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贵州罗甸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沉积的微生物岩的时代和沉积学特征
被引量:
56
1
作者
刘建波
江崎洋一
+2 位作者
杨守仁
王海峰
足立奈津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73-486,共14页
二叠纪末期发生的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使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均受到重创,该事件后微生物岩广泛分布于全球正常浅海地区。研究认为,扬子地台在二叠纪末期存在一次海平面降低的事件,造成研究区二叠纪地层与早三叠世微生...
二叠纪末期发生的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使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均受到重创,该事件后微生物岩广泛分布于全球正常浅海地区。研究认为,扬子地台在二叠纪末期存在一次海平面降低的事件,造成研究区二叠纪地层与早三叠世微生物岩之间存在沉积间断或剥蚀,并使三叠纪牙形石混入二叠纪末期的沉积物中。二叠—三叠系界线位于微生物岩层的底界;微生物岩形成于早三叠世最早期,相当于Hindeodus parvus带,是早三叠世最早期开始的海侵事件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可容纳空间。在Isarcicella staeschei带—I.isar- cica带早期再次发生相对海平面降低事件,之后海平面开始快速上升。研究区早三叠世早期的微生物岩以凝块构造发育为特征,具有斑状、层状、枝状和网状凝块构造4种典型中型构造。结合前人的工作,认为微生物群落通过生物沉积和物理沉积作用形成球状体,球状体汇聚形成不同的中型凝块构造。研究扬子地台早三叠世凝块石的确切时代和结构、构造类型特征,为准确恢复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的环境变迁以及生物演化事件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重要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罗甸
微生物岩
二叠-三叠系界线
凝块石
中型构造
海平面变化
牙形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贵州罗甸大文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海平面变化及其全球对比
被引量:
11
2
作者
王海峰
刘建波
江崎洋一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9-602,共14页
对华南地区贵州罗甸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凝块石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学描述,区分出斑状、层状、枝状和网状4种中型构造。凝块石所具有的沉积构造特征和岩石学统计数据表明其形成于潮下带沉积环境,其中,斑状和层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
对华南地区贵州罗甸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凝块石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学描述,区分出斑状、层状、枝状和网状4种中型构造。凝块石所具有的沉积构造特征和岩石学统计数据表明其形成于潮下带沉积环境,其中,斑状和层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能量较低的深潮下带,而枝状和网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能量较高的浅潮下带。18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显示Hindeodus parvus带内部海平面逐渐降低;Isarcicellastaeschei带和I.isarcica带早期,海平面降到最低,之后海平面开始升高。通过与其他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对比发现,全球普遍存在二叠–三叠纪之交的海平面下降,而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H.parvus带、I.staeschei带和I.isarcica带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在古特提斯洋范围内可以广泛对比,可能主要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中型构造
早三叠世
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贵州罗甸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沉积的微生物岩的时代和沉积学特征
被引量:
56
1
作者
刘建波
江崎洋一
杨守仁
王海峰
足立奈津子
机构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地球学科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日本宫城教育大学地学
出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73-486,共14页
基金
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6CB806402
G200077700)
+2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02003
40472008)
日本科学促进会科学研究基金(17540444)联合
文摘
二叠纪末期发生的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使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均受到重创,该事件后微生物岩广泛分布于全球正常浅海地区。研究认为,扬子地台在二叠纪末期存在一次海平面降低的事件,造成研究区二叠纪地层与早三叠世微生物岩之间存在沉积间断或剥蚀,并使三叠纪牙形石混入二叠纪末期的沉积物中。二叠—三叠系界线位于微生物岩层的底界;微生物岩形成于早三叠世最早期,相当于Hindeodus parvus带,是早三叠世最早期开始的海侵事件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可容纳空间。在Isarcicella staeschei带—I.isar- cica带早期再次发生相对海平面降低事件,之后海平面开始快速上升。研究区早三叠世早期的微生物岩以凝块构造发育为特征,具有斑状、层状、枝状和网状凝块构造4种典型中型构造。结合前人的工作,认为微生物群落通过生物沉积和物理沉积作用形成球状体,球状体汇聚形成不同的中型凝块构造。研究扬子地台早三叠世凝块石的确切时代和结构、构造类型特征,为准确恢复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的环境变迁以及生物演化事件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重要的证据。
关键词
贵州
罗甸
微生物岩
二叠-三叠系界线
凝块石
中型构造
海平面变化
牙形石
Keywords
Guizhou, Luodian, microbialit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thrombolite, mesostructure, sea-level change, conodont
分类号
P183.31 [天文地球—天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贵州罗甸大文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海平面变化及其全球对比
被引量:
11
2
作者
王海峰
刘建波
江崎洋一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文验室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9-602,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2020)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
文摘
对华南地区贵州罗甸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凝块石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学描述,区分出斑状、层状、枝状和网状4种中型构造。凝块石所具有的沉积构造特征和岩石学统计数据表明其形成于潮下带沉积环境,其中,斑状和层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能量较低的深潮下带,而枝状和网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能量较高的浅潮下带。18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显示Hindeodus parvus带内部海平面逐渐降低;Isarcicellastaeschei带和I.isarcica带早期,海平面降到最低,之后海平面开始升高。通过与其他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对比发现,全球普遍存在二叠–三叠纪之交的海平面下降,而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H.parvus带、I.staeschei带和I.isarcica带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在古特提斯洋范围内可以广泛对比,可能主要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中型构造
早三叠世
海平面变化
Keywords
microbialite
thrombolite
mesostructure
earliest Triassic
sea-level change
分类号
P534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贵州罗甸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沉积的微生物岩的时代和沉积学特征
刘建波
江崎洋一
杨守仁
王海峰
足立奈津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
5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贵州罗甸大文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海平面变化及其全球对比
王海峰
刘建波
江崎洋一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