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研究进展
1
作者 谢玲玲 黄家辉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70,共24页
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调节全球碳氧循环和理解涡旋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海洋学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和调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归纳了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研究进展。基于数值模拟... 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调节全球碳氧循环和理解涡旋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海洋学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和调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归纳了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研究进展。基于数值模拟和动力诊断的结果显示,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不同分辨率下有所不同。中尺度分辨率下,垂向流速的水平分布以偶极子或四极子结构为主,而亚中尺度下,则主要为正负交替的螺旋涡丝状结构且流速增强。与水平流速类似,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呈现涡心弱、边缘强的特征,常在次表层达到最大值。对于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时间演变,数值模拟与实测诊断合成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亟待更多研究。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受涡度的平流、涡旋的传播和变形、亚中尺度过程、涡-风相互作用、涡-涡相互作用和地形强迫等多种机制调控,其与调控机制的量化关系有待发展。此外,次表层涡旋的报道日渐增多,其垂向流速性质有待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垂向流速 空间结构 时间演变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宋与台湾岛以东中尺度涡演变过程的对比分析
2
作者 刘迪 郝悦竹 +3 位作者 闫晓梅 张林林 庞重光 陈丽丽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3-550,共18页
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活跃,这些中尺度涡源源不断地向西传播,撞击吕宋-台湾岛以东的西边界强流黑潮,显著影响着黑潮流速和路径的同时,涡旋自身的三维结构也逐渐演变并最终消亡。目前对台湾岛以东中尺度涡在与黑潮相互作用时的演变过程... 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活跃,这些中尺度涡源源不断地向西传播,撞击吕宋-台湾岛以东的西边界强流黑潮,显著影响着黑潮流速和路径的同时,涡旋自身的三维结构也逐渐演变并最终消亡。目前对台湾岛以东中尺度涡在与黑潮相互作用时的演变过程已有较多研究,但对吕宋岛以东中尺度涡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前者的异同尚不清楚。本文基于1993~2019年的卫星高度计数据和1/10°×1/10°分辨率的OFES(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for the earth simulator)模式数据,对源自太平洋内区的中尺度涡西传撞击吕宋岛和台湾岛以东黑潮时的涡旋三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湾岛和吕宋岛以东的中尺度涡都存在接触、变形、拉伸、耗散4个阶段。平均来讲,台湾岛以东的中尺度涡强度较强,与黑潮相互作用的时间也较长。台湾岛(吕宋岛)以东的气旋涡和反气旋涡与黑潮相互作用的时间分别为39(33)和54(24)d,即气旋涡(反气旋涡)衰减较快。在水平方向上,中尺度涡撞击台湾岛以东黑潮后逐渐变成东北-西南方向倾斜的椭圆,而在撞击吕宋岛以东黑潮后,中尺度涡椭圆主要在南北方向上拉伸。在垂直方向上,台湾岛以东的气旋涡(反气旋涡)中心随深度向西南(西北)方向倾斜,且倾斜程度随时间逐渐减小,而吕宋岛以东中尺度涡的垂向倾斜不明显。此外,在这两个研究海区,气旋涡(反气旋涡)均会导致黑潮流速的减弱(增强),并且由于黑潮急流的阻挡作用,中尺度涡都会引起黑潮两侧的海表面高度和次表层温度呈现跷跷板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三维结构演变 对比分析 黑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东北部海域生源硫化物的分布特征和释放通量及其对中尺度涡旋的响应
3
作者 闫泽龙 徐锋 +3 位作者 单体兴 吴谨巍 周立敏 张洪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7,共11页
生源硫化物在海洋硫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于2020年7—8月对中国南海东北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了海水中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β-二甲巯基丙酸内盐(β-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 生源硫化物在海洋硫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于2020年7—8月对中国南海东北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了海水中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β-二甲巯基丙酸内盐(β-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二甲亚砜(Dimethylsulfoxide, DMSO)的时空分布,并探究了中尺度涡对其分布与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DMS、溶解态DMSP(DMSPd)、颗粒态DMSP(DMSPp)、溶解态DMSO(DMSOd)和颗粒态DMSO(DMSO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93±2.39)、(2.89±2.11)、(6.56±3.41)、(10.84±7.58)和(7.44±4.88) nmol·L^(-1)。气旋涡控制区域的生源硫化物浓度明显高于反气旋涡控制区,且中尺度涡边缘生源硫化物浓度高于涡内。生源硫化物均与叶绿素a(Chl a)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南海有机硫化物生产分布的重要因素。气团在经过Chl a高值区后,会为南海东北部带来更高的DMS大气混合比。夏季南海DMS海-气通量在0.16~19.88μmol·m^(-2)·d^(-1)之间,平均值为(5.86±6.16)μmol·m^(-2)·d^(-1)。由于气旋涡控制区域具有较高的海水DMS浓度,其海-气通量((5.86±6.16)μmol·m^(-2)·d^(-1))高于反气旋涡控制区域((3.71±4.73)μmol·m^(-2)·d^(-1))与中尺度涡影响区域((4.61±4.77)μmol·m^(-2)·d^(-1)),表明中尺度涡在控制生源硫化物的生产释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硫化物 分布 海-气通量 中尺度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中尺度涡的相对时空分布关系
4
作者 张聿琛 吴静怡 +2 位作者 金鹏超 陈新军 余为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0,共9页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位于西北太平洋的黑潮-亲潮过渡带,海域内涡旋活动剧烈。然而,中尺度涡如何影响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仍不清楚。为此,依据建立的2009—2018年西北太平洋海域涡旋逐日追踪数据集及渔业统计资料,利用归一...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位于西北太平洋的黑潮-亲潮过渡带,海域内涡旋活动剧烈。然而,中尺度涡如何影响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仍不清楚。为此,依据建立的2009—2018年西北太平洋海域涡旋逐日追踪数据集及渔业统计资料,利用归一化方法初步分析了柔鱼渔场与距涡心距离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广义加性模型探索了捕捞位置、距涡心距离及涡旋发展阶段对柔鱼CPUE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反气旋涡内柔鱼总捕捞努力量、产量和平均CPUE均较高,单位面积内产量也较高,表明在反气旋涡内部具有较高的柔鱼资源丰度,同时CPUE随距气旋涡涡心距离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反气旋涡内则呈下降趋势;2)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内柔鱼CPUE与经度的关系不同,气旋涡CPUE在150°E至158°E之间较高,而反气旋涡周围的CPUE则是随着经度升高而升高,原因可能与不同海况渔场形成机制不同有关;3)柔鱼CPUE与气旋涡发展阶段负相关,与反气旋涡发展阶段正相关,CPUE在反气旋涡发展末期明显上升,可能与反气旋涡减弱消散过程中的短暂上升流或混合作用有关。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资源评估与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中尺度 西北太平洋 广义加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机器学习与物理模型的中尺度涡声速剖面重构
5
作者 李洪臣 李明 +3 位作者 王鹏皓 毛科峰 朱宇航 刘宇航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60,共14页
针对中尺度涡内声速剖面结构复杂且重构误差显著偏大的问题,本文采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Argo剖面,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和中尺度涡统一结构模型,提出了PIRF-DEN模型。通过将海表面温度、高度异常、盐度、密度等海表环境参数与Argo密度作为输... 针对中尺度涡内声速剖面结构复杂且重构误差显著偏大的问题,本文采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Argo剖面,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和中尺度涡统一结构模型,提出了PIRF-DEN模型。通过将海表面温度、高度异常、盐度、密度等海表环境参数与Argo密度作为输入,建立了“水面-水下”声速映射关系。同时,基于中尺度涡统一结构模型重构涡旋内密度场,将海表环境参数和涡旋重构密度输入映射关系并重构了涡旋内声速剖面。研究结果表明,PIRF-DEN模型显著提高了声速剖面的重构精度,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降至0.8324 m/s和1.3869 m/s,较传统的sEOF-r方法降低了87.3%和83.7%,且声速重构精度和稳定性优于现有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速重构 随机森林 中尺度统一结构模型 垂向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旋式中尺度涡诱发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的特征研究
6
作者 樊呈洋 孙忠斌 +3 位作者 徐州庆 谢湄洁 商巩 张志伟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7,共14页
太平洋黑潮入侵南海对南海的环流、温盐平衡、中尺度涡、局地气候等具有重要影响。黑潮入侵南海多发生在冬季,夏秋季(5–10月)入侵较弱。然而,通过分析2023年南海东北部的现场观测数据发现,吕宋海峡西侧气旋式中尺度涡可以诱发夏秋季黑... 太平洋黑潮入侵南海对南海的环流、温盐平衡、中尺度涡、局地气候等具有重要影响。黑潮入侵南海多发生在冬季,夏秋季(5–10月)入侵较弱。然而,通过分析2023年南海东北部的现场观测数据发现,吕宋海峡西侧气旋式中尺度涡可以诱发夏秋季黑潮显著入侵南海,使南海东北部水体最大盐度达到34.80。结合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再分析资料,证实了该气旋涡诱发黑潮入侵南海现象,气旋涡的平流作用共计输运3.05×10^(13)m^(3)黑潮水进入南海。进一步统计表明,1993–2023年共发生25次气旋涡诱发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现象。31年内,气旋涡诱发的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的水体通量增量达到0.29 Sv,占夏秋季吕宋海峡上层总通量的8.1%,气旋涡的流速南北非对称性可能是增强黑潮入侵南海通量的主要原因。以上结果表明气旋涡诱发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水体交换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式中尺度 黑潮入侵南海 夏秋季 水体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惯性波在中尺度涡旋中的水平传播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福如 谢金翰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119,I0002,共10页
近惯性波在海洋中的传播及其与中尺度涡旋的相互作用是物理海洋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综述了近惯性波传播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了其在反气旋区聚集的相关研究。首先,回顾了早期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包括“捕获”和“强色散”两个动力学区域... 近惯性波在海洋中的传播及其与中尺度涡旋的相互作用是物理海洋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综述了近惯性波传播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了其在反气旋区聚集的相关研究。首先,回顾了早期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包括“捕获”和“强色散”两个动力学区域的划分。随后,重点介绍了Young-Ben Jelloul(YBJ)这一开创性理论模型,该模型无需Wentzel-Kramers-Brillouin近似所要求的空间尺度分离假设,为研究近惯性波传播提供了新的工具。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基于YBJ模型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了近惯性波在反气旋区聚集的尺度依赖性,其物理机制通过与量子力学中守恒定律和不确定关系的类比研究而得到深入阐释。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强调了非线性效应、流场数据分析等研究对深入理解近惯性波传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惯性波 波传播 尺度依赖性 不确定关系 中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2019年热带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对海气界面热交换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李徐辉 翟方国 刘奕宽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51,共15页
海洋中尺度涡是极为重要的海洋现象,其引起的海表温度异常可改变海气界面热通量,进一步影响海气边界层和自由大气,从而对局地和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因此,基于观测和再分析数据,利用时空滤波、动态合成等方法,研究了1993~2019年热带西北... 海洋中尺度涡是极为重要的海洋现象,其引起的海表温度异常可改变海气界面热通量,进一步影响海气边界层和自由大气,从而对局地和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因此,基于观测和再分析数据,利用时空滤波、动态合成等方法,研究了1993~2019年热带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对海气界面热交换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反气旋涡(气旋涡)伴随的海表温度暖(冷)异常能导致海气温差加大(减小),进而增强(减弱)蒸发,从而增加(减少)海洋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同时,上述海气变量异常值由涡旋中心向外逐渐减小,变化规律类似指数型高斯函数分布。中尺度涡引起的海表温度异常是导致海气温差、蒸发率和热通量异常的关键因素:对于反气旋涡,海气温差异常、蒸发率异常、感热通量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的线性拟合系数分别为0.91、48.2 cm/(a·℃)、11.6 W/(m^(2)·℃)、38.3 W/(m^(2)·℃),而对于气旋涡,相应的线性拟合系数分别为0.77、37.5 cm/(a·℃)、10.0 W/(m^(2)·℃)、36.8 W/(m^(2)·℃)。分析表明,反气旋涡对大气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一结果不同于黑潮延伸体及南海的研究结果:在黑潮延伸体,反气旋涡和气旋涡对大气的影响相当,而在南海,气旋涡对大气的强迫效应更为显著。本研究给出了热带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对海气界面热通量的强迫特征,并明确了海气热通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强调了与其他海域的显著差异,为深入研究中尺度涡与海气耦合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北太平洋 中尺度 海气热交换 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改进中尺度涡检测模型
9
作者 李忠伟 刘格格 +2 位作者 李永 徐斌 宫凯旋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2,共10页
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改进中尺度涡检测模型。该模型以海平面高度数据为基础,首次将融合表层海温数据扩展为融合多深度层海温数据;将海温数据的深度层作为通道,嵌入通道注意力机制,使得模型能够关注于海水温度数据中最具有区分... 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改进中尺度涡检测模型。该模型以海平面高度数据为基础,首次将融合表层海温数据扩展为融合多深度层海温数据;将海温数据的深度层作为通道,嵌入通道注意力机制,使得模型能够关注于海水温度数据中最具有区分度的深度层;模型在编码及解码过程中采用残差学习单元,在加深网络深度的同时,更好地拟合激活函数,缓解训练问题,以提高模型的检测准确率。以中国南海部分海域为例开展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中尺度涡检测模型准确率达到93.62%,模型具备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多模态数据 通道注意力 残差学习单元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7月20—22日豫北地区暴雨过程中尺度低涡和垂直运动发展的位涡动力学诊断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柯 毛江玉 +3 位作者 汪小康 生宸 张冠舜 任靖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6-318,共13页
2021年7月17—23日,河南省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简称河南“21.7”特大暴雨)。20—22日暴雨中心移至豫北地区,在太行山东侧新乡、鹤壁等地引发了洪涝灾害。基于自动雨量站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利用位涡倾向方程和垂直运动分解... 2021年7月17—23日,河南省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简称河南“21.7”特大暴雨)。20—22日暴雨中心移至豫北地区,在太行山东侧新乡、鹤壁等地引发了洪涝灾害。基于自动雨量站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利用位涡倾向方程和垂直运动分解方法,对河南“21.7”特大暴雨事件中豫北地区暴雨过程中中尺度低涡及垂直运动发展的热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强降水凝结潜热引起的大气非绝热加热,因其垂直分布在低空随高度上升而制造位涡,使得低层大气位涡增强,表明中尺度低涡发展;另外,加深的中尺度低涡又使得等熵面进一步下凹、倾斜坡度增大,从而增强大尺度东南暖湿气流向豫北地区的辐合与抬升,特别是沿等熵面上滑的上升运动分量和与凝结潜热有关的上升运动分量,导致降水进一步加强。由此,中尺度低涡、垂直运动和强降水发展之间形成一定的正反馈,在豫北造成持续性暴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暴雨 垂直运动 非绝热加热 中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夏季浮游植物群落对中尺度涡物理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友飞 李佳烜 杨世民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0-708,共19页
为了分析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对中尺度暖涡的响应,于2021年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布设了19个大面站,采集浮游植物水样,并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群落特征指数,以及水体叶绿素极大值层和营养盐浓度分布等,结果表明:共鉴定出隶属于3门82属的307... 为了分析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对中尺度暖涡的响应,于2021年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布设了19个大面站,采集浮游植物水样,并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群落特征指数,以及水体叶绿素极大值层和营养盐浓度分布等,结果表明:共鉴定出隶属于3门82属的307种浮游植物,其中甲藻和硅藻为该海域主要的浮游植物类群,分别有176种(33属)和129种(48属),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菱形藻属(Nitzschia spp.)、环沟藻属(Gyrodinium spp.)、斯克里普藻属(Scrippsiella spp.);在中尺度暖涡中心,叶绿素极大值层(Deep Chlorophyll Maximum, DCM)相比边缘区域更深,营养盐浓度分布也呈现类似特点;中尺度涡的物理过程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暖涡中心区域的浮游植物丰度低于边缘区域。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表明,在暖涡中心区域,随着温度升高,硅藻丰度开始降低,且硅藻在中心区域的丰度低于边缘区域;相比之下,甲藻在中心区域的丰度高于边缘区域。进一步分析硅甲藻优势种的分布特征可知,菱形海线藻,菱形藻在暖涡中心区域的丰度要小于边缘区域,而环沟藻、斯克里普藻则相反。通过对暖涡区域群落特征指数的分析发现,从边缘区域到中心区域,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物种分布趋于均匀。本研究可为探索浮游植物对中尺度涡响应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中尺度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要素研究
12
作者 苏日昇 魏永亮 +1 位作者 唐泽艳 袁新哲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43,共17页
热带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对海水的温盐结构及海洋渔业资源有显著影响。为了研究中尺度涡与环境流场变化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利用1993—2021年卫星高度计数据,基于流场几何特征方法识别与追踪热带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以北赤道流(North E... 热带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对海水的温盐结构及海洋渔业资源有显著影响。为了研究中尺度涡与环境流场变化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利用1993—2021年卫星高度计数据,基于流场几何特征方法识别与追踪热带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以北赤道流(North Equatorial Current,NEC)和北赤道逆流(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NECC)的流轴为界,将研究区域(2°N~20°N)从北到南依次划为A、B和C三个区域,对各区域中尺度涡要素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内的中尺度涡以≤28 d的短周期涡旋为主(占总数量的92.18%),半径在30~100km、振幅在1~3cm的中尺度涡分别占73.66%和75.56%,中尺度涡平均半径与平均振幅的相关系数为0.65,呈正相关。A区域的中尺度涡数量、生命周期、振幅和传播距离均高于B区域和C区域。B区域与C区域的反气旋涡生成超前于平均海洋尼诺指数4个月与1个月,相关性达到极大值-0.35与-0.53,并与NEC和NECC流场强度同期变化时有良好的相关性,A区域相关性不显著。由此可见,B、C区域中尺度涡数量、NEC、NECC和涡动动能年际变化受ENSO调制作用明显,在El Nino期间,NEC、NECC均增强,海表温度、海表面高度降低,风应力做功和海水平均动能增加,涡动动能通过吸收流场能量也得到加强,而在La Nina期间的涡动能回归正常水平。因此,ENSO强烈影响热带西北太平洋上层的海水动力过程,引起的中上层流场周期性变动,是该区域中尺度涡年际变化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北太平洋 中尺度 时空特征 ENSO 动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海域中尺度涡传播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舒妍 裘是 +2 位作者 郭佳祺 张哲恩 陈学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本文依据越南离岸流等将该海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基于1993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海平面异常卫星高度计数据,追踪了南海西南海域中尺度涡的传播轨迹,研究了中尺度涡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北部区域气旋涡传播方向更易沿等深线传播,反... 本文依据越南离岸流等将该海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基于1993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海平面异常卫星高度计数据,追踪了南海西南海域中尺度涡的传播轨迹,研究了中尺度涡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北部区域气旋涡传播方向更易沿等深线传播,反气旋涡更易跨地形由深水向浅水运动;北部区域冬半年(秋分至春分)会有更多的气旋涡偏北向运动,更多反气旋涡偏南向运动,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则会有更多的反气旋涡偏北向运动,更多的气旋涡偏南向运动;南部区域夏半年反气旋涡的传播路径最为独特,主要向东北方向运动,气旋涡则主要向西南方向运动,二者方向完全相反。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全面了解南海旋涡的传播及其物理机制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南海域 中尺度 传播特征 统计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S数据库海洋中尺度涡旋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14
作者 张小青 王铄 张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3-76,共14页
为探究海洋中尺度涡旋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海洋中尺度涡旋研究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学科分布、期刊来源、被引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 为探究海洋中尺度涡旋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海洋中尺度涡旋研究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学科分布、期刊来源、被引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结果表明,海洋中尺度涡旋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美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位居第一,且具有重要影响力。中国发文量排名第二,但仍需提升该领域研究的质量和创新性,并注重加强国际合作。主要涉及的学科有环境科学、海洋淡水生物学、海洋学和生态学等,趋向多学科融合化发展。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涡旋形态学/动力学认知、涡旋物质输运过程及机制分析、涡旋-大气耦合效应及涡旋生态学效应等等,其中,中尺度涡旋能量耗散、次中尺度过程等难点问题仍需全球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了海洋中尺度涡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中尺度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VOSview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合成结构及其对声传播的影响
15
作者 张旭东 丘仲锋 +1 位作者 毛科峰 王鹏皓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8,共11页
中尺度涡普遍存在于大洋中并会对声传播产生影响。利用2000—2018年AVISO卫星高度计资料和Argo浮标资料,通过涡旋合成方法构建了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和亲潮延伸体海域中尺度涡的多年平均三维结构,对其垂直温、盐异常和声速特征进行分析... 中尺度涡普遍存在于大洋中并会对声传播产生影响。利用2000—2018年AVISO卫星高度计资料和Argo浮标资料,通过涡旋合成方法构建了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和亲潮延伸体海域中尺度涡的多年平均三维结构,对其垂直温、盐异常和声速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Bellhop射线声学模型对中尺度涡背景下的声传播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表明:1)冷涡背景下,温度异常为负,盐度异常在上层为负,在下层为正,声速等值线抬升;暖涡背景下,温度异常为正,盐度异常在上层为正,在下层为负,声速等值线下沉。2)冷涡背景下,声传播会聚区向声源方向偏移,会聚区宽度缩小;暖涡背景下,会聚区远离声源,会聚区宽度增大。声会聚区宽度在黑潮延伸体海域较在亲潮延伸体海域更大,距离声源也更远。3)冷涡背景下,声传播的反转深度变浅,暖涡背景下,反转深度加深;在黑潮延伸体海域,反转深度总体随经度增大而变浅,在亲潮延伸体海域则相反,反转深度随经度增大而变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西北太平洋 ARGO浮标 声传播 会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gos漂流浮标资料的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识别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虎山 孙佳 +1 位作者 郭延良 熊学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0-500,共11页
次中尺度涡作为连接中尺度涡和微小湍流之间的纽带,对海洋中能量串级和物质输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研究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漂流轨迹几何特征的次中尺度涡识别方法,并对全球浮标... 次中尺度涡作为连接中尺度涡和微小湍流之间的纽带,对海洋中能量串级和物质输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研究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漂流轨迹几何特征的次中尺度涡识别方法,并对全球浮标计划中2000年至2022年进入研究海域的1 685个Argos漂流浮标轨迹数据进行了分析,共识别得到11 988个次中尺度涡。研究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半径和生命周期呈正相关,多在3 km和24 h以内,反气旋涡与气旋涡数量之比约为5∶1。次中尺度涡高频出现于南海北部,由吕宋海峡西北部沿陆坡向西南方向递减。在中南半岛南部,次中尺度气旋涡相对更为活跃。研究海域次中尺度涡季节变化信号明显,冬、夏季相对活跃,春、秋季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s漂流浮标 中尺度 旋识别 南海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宋海峡入流对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影响
17
作者 满文峥 裘是 陈学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本文以2011年为例,基于海洋模式(Oceanic regional circulation and tidal model,ORCTM)模拟的南海北部真实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和封闭吕宋海峡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对比分析和研究了吕宋海峡入流对中尺度涡数量、传播特征的影响。结果表... 本文以2011年为例,基于海洋模式(Oceanic regional circulation and tidal model,ORCTM)模拟的南海北部真实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和封闭吕宋海峡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对比分析和研究了吕宋海峡入流对中尺度涡数量、传播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边界层分离、正压不稳定和平流效应的影响下,吕宋海峡黑潮水入侵等海峡入流对南海北部海域涡旋的生成和传播具有较大影响。当封闭吕宋海峡时,关闭了黑潮水对南海的侵入,南海北部不存在黑潮弯曲区,无法通过边界层分离机制生成中尺度涡;同时,南海贯穿流强度和正压不稳定减弱,降低了涡流间的能量转移,抑制了涡旋的生成和存续时间,导致南海北部中尺度涡数量减少,生存时间缩短;此外,由于涡度倾向的平流效应减弱,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传播距离明显变短。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海洋动力学机制和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域 中尺度 吕宋海峡 边界层分离 正压不稳定 平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东南印度洋和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统计特征的异同分析
18
作者 王宇泽 徐腾飞 +1 位作者 王岩峰 魏泽勋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49,共13页
热带东南印度洋和南海北部在地形和背景环流特征方面均具有相似性,且均存在较为活跃的中尺度涡运动。本文基于卫星高度计观测,对这两个海域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季节和年际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成于热带东南印度洋和南海的... 热带东南印度洋和南海北部在地形和背景环流特征方面均具有相似性,且均存在较为活跃的中尺度涡运动。本文基于卫星高度计观测,对这两个海域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季节和年际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成于热带东南印度洋和南海的中尺度涡数量均随其生命周期增长近似指数衰减,平均以0.2 m/s的速度向西或西南移动,但前者的平均半径更大,后者的平均振幅更强。在季节变化方面,涡动能均在北半球春季最小,在秋季最大,但热带东南印度洋涡旋生成数在夏−秋季最多,而南海北部在冬−春季最多。在年际变化方面,热带东南印度洋和南海北部涡旋活动均受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在厄尔尼诺年涡动能更强,而拉尼娜年涡动能更弱,但ENSO影响这两个海域中尺度涡的机制略有不同,前者主要通过调制印尼贯穿流,从而抑制或增强该海域斜压不稳定能量实现,而后者主要通过改变南海局地风场,从而产生风应力旋度异常实现。此外,热带东南印度洋中尺度涡还受到印度洋偶极子的影响,而南海北部中尺度涡则与印度洋偶极子之间相关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东南印度洋 南海北部 中尺度 统计特征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梯度依赖最优插值的黑潮−亲潮交汇区中尺度涡实时内部结构构建试验
19
作者 张梦莉 张春玲 +1 位作者 范家慧 闯子维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36,共12页
伴随涡旋演变运动的内部水体结构的实时变化,一直是深入研究中尺度涡生态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以黑潮−亲潮交汇区的3个涡旋为例,基于卫星高度计与Argo剖面资料,利用梯度依赖最优插值方法进行了涡旋实时内部结构的构建试验,并通... 伴随涡旋演变运动的内部水体结构的实时变化,一直是深入研究中尺度涡生态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以黑潮−亲潮交汇区的3个涡旋为例,基于卫星高度计与Argo剖面资料,利用梯度依赖最优插值方法进行了涡旋实时内部结构的构建试验,并通过与卫星观测、现场调查,以及数值模拟等数据的对比验证,系统评估了该方法在构建涡旋实时结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构建结果计算的3个涡旋表层地转流的速度量级与卫星观测的速度量级相一致;基于构建结果计算的地转流与ADCP(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实测数据相比,发现涡心位置与ADCP观测的速度转向位置一致;构建结果等密度线的起伏形状和振幅均与对应的XCTD(Expendable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XCTD)现场观测相吻合;此外,数值模式数据与构建得到的涡心和涡旋平均半径基本一致。故,梯度依赖最优插值方法是一种很有希望表示涡演化过程中实时内部特征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演变 中尺度 梯度依赖最优插值 内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尺度涡与内波的地震图像 被引量:21
20
作者 宋海斌 Luis Pinheiro +3 位作者 王东晓 董崇志 宋洋 拜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75-2780,共6页
海洋反射地震通常用于调查、研究海底地质构造,勘探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近期研究表明多道反射地震方法也可以对水柱的热盐细结构成像.中尺度涡与内波是重要的物理海洋现象,但是常规的物理海洋调查是在间隔若干公里的离散测站上进行... 海洋反射地震通常用于调查、研究海底地质构造,勘探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近期研究表明多道反射地震方法也可以对水柱的热盐细结构成像.中尺度涡与内波是重要的物理海洋现象,但是常规的物理海洋调查是在间隔若干公里的离散测站上进行的,水平分辨率较低,因此对中尺度涡的结构与内波的横向分布了解较差.本文利用在大西洋东部、南海采集的地震数据给出了低频反射地震可以对中尺度涡与内波清晰成像的新的证据.反射地震方法较传统海洋观测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高的水平分辨率和短时间内对整个海水剖面进行成像方面.从地震剖面上,能够清楚地观测到中尺度涡、内波造成的反射特征变化,从而有助于改进对能量在不同尺度的海水运动之间传递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反射地震 中尺度 海洋内波 南海 大西洋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