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横过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试验剖面 被引量:28
1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7 位作者 李秋生 贺日政 匡朝阳 侯贺晟 熊小松 管烨 王海燕 Klemperer.L.S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08-2014,共7页
跨越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探测试验剖面,初步揭露出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地壳结构.探测剖面表明,羌塘地体可能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中央隆起区上地壳变形主要以逆冲、褶皱为主,下地壳出现北倾与南倾"对冲"的反射,揭... 跨越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探测试验剖面,初步揭露出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地壳结构.探测剖面表明,羌塘地体可能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中央隆起区上地壳变形主要以逆冲、褶皱为主,下地壳出现北倾与南倾"对冲"的反射,揭示出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前缘汇聚的深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地体 中央隆起区 地壳结构 深反射地震试验剖面 深部汇聚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上寒武统—下奥陶统白云岩储层中两类白云石充填物: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军涛 胡文瑄 +5 位作者 钱一雄 王小林 朱井泉 张洪安 苏娟 吴仕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57-966,共10页
在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下古生界白云岩储层中的白云石充填物从形态上可分为菱形和鞍状两类,它们具有不同的岩石学特征,菱形白云石内部结构简单均一,而鞍状白云石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由内核、环带和外缘三部分组成。地球化学组成分析表明... 在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下古生界白云岩储层中的白云石充填物从形态上可分为菱形和鞍状两类,它们具有不同的岩石学特征,菱形白云石内部结构简单均一,而鞍状白云石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由内核、环带和外缘三部分组成。地球化学组成分析表明,菱形白云石可能形成于成岩作用的早期,成岩物质可能来源于改造的海水,其沉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后期仅少量受到富铁流体的改造。而鞍状白云石的形成则可能与断裂诱发的深部热流体活动密切相关,其物质可能来源于深部热液在运移过程中对围岩白云石的溶解,鞍状白云石内部复杂的结构可能反映了断裂的幕式活动。因此,两类白云石充填物反映了不同的成岩流体环境,特别是鞍状白云石很可能是热液溶蚀作用发生的重要标志。在白云岩储层研究中,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详细分析充填物的产状、充填作用发生的时间和机制,对于研究分析白云岩储层形成机制和储层预测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状白云石 菱形白云石 上寒武统一下奥陶统 中央隆起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39
3
作者 何治亮 陈强路 +1 位作者 钱一雄 李慧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9-778,共10页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由西向东呈斜列式排列着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其构造演化过程中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卡塔克隆起形成及定型时期早,后期改造及调整较弱,具有稳定古隆起的特征;巴楚隆起发育和定型时期晚...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由西向东呈斜列式排列着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其构造演化过程中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卡塔克隆起形成及定型时期早,后期改造及调整较弱,具有稳定古隆起的特征;巴楚隆起发育和定型时期晚,至今依然在活动,具有活动古隆起的特点;古城墟隆起具有演化时间长、定型时间较晚的特征。中央隆起区构造变形纵向具分层性,横向具分区性。卡塔克隆起及围斜区和巴楚-麦盖提地区多旋回演化历史形成油气多期成藏、破坏、保存、调整的动态关系,油气藏纵向叠置、横向成排成带分布,构成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在中央隆起区及邻区存在一个自西向东呈平卧“S”形的油气聚集带,形成八大目标或者目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回演化 复式油气聚集带 油气勘探方向 巴楚隆起 卡塔克隆起 古城墟隆起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恰尔巴克组与一间房组分布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蔡习尧 马宇驰 +2 位作者 陈跃 钱一雄 尤东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1-598,共8页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共有10口探井钻遇了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及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分属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鹰山组与却尔却克组/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鹰山组2种不同的地层层序。恰尔巴克组为紫红、褐、灰色泥晶灰岩...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共有10口探井钻遇了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及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分属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鹰山组与却尔却克组/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鹰山组2种不同的地层层序。恰尔巴克组为紫红、褐、灰色泥晶灰岩、泥灰岩及灰质泥岩,厚度17~25 m,属于斜坡相沉积,底部产Pygodus anserinus化石带。一间房组为灰色泥晶砂屑灰岩、颗粒灰岩及生屑灰岩,厚度80~120 m,属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相沉积,顶部产Pygodus serrus化石带。恰尔巴克组与一间房组分布在隆起边缘的低洼部位及隆起往坳陷的过渡区,在隆起的主体上分别为沉积缺失与剥蚀缺失。中央隆起区奥陶系分为隆起区、过渡区(A、B)与坳陷区,过渡区的西边界至少西推了100 km,中晚奥陶世区内为开阔台地—台缘—斜坡相沉积,不发育"萨尔干组"型的烃源岩,过渡区具备2套良好的储盖组合,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石 一间房组 恰尔巴克组 地层划分对比 中央隆起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寒武纪构造特征及主要油气领域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圣彬 刘忠宝 焦存礼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51-1161,共11页
基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地震剖面以及钻井等资料,研究了中央隆起区寒武纪的构造特征及演化。从震旦纪开始,塔里木盆地进入了区域伸展的构造背景,早-中寒武世继承震旦纪的构造格局,发育一系列的箕状断陷,控制了中央隆起区小范围内地... 基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地震剖面以及钻井等资料,研究了中央隆起区寒武纪的构造特征及演化。从震旦纪开始,塔里木盆地进入了区域伸展的构造背景,早-中寒武世继承震旦纪的构造格局,发育一系列的箕状断陷,控制了中央隆起区小范围内地层的发育与沉积相带的展布。半地堑的分布范围与塔里木盆地的磁异常区相一致,说明半地堑的形成受基底隐伏断裂影响。早-中寒武世之后以挤压—挠曲作用为主,对箕状断洼起到重塑的作用。结合中央隆起区寒武系的基本成藏条件,指出了中央隆起区有利的油气领域,主要包括:构造圈闭领域、隆起高部位、古城墟隆起的上寒武统以及断洼沉积的岩性地层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隆起区寒武纪箕状断陷 成藏条件油气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区中寒武统鲕粒碳酸盐岩 被引量:3
6
作者 徐波 王宝清 +4 位作者 孙六一 王红伟 刘宝宪 井向辉 刘丽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31,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区中寒武统鲕粒碳酸盐岩沉积于碳酸盐斜坡中的小规模浅滩,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和方解石。根据全岩样品分析结果,鲕粒碳酸盐岩的δ18OV-PDB值在-11.3‰^-4.9‰之间,平均-6.5‰;δ^(13)CV-PDB值在-1.7‰~0.3‰之...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区中寒武统鲕粒碳酸盐岩沉积于碳酸盐斜坡中的小规模浅滩,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和方解石。根据全岩样品分析结果,鲕粒碳酸盐岩的δ18OV-PDB值在-11.3‰^-4.9‰之间,平均-6.5‰;δ^(13)CV-PDB值在-1.7‰~0.3‰之间,平均-0.8‰。该碳酸盐岩沉积于浅水鲕粒滩,因受到淡水淋滤影响,之后又长期处于深埋环境,δ18O值明显偏低。由于成岩作用过程中受有机质影响很小,δ^(13)C值没有表现出异常。白云岩的δ18O值较石灰岩的高。显微激光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鲕粒较胶结物有较低的δ18O和δ^(13)C值。前者形成于动荡的浅水环境,形成后常受淡水的淋滤。胶结物大多形成于埋藏期,孔隙水具有海水性质,盐度较高,胶结物沉淀后,受淡水影响较小。由于经受了强烈的埋藏作用,鲕粒碳酸盐岩表现出的特征为Na和Sr含量低、Fe含量高—特高及Mn含量较高。白云石大多数为埋藏作用阶段高Mg含量卤水条件下交代而成,整体上有较低的有序度,MgCO_3含量高。在强烈的埋藏作用和胶结作用下,鲕粒碳酸盐岩现存孔隙度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鲕粒碳酸盐岩 中寒武统 中央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隆起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油气运移分析和勘探潜力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周波 王毅 +2 位作者 罗晓容 云金表 郑孟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1-796,共6页
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作为目标层系,选择对该层有油气贡献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下奥陶统烃源岩,针对两套烃源岩分别建立运移模式。其中,中-下寒武统烃源岩距离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垂向距离较远,运移模... 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作为目标层系,选择对该层有油气贡献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下奥陶统烃源岩,针对两套烃源岩分别建立运移模式。其中,中-下寒武统烃源岩距离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垂向距离较远,运移模式以垂向为主,且主要是沿着断裂分布;而针对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则应用侵入逾渗理论模型来模拟其对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贡献,分析表明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对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油气贡献以侧向运移为主。最后,综合两套烃源岩的油气贡献分析认为塔中地区为最好的油气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油气运移 勘探潜力 中央隆起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治亮教授简介
8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 盆地 地质构造 油气勘探 石油地质专业 教授简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