化会被宽刈幅干涉高度计SWOT(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SWOT)卫星观测到,因此在使用SWOT观测的海表面高度来反演中尺度、次中尺度大洋环流时,IGW是一种重要的误差来源。根据数值模型模拟的全球IGW时空分布特征,本文以IGW最为活跃的东北太平洋和欧洲西北陆架附近大西洋为研究海域,估算了上述海域由IGW所引起的海表面高度变化,并将计算结果与SWOT Simulator模拟的轨道噪声(±5 cm)比较,首次定量地估算了IGW在SWOT观测海表面高度时的干扰程度。研究表明,IGW所引起的厘米量级的海表面高度变化在SWOT卫星观测海表面流场时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忽略的误差来源。在大西洋欧洲西北陆架海域,冬季IGW对海表面高度的贡献可达到SWOT卫星噪声要求水平的25%;然而,对于大陆架狭窄的美国西岸太平洋而言,由岸线产生的IGW将迅速传入深海海域,在广阔的范围内产生显著的"噪声"影响,在SWOT反演海表面流场时由IGW引起的误差将达到SWOT卫星噪声要求水平的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 宽刈幅干涉卫星高度计 中尺度大洋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大气动力学引论》将出版
20
作者 郭彩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9年第4期387-387,共1页
关键词 中尺度系统 大气动力学 重力 中尺度运动 尺度模式 数值模式 天气尺度系统 热力强迫 尺度环境 锋生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