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平原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发生的环境和条件 被引量:49
1
作者 吕艳彬 郑永光 +1 位作者 李亚萍 陶祖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6-412,共7页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MCC)会给华北平原带来暴雨灾害。在对MCC普查的基础上 ,选取发生在华北平原上的 3个典型个例合成出代表MCC发生前的环境场 ,并通过诊断分析考察了华北平原发生MCC的条件。结果表明 ,华北平原发生MCC的环境既不同于我...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MCC)会给华北平原带来暴雨灾害。在对MCC普查的基础上 ,选取发生在华北平原上的 3个典型个例合成出代表MCC发生前的环境场 ,并通过诊断分析考察了华北平原发生MCC的条件。结果表明 ,华北平原发生MCC的环境既不同于我国南方的MCC ,也不同于北美。对于具有明显夜发性的MCC ,所得到的MCC发生环境和条件 ,对预报当天傍晚华北平原是否有MCC发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合成 发生条件 MCC 暴雨 洪涝灾害 华北平原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康岚 龙柯吉 +2 位作者 黄楚惠 刘炜桦 万雪丽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9-154,共6页
依据2012年5-10月实况观测资料,逐小时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闪电资料以及红外云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四川MCC特点.四川MCC主要分布在盆地,具有典型的夜发性特征,在发展初期具有闪电频次突增的特点;移动方向与500~700hPa引导气流密切相关;... 依据2012年5-10月实况观测资料,逐小时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闪电资料以及红外云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四川MCC特点.四川MCC主要分布在盆地,具有典型的夜发性特征,在发展初期具有闪电频次突增的特点;移动方向与500~700hPa引导气流密切相关;不同的MCC,云顶亮温与小时雨强及强降水面积没有必然的联系;同一MCC,云顶亮温达到最冷前后,小时雨强及强降水面积也趋于最大.显著西南气流、低层辐合流场以及地面暖低压有利于MCC的形成;在其形成、发展期间,200hPa在35-45°N范围内有东西向带状高空急流,南压高压脊线多数位于29-30°N,副高脊线普遍位于26°N及以南区域;MCC维持期间,具有辐合层次深厚的特点.MCC形成时段是由一系列对流高度不同,质心高度分布不均、水平尺度差异较大的中-γ、中-β对流单体组成;发展旺盛阶段主要由中-β尺度系统构成,质心低,对流旺盛;消亡阶段则表现为对流高度降低,强度迅速减弱,以层状云降水回波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统计分析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高原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个例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段旭 李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76-682,共7页
利用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 资料和有限区域暴雨预报模式(HLAFS)分析场,对1999年6月 6日低纬高原地区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CC发生在副热带高压与滇缅高压之间辐合区中;受两高之间辐合区... 利用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 资料和有限区域暴雨预报模式(HLAFS)分析场,对1999年6月 6日低纬高原地区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CC发生在副热带高压与滇缅高压之间辐合区中;受两高之间辐合区及云贵高原地形的影响,MCC位于 500 hPa一个明显的中尺度辐合线上,垂直速度中心强度比其他地区的 MCC约大 1倍,无辐散层位于 400~500 hPa之间,北侧准静止锋锋区很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地区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地球静止气象卫星 准静止锋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高原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赵刚 吕达仁 琚建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6-62,共7页
采用非静力MM5模式对2001年8月24日发生在低纬高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MCC) 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 模拟结果基本再现了发生 MCC的大中尺度背景场, 嵌套细网格区域内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MCC的空间结构, 特别是清晰给出了 ... 采用非静力MM5模式对2001年8月24日发生在低纬高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MCC) 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 模拟结果基本再现了发生 MCC的大中尺度背景场, 嵌套细网格区域内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MCC的空间结构, 特别是清晰给出了 MCC中的湿中性垂直运动特征。同时对相当位温θe鞍型场中心区的湿中性垂直运动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湿中性结构与低层辐合对垂直运动在 MCC维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MCC结构的动力 热力意义。而由这次 MCC所造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大暴雨, 正是θe鞍型场中心区湿中性垂直运动、大量暖湿气流的稳定供应和大片低空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θer鞍形场 湿中性运动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黄海之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多尺度结构特征观测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吴芳芳 俞小鼎 +2 位作者 王慧 商建 周文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5-805,共21页
2006年7月3日傍晚到4日凌晨,苏北到黄海的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产生了系列龙卷、直线型对流大风和强降水,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区域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详细分析此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结构和产生的天... 2006年7月3日傍晚到4日凌晨,苏北到黄海的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产生了系列龙卷、直线型对流大风和强降水,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区域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详细分析此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结构和产生的天气背景。主要结论如下:(1)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高层为对应分离背景场的强辐散,中层在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和500 hPa东移的短波槽前,地面位于锋面气旋暖区内;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发生在中等到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强的深层(0-6km)和低层(0-1km)风垂直切变环境下;(2)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主要垂直环流特征为:近地层东南气流和其上的中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从对流复合体南部流入到复合体中心,复合体后部对流层中低层和中层为较干冷的西北气流夹卷进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导致降水蒸发冷却形成强烈下沉气流,产生带有西北风动量的下沉气流,到地面形成β中尺度冷池,冷池与周边暖湿气流的交界处为β中尺度阵风锋,同时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位于对流层低层到地面部分形成深厚冷池导致的雷暴高压,阵风锋前部有β中尺度暖低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中高层由于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加热形成暖心结构,位于对流层中层的主要特征为β中尺度气旋性涡旋对应的中尺度低压,对流层高层存在β中尺度辐散反气旋环流;(3)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揭示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成熟阶段主要呈现为线性结构,主要构成是一条尺度在150-200 km的活跃弓形飑线,还有数条较弱的呈气旋性弯曲的对流雨带,雨带旋入共同的涡旋中心,该涡旋中心与地面锋面气旋的中心相对应(重合),同时也是相应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β中尺度气旋的中心,直径为40-60 km;(4)在上述活跃弓形飑线的前侧出现多个中尺度涡旋,4个EF2级龙卷和3个EF1级龙卷都发生在这些中尺度涡旋内,导致龙卷的中尺度涡旋水平尺度为4-5km,旋转速度接近超级单体的强中气旋旋转速度,垂直伸展比超级单体中气旋浅薄,形成机制也与超级单体中气旋有明显差异;(5)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成熟阶段的云系尺度为1000 km,其中低于220 K (-52℃)冷云盖的尺度在400 km左右,其内部结构的主要构成是一条150-200 km长的活跃弓形飑线,地面β中尺度冷池和阵风锋,沿着弓形飑线前侧出现多个尺度为4-5km的中尺度涡旋,其中部分中尺度涡旋导致尺度只有几十至几百米的EF1和EF2级龙卷,呈现出明显的多尺度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飑线 中尺度涡旋 龙卷 尺度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北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环境场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柳林 张国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40-44,共5页
通过对鲁西北一次典型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 MCC)环境物理量场特征分析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鲁西北 MCC生成、发展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 :MCC发生在副高西北侧深厚的高能级、准饱和、潜在不稳定的气层中 ,5 0 0 h Pa东移的中支短波槽是MC... 通过对鲁西北一次典型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 MCC)环境物理量场特征分析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鲁西北 MCC生成、发展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 :MCC发生在副高西北侧深厚的高能级、准饱和、潜在不稳定的气层中 ,5 0 0 h Pa东移的中支短波槽是MCC的触发系统 ;高、低空急流和低层辐合流场对 MCC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C 环境场特征 鲁西北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中北部的一次区域暴雨天气——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姬菊枝 王开宇 +2 位作者 方丽娟 周传瑞 陶国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1-106,共6页
自Maddox[1]发现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以来,我国对其发生发展的大尺度天气条件已有了很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在黑龙江省过去对暴雨天气的探讨很少涉及到MCC特征的分析。2006年8月10日,齐齐哈尔、绥化、大庆与哈尔滨... 自Maddox[1]发现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以来,我国对其发生发展的大尺度天气条件已有了很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在黑龙江省过去对暴雨天气的探讨很少涉及到MCC特征的分析。2006年8月10日,齐齐哈尔、绥化、大庆与哈尔滨市的西部县(市)及吉林西北部出现了雷暴及区域性暴雨甚至大暴雨,其中泰来1h的降雨量达到了105.3mm。通过对FY-2卫星云图、极轨卫星云图和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此次黑龙江省西南部大范围的大暴雨天气由两个较典型的MCC造成,其特征与国内、外的研究结论相符:MCC发生在地面鞍形场中;MCC发生时对流层中低层有强烈的对流不稳定;MCC出现对流层中层500hPa的短波槽前;暴雨和雷暴天气发生区与MCC冷云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区域暴雨 卫星云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资料变分分析“98·7”武汉—黄石地区特大暴雨中尺度锋面对流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徐祥德 翁永辉 +1 位作者 孟智勇 周明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45-856,共12页
采用卫星TOVS反演资料变分-滤波处理技术对1998年7月20~23日武汉-黄石特大暴雨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武汉-黄石特大暴雨过程呈类似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简称MCC)的中尺度锋面对流系统特征,... 采用卫星TOVS反演资料变分-滤波处理技术对1998年7月20~23日武汉-黄石特大暴雨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武汉-黄石特大暴雨过程呈类似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简称MCC)的中尺度锋面对流系统特征,提出了“98·7”特大暴雨过程存在显著的对流系统的复合偶极子特征,中尺度急流核的垂直复合体结构,中尺度锋面“湿舌”异常特征以及大尺度梅雨系统中的中尺度锋面的“冷楔”以及高层“暖盖”结构,上述综合特征描述了“98·7”特大暴雨过程类似MCC系统的三维中尺度锋面结构物理图像。采用卫星资料变分-滤波处理方案提出大尺度梅雨系统中突发性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物理模型,其诊断分析及研究结论对“98·7”异常特大暴雨的成因及其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VS反演资料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暴雨 1998年 7月 形成机理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一次对流复合体调控下的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特征及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施春华 朱锦尧 蔡雯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利用WRF模式对2009年6月发生在西南地区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HYSPLIT拉格朗日轨迹分析,研究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调控下的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Troposphere-to-Stratosphere... 利用WRF模式对2009年6月发生在西南地区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HYSPLIT拉格朗日轨迹分析,研究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调控下的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Troposphere-to-Stratosphere transport,TST)的特征与机制。结果表明:1)MCC内对流层顶附近的粒子有两个源区,短期内(6 h内)来源于西南区低层的空气占比很大,随着时间增加(累积到12 h以上),来自北区中高层的空气逐渐增加;前者与MCC及爆发前的西南低空急流有关,后者由北方高空槽后气流引导。2)MCC下方边界层粒子向平流层输送时,分别受周边的两个大尺度系统共同作用。最终24.2%的边界层粒子能进入平流层,其中大部分被MCC强对流垂直迅速向上输送到对流层顶,随后受南亚高压南侧外围环流影响,转而向西移动进入平流层,而少部分是脱离MCC后的粒子,随西南气流向东北输送,遇到中纬度锋面系统,经缓慢的锋面爬升和快速的西风急流共同作用,向东输送到日本上空后进入平流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 拉格朗日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南部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29
10
作者 毛冬艳 钱传海 +2 位作者 乔林 陈涛 吴秋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1-609,共9页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贵州自动站雨量资料、FY-2C卫星红外辐射亮度温度(tbb)资料等,对2006年6月12日夜间贵州南部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具有类似于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特征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贵州自动站雨量资料、FY-2C卫星红外辐射亮度温度(tbb)资料等,对2006年6月12日夜间贵州南部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具有类似于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特征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及其缓慢东移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原因。对流层中低层大量的水汽输送和对流有效位能的积累为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中高层弱冷空气入侵使偏南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地面中尺度低压和辐合线的形成是暴雨发生的可能触发机制。中尺度天气系统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空配置,暴雨区南、北两侧的正、反垂直环流构成了中尺度次级环流圈的垂直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大暴雨 中尺度分析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7月18-19日山东省大暴雨天气分析 被引量:68
11
作者 杨晓霞 王建国 +3 位作者 杨学斌 孙军 杨成芳 盛春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70,I0002,共11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站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7年7月18—19日山东省大范围对流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和对流有效位能,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站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7年7月18—19日山东省大范围对流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和对流有效位能,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流性大暴雨是由东北冷性低涡、前倾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前倾槽结构和低层增温增湿使得大气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低层较强的东北气流与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侧向汇合,垂直涡度增大,辐合上升运动增强,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地面冷锋前生成中尺度低压,加强了辐合上升运动。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卫星云图中显示两个对流云团合并发展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雷达回波中表现为两个东西向的带状强降水回波相衔接,缓慢南移;暴雨区上空东北气流、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相汇合;低层东北气流逐渐增大,冷空气从低层侵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 大气不稳定 冷空气侵入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对流性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7·21”特大暴雨中的干侵入分析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汤鹏宇 何宏让 +3 位作者 阳向荣 严玉祥 王亚华 缪子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0-219,共10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V3.2模拟分析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与中尺度系统特征,并结合干侵入理论分析了暴雨过程中的干冷空气活动及其对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强盛的...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V3.2模拟分析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与中尺度系统特征,并结合干侵入理论分析了暴雨过程中的干冷空气活动及其对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北一带剧烈交汇的天气形势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碍了高空槽东移,使北京地区的降水过程维持较长时间。暴雨过程伴随着明显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活动,MCC的持续活动与降水中心在时空上具有一致性。WRF模式对暴雨过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降水发生之前的24 h内不断有来自35°N对流层顶附近的高位涡、低湿的干冷空气,沿着倾斜向北向下的路径侵入大气中低层39°N附近的700 h Pa高度。干侵入在降水开始前24 h到降水前10 h强度变化不大,随后略有减弱,在降水开始之后迅速减弱消失。干侵入对暴雨的影响主要通过在降水开始前及降水初期影响北京地区的大气热力与动力环境来完成。干侵入可以增大暴雨落区大气的位势不稳定,为对流发展储备充沛的对流有效位能,为MCC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同时,干侵入增大了大气中低层的气旋性涡度,有利于中低层空气辐合上升运动,是引发北京地区局地的强对流天气,如MCC及其伴随的暴雨过程可能的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分析 数值模拟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干侵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7.02”滇中大暴雨的成因诊断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29
13
作者 尤红 肖子牛 +1 位作者 王曼 曹中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6,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NCEP 1°×1°再分析资料、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和WRF模式对2008年7月2日滇中大暴雨进行成因诊断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的干侵入和中低层冷、暖平流交汇诱发副热带高压和滇缅高压间辐合低涡迅猛... 利用常规观测、NCEP 1°×1°再分析资料、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和WRF模式对2008年7月2日滇中大暴雨进行成因诊断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的干侵入和中低层冷、暖平流交汇诱发副热带高压和滇缅高压间辐合低涡迅猛发展成强中尺度对流辐合体,加上中低层来自孟加拉湾的丰富水汽输送和中低层强水汽辐合共同引发此次大暴雨。过程中,垂直螺旋度贡献主要在中层;干位涡呈现出对流层顶强正高位涡,300 hPa以下为次正高位涡,两者之间为负区的柱状分布特征,次正高位涡强中心有向下层延伸特征。WRF较好地模拟了整个大暴雨过程中强降水主体时段和大暴雨落区特点,最大对流有效位能变化趋势对强降水有较好预示作用,模拟方案在积分30小时内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干侵入 对流有效位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榴莲(2001)在季风槽中生成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文龙 张大林 +1 位作者 王昂生 崔晓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1-827,共17页
利用NCEP 1°×1°分析资料、TMI海温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季风槽中南海台风榴莲(2001)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大尺度环境流场、温暖洋面、中尺度对流活动对热带气旋(TC)生成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水平风速垂直切变的演... 利用NCEP 1°×1°分析资料、TMI海温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季风槽中南海台风榴莲(2001)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大尺度环境流场、温暖洋面、中尺度对流活动对热带气旋(TC)生成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水平风速垂直切变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TC在暖湿洋面上生成的时间,水平风速垂直切变由强向弱转变,在TC发生前18小时迅速减小到10 m/s,随后在10 m/s以下维持少变,垂直切变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对流层高层环流形势的演变;在对流层中低层,季风槽的形成和加强对TC的生成有重要作用,由于热带温暖洋面作用,季风槽首先表现出有利于单体对流和带状对流发生发展的条件性对流不稳定特征,随着季风槽的加强,季风槽进一步表现出有利于中尺度扰动发生发展的正压不稳定特征;季风槽槽线南侧的低空急流的经向分布很宽广,由105°E越赤道气流和中南半岛偏西气流(其源头是索马里越赤道低空急流)汇合而成,急流的加强活动具有经向差异,由于边界层高θ_e空气辐合抬升产生两条经向距离约300 km的显著带状对流云系,槽线南侧风速分布的经向差异导致两条带状云系发生追赶,并逐步在季风槽底部槽线附近合并加强为MCC,进而导致中尺度涡旋(MCV)的产生并最终发展成为TC。分析结果还表明,为深对流供应丰富对流有效位能的主要是来自台风发生区域本地南海暖洋面的地面热通量,南海暖洋面对TC生成有重要贡献。台风榴莲的生成是一个多尺度相互作用过程,主要包括涡旋对流热塔、与带状对流云系伴随的涡度带的升尺度,涡度带合并成长为MCV,以及大尺度条件对TC在季风槽中生成的时间及地点的控制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季风槽 正压不稳定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2
15
作者 井喜 屠妮妮 +5 位作者 曾鹏 李明娟 叶成志 杜小玲 井宇 李栋梁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5-736,共12页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年6月8—9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以及二者合并造成的;...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年6月8—9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以及二者合并造成的;地面α中尺度低压带配合α中尺度纬向切变线的生成,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的东移发展、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发展、以及二者的合并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是MCC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上,MCC的生成和发展,伴随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和维持,大范围的逆风区的生成;MCC的消亡,伴随西南低空急流的减弱和消失,对应西北气流建立和东扩。MCC发展期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期、MCC消散期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消散期的涡度收支以及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有很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β中尺度对流云团 暴雨 涡度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MCC的涡度、水汽和热量收支平衡 被引量:20
16
作者 康凤琴 肖稳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3-339,共7页
采用合成分析方法 ,将我国南方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生命史划分为 7个子阶段 ,详细探讨MCC演变过程中的涡度、水汽和热量收支平衡演变特征 ,着重分析了中小尺度系统在MCC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 1)在MCC过程中 ,中γ尺度和中 β尺度系... 采用合成分析方法 ,将我国南方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生命史划分为 7个子阶段 ,详细探讨MCC演变过程中的涡度、水汽和热量收支平衡演变特征 ,着重分析了中小尺度系统在MCC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 1)在MCC过程中 ,中γ尺度和中 β尺度系统活动是引起涡度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2 )在MCC初始阶段有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消耗MCC的水汽、热量而积极活动 ,造成MCC的视热汇、视水汽汇。成熟阶段的源区域表明有中小尺度系统的活动造成MCC的视热源、视水汽源 ,这是MCC具有长生命史的原因。MCC后期 ,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活动造成的视水汽汇和视热汇 ,与有利的大尺度天气条件的逐渐消亡 ,使MCC渐渐消失。 ( 3 )MCC的形成和启动受大尺度环境场的控制 ;一旦MCC开始活动 ,对流层低层、中层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对MCC的发展与持续过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MCC前期 ,中小尺度对流活动消耗MCC的总能量而启动 ;在成熟阶段中小尺度对流活动释放总能量造成了MCC的长生命史 ;MCC后期 ,大形势发生改变 (如位势不稳定度的变化等 ) ,积云对流活动和(或 )中尺度对流活动的作用与大尺度形势趋势一致 ,致使MCC消亡。 ( 4 )在MCC前期 ,潜热释放是主要加热因子 ;而后对流垂直输送水汽和热量的作用比对流凝结加热的作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合成分析 中国 南方 涡度 水汽 热量 收支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云团的卫星监测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17
作者 方宗义 覃丹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3-593,共11页
该文对卫星监测、分析和研究暴雨云团的国内外若干研究结果和进展给予了简要综述。主要涉及卫星遥感监测和分析暴雨云团的适宜尺度,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东亚梅雨锋暴雨云团的监测和分析,卫星资料同化和数值模拟及问题与展望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卫星监测 暴雨云团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一次特大暴雨的MCC演变过程及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黎惠金 李向红 +2 位作者 黄芳 李江南 覃昌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06-817,共12页
利用Micaps、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0年6月初广西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50hPa低涡切变、500hPa高原槽和地面静止锋是此次强降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较强的能量锋区、中低层明显的对流不... 利用Micaps、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0年6月初广西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50hPa低涡切变、500hPa高原槽和地面静止锋是此次强降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较强的能量锋区、中低层明显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及高层下伸呈漏斗状分布的θse和明显的湿度锋是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的有利天气模型,而高对流有效位能、较低的自由对流高度、较大的低层湿度和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降水超级单体的发生、发展。(2)贵州西部-河池向东南方向移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云团与桂东南西北上的MCS云团在桂中合并后发展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该MCC在桂中长时间停滞后缓慢东移、南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云图特征。(3)雷达回波显示,此次过程期间广西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积层混合型降雨回波,其入流区呈西北—东南向的强回波带上有多个强对流风暴发展,强回波带前期长时间稳定少变及后期缓慢偏东移造成的"列车效应",是广西中西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暴雨—特大暴雨和强雷电天气的重要原因。位于来宾市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属于低质心对流系统,在发展阶段,风暴呈超级单体回波钩状结构,并包含着一个与低层弱回波相联系的前侧"V"形缺口,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出现弱中气旋;在强盛阶段,风暴呈波状,反射率因子由低往高向低层入流倾斜,其右前侧和左后侧分别存在"V"形缺口,低层入流位于风暴前侧的"V"形缺口上,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是一个中等强度、发展成熟的中气旋,后侧有较强的下沉后侧入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风切变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强降水超级单风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与预警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正旺 刘耀文 +2 位作者 庞转棠 张磊 马雅丽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5-100,共6页
2007年9月29日08时至30日08时,长治市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部分县、市遭受重灾。针对暴雨的成因,从500hPa天气环流背景、700hPa急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的主要参量(相对湿度场、K指数场、散度场)以及FY—2C红外卫星云图... 2007年9月29日08时至30日08时,长治市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部分县、市遭受重灾。针对暴雨的成因,从500hPa天气环流背景、700hPa急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的主要参量(相对湿度场、K指数场、散度场)以及FY—2C红外卫星云图的中尺度对流辐合体的演变,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给出了暴雨预报着眼点。暴雨前及时发布了蓝色预警信号和暴雨地质灾害重要天气警报,为防汛工作的及早安排部署提供了准确的重大决策气象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环流系统 物理量场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预警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712号台风和9909号热带风暴引发的温州秋后台风倒槽特大暴雨对比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峰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2-546,共5页
文中主要以8712号台风和9909号热带风暴为个例,运用MM5中尺度模式结合Q矢量等物理量计算NCEP资料,通过模拟、统计、分析研究,讨论浙东南温州沿海秋后台风倒槽强降雨特征.结果表明秋季在厦门以南至广东东部登陆的台风,在浙东南温州沿海... 文中主要以8712号台风和9909号热带风暴为个例,运用MM5中尺度模式结合Q矢量等物理量计算NCEP资料,通过模拟、统计、分析研究,讨论浙东南温州沿海秋后台风倒槽强降雨特征.结果表明秋季在厦门以南至广东东部登陆的台风,在浙东南温州沿海形成台风倒槽.该倒槽内暖湿切变线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是引起特大暴雨的重要条件;其次,中高层弱干冷空气进入台风倒槽上空和低层强的暖湿平流相结合,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是产生特大暴雨的另一种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台风倒槽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弱冷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