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太阳中天观测及二至点测算精度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勇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0-79,共10页
研究了元代《授时历议》所保存的天象观测和推步资料,得出:(1)在AD 1277-1280年 间所作的98次太阳中天观测的时刻及地平高度的绝对值平均误差分别为2.64 min和6.78'。(2) 6部古历--《大衍历》、《宣明历》、《纪元历》、《统天历》... 研究了元代《授时历议》所保存的天象观测和推步资料,得出:(1)在AD 1277-1280年 间所作的98次太阳中天观测的时刻及地平高度的绝对值平均误差分别为2.64 min和6.78'。(2) 6部古历--《大衍历》、《宣明历》、《纪元历》、《统天历》、《重修大明历》和《授时历》推 步BC 522年前的3个冬至时刻的误差范围为0.97-3.51 d;而AD 435-1280年间的45个冬至 时刻的绝对值平均误差则分别为9.35、10.42、5.54、2.97、5.68、3.36 h。(3)古代确定的AD 442- 1280年问的16个二至时刻的绝对值平均误差为199.59 min,其中元代的误差为27.89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史 精度 统计 太阳 中天观测 二至 《授时历议》 历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晷影测年:以陶寺疑似圭尺为例
2
作者 李勇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3-394,共12页
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出土一件残长171.8厘米,且有43个色段端点的漆木杆,疑似标注中天日影的圭尺。为此,文章构建了普适的仅由晷影数据(或刻度)求解圭表观测年代的模型。该模型功能较强,能将未知的表高、圭表间距及太阳位置、... 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出土一件残长171.8厘米,且有43个色段端点的漆木杆,疑似标注中天日影的圭尺。为此,文章构建了普适的仅由晷影数据(或刻度)求解圭表观测年代的模型。该模型功能较强,能将未知的表高、圭表间距及太阳位置、观测误差等参数同时解出,可广泛用于圭表测年问题。为求陶寺漆杆的观测年代,设定可允许的最大高度角误差为0.1°,设定表高80-250cm、圭表间距0-200cm,步长1cm;所求年代范围为BC2201-BC1901,步长0.001d。将这些参数和色段端点的数据代入模型处理,并考虑大气折射的影响,结果表明,色段端点中最少有67%与日影无关,故目前判断其为观测日影的圭尺尚存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天文学 圭尺 陶寺 中天观测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