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艺大众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 被引量:8
1
作者 段吉方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9-142,共4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没有获得深入讨论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获得了深入的发展,但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突出的理论范式...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没有获得深入讨论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获得了深入的发展,但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突出的理论范式是什么?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否拥有自身的理论范式?与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相比,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理论形态与理论方式上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深入的理论说明。文章着眼于此类问题,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文艺大众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建设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理论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稿》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与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段吉方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7,共6页
《手稿》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原点,《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供了最持久的美学启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手稿》美学研究所凸显出的经典阐释与开放阅读、文... 《手稿》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原点,《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供了最持久的美学启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手稿》美学研究所凸显出的经典阐释与开放阅读、文本依赖与语境研究、理论转译与思想误读等理论问题,仍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中国《手稿》美学研究需要走出"经典阐释"的单一选择,需要在进一步吸收其哲学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继承它的理论精神与美学精神,从而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更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手稿》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经典阐释 价值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前苏联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构的形态与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汪正龙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47,共6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有一个逐步走出前苏联美学体系影响,进行自主性研究的过程,其中涵盖了转换思维模式、整合嫁接范畴命题以及融汇马克思主义、西方学说和中国本土语境进行理论创新等三种基本的路径选择,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形...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有一个逐步走出前苏联美学体系影响,进行自主性研究的过程,其中涵盖了转换思维模式、整合嫁接范畴命题以及融汇马克思主义、西方学说和中国本土语境进行理论创新等三种基本的路径选择,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形态。这三种路径大致也对应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构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学术的本土化努力及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苏联体系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本土化 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汉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8-114,共7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中国学术发展的必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李大钊就阐发劳动创造美的思想 ;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仅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 ,而且在中国介绍西方的美学思想 ,并根...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中国学术发展的必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李大钊就阐发劳动创造美的思想 ;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仅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 ,而且在中国介绍西方的美学思想 ,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对美学的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现代学术 五四时期 美学思想 美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模式与本土意识——以王朝闻《美学概论》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都爱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75,共6页
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概论性质的美学教材,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的一次集体探索的成果。探讨《美学概论》的理论模式和本土意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理论模式 本土意识 审美对象 审美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光潜的翻译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2
6
作者 高金岭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第5期105-112,共8页
为了把握朱光潜的翻译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独特贡献,本文首先追溯了朱光潜翻译活动的时代背景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翻译工作相关的人生3个阶段,并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分析了其以变译为特色的译介方法,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 为了把握朱光潜的翻译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独特贡献,本文首先追溯了朱光潜翻译活动的时代背景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翻译工作相关的人生3个阶段,并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分析了其以变译为特色的译介方法,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朱光潜经过第一次美学大辩论,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发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观后,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意识形态重建的背景下,凭借自己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与翻译家的双重身份,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新翻译与阐发,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新形象,继而借助对一系列西方经典美学著作的翻译及其包含的实践观点的进一步梳理,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本来面目,破除了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造成的阻碍,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翻译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独特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朱光潜美学的人学品格——兼论朱光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贡献
7
作者 徐迎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5-188,共4页
朱光潜美学以其特有的人学本体论在当代中国美学中独树一帜。对人的本体性关注贯穿朱光潜美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了侧重从人的内涵探讨美学的人学认识论、以人的理想为指归思考美学的人学价值论、以人的生成为核心展望美学未来的人学... 朱光潜美学以其特有的人学本体论在当代中国美学中独树一帜。对人的本体性关注贯穿朱光潜美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了侧重从人的内涵探讨美学的人学认识论、以人的理想为指归思考美学的人学价值论、以人的生成为核心展望美学未来的人学发生论的理论脉络,它们共同构成了朱光潜对人的、同时也是对美的本体性追问。复杂性、浑整性、贯通性是朱光潜把握人的问题的主要特征。由于朱光潜紧紧联系着人的问题来思考艺术与审美问题,这使他的美学在提高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境界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美学 人学品格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朱光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革命到治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形态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良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137,共7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生发于本土的文化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为主线、其他理论阐释为副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以革命话语形态出现,凸显了文艺的阶级性、战斗性,形成了革命的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生发于本土的文化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为主线、其他理论阐释为副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以革命话语形态出现,凸显了文艺的阶级性、战斗性,形成了革命的文艺观和文艺服从政治的功能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以治理话语形态出现,强调了文艺的社会主义属性和党的文化领导权,建构起人民性的内涵。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整体形态看,革命话语形态和治理话语形态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生发于审美政治的问题域,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活动的结合,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文化政治实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革命话语 治理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形成与积累
9
作者 邓牛顿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25-30,45,共7页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土地上的传播与发展的方式,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似乎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一般是通过经典著作的学习与译介传播进来。而马克思主义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土地上的传播与发展的方式,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似乎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一般是通过经典著作的学习与译介传播进来。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中国最初的萌发,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运用这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对人生审美经验和社会审美现象进行直接体察的结果。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著作的译介,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著作则要晚一些。因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还是继承者,首先面对的是社会政治、经济问题,而后才把一定的精力伸向审美领域。经典作家对美学提供出了原则性、纲领性的贡献,至于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丰富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美学思想体系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土地 美学著作 无产阶级革命 艺术美 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 丰富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玉刚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5-61,共7页
究其研究旨趣而言,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抽象的理论阐释,而是基于东欧社会主义实践和历史进程所作的理论反思与文化思想建构,其从美学视角对社会主义异化现象的批判和对人道化世界的追求,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实精神和超越意识... 究其研究旨趣而言,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抽象的理论阐释,而是基于东欧社会主义实践和历史进程所作的理论反思与文化思想建构,其从美学视角对社会主义异化现象的批判和对人道化世界的追求,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实精神和超越意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重新回归公共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中国精神",增强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自觉性,探索当代文艺发展道路和制定有效的文艺政策,提升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人道化世界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形成与突破——兼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美学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维山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20,共5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这一传统的形成,是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和阐释分不开的。在人们接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过程中,已经把美学的根基深深地扎根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这一传统的形成,是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和阐释分不开的。在人们接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过程中,已经把美学的根基深深地扎根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了,因此,当我们寻求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转型以及未来发展的时候,立足于已有的美学传统,重估《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价值,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形成与突破过程中,《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特殊的双重价值,一方面它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理论支点,另一方面它还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继续前行的重要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学传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美学
12
作者 刘纲纪 《江汉论坛》 1983年第4期39-43,共5页
中国古代美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遗产,但近现代意义上的系统的美学理论却是在二十世纪初年开始由王国维输入中国的。1908年发表的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虽然还不是专门意义上的美学论文,但包含有重要的美学思想。它可以说是在中国... 中国古代美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遗产,但近现代意义上的系统的美学理论却是在二十世纪初年开始由王国维输入中国的。1908年发表的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虽然还不是专门意义上的美学论文,但包含有重要的美学思想。它可以说是在中国条件下的第一篇革命民主主义的美学宣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 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 美学思想 西方美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学理论 美学研究 美学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美学——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般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阎国忠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4-36,共13页
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是科学,也是意识形态。但中国马克思主义关学注重美学的科学性,而忽略它的意识形态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注重美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功能,实际上即意识形态功能,而忽略它的科学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科建设上做... 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是科学,也是意识形态。但中国马克思主义关学注重美学的科学性,而忽略它的意识形态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注重美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功能,实际上即意识形态功能,而忽略它的科学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科建设上做出了贡献,但具有“学院化”的倾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没有找到真正的哲学根基和逻辑归宿,作为一门科学没有形成整体的理论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学科学性 意识形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思潮下中国现代美学的探索及其经验建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向荣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2,159,共11页
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形成了三条路径。第一条路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王国维到创造社再到朱光潜、宗白华的路径。这是一条主张“静观”和审美无利害性的美学发展路径。第二条路径,是中国现代艺术家群体在融合... 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形成了三条路径。第一条路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王国维到创造社再到朱光潜、宗白华的路径。这是一条主张“静观”和审美无利害性的美学发展路径。第二条路径,是中国现代艺术家群体在融合西方艺术理论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条独立探索中国艺术现代性的美学发展路径。第三条路径,是从鲁迅对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的引介,以及对现实政治和文学论争的参与开始的。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美学发展路径。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建构历程中,欧美思潮下现代美学的探索、中国现代艺术的美学探索、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三条线索彼此交织,不仅发出了中国现代美学探索中的独特声音,也为中国式美学理论话语的建构提供若干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思潮 中国现代美学 现代艺术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 经验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