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5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前提意识之思——“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视角 被引量:2
1
作者 曹典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0,共9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以下简称“范式建设”)的研究,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学术研究,也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表明,范式建设研究就是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过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要进...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以下简称“范式建设”)的研究,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学术研究,也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表明,范式建设研究就是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过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要进行范式建设的前提意识之思:范式建设的理论前提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理论前提研究离不开对“实践性”与“学术性”的理论性思维的关注。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关切”与“真正哲学”的哲学理想的探讨。范式建设的理论根据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理论根据研究离不开对“理论实践性”与“学徒学术性”的学术反思的研究。范式建设的学术性话语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学术性话语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实践性”与“科学学术性”的理论融合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 范式建设 前提意识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出场的现实生活世界意蕴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丽霞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3,共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出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由一般规律意义上的改造世界范式向与中国道路相统一的现实改造范式的创造性发展。这一转向突破了传统哲学范式研究的困境,标志着现实改造范式的出场,科学地确立了现实改造意义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出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由一般规律意义上的改造世界范式向与中国道路相统一的现实改造范式的创造性发展。这一转向突破了传统哲学范式研究的困境,标志着现实改造范式的出场,科学地确立了现实改造意义的哲学范式出场的理论目标,属于范式意蕴的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转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出场之所以蕴含着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关切,是因为其在关注现实的唯物史观东方逻辑的同时,还实现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研究、道路研究、目标研究的创新,使得唯物史观东方逻辑研究趋向微观化、现实化、客观化。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现实生活关切就是对中国道路的关切,所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出场话语应该是表征中国道路的哲学话语,或者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出场话语应该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根据,能够阐明中国道路的建设问题,并且接受中国道路建设实践检验的哲学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 范式出场 现实生活世界关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研究析论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南湜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期几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提出了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问题,不仅寻求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而且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上,进而从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上为范式转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论证,而这...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期几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提出了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问题,不仅寻求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而且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上,进而从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上为范式转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论证,而这就涉及到了哲学上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尽管由于受知识储备及时间局促等条件限制,这些讨论尚欠深入,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仍不失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如果我们把"范式"概念限定在"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的意义上,那么,使用"范式转换"的论者,无论是认为这一转换是"从本体论范式向认识范式,再向人学范式的转换","从本体论哲学范式到认识论哲学范式再到价值论哲学范式的变革",从"物"的哲学范式向"人"的哲学范式转换,从追求普遍性知识的、思辨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范式向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范式的转换,从"看世界的哲学"向"改造世界的哲学"的转换,还是"由朴素实在论思维方式向实践论思维方式的转换"等等,所欲说明的问题都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半个世纪的形态演变。将马克思哲学视为一种全新的实践哲学,而将它所批评的传统哲学归结为理论哲学,当能更好地表达马克思本人哲学革命的实质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转换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维范式 范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研究之问题
4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3-233,共1页
王南湜撰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研究析论》指出,如果我们用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转变来表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转换,那么,不言而喻,这是哲学思维方式的一种根本性转换。在西方哲学史上,如果说是柏拉图开创了形而上学... 王南湜撰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研究析论》指出,如果我们用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转变来表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转换,那么,不言而喻,这是哲学思维方式的一种根本性转换。在西方哲学史上,如果说是柏拉图开创了形而上学即理论哲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范式转换 当代 哲学思维方式 西方哲学 实践哲学 理论哲学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形式及其意蕴
5
作者 李承贵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 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互相补充对方的缺陷以实现会通;诠释会通是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诠释,以使二者相契的思想元素实现会通;载体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载体(主体)的介绍、传播与接受而实现会通;实践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指导和总结革命实践中实现会通。五种会通各具内涵、各具特性、各具价值,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在内容上表现为深刻性、在思想上表现为关怀性、在理论上表现为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形式 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梳理原则
6
作者 任平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3,共7页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大历史观”融贯历史性梳理原则,着力把握以下三点:其一,历史性梳理原则必须彻底摆脱“全盘西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超越以外部反思性形塑的“抽象继承法”和“碎片抽取法”来任意剪裁中国传统哲学“遗产”而导致的困境,明确指认中国传统哲学是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历史地加以整体传承的文化根脉和思想资源。其二,中国传统哲学绝非已经死亡、完全被历史遗弃的“枯槁王国”,而是历经千年沧桑具有自我发展强大生命活力和内在规律性的思想体系,“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代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洗礼而“接着讲”和“自己讲”的结果形态。其三,历史性梳理原则在微观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思想的历史演化脉络和逻辑逐一加以梳理和继承,在宏观上要以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视域来深刻把握中国传统哲学走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总体历史演化规律。这一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历史的逻辑指向,正是以“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灵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梳理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 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
7
作者 赵梓涵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11,共13页
延安时期毛泽东立足中国革命实践,借鉴中西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具有原创性的系统建构。毛泽东赋予“实践”“劳动”等基本范畴以中国特色,以“现实”为统摄自下而上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概而论之,这一贡献主... 延安时期毛泽东立足中国革命实践,借鉴中西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具有原创性的系统建构。毛泽东赋予“实践”“劳动”等基本范畴以中国特色,以“现实”为统摄自下而上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概而论之,这一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统一“物质”与“实践”的现实观深化了本体论;予“物质”以“运动”的辩证唯物论丰富了世界观;融通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唯物辩证法完善了方法论;以人民为起点和终点的人民主体观升华了价值观。毛泽东的这一建树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质和最初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毛泽东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创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生逻辑
8
作者 朱泽渊 庞虎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3,共13页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地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将学术建设置于中国社会革命的逻辑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规律、社会现实、文化发展方向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剖析和解读,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同时,也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当代价值
9
作者 顾成敏 杨哲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习近平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基,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重维度深化了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在唯物论层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把握... 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习近平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基,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重维度深化了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在唯物论层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规律,提出“两山理论”等生态文明发展范式,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协同演进;在辩证法层面,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统筹供给需求关系、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和量变质变转化机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体系;在认识论层面,坚持实践导向与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通过深化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形成“理论—政策—实践”的动态反馈机制;在唯物史观维度,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推动经济体系现代化,并通过人民主体性实践构建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习近平经济思想以系统观念为方法论核心,创新提出的“六个坚持”战略原则,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又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理论生命力和实践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式现代化 新发展理念 系统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培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3,共12页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对于它的构建来说,其首要环节即是从宏观层面树立起构建的理论目标,明确其理论范式,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成为可能。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视界、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与当代全球新变局的哲学之思、中国传统哲学致思的基本向度与未来走向等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会发现只有以“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哲学视域,才能通向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由之路,创造出一种符合时代语境、中国语境乃至世界语境的新的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范式 “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规律论和规范论路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强乃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4,共1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问题,重视实践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尤其是劳动与财产的关系,重视实践和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地位。这个思路重视寻求社会实践的必然规律。另外一个是规范论的路径,一些研究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所包含的内在的规范意义和价值。我们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研究,比如语言学转向以后,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规范及其基础如何理解,需要重视话语和商谈,重视文化对实践的规范意义。这个思路重视实践的规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 规律论 规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英飞 段治文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5,共8页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是展开现代化发展实践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式”与“现代化”两个关联语词构成,就“中国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防止过度强调中国式现代...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是展开现代化发展实践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式”与“现代化”两个关联语词构成,就“中国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防止过度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意义,又要防止因对普遍性的急迫追求而脱离中国实践。就“现代化”而言,其强调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或因循守旧,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在人的发展中实现“中国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现代化”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中国式”与“现代化”的有机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党的二十大 人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会通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追求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海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地理解、运用与实现自己的文明理念,需要在现实性、实践性、哲学性以及历史时代性等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另一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需要超越用西方哲学的模式解释中国哲学的哲学观,消解直观性、外在性、机械性的思维方式,以各自保有其个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为基础,实现二者的真正会通。实现“马中会通”,需要真实地把握其思想实质、现实基础与哲学使命,阐明相关哲学观及其变革,揭示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澄明会通的连续性与时代超越性。只有在“马中会通”的基础上,才能憧憬当代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文明境界与塑造新的“哲学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哲学自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发展进路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劲松 牛耘一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8,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两个结合”中开辟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始终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要,以一系列学术创新在学理化、现实化、体系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从以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两个结合”中开辟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始终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要,以一系列学术创新在学理化、现实化、体系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内在需要看,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在原创性、战略性、实践性、国际性、通俗性、体系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着力促使研究精准化、系统化、具体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特别是深化对“六个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哲理探究,在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为跟进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式现代化 创新 改革开放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演进的辩证法叙事
15
作者 陈加飞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0,共11页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体系的范式变革与话语创新,需要走向历史深处重新发现和深度激活历史中的辩证法。马克思通过剥去黑格尔辩证法“普遍性—特殊性”结构的神秘外壳,使辩证法获得唯物主义根基,实现了辩证法结构从“普遍性—...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体系的范式变革与话语创新,需要走向历史深处重新发现和深度激活历史中的辩证法。马克思通过剥去黑格尔辩证法“普遍性—特殊性”结构的神秘外壳,使辩证法获得唯物主义根基,实现了辩证法结构从“普遍性—特殊性”到“特殊性—普遍性”的革命性颠倒。从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这一革命性辩证法在实现其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过程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特殊性不断赋予和形成与普遍性的内在张力,促进了马克思“特殊性—普遍性”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其成为一种活的有生命力的辩证法。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是以“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等原创性命题、标识性范畴和创新性话语为时代路标,阐扬与敞显出马克思“特殊性—普遍性”辩证法革命的深层历史意义及其中国式推进。澄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演进的哲学根基与内在张力,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生命线的叙事创新与范式书写,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 辩证法 特殊性 普遍性 范式革命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体育哲学的出场语境与理论路向——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阐释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欣然 林雯慧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历史性命题,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根本遵循。我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交汇期,如何建设体育强国需要统揽全局、顶层设计、思维筹划,体育哲学的“思与问”,必将成为加快推进体育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历史性命题,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根本遵循。我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交汇期,如何建设体育强国需要统揽全局、顶层设计、思维筹划,体育哲学的“思与问”,必将成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动力源。面向“思”的洞见:在马克思主义“在场”与“出场”生成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在感性直观与感性活动的实践唯物论中,寻找体育本体论、体育认识论、体育价值论、体育伦理学、体育人学存在论的出场语境。寻求“在”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视角,对工业社会、技术理性、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还有对娱乐至死、对身体静态的反思中,寻找体育存在的哲学意义与理论路向,把握体育作为人的感性实践的生命活动。体育哲学是生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的感性实践”的存在论基础,从而探寻人的生命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体育哲学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可能,何以实现:论概念史范式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冉 郭小凡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4-195,共12页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将概念史范式引入该学科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就应用可行性而言,该范式的适用条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典型特征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处于由社会实践...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将概念史范式引入该学科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就应用可行性而言,该范式的适用条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典型特征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处于由社会实践变革引起概念巨变的“鞍形期”之中。就必要性而言,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离不开对于概念形成充分的理论认知、通过历史研究彰显学科厚度、经由概念史范式揭示术语革命精神。应当主要在学科本体概念、基础理论概念、学科重要概念这三个论域内展开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更好地应用概念史范式,应当在加强与唯物史观的融合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规制作用、在加快对相近学科的借鉴中形成合乎自身定位的方法与策略、在加深对同类概念的集成中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史 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范式的危机与出路 被引量:14
18
作者 徐长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54,共4页
实践哲学历来是哲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理论范式。实践哲学必然包含两个面向:一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即对实践的理论解释;二是作为实践的哲学,即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一种实践哲学范式,当这两个面向相统一时,则处于... 实践哲学历来是哲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理论范式。实践哲学必然包含两个面向:一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即对实践的理论解释;二是作为实践的哲学,即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一种实践哲学范式,当这两个面向相统一时,则处于常规时期;而当这两个面向相分离时,则处于危机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走出危机的出路在于,实现"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的统一,使其既能对实践作出理论解释,同时又能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范式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关于实践的哲学 作为实践的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中国茶文化发展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煜燕 《福建茶叶》 2024年第11期3-5,共3页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茶文化发展相结合,不仅是推进中国茶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在要求。文章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分析了马克思...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茶文化发展相结合,不仅是推进中国茶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在要求。文章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在总结归纳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茶文化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茶文化 影响 发展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范式”的出场与逻辑 被引量:3
20
作者 曹典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5,共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变革研究范式,才能体现出其"流动性"的本质特性,展现出与中国道路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思想体系。"原理范式"的出场,是因为以"教材模式"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变革研究范式,才能体现出其"流动性"的本质特性,展现出与中国道路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思想体系。"原理范式"的出场,是因为以"教材模式"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因改革开放引起的时境变化,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求。"原理范式"的最大特征莫过于认可"原理"的"差异性"。正是这一特征,使得"原理范式"仅在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就创新出众多的学术成果。科学地理解"原理范式"展现出的"原理"的多样化和"原理表述"差异化的发展历史,以及深入理解"原理范式"所遵循的走向"创新——自由"的实践哲学范式,是准确地阐释和论证"原理范式"为何能够成为表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合法性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道路 教科书范式 原理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