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史中的四对关系范畴
1
作者 彭先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8,共7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指向。本文试图用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对关系范畴来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史:一是知行关系范畴,能概括以“理论与实践...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指向。本文试图用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对关系范畴来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史:一是知行关系范畴,能概括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异质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二是源流关系范畴,能概括以“源头理论与流变理论之间的纵向传承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三是体用关系范畴,能概括以“后世各实践派理论之间的体同用异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四是一多关系范畴,能概括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互竞互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这种分类梳理考察有利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全貌与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学术 知行关系 源流关系 体用关系 一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反思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红娟 靳书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25,共6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自建构伊始从概念术语到框架方法便不断受到外来话语的侵扰。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首先需要追踪溯源,厘清语义,剥离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下建构...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自建构伊始从概念术语到框架方法便不断受到外来话语的侵扰。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首先需要追踪溯源,厘清语义,剥离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下建构新的概念、范畴与术语,创建新的理论框架与逻辑体系。批判与清理"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前提;中国语境中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根基;提炼中国现代化的经验与规律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 苏联话语 西方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源流关系的形成及其特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意义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何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F0002,共13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源流关系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四次哲学论争:第一次是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第二次是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争论;第三次是20世...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源流关系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四次哲学论争:第一次是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第二次是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争论;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在探索中国市场经济建构道路中展开的“哲学有什么用”的讨论;第四次是在21世纪头十年中国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展开的讨论。在这四次哲学论争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受到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质疑,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学术性品格挑战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语境的变换、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变革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结构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新的重要思想资源。这一过程表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源,关键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流,在于这个流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精神、世界精神和自我革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年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的“体系化”——基于唯物史观的学术史考察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海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68,共9页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术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晚年恩格斯所做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做出"系统化"的阐释和"体系化"的表达,使其得以首次以&...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术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晚年恩格斯所做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做出"系统化"的阐释和"体系化"的表达,使其得以首次以"科学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推动了马克思哲学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更为其在苏联、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唯物史观的学术史视角看,马克思哲学的"系统化"阐释和"体系化"表达主要体现三个层面:揭示马克思哲学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及其内在逻辑;概括和归纳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要义并完善和补充其思想内容;构建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总体思想体系。恩格斯对马克思哲学的"体系化"表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为我们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年恩格斯 马克思哲学 唯物史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思想的基本结构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汉全 王娟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7,共10页
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发展的最大贡献,乃是创建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思想”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国情,通过汲取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并在... 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发展的最大贡献,乃是创建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思想”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国情,通过汲取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并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变革实践相结合视域中成就了系列性的政治理论著作,进而又在政治理论著作中呈现出“阶级论—革命论—政党论—国家论”的叙述结构及其“革命话语体系”,全面而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研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思想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推进当今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思想 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