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耕玉米秸秆还田频率与还田量对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1
作者 蒋云峰 李安琪 +3 位作者 刘俊男 严婷 窦笑萌 王海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4-243,共10页
为探究中型土壤动物群落对秸秆还田量和还田频率的响应机制,设置免耕高频低量秸秆还田(HF-1/3)、免耕高频高量秸秆还田(HF-2/3)、免耕低频低量秸秆还田(LF-1/3)、免耕低频高量秸秆还田(LF-2/3)和作为对照的常规垄作无秸秆还田(CT)5种处... 为探究中型土壤动物群落对秸秆还田量和还田频率的响应机制,设置免耕高频低量秸秆还田(HF-1/3)、免耕高频高量秸秆还田(HF-2/3)、免耕低频低量秸秆还田(LF-1/3)、免耕低频高量秸秆还田(LF-2/3)和作为对照的常规垄作无秸秆还田(CT)5种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相比常规垄作显著提高了中型土壤动物密度。春季LF-2/3处理中型土壤动物总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是CT处理4.6倍、HF-1/3处理2.6倍、HF-2/3处理2.7倍和LF-1/3处理2.4倍。夏季相同秸秆还田量下,HF-1/3处理显著高于LF-1/3处理,是其3.8倍,HF-2/3处理是LF-2/3处理1.6倍,但相同还田频率下,还田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秋季HF-2/3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是CT处理8.2倍、HF-1/2处理2.5倍、LF-1/3处理2.3倍和LF-2/3处理3.4倍。夏季LF-1/3处理中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HF-2/3处理,其余季节各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春季HF-2/3处理中型土壤动物群落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LF-2/3处理,夏季HF-2/3处理显著低于CT和LF-1/3处理,秋季HF-2/3处理显著低于HF-1/3、LF-1/3和LF-2/3处理。主要中型土壤动物类群个体密度夏秋季整体表现为在相同还田量下,高频处理高于低频处理。蜱螨目及其中占比较高的甲螨亚目密度对还田频率和还田量响应与总体密度一致。弹尾目春季LF-2/3处理显著高于CT和LF-1/3处理,夏季HF-1/3处理显著高于CT处理,秋季HF-2/3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春季LF-2/3处理球角跳科个体密度显著高于CT处理,夏季HF-1/3处理显著高于CT和LF-1/3处理;秋季相同还田量下,高频处理显著高于低频处理。秋季HF-2/3处理等节跳科个体密度显著高于CT、HL-1/3和LF-2/3处理。夏季高频还田处理的长角跳科个体密度显著高于低频还田处理。春季LF-2/3处理的双翅目幼虫个体密度显著高于CT;夏秋季均以HF-1/3处理最高。对于蜱螨目与弹尾目密度比,春季LF-2/3处理远大于1并显著高于HF-2/3处理;秋季HF-1/3、HF-2/3和LF-2/3处理趋近于1并显著低于LF-1/3和CT处理。总体来看,相同秸秆还田量下,高频秸秆还田相比低频秸秆还田利于中型土壤动物生存,但在一定的还田频率下还需考虑还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频率 秸秆还田量 中型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农田中型土壤动物群落对免耕玉米秸秆覆盖频率的响应
2
作者 蒋云峰 严婷 +3 位作者 刘俊男 马丙增 王海萌 窦笑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9-707,共9页
为保护黑土资源,以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为主要特征的保护性耕作在东北黑土区广泛推广。研究黑土区农田中型土壤动物群落对秸秆覆盖频率的响应利于理解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设于吉林省梨树县保护性耕作研发... 为保护黑土资源,以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为主要特征的保护性耕作在东北黑土区广泛推广。研究黑土区农田中型土壤动物群落对秸秆覆盖频率的响应利于理解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设于吉林省梨树县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开展研究,试验设5种处理:常规耕作(CT)、免耕无秸秆覆盖(NT-0)、免耕低频秸秆覆盖(NT-1/3)、免耕中频秸秆覆盖(NT-2/3)和免耕高频秸秆覆盖(NT-3/3)。通过调查不同覆盖频率样地中型土壤动物组成,研究其对秸秆覆盖频率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中型土壤动物总个体密度春季NT-2/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秋季NT-0和NT-1/3显著高于CT;多样性和均匀度夏季CT、NT-1/3和NT-2/3显著高于NT-0,秋季秸秆覆盖处理显著高于NT-0。各中型土壤动物类群对秸秆覆盖频率响应存在明显季节变异。甲螨亚目春季NT-2/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夏秋季NT-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辐螨亚目春秋季NT-1/3显著高于CT、NT-0。春季球角跳科和长角跳科分别是NT-3/3、NT-2/3显著高于CT和NT-0;夏季球角跳科NT-2/3显著高于CT、NT-0和NT-1/3;秋季等节跳科、球角跳科、长角跳科和拟亚跳科分别是NT-1/3、NT-0和NT-3/3、NT-3/3、NT-0显著高于CT。覆盖频率与中型土壤动物总个体密度在春秋季而与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在夏秋季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与弹尾目密度在春季,蜱螨目密度在3个季节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这说明中型土壤动物对秸秆覆盖频率的响应存在季节变异。该研究为黑土区秸秆覆盖还田有效管理提供了土壤动物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覆盖频率 中型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农田生态系统 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草胺对中型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孔军苗 郑荣泉 +1 位作者 顾磊 周丽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76-580,共5页
采用现场采集土壤样品,农药染毒的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乙草胺对中型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染毒处理的土样中,弹尾目和甲螨亚目计510只,与对照组比较,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显著减少,与乙草胺处理浓度呈明显负相关。染毒试验... 采用现场采集土壤样品,农药染毒的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乙草胺对中型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染毒处理的土样中,弹尾目和甲螨亚目计510只,与对照组比较,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显著减少,与乙草胺处理浓度呈明显负相关。染毒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的数量随农药处理浓度的递增而显著减少,其中以弹尾目和甲螨亚目对乙草胺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土壤动物 乙草胺 农药污染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型土壤动物对内陆盐沼沿退化序列环境的指示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罗金明 尹雄锐 +1 位作者 叶雅杰 王永洁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7-295,共9页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分析了扎龙盐沼湿地土壤大中型土壤动物分布格局及其对湿地退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大中型土壤动物对研究区典型湿地退化序列的土壤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响应。沼泽表层具有最高的个体密度(达728只/m2),羊草草原...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分析了扎龙盐沼湿地土壤大中型土壤动物分布格局及其对湿地退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大中型土壤动物对研究区典型湿地退化序列的土壤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响应。沼泽表层具有最高的个体密度(达728只/m2),羊草草原表层的类群数最高(具有10个科的土壤动物),也具有最高的Shannon-Wiener指数。裸地无论是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还是种群密度都显著低于其他生境中的土壤动物。裸地的优势类群为鞘翅目、双翅目以及弹尾目。羊草草原的大中型土壤动物以膜翅目、等翅目和双翅目幼虫为优势种群。拂子茅苔草区优势种群为膜翅目和双翅目幼虫。芦苇沼泽以环口螺科和双翅目幼虫为优势种群。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土壤动物的环境因子可以分为两大类:以湿度和有机质为代表的指标,可以反映湿地湿润和丰富腐殖质的特征;以碱化度为代表的另一类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土壤盐渍化程度。保护湿地植被对于维护湿地土壤动物的多样性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退化 中型土壤动物 生物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巩义市不同类型林地内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爽 宋博 +2 位作者 侯笑云 丁圣彦 汤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4-710,共7页
为研究林地类型对中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巩义市农业景观中的林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4月和7月对该区农业景观中的3种林地类型,即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泡桐(Paulownia fortunei)林和杨树(Populus spp.)林内中型土壤... 为研究林地类型对中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巩义市农业景观中的林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4月和7月对该区农业景观中的3种林地类型,即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泡桐(Paulownia fortunei)林和杨树(Populus spp.)林内中型土壤动物进行取样,分析不同季节和不同林地类型间中型土壤动物多样性(丰富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林地内中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非度量多维标度法(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显示,春、夏两季栓皮栎林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均与泡桐林和杨树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杨树林和泡桐林之间差异则不显著。春、夏两季土壤动物多样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动物多样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海拔因子和草本植被高度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但草本植被盖度与土壤动物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林地类型为不同土壤动物类群的行为活动提供相适宜的生境,因此加强不同林地类型的保护,对于研究区内土壤动物群落的发展以及农业景观中生物体的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土壤动物 丰富度 香农多样性指数 林地类型 巩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化市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系统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淑花 刘凯 +2 位作者 尹开文 霍梦莹 李艳杰 《河北林果研究》 2016年第2期193-199,共7页
为了解城市不同绿地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2015年9月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温带地区绥化市北林区4种不同绿地系统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2 164头,共26类,隶属于2门4纲11目;土壤动物总个体... 为了解城市不同绿地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2015年9月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温带地区绥化市北林区4种不同绿地系统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2 164头,共26类,隶属于2门4纲11目;土壤动物总个体数在学校绿地系统中最多(676头)、公园绿地中最少(422头),类群数表现为公园绿地中最多(21类)、居住区绿地中最少(13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个体数量在不同绿地系统间无显著差异(F=0.953,P=0.446),类群数在不同绿地系统间差异显著(F=5.192,P=0.016);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绿地系统之间群落特征指数差异不明显;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绿地系统间以中等相似为主,同一绿地系统内不同样地的相似性指数偏高;对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地中型土壤动物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系统 中型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绥化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永兴岛抗风桐与海岸桐群落凋落叶分解及中型土壤动物的贡献 被引量:7
7
作者 王雅雅 饶鑫 +5 位作者 童升洪 韩晓鸽 王俊 简曙光 任海 申卫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805-8815,共11页
我国南海诸岛主要是珊瑚岛。植物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元素循环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关于南海珊瑚岛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研究还是空白。以我国西沙群岛的优势树种抗风桐(Pisonia grandis)和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为研究对象,采用凋... 我国南海诸岛主要是珊瑚岛。植物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元素循环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关于南海珊瑚岛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研究还是空白。以我国西沙群岛的优势树种抗风桐(Pisonia grandis)和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袋法,分别于分解期间的第3、6、9、13和15个月取样,探究中型土壤动物对两种植物群落中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质量损失和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没有中型土壤动物存在的情况(0.1 mm凋落物袋)相比,分解开始后的6个月内,中型土壤动物存在(2 mm凋落物袋)使抗风桐和海岸桐凋落叶分解速率分别提高了12.3%和4.8%(P<0.05);分解6—15个月期间,中型土壤动物存在使抗风桐和海岸桐凋落叶分解速率分别提高了33.0%和12.3%(P<0.05)。中型土壤动物排除显著影响了不同分解阶段凋落叶总碳(Total carbon, TC)、总氮(Total nitrogen, TN)、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残留率变化。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受土壤温度显著影响(P<0.05),它们对凋落叶分解的贡献可能主要受优势类群如真螨目和寄螨目的影响。相较海岸桐,抗风桐凋落叶的分解周期更短,中型土壤动物对其的贡献更大;选用抗风桐作为南海珊瑚岛退化植被恢复或新建的先锋种对促进生态系统元素循环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养分释放 中型土壤动物 珊瑚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对木荷林凋落物层大中型土壤动物的影响
8
作者 黄木娇 李月婵 +3 位作者 黄敏 王培 朱玮 佟富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1-64,共4页
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人工木荷林设置样地,通过8次取样,研究铝浓度增加对木荷林凋落物层大中型土壤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铝溶液梯度对土壤动物数量和类群数的影响不显著;优势类群甲螨亚目和弹尾纲对铝溶液处理不敏感,而铝溶液对一... 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人工木荷林设置样地,通过8次取样,研究铝浓度增加对木荷林凋落物层大中型土壤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铝溶液梯度对土壤动物数量和类群数的影响不显著;优势类群甲螨亚目和弹尾纲对铝溶液处理不敏感,而铝溶液对一些常见类群的影响较为显著,中气门亚目和鞘翅目数量随着铝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可作为铝溶液影响大中型土壤动物的指示类群。取样期对土壤动物数量和类群数的影响极显著;在土壤动物数量较少的季节铝溶液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更加明显;铝溶液处理降低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不利于植物良好微生态环境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中型土壤动物 木荷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菌肥对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淑花 周利军 贾森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8-73,共6页
为分析生物菌肥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更好地利用生物菌肥,采用田间定点试验的方法,设置施生物菌肥样地、施化肥样地、不施肥样地3个处理,并分3次进行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3次取样共获得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1289头,隶... 为分析生物菌肥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更好地利用生物菌肥,采用田间定点试验的方法,设置施生物菌肥样地、施化肥样地、不施肥样地3个处理,并分3次进行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3次取样共获得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1289头,隶属于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3门,5纲,11目。施生物菌肥样地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合计多于不施肥、施化肥样地,施生物菌肥样地中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合计低于不施肥、施化肥样地。施生物菌肥样地棘跳科动物个体数量明显高于不施肥、施化肥样地,而施生物菌肥样地双翅目幼虫个体数量明显低于其他2种样地。除7月施生物菌肥样地表层获得的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少于下层外,其他样地的个体数量均表现出表层多于下层的特征,各处理样地中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垂直结构并未表现出表聚性特征。不同处理样地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随取样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呈现出9月>8月>7月的特征,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取样时间各处理样地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差异极显著(F=163.952,P<0.01),而不同取样时间中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F=1.246,P=0.35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F=1.990,P=0.217)、Simpson优势度指数(F=2.039,P=0.211)、Pilou均匀度指数(F=4.866,P=0.055)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F=0.534,P=0.612)差异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菌肥 中型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3处高山林灌交错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巩鑫怡 纪康 +3 位作者 叶露萍 郑勇 王党军 左娟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高山林灌交错区是植被垂直带谱中的一个重要过渡区域,为探究高山林线附近林灌交错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贡嘎山、太白山和神农架等3处高海拔林灌交错区内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中型土壤动物1099只... 高山林灌交错区是植被垂直带谱中的一个重要过渡区域,为探究高山林线附近林灌交错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贡嘎山、太白山和神农架等3处高海拔林灌交错区内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中型土壤动物1099只,隶属于3门9纲26目。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针叶林与灌木林下,土壤动物的总体密度差异不显著;针叶林与灌木林中土壤动物在目水平上存在一些相似群落组成,贡嘎山采样区的群落组成与太白山和神农架有较大差异。弹尾纲、昆虫纲、唇足纲和寡毛纲类群密度在3处林灌交错区差异显著;3处林灌交错区内,只有神农架灌木林倍足纲的平均密度显著高于针叶林的密度,另两处的各主要类群在植被类型间均没有差异。表明高山林灌交错区土壤动物的总体密度没有差异,但群落组成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植被 林灌交错区 中型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草甸退化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54
11
作者 吴鹏飞 杨大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3745-3757,共13页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中心环节,也是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为了查明青藏东缘若尔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年7月和10月分别对若尔盖高寒草甸沼泽草甸、草原草甸和沙化草...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中心环节,也是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为了查明青藏东缘若尔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年7月和10月分别对若尔盖高寒草甸沼泽草甸、草原草甸和沙化草甸3个不同退化阶段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分离到中小型土壤动物9450个,隶属于4门5纲12目70科104类(科、属等小类群);优势大类群中,线虫(Nematode)个体数占85.79%;蜱螨目(Arachnida)、弹尾目(Collembola)、寡毛纲(Oligochaeta)和昆虫纲(Insect)依次占8.73%、3.24%、1.32%和0.88%。群落密度、类群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均在7、10两月份均随高寒草甸的退化而显著降低(P<0.01或P<0.05),10月份的差异更明显。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各主要类群个体数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性变化,但沙化可使蜱螨目与弹尾目的数量比值(A/C)相对提高。随退化程度的加重,3个退化阶段的Sorenson群落相似性逐渐降低,而Morisita-Horn相似性的变化则不同,说明高寒草甸的退化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较大,对群落优势类群数量的影响较小。10月份的群落密度、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均高于7月份,表明群落结构组成受季节的影响;但是各退化阶段的Sorenson和Morisita-Horn季节相似性比较说明,季节变化对沙化草甸土壤动物种类组成的影响大于草原草甸,对草原草甸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数量的影响大于沙化草甸。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表聚性程度也随退化加重而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的退化能够降低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种类和结构复杂性,将会影响其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寒草甸 退化 中型土壤动物 小型土壤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型土壤动物组成对复垦铜尾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克中 朱永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979-3987,共9页
通过盆钵生物试验研究了中小型土壤动物不同类群的组成对复垦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养分的影响。整个培养试验根据需求对不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组合设置四个处理措施,每种措施分为有无凋落物两种水平,即:(1)无土壤动物(Re),无土壤动物+凋落物(Re... 通过盆钵生物试验研究了中小型土壤动物不同类群的组成对复垦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养分的影响。整个培养试验根据需求对不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组合设置四个处理措施,每种措施分为有无凋落物两种水平,即:(1)无土壤动物(Re),无土壤动物+凋落物(Re+Li)(2)跳虫(Co),跳虫+凋落物(Co+Li)(3)跳虫+蜱螨类(Co+Ac),跳虫+蜱螨类+凋落物(Co+Ac+Li)(4)中小型土壤动物(剔除大型土壤动物Me),中小型土壤动物+凋落物(Me+Li)。另设一组对照(CK)处理,并于培养实验开始前完成测定,作为本底值。分析表明,土壤p H随着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的增加而降低,最低值出现在Me和Me+Li处理,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照(CK)处理下的各养分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各处理中有机质、有效磷和水解性氮的含量的最大值均出现Me+Li处理,且与其他各处理呈极显著差异(P<0.01);土壤全磷含量最大值出现在Re和Me+Li处理,最低值出现在Co+Li处理且之间呈显著差异(P<0.05);土壤全氮含量最大值出现在Co+Ac和Me+Li处理,最低值出现在Co+Ac+Li处理且彼此间也呈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与有效磷以及全氮与水解性氮之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86,r=0.898),有机质与全氮及水解性氮分别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r=0.735,r=0.780),全氮与有效磷(r=0.782)以及有效磷与水解性氮(r=0.755)也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 H与有机质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r=-0.782),全磷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水解性氮均无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土壤动物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养分 凋落物 复垦铜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