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易》古经在中国哲学史论著中的出场 |
秦洁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从“照着说”到“自己说”——对自主性中国哲学史话语建构的思考 |
柴文华
郭佳明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
3
|
1909—1924年德语世界对中国哲学史的书写 |
彭蓓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4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教学困境及应对——评《现代教育教学及其信息化发展研究》 |
王香漪
|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5
|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
张再林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7
|
|
|
6
|
谢无量与中国哲学史 |
田文军
杨姿芳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
7
|
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的探究与省思(专题讨论):内在式批判与继承性创新 |
郭齐勇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
8
|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 |
柴文华
刘桃秀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
9
|
1957年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继承问题的“百家争鸣” |
李燕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10
|
典范与方法:侯外庐与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
彭国翔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
11
|
20世纪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变迁 |
崔大华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7
|
|
|
12
|
文献学功底、解释学技巧和人文学关怀——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般问题意识” |
杨海文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6
|
|
|
13
|
20世纪中国哲学史论述的多元范式--以熊十力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为例 |
陈来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5
|
|
|
14
|
现代视域与传统原典的结合——中国哲学史书写的一个较佳选择 |
柴文华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
15
|
从“认识史”到“智慧说”——9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趋向 |
陈卫平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5
|
|
|
16
|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与重写中国哲学史 |
杨海文
|
《河北学刊》
CSSCI
|
2004 |
6
|
|
|
17
|
王廷相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
葛荣晋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3
|
|
|
18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
陈来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3
|
|
|
19
|
中国哲学史学史的视域:冯友兰的“二史”合论——兼论中国哲学史学科当下的若干困惑 |
柴文华
郭佳明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
20
|
论百余年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以中国哲学通史为中心 |
柴文华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