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的物理海洋观测
1
作者 连展 乔方利 +4 位作者 魏泽勋 王海员 冯颖 杨效东 高立宝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5-428,共14页
介绍了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物理海洋部分的观测情况,包括航次站点位置、观测方式、观测内容、仪器设备和部分观测结果。整个航次顺利完成了预定工作内容,获得的数据可反映出观测海区的水团、环流等海洋特性。数据初步分析显示:南... 介绍了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物理海洋部分的观测情况,包括航次站点位置、观测方式、观测内容、仪器设备和部分观测结果。整个航次顺利完成了预定工作内容,获得的数据可反映出观测海区的水团、环流等海洋特性。数据初步分析显示:南极半岛海域存在明显逆温层,普里兹湾P1断面观测时段可能不存在底层水下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28次南极大洋考察 物理海洋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南大洋碳通量评估
2
作者 许苏清 陈立奇 陈海颖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3-200,共8页
南大洋是大气CO2的重要汇区,而近几十年来这个汇出现了明显变化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利用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龙船绕南极航行所获得的现场碳及相关参数观测数据,分析推导出海水pCO2及其主控因子(叶绿素和水温)之间的经验关系,并结... 南大洋是大气CO2的重要汇区,而近几十年来这个汇出现了明显变化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利用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龙船绕南极航行所获得的现场碳及相关参数观测数据,分析推导出海水pCO2及其主控因子(叶绿素和水温)之间的经验关系,并结合相关卫星遥感数据建立遥感外推算法,计算南大洋50°S以南海区碳通量分布,评估该海区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计算结果表明,2009年11月从90°E到90°W(顺时针方向),50°—75°S海域为CO2输送大气的弱源,平均输入大气通量为9.482 mol·m-2·month-1,碳释放量为0.001 779 5×1015gC;2009年12月从90°W—90°E(顺时针方向),50°—75°S海域为吸收大气CO2的弱汇,平均碳通量为-12.451 mol·m-2·month-1,碳吸收量为0.026 656×1015gC。将经验关系推导至该月份的50°—75°S整个南大洋的计算中发现,2009年11月南大洋为大气CO2的源,碳释放量为0.002 789 6×1015gC;在2009年12月南大洋为大气CO2的汇,碳吸收量是-0.003 503 5×1015gC。相比之前我们所观测的结果,南大洋的碳汇吸收能力呈现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极考察 大洋 外推算法 卫星遥感 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冰盖下大洋 科考再创新篇章——记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
3
作者 战海霞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3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2013年4月9日,圆满完成各项度夏科考任务的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凯旋而归。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上海市副市长姜平、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等领导亲临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迎接。
关键词 科学考察 中国 南极 科考 国家海洋局 大洋 篇章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首次南大洋磷虾考察记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3-125,共3页
宿愿 1984~1985年南半球夏季,中国进行了首次南极考察,除建站、陆地考察外,还进行了南大洋考察。作为准备,1983年12月~1984年2月我去阿根廷的南极考察站做调研。在阿根廷破冰船“天堂湾”号与国家海洋局罗钰如局长会合,一同随... 宿愿 1984~1985年南半球夏季,中国进行了首次南极考察,除建站、陆地考察外,还进行了南大洋考察。作为准备,1983年12月~1984年2月我去阿根廷的南极考察站做调研。在阿根廷破冰船“天堂湾”号与国家海洋局罗钰如局长会合,一同随船考察了在南极半岛地区的几个考察站。在船上我向罗局长介绍了南极磷虾,并建议南大洋考察最好以磷虾生态学考察为重点。南极磷虾不但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而且资源量特别大,是海洋中最大的潜在蛋白资源。开展南极磷虾的研究既可以为南大洋生态系统研究作贡献,又可以为南极磷虾的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做一些基础工作。当时正在进行的最大的国际南极研究计划BIOMASS是以磷虾资源考察为重点,我们的考察以磷虾为重点可以使我们的工作纳入重大国际计划,尽快与国际接轨。罗局长采纳了这一意见,明确了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是“以磷虾生态为重点的多学科综合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大洋 中国 南极考察 国家海洋局 国际计划 生态系统 多学科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24航次大气CO_2遥感算法及其在第26航次中的应用分析
5
作者 陈海颖 蒋孟珍 +4 位作者 郝增周 梁继 许苏清 陈立奇 谢辛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8-283,共6页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24航次采集的大气CO2浓度与AIRS的大气红外辐亮度进行统计回归,获取两者间的拟合关系。与该航次随机选取的60°S附近验证点比较,平均相对偏差为1.09%。同时,将拟合函数应用于对应第26航次同位置、近时间点的A...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24航次采集的大气CO2浓度与AIRS的大气红外辐亮度进行统计回归,获取两者间的拟合关系。与该航次随机选取的60°S附近验证点比较,平均相对偏差为1.09%。同时,将拟合函数应用于对应第26航次同位置、近时间点的AIRS大气辐射值,其结果和第26航次走航数据进行比对,平均相对偏差为2.12%。对比同纬度下第24航次的精度,其精度有明显的下降,结果表明,利用统计回归的计算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 二氧化碳 统计回归 大气红外探测器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极考察队凯旋
6
《中国水产》 1985年第6期F002-F002,共1页
4月10日下午,由“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远洋打捞救生船组成的南极考察编队胜利返回土海,受到隆重的欢迎。
关键词 中国 南极 科学考察编队 大洋 南极 长城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