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3.6.17”滇中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何萍 李宏波 何德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0-246,共7页
结合大尺度环流的高通滤波、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诊断, 用Shuman-Shapiro 中尺度滤波方法, 对2003年6月17日云南中部的楚雄市至南华县一带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 这次过程是热带中尺度气旋东南移并发展造成的; ... 结合大尺度环流的高通滤波、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诊断, 用Shuman-Shapiro 中尺度滤波方法, 对2003年6月17日云南中部的楚雄市至南华县一带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 这次过程是热带中尺度气旋东南移并发展造成的; 地面强冷空气侵入中尺度低压导致对流发展, 是热带中尺度气旋加强的原因; 大尺度环流下, 孟加拉湾、南海和北部湾形成的两条水汽输送带通过热带低压, 为强对流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能源保障; 地面中尺度低压中心和与之配置的切变线北侧对特大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中尺度滤波方法 中尺度分析 形成原因 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西江流域致洪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廖胜石 罗建英 +2 位作者 姚秀萍 王庆国 林开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61-1171,共11页
利用广西逐站逐小时降水量、1°×1°逐小时FY-2C的TBB资料和1°×1°逐6h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空间25点平滑滤波方法,分析了2005年6月18~22日西江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 利用广西逐站逐小时降水量、1°×1°逐小时FY-2C的TBB资料和1°×1°逐6h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空间25点平滑滤波方法,分析了2005年6月18~22日西江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这次致洪暴雨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雨团集中出现在TBB值的低值中心、低值中心北侧等值线密集的地方以及等值线曲率大的地方。镶嵌于大尺度西南气流中的中尺度涡旋系统在西江流域反复生成,导致对流云团不断生成和加强,是此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暴雨区上空中尺度经向垂直环流圈的存在对中尺度涡旋和对流云团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中低层弱的对流不稳定与强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和湿斜压性共存是此次暴雨产生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流域 致洪暴雨 TBB 中尺度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一次深秋局地短时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杨霞 李云 +2 位作者 赵逸舟 于永波 黄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170,共9页
利用自动站逐时观测资料、FY-2D高分辨率卫星云图资料及NCEP/NCAR每6 h一次的再分析资料,采用25点平滑算子的尺度分离法,分析了2011年10月21日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下称博州)的一次短历时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发生、发展机理... 利用自动站逐时观测资料、FY-2D高分辨率卫星云图资料及NCEP/NCAR每6 h一次的再分析资料,采用25点平滑算子的尺度分离法,分析了2011年10月21日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下称博州)的一次短历时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发生、发展机理。结果表明,博州地区前期温度异常偏高,为深秋时节出现强对流天气蓄积了较好的热力条件。强降水过程中博州地区上空的中尺度垂直环流圈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中尺度气旋的位置与TBB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中心与TBB低值中心的移动方向一致。大气层结不稳定对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低层水汽的强烈辐合为对流云团和降水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地形在本次强降水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地形的抬升和收缩作用使得辐合上升运动加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中尺度低压对本次大暴雨过程具有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大暴雨 中小尺度系统 中尺度滤波 触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23号台风“菲特”螺旋云带中“列车效应”特征及形成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薛煜 李靓靓 +3 位作者 朱业 张红蕾 刘瑞 翟国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9-392,共14页
本文针对1323号强台风"菲特"螺旋云带中出现"列车效应"的特征及形成开展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浙江钱塘江湾南岸持续性降水中具有"列车效应"特征,按照雨带的稳定位置,将其分为两次"列车效应"过... 本文针对1323号强台风"菲特"螺旋云带中出现"列车效应"的特征及形成开展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浙江钱塘江湾南岸持续性降水中具有"列车效应"特征,按照雨带的稳定位置,将其分为两次"列车效应"过程,时间跨度都在3~4小时左右,空间跨度在1~2个经度距离;暴雨区呈现出带状特征,降水效率高,每小时降水超过25 mm并向前线性传播;台风螺旋云带中强度在35 dBZ以上的雷达回波平均反射率也呈现线性带状结构;降水带走向和雷达回波运动方向与台风中心运动方向产生了大致在25°以上的向右偏离。从"列车效应"的形成来看,高空引导气流的方向和地面中尺度扰动辐合带走向与"列车效应"中对流单体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为其呈近线性排列提供依据。沿海形成的中尺度扰动辐合或扰动涡旋,为螺旋云带中对流在沿海地区发生或发展提供重要条件,形成了对流云的快速增长和后续发展的启动和维持机制,对于"列车效应"的形成、发展和维持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云带 列车效应 台风暴雨 中尺度滤波 中尺度辐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拉”台前强螺旋云带辐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徐亚钦 夏园锋 +1 位作者 翟国庆 黄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75-1285,共11页
为了研究爆发式发展的台风苏拉台前强螺旋云带,采用多种实况资料,运用风场分解、Shuman-Shapiro滤波、雷达回波相关性跟踪(TREC)反演风场等方法对其辐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中尺度滤波场、变风场以及风场分解后的辐散风可见,螺旋... 为了研究爆发式发展的台风苏拉台前强螺旋云带,采用多种实况资料,运用风场分解、Shuman-Shapiro滤波、雷达回波相关性跟踪(TREC)反演风场等方法对其辐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中尺度滤波场、变风场以及风场分解后的辐散风可见,螺旋云带形成于大范围辐合背景下。在低层,旋转风是水平动能输入的主要贡献者,它加强了低层动量堆积,辐散风则加强了风场水平辐合;在高层,辐散风是动能输出的主要贡献者,辐散风的增强,加强了高空辐散。旋转风和辐散风的不同配置形成了强上升运动,从而促进了强螺旋云带的发展。对地面风场进行中尺度滤波后,在选取的两个关键区内可见明显的中尺度辐合或涡旋,且辐合在更高层仍有一定的反映。中小尺度辐合与螺旋云带中对流云团的发展相互对应、相互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云带 中尺度辐合 风场分解 中尺度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