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易》古经在中国哲学史论著中的出场
1
作者 秦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41,共8页
在百余年来的中国哲学史论著中,《周易》古经历经了由缺席到出场的过程。这一前后差异,出于撰写者对《周易》古经性质的不同认识,亦出于哲学流行趣味的变化,反思百余年来的相关讨论,应充分确认《周易》古经的哲学性,尤其应确认易卦符号... 在百余年来的中国哲学史论著中,《周易》古经历经了由缺席到出场的过程。这一前后差异,出于撰写者对《周易》古经性质的不同认识,亦出于哲学流行趣味的变化,反思百余年来的相关讨论,应充分确认《周易》古经的哲学性,尤其应确认易卦符号系统的整体意义及卦爻辞所彰显的价值取向,这些内容早已超越了卜筮,而深具人文性、思想性、哲学性。《周易》古经与商周之际的思想变革紧密相关,是周文化的重要典籍代表;同时,《周易》古经对儒、道等诸子哲学影响深刻,与《易传》哲学有连续性,是前诸子时代的主要哲学典籍,就现存早期典籍而言,应该确认《周易》古经之于中国哲学的大本大源地位,乃至确认《周易》古经在中国哲学史撰写中的开篇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古经 《周易》性质 经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照着说”到“自己说”——对自主性中国哲学史话语建构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柴文华 郭佳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0,I0006,共7页
中国哲学史话语是以“哲学”概念的引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以及中国哲学史书写为助力,逐步走向学界的。它的建构过程已经从“以西释中”“以马释中”的“照着说”过渡到如今多维度的“自己说”阶段,这代表着中国哲学史的话语开始由... 中国哲学史话语是以“哲学”概念的引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以及中国哲学史书写为助力,逐步走向学界的。它的建构过程已经从“以西释中”“以马释中”的“照着说”过渡到如今多维度的“自己说”阶段,这代表着中国哲学史的话语开始由外来主导转向独立自主。当下,面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三次转向,选择“自信与自主相统一”“特性与共性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自主性中国哲学史话语建构原则,采取自织“滤网”,融合现代化的人文语境、选取现代化的汉语文本为建构路径来书写中国哲学史,可以进一步推进自主的中国哲学史话语的建构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着说” “自己说” 自主性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9—1924年德语世界对中国哲学史的书写
3
作者 彭蓓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7,共9页
20世纪初是德语世界正式出版关于中国哲学史著作的起点。1909—1924年之间德语世界出版了若干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和专著,通过调查作者们的教育背景和研究成果,以及其代表作的写作背景、内容框架及其影响,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德语学界... 20世纪初是德语世界正式出版关于中国哲学史著作的起点。1909—1924年之间德语世界出版了若干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和专著,通过调查作者们的教育背景和研究成果,以及其代表作的写作背景、内容框架及其影响,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德语学界中国哲学研究的概况。从分析当时德语学界对中国哲学的认识范围和中国哲学史框架构建的一般情况,可以看出欧洲对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一些核心问题所在。前现代中国哲学史在德语地区接纳和传播的过程与方式,这一至今德国与中国学界尚未涉足的空白领域,值得研究并填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德国汉学 接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教学困境及应对——评《现代教育教学及其信息化发展研究》
4
作者 王香漪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I0006-I0007,共2页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处于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期,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在“互联网+”战略的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不仅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处于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期,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在“互联网+”战略的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不仅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时代潮流和形势,中国哲学史课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转型 教学困境 现代教育教学 人文社会科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被引量:37
5
作者 张再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63,共12页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我思之于我思对象不断逼近的线性论的历史的话,那么中国哲学史则体现为一根身的道体一辟一阖的循环论的历史。就其大的脉络而言,先秦哲学标志着身体的挺立,宋明哲学则意味着身体的退隐和与之相偕的心识的觉醒,而明清哲学则代表着向身体的回归的运动。这一中国哲学史的内在理路的揭示,既历史与逻辑一致地是对身体而非心体这一中国哲学本体的真正澄清,又对于我们把握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以一种历史的辩证法为我们表明,正如西方的意识哲学的启蒙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现代文明那样,在后现代日行日近的今天,对中国古老的“身体之书”的重新解读,也必将使中华文明再次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先秦 宋明 明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无量与中国哲学史 被引量:2
6
作者 田文军 杨姿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8-32,共5页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是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早期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谢著问世以后,人们积累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逐步建构起具备现代学术性质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因此,在中国哲学史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折中,谢著《中国哲...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是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早期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谢著问世以后,人们积累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逐步建构起具备现代学术性质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因此,在中国哲学史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折中,谢著《中国哲学史》,对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形成不无贡献;其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史上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价值既不宜抹杀,也无可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的探究与省思(专题讨论):内在式批判与继承性创新 被引量:9
7
作者 郭齐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38,共3页
目前,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性以及治中国哲学史的范式和方法,仍处在摸索之中。我们应当有一种自觉的咱识,即努力发掘中华民族原创性的智慧与古已有之的治学方法,同时借鉴国外的治学方法,加以创造性转化,目的则是创造性地... 目前,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性以及治中国哲学史的范式和方法,仍处在摸索之中。我们应当有一种自觉的咱识,即努力发掘中华民族原创性的智慧与古已有之的治学方法,同时借鉴国外的治学方法,加以创造性转化,目的则是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的哲学史研究。我所主张的方法论是一种“谦虚”的方法论。所谓“谦虚”是一种“同情的”、“客观的”理解,是“以继承为前提的创新”和“弱势或软性的诠释”。徐洪兴主张研究中国哲学首先是取法要正,即对中国哲学正视和正说,从正面来研究我们先人的思想,而不是带上各种各样的“眼镜”。潘德荣提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经典诠释学”方法,这是对理论的出发点及其整个发展历程的反思,这一反思是在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视野中进行的,因而包含着某一理论原本所不具有的新因素。陈少明提倡中国哲学史著述中的反思性方式,即在叙述古代哲人的思想成果的同时,把哲学思考的方式也带给读者。上述观点是这组专题讨论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抛砖引玉的初衷。希望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讨论,能够像陈少明所言,当有人以西方哲学为范本在知识形态上批评中国哲学不够哲学时,有志于当代中国哲学事业的同道对此应当有自觉的反省,即通过我们的积极探索,使中国哲学史的著述不再仅仅是一个展示古代思想遗产的成果,更应是全力推动现代哲学发展的思想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范式 省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 被引量:2
8
作者 柴文华 刘桃秀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18,共6页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有内在关联,他既从中寻找到研究先秦哲学的"支点",同时在"道术"与"方术"之辩的基础上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和方法。探讨这一问题...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有内在关联,他既从中寻找到研究先秦哲学的"支点",同时在"道术"与"方术"之辩的基础上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和方法。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把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观和方法论的多维源头,为当下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书写 《庄子·天下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7年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继承问题的“百家争鸣”
9
作者 李燕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4-186,共13页
1957年,北京大学先后召开“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中国哲学史工作会议”,中国哲学遗产继承问题均是中心议题之一。两次会议前后相继,性质一致、内容相近,对遗产继承的意义、方法、内容及标准等展开“争鸣”,是学界贯彻“双百”方针的宝... 1957年,北京大学先后召开“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中国哲学史工作会议”,中国哲学遗产继承问题均是中心议题之一。两次会议前后相继,性质一致、内容相近,对遗产继承的意义、方法、内容及标准等展开“争鸣”,是学界贯彻“双百”方针的宝贵实践。从更深层次看,中国哲学遗产继承涉及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其背后则反映出对教条主义思想束缚的突破,关于这些问题的学术“争鸣”,符合学科发展的逻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实为中国学术发展和“双百”方针实施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遗产 座谈会 工作会议 北京大学 “双百”方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范与方法:侯外庐与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彭国翔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35,共5页
在20世纪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侯外庐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对于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史"而言,侯外庐所建立的典范与方法曾经长期发生重要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将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 在20世纪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侯外庐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对于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史"而言,侯外庐所建立的典范与方法曾经长期发生重要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将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这样一个脉络之中来考察侯外庐是否合适?换言之,对于"中国哲学史"来说,关于侯外庐的讨论是切题的还是不相干的?第二,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来说,侯外庐所建立和提倡的典范与方法是什么?第三,侯外庐所建立的典范与方法是如何流行的?那种典范与方法是否只不过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建立之后的结果?抑或对于侯外庐自己来说,这种典范与方法可以视为一种学术发展的结果?第四,对于当今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以及最近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讨论,侯外庐所建立的典范与方法是否还有其相关性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外庐 研究 典范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变迁 被引量:7
11
作者 崔大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2-86,共5页
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诠释模式经历了可姑称之为历史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的三次变迁。审视这三次变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在现代境遇下发生了观念的断裂,但这也是新的理论生长的开始;这种变迁由于是外缘性的理论选择... 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诠释模式经历了可姑称之为历史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的三次变迁。审视这三次变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在现代境遇下发生了观念的断裂,但这也是新的理论生长的开始;这种变迁由于是外缘性的理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内在理论演进的过程,因而有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的产生,但在这里合理性高于和重于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模式 主义 唯物主义 新历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献学功底、解释学技巧和人文学关怀——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般问题意识”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海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15,共7页
在新的世纪中,中国哲学史学科依然承担着发掘和弘扬中国哲学史传统的历史使命。为了使这一使命能够在年轻一代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者身上更好地落实.有必要特别推广并强化包括文献学功底、解释学技巧、人文学关怀在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在新的世纪中,中国哲学史学科依然承担着发掘和弘扬中国哲学史传统的历史使命。为了使这一使命能够在年轻一代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者身上更好地落实.有必要特别推广并强化包括文献学功底、解释学技巧、人文学关怀在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般问题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一般问题意识 文献学蒌底 解释学技巧 人文学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哲学史论述的多元范式--以熊十力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5-47,165,166,共15页
熊十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哲学论述,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而言,具有与同时期通史著作同等重要的意义。总结20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史总体研究,不仅要关注各部《中国哲学史》的撰写及经验,也要关注熊十力这样的哲学家对中国哲学... 熊十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哲学论述,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而言,具有与同时期通史著作同等重要的意义。总结20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史总体研究,不仅要关注各部《中国哲学史》的撰写及经验,也要关注熊十力这样的哲学家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以开辟中国哲学史总体理解和论述分析的多样化把握。熊十力在《十力语要》《读经示要》等书中广泛谈及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他的这些论述,无论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不比同时期中国哲学史教科书的论述逊色。熊十力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有一个自己的体系,只是这一体系并未集中地呈现出来,而是散见于其著作之中,需要加以整理和研究。熊十力认为,近代以来,国人以西方哲学为标准,以科学方法看哲学,已经完全忽视了中国哲学的“究极意思”和“独至理境”,对中国哲学的终极智慧已不了解,也不求解,这一点必须加以根本改变。熊十力对中国哲学史的诸论述,称得上是体大思精,不仅在中国哲学史学史上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哲学终极智慧的理解也有重要的价值,值得做全面的梳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范式 熊十力 《十力语要》 《读经示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视域与传统原典的结合——中国哲学史书写的一个较佳选择 被引量:4
14
作者 柴文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5,共5页
无论从哲学的普遍性还是哲学的特殊性出发,中国都有哲学,这就产生了一个中国哲学史的书写问题。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上半叶才有了自觉形态的不同书写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哲学史书写的唯... 无论从哲学的普遍性还是哲学的特殊性出发,中国都有哲学,这就产生了一个中国哲学史的书写问题。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上半叶才有了自觉形态的不同书写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哲学史书写的唯一参照,人们接受了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中国哲学史变成了两个对子斗争的历史。1980年代以后,开发螺旋结构颇为时髦。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当下还是"乱花迷眼",但"海阔天空各自飞"的多元化态势不可逆转。在多维度的书写方式中,现代视域与传统原典的结合应该是较佳选择。在这方面,杜维明对儒学的研究和表达可能会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从一定意义上说,视域决定了原典的意义,以现代视域研究传统原典符合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历史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视域 传统原典 结合 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认识史”到“智慧说”——9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趋向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12,共3页
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这一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成了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哲学是文化的精华,因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是近20年来人文学科中较有成果的一个领域。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总趋势,我认为... 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这一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成了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哲学是文化的精华,因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是近20年来人文学科中较有成果的一个领域。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总趋势,我认为可以概括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智慧说 认识 科学主义 认识论 国传统 人文主义 90年代 马克思主义 8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与重写中国哲学史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海文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0-14,共5页
假如仅仅依据西方的"哲学"标准,中国哲学确乎存在"合法性危机"。惟有在"特殊性"的哲学形态中去把握"家族类似"的哲学共性,惟有真正的"问题意识"在汉语言世界中得以"自我表达&qu... 假如仅仅依据西方的"哲学"标准,中国哲学确乎存在"合法性危机"。惟有在"特殊性"的哲学形态中去把握"家族类似"的哲学共性,惟有真正的"问题意识"在汉语言世界中得以"自我表达",惟有真正的"问题"和真正地"提问"落实在从"认知性的哲学"(cognitivephilosophy)转进到"引导性的哲学"(orientativephilosophy)的写作实践之中,我们才能承诺并实施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范式创新","中国现代哲学"才能寻找到并完成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超越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法性危机 重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廷相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3
17
作者 葛荣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65-70,共6页
如何评价王廷相哲学的历史地位。目前学术界的议论不但过于空泛,而且缺乏应有高度的认识。我认为,只有把王廷相放在整个宋明哲学的发展链条中,作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才能确定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通过研究发现:王廷相不但是明... 如何评价王廷相哲学的历史地位。目前学术界的议论不但过于空泛,而且缺乏应有高度的认识。我认为,只有把王廷相放在整个宋明哲学的发展链条中,作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才能确定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通过研究发现:王廷相不但是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气论学派的主帅和奠基者之一,而且也是从北宋张载到清初王夫之气论思想发展中的界碑式人物。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第一流的哲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廷相 气学 程朱理学 气论 王阳明 吴廷翰 程朱学派 王夫之 气本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4期14-20,共7页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贡献陈来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和建设中,冯友兰的名字是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他曾用“三史论今古”来概括他的学术贡献。①“三史”是指《中国哲学史》上下卷(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贡献陈来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和建设中,冯友兰的名字是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他曾用“三史论今古”来概括他的学术贡献。①“三史”是指《中国哲学史》上下卷(1933)、《中国哲学简史》(1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纲》 冯友兰 研究 精神境界 新编 新理学 自然主义 学术贡献 《易传》 道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史学史的视域:冯友兰的“二史”合论——兼论中国哲学史学科当下的若干困惑 被引量:4
19
作者 柴文华 郭佳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4-130,共7页
中国哲学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的史,亦即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代表作,是典型的“以西释中”的作品,哲学味道浓郁,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意、有深度的见解,在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的史,亦即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代表作,是典型的“以西释中”的作品,哲学味道浓郁,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意、有深度的见解,在中国哲学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下学界出现了一些消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声音,似乎以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等为代表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所创立的中国哲学史学科毫无意义。我们对于这种观点不能完全认同,因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亦具有现实合理性。“以中释中”更多的是勾起美好的回忆,无法指引中国哲学史学科未来的发展道路。“以西释中”尽管有缺失,但依然具有生命力。当下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应该“海阔天空我自飞”,我们尽可以挥洒自己的笔墨,描绘出多彩的中国哲学史画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学简 “以西释 “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百余年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以中国哲学通史为中心 被引量:3
20
作者 柴文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37,共7页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诞生已百年有余,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出现是中国学术走向现代的必然,它不仅难以被消解,而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生存依据来自“恍惚”的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明朗”的中...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诞生已百年有余,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出现是中国学术走向现代的必然,它不仅难以被消解,而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生存依据来自“恍惚”的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明朗”的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任何一种书写范式都是长短互见。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史书写走向了“自己写”和“写自己”,更接近原生态的中国哲学。在当下诸多的中国哲学史建构方案中,传统原典和现代视域的结合依然是较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 反思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