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论《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形象 |
钱林森
|
《文史哲》
|
1976 |
2
|
|
2
|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
黄安年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2 |
4
|
|
3
|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初探 |
罗玉明
|
《安徽史学》
|
1997 |
0 |
|
4
|
近代西方妇女争取体育权利平等运动初探 |
凡红
|
《体育文化导刊》
|
1989 |
7
|
|
5
|
维多利亚盛世的实录——读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札记 |
金嗣峰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81 |
3
|
|
6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工商业政策思想 |
任萍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1999 |
2
|
|
7
|
国际卡夫卡研究略谈 |
叶廷芳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7 |
2
|
|
8
|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举隅 |
王忠祥
|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
1
|
|
9
|
论左拉的“实验小说”《卢贡·马加尔家族史》 |
何孔鲁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3 |
1
|
|
10
|
论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德国政治变革的关系 |
萧汉森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0 |
|
11
|
简论《幻灭》中青年的悲剧命运 |
程玥
|
《理论学刊》
|
1988 |
0 |
|
12
|
略论左拉的《妇女乐园》 |
何孔鲁
葛崇烈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0 |
|
13
|
“长刀之夜”事件与希特勒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确立 |
夏季亭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1 |
0 |
|
14
|
不“仅仅是个人恩怨”——也谈《基度山伯爵》的社会意义 |
张履嶽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9 |
3
|
|
15
|
有关马列文艺论著的一点浅注 |
马家骏
|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