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资源资产收益中央-地方分配机制的规范建构 被引量:6
1
作者 郑泽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0-160,共11页
自然资源资产收益中央-地方(以下简称央地)分配机制的合理建构对于理顺央地自然资源收益主体关系、落实自然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提升自然资源开发区域生态补偿能力、促成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在央地两级层面的规模增长和科学利用具有积极... 自然资源资产收益中央-地方(以下简称央地)分配机制的合理建构对于理顺央地自然资源收益主体关系、落实自然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提升自然资源开发区域生态补偿能力、促成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在央地两级层面的规模增长和科学利用具有积极意义。在现行制度表征上,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央地分配机制的实施依托于央地分权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框架,并呈现出地方收益为主的规制结构。在这一规制结构下,一方面,央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事权、自然资源资产管护职责无法与收益分配结果相衔接,造成央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权责利的失衡;另一方面,制约了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的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导致国家所有权收益缺失,增加了地方“资源诅咒”经济增长和资源收益区域间配置不均衡的风险。收益央地分配机制需要规范建构,旨在通过收益分配实现央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权责对等和利益均衡。在路径上,以优化调整央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事权关系为起手,以确立中央主导支配的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机制为过程,以建立基于事权划分的央地收益弹性管理机制为结果,通过央地权责一体连结机制、权责弹性划分机制、收益地方弹性留存机制、收益央地横纵向流动机制和地方留存收益科学管理机制的实施,确保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在央地分配层面的秩序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收益 中央-地方分配 中央-地方关系 规范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公共政策清理工作的政策回顾与展望——基于中央-地方66份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曲纵翔 丛杉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105,共14页
政策清理工作对于保证政策及时更新,促进政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我国5次集中政策清理工作的基础上,以政策文本的结构、目标、措施三个维度为分析框架,对中央及31个省级人民政府有关政策清理的66份文件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指出,政... 政策清理工作对于保证政策及时更新,促进政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我国5次集中政策清理工作的基础上,以政策文本的结构、目标、措施三个维度为分析框架,对中央及31个省级人民政府有关政策清理的66份文件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指出,政策文本在结构上存在地区和时间差异、名称与颁布机构高度一致等特征;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特点;措施维度上表现为清理流程已建立、清理同质性强等。由内容分析进一步得出,我国在政策清理领域已有显著进步,但在政策创新、长效机制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对此,建立中央-地方响应机制、采取阶梯式清理办法和渐进调试的清理策略等,将是完善我国政策清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地方 政策清理 政策终结 行政规范性文件 动态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权与激励:土地供应中的中央—地方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丰雷 杨跃龙 姚丽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10,23,共8页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土地供应中的中央—地方分权边界以及激励契约,探索提高有效土地供应的措施以增进土地宏观调控成效。研究方法:应用政策分析、案例分析方法,基于分权理论与激励理论,分析土地供应中的中央—地方关系。研究结果:(1)中...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土地供应中的中央—地方分权边界以及激励契约,探索提高有效土地供应的措施以增进土地宏观调控成效。研究方法:应用政策分析、案例分析方法,基于分权理论与激励理论,分析土地供应中的中央—地方关系。研究结果:(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供应中的权力边界不是固定的,不同权力呈现出不同的分权变化路径;(2)土地供应中的中央—地方关系具有"多任务委托代理"的特征,地方政府倾向于选择执行激励强且易考量的供地任务。研究结论:根据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禀赋条件等设立合理的土地供应分权边界是实现有效土地供应的基础;而促使地方政府将中央供地计划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约束地方政府供地行为的土地供应"激励契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供应 分权 激励 中央-地方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现行中央—地方关系下的社会公正问题与治理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光斌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5,共9页
我国是在维护政治结构稳定的前提下推进经济改革的,从而形成了政治单一制和经济联邦主义的二元化中央—地方关系。在这种条件下,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行为模式可能具有依附性甚至侵害性,结果就是社会不公正问题。为此,本文提... 我国是在维护政治结构稳定的前提下推进经济改革的,从而形成了政治单一制和经济联邦主义的二元化中央—地方关系。在这种条件下,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行为模式可能具有依附性甚至侵害性,结果就是社会不公正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必须首先更新关于政府的观念,倡导“善治型政府”,并以一系列的政治建设和行政改革矫正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建立一个实现社会公正的政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地方关系 政治单一制 经济联邦主义 社会公正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中央控制,还是地方独立——政治影响下的财政分权检验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志广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123,128,共8页
本文以收入、支出、自主三种财政分权指标为因变量,引入来源于中央委员的地区政治影响力指标,考察了我国还极少研究的财政分权决定因素。政治影响力对财政分权发挥直接的负向作用,这表明中央借助中央委员的政治权力影响,使财政资源向中... 本文以收入、支出、自主三种财政分权指标为因变量,引入来源于中央委员的地区政治影响力指标,考察了我国还极少研究的财政分权决定因素。政治影响力对财政分权发挥直接的负向作用,这表明中央借助中央委员的政治权力影响,使财政资源向中央集中。政治影响力对行政政府和行政官员发挥间接型的正向调节作用,这表明行政力量在关联政治权力的激励和保障下,能够为地方攫取到更多财政资源。这些证据表明,推进财政等分权改革,优化中央—地方关系,不能忽视深层次的政治、行政体制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财政自主 政治影响力 中央-地方关系 中央委员 行政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发展型政府”抑或“地方企业家型政府”?--对中国地方政企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41
6
作者 张汉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2014年第3期157-175,180,共19页
在中国财政和行政分权的制度条件下,地方政府行为、地方政企关系与地方发展动力机制密切联系。根据地方政府机关是否直接参与营利性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把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划分为"地方发展型政府"和"地方企业家型政府"... 在中国财政和行政分权的制度条件下,地方政府行为、地方政企关系与地方发展动力机制密切联系。根据地方政府机关是否直接参与营利性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把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划分为"地方发展型政府"和"地方企业家型政府"两类。用单一的政府行为模式不太可能完全概括中国政府行为的所有面向。一般而言,中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普遍具有发展型和企业家型的特点,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保持。但政府行为也表现出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具体表现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在不同改革时期发展型和企业家型特点的显著性、着重点和表现形式的区别。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必须更加重视发展型国家和企业家型国家模式运作的成果分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发展型国家 地方企业家型国家 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政企关系 中央-地方分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立体绿化政策发展与量化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瑞雪 李佳轩 严仙友阳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1期179-187,共9页
[目的]探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层面的立体绿化政策演变历程,并构建一套普适性评价体系,用以评估各类立体绿化政策,为城市立体绿化政策的科学制定、精细化管理和合理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选取我国中央到地方立体绿化政策文件... [目的]探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层面的立体绿化政策演变历程,并构建一套普适性评价体系,用以评估各类立体绿化政策,为城市立体绿化政策的科学制定、精细化管理和合理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选取我国中央到地方立体绿化政策文件314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挖掘法分析立体绿化政策从中央到地方的发展情况;通过PMC指数模型构建地方层面立体绿化政策的评价体系,分析不同地域立体绿化政策的优劣和差异。[结果]我国在中央层面尚无专门针对立体绿化的政策文件;地方层面的立体绿化政策目的以需求型和环境型为主,类型以信息型和监管型居多。政策内容侧重于立体绿化的建设实施,较少关注建成效果;政策文本在政策对象、推进方式、实施方式和政策评价方面较完善,在政策功能和激励措施方面存在不足。[结论]未来立体绿化应从中央到地方层面量化分解立体绿化发展的长期目标,形成科学合理有序的立体绿化政策体系;应重视各类型政策工具对推动立体绿化发展的作用,推动立体绿化全面均衡发展;政府应制定自上而下的立体绿化激励政策,并合理有序地扩大立体绿化政策实施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绿化 中央-地方 文本挖掘 PMC指数模型 政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行为偏好与约束机制的政治学解释——评《户籍改革中的政府行为逻辑:基于地方案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臧雷振 翟晓荣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4-177,共14页
市场失灵的弥补,需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探索政府有形之手的行为偏好也就自然成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已有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行为选择进行解释,如政治经济学将政府偏好纳人市场经济环境(文雁兵,2014a)... 市场失灵的弥补,需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探索政府有形之手的行为偏好也就自然成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已有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行为选择进行解释,如政治经济学将政府偏好纳人市场经济环境(文雁兵,2014a),分析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Li&Zhou,2005)背景下,政府对经济干预带来的影响,以及政府在现代经济变迁所扮演的角色(毕秀水,2005);而社会学领域对政府行为的研究集中于中央-地方关系框架下的“项目制”或组织社会学框架下的公共部门行为两个方面(周飞舟,2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偏好 行为逻辑 行为偏好 政治学 户籍改革 中央-地方关系 组织社会学 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