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弱天气背景下天津三次局地突发暴雨中尺度特征及触发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尉英华 陈宏 +3 位作者 王艳春 林晓萌 杨洋 傅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3-1104,共12页
利用ERA5再分析(0.25°×0.25°)、加密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变分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系统等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比分析了2018年7月22日、2019年7月18日、2021年8月23日天津中心城区三次局地突发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 利用ERA5再分析(0.25°×0.25°)、加密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变分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系统等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比分析了2018年7月22日、2019年7月18日、2021年8月23日天津中心城区三次局地突发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三次局地突发性强降雨均无明显天气尺度系统主导,但环境大气具备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较小的对流抑制能量,抬升凝结高度仅0.2~0.4 km,且低层均存在一定的湿层。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与城市热岛及海陆下垫面特征差异造成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关,暴雨发生前天津中心城区与沿海地区之间的温差和气压差增大,中心城区附近温压场具有明显的非均匀分布特性,中尺度暖低压及其东侧的高温度梯度为局地对流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中尺度环境条件。此外,暴雨发生前沿海地区均出现了明显的海风加强,城市热岛暖低压辐合与海风风速辐合共同作用使得中尺度辐合强度明显加强,是局地突发性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初生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均位于地面强辐合中心边缘上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天气背景 海风 城市热岛 中尺度辐合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城区一次γ中尺度短时暴雨的热动力环境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莹 董畅 +3 位作者 易笑园 王艳春 张文龙 徐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8-411,共14页
利用睿图-短期预报子系统的精细化预报结果、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FY-4A卫星的逐5 min可见光云图以及北京探空等资料,对2018年7月22日发生在天津城区的一次突发性γ中尺度短时暴雨的热动力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 利用睿图-短期预报子系统的精细化预报结果、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FY-4A卫星的逐5 min可见光云图以及北京探空等资料,对2018年7月22日发生在天津城区的一次突发性γ中尺度短时暴雨的热动力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500 hPa副热带高压控制范围内,是由城区孤立风暴造成的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具有范围小(不足20 km)、生命史短(1~2 h)、雨强大(62.4 mm·h^(-1))、中尺度边界层环境复杂等特点。暴雨是在上游降水系统的冷池边界还远离天津城区时,由城市热岛、上游冷池出流前的边界层弱冷空气、系统性东北风和午后逐渐形成的中尺度海风共同作用造成的。下垫面水平热力差异及地表能量平衡的结果导致天津中心城区形成较为显著的热岛效应,热岛强度达2~4℃,与热岛效应伴随的城市热岛暖低压的形成与发展导致城区形成中尺度辐合中心。上游降水产生的中尺度高压(上游降水区)和天津城市热岛暖低压(下游非降水区)之间的气压梯度导致冷池前沿形成了一支超越冷池出流边界而率先到达天津城区的一支北风,这支边界层弱冷空气与系统性东北风、海风在城市热岛暖低压作用下均向城区汇合,进一步增强了城区辐合中心的强度及维持时间。垂直方向上,沿城区的纬向、经向分别形成了两个方向相反的、非对称的中尺度次级环流,其上升支正好位于天津城区。上游冷池出流前中尺度锋区东移造成的水汽集中以及热岛效应伴随的局地热量累积使城区逐渐发展为高湿高能区,且垂直方向上不稳定度增强,为局地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中尺度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中尺度短时暴雨 城市热岛 冷池 海风 中尺度辐合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7”武汉及其附近地区特大暴雨中若干观测事实的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徐夏囡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7-336,共10页
利用高空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常规观测报告及每小时GMSIR卫星云图 ,分析了1 998年 7月 2 0~ 2 3日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各省的暴雨过程 ,重点揭示发生在武汉及其附近地区特大暴雨的若干观测事实。研究指出 ,造成该地区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 利用高空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常规观测报告及每小时GMSIR卫星云图 ,分析了1 998年 7月 2 0~ 2 3日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各省的暴雨过程 ,重点揭示发生在武汉及其附近地区特大暴雨的若干观测事实。研究指出 ,造成该地区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是对流层中低层的中α尺度辐合中心 ,该系统具有冷心结构特征 ,它的上空对流层上部为暖心 ,出现强烈的增温。高层扰动、地面流场的中小尺度扰动与暴雨增幅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观测事实 中尺度辐合中心 系统结构 1998年 武汉 卫星云图 地面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7”沙澧河流域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胡燕平 肖刚 +4 位作者 惠付梅 王颖 白红霞 董羽仑 程锦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2-35,共4页
应用常规、加密气象资料及卫星云图,分析了2004年7月16-17日沙澧河流域特大暴雨成因。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耦合区中西南低涡及MCC特征云团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提出利用逐时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卫星红外云... 应用常规、加密气象资料及卫星云图,分析了2004年7月16-17日沙澧河流域特大暴雨成因。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耦合区中西南低涡及MCC特征云团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提出利用逐时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及雷达回波降水率做中尺度雨团量级预测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中尺度辐合中心 MCC特征云团 中尺度雨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