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生逻辑
1
作者 朱泽渊 庞虎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3,共13页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地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将学术建设置于中国社会革命的逻辑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规律、社会现实、文化发展方向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剖析和解读,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同时,也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探索——“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7
2
作者 梁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8-139,共2页
关键词 化学 湖北 湖北师范学院 高校 承办 主办 新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学术研讨会 观点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范式与重写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学术史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佃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共7页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面临重写学术史的问题。由于这一研究领域当前的总体定位是"去中国化",因而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范式,应当成为重写其学术史的核心主张。以中国化为范式重写马克思主...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面临重写学术史的问题。由于这一研究领域当前的总体定位是"去中国化",因而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范式,应当成为重写其学术史的核心主张。以中国化为范式重写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学术史,有着外在和内在的充分可能性。根据目前的学术发展状况,要实现重写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学术史的理论目标,至少应厘定相互连接的两条进路:一是以"中国问题意识"为起点,重释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进路;二是以"中国问题意识"为轴心,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范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学术 重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晓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95-96,共2页
由教育部社科司委托华东师大哲学系、科研处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讨论会4月21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湘潭大学、安徽师大、复旦大学等单位的代表二十余人与会,教育部社科司... 由教育部社科司委托华东师大哲学系、科研处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讨论会4月21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湘潭大学、安徽师大、复旦大学等单位的代表二十余人与会,教育部社科司领导也出席了会议。现就会议讨论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 与会代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命题既是一种事实判断——它指称的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反映着共产党人的自觉追求和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 中国传统哲学 研讨会综述 毛泽东哲学思想 邓小平理论 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 学术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源流关系的形成及其特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意义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何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F0002,共13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源流关系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四次哲学论争:第一次是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第二次是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争论;第三次是20世...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源流关系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四次哲学论争:第一次是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第二次是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争论;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在探索中国市场经济建构道路中展开的“哲学有什么用”的讨论;第四次是在21世纪头十年中国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展开的讨论。在这四次哲学论争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受到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质疑,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学术性品格挑战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语境的变换、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变革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结构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新的重要思想资源。这一过程表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源,关键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流,在于这个流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精神、世界精神和自我革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理论与现实之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昕桐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由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河学院思政部承办的东北三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年会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8月6—8日在黑龙江省黑河市成功举办。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术研讨会 当代中国 研讨会综述 理论与现实 黑龙江省 大学哲学 东北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向清 《学习论坛》 2008年第1期33-37,共5页
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要指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发生学的角度着眼,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李达、艾思奇、张岱年: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准备阶段;毛泽东:学术层面马克思... 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要指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发生学的角度着眼,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李达、艾思奇、张岱年: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准备阶段;毛泽东: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生成阶段;冯契: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体系建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准备阶段 生成阶段 体系建构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高德范 润泽桃李——“陶德麟先生八十华诞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6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8
作者 李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2-144,共3页
2010年10月31日,“陶德麟先生80华诞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60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及其他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武汉大学... 2010年10月31日,“陶德麟先生80华诞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60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及其他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武汉大学在校领导和师生代表等500余人欢聚一堂,庆祝享有盛誉的中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原校长陶德麟先生80华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学术研讨会 陶德麟 中国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综述 桃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的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学术研讨会侧记
9
作者 王雨辰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4期7-8,共2页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术研讨会 创新 工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4年11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侧记 意义 湖北教育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武汉大学 中央编译局 人文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湘潭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向清教授访谈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向清 邓祝仁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3期3-5,共3页
以辩证思维驾驭人生反者道之动,哲学作为追求智慧的学说,赐给人们的最大精神财富莫过于对人事的辩证思索:福祸相倚,明暗相继,安危相连,荣辱相伴,有无相随,高下相倾,成败相伏……惟其如此,人生应有为自守,慎言笃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博士生导师 湘潭大学 教授 哲学 学术 基本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道路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逻辑 被引量:8
11
作者 曹典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80,共9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逻辑问题,是指在肯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客观性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怎样存在的问题。二者讨论的核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逻辑问题,是指在肯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客观性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怎样存在的问题。二者讨论的核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二者的共同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问题或称中国道路的哲学逻辑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现实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事实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丰富化的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创新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范式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学术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文明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文化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逻辑 事实存在 创新存在 学术存在 文化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恒的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12
作者 杨国华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7-7,21,共2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 学术研讨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邓小平同志 课题 永恒 中国共产党人 诞辰一百周年 湖北师范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 现代化事业 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本国实际 哲学学科 哲学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全国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闯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7-138,共2页
全国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10月11—13日在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来自中国... 全国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10月11—13日在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国内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大批著名专家、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实质、方法论原则、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内在规律及其对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重要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当代中国哲学 马克思哲学 观点综述 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际学术交流 中共中央党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中国化”创新“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典顺 范云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82,共9页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各种思想体系逐渐形成,进而,这些思想体系又演变成哲学范式意义上的哲学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范式创新。汪信砚教授认为,作...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各种思想体系逐渐形成,进而,这些思想体系又演变成哲学范式意义上的哲学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范式创新。汪信砚教授认为,作为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马克思哲学”的“化中国”逻辑解释或阐释,而是趋向反思性、自觉性和原创性的“马克思哲学”的续写。基于这一问题意识的认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应该是不仅实现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内容创新”与“范式创新”,还应该是实现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世界观”创新与“方法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马克思哲学 哲学范式 学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途径与经验教训反思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秀美 《求实》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21,共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途径有学术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反思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中国化,从而结出丰硕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意识形态 学术领域 经验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场学派 被引量:2
16
作者 任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44,共4页
一个时代的学术创新风格、特色和气派,总是以学派的形成为标识的。本次徐州会议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暨出场学理论学术研讨会”为主题,郑重发表了《徐州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正式出场,具有十分重... 一个时代的学术创新风格、特色和气派,总是以学派的形成为标识的。本次徐州会议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暨出场学理论学术研讨会”为主题,郑重发表了《徐州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正式出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国学派 出场 当代中国 学术研讨会 创新风格 学理论 徐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叶汝贤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共6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与过去和现在的研究现状密切相关,必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时代与时代主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世界性的哲学交流与对话等等。论文就相关问题,如哲学与政...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与过去和现在的研究现状密切相关,必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时代与时代主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世界性的哲学交流与对话等等。论文就相关问题,如哲学与政治、学术性与现实性、理论与实践、哲学与群众、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革命家与哲学家、哲学研究方式与实证研究方式等进行讨论。论文的结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将仍然是主流,过去哲学研究那种大一统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多样性的研究、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并存,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各种研究路径互相竞争、互相切磋、互相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时代与时代主题 学术性与现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学术化向度基本问题梳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峰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2,共8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学术化向度是加固命题科学性和正当性的基础,这种向度为命题在中国的继续深化和发展提供理论保障。为此,学者或学术界应从"有关命题的整体性逻辑结构分析、有关命题的逻辑论证手段而非目的、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学术化向度是加固命题科学性和正当性的基础,这种向度为命题在中国的继续深化和发展提供理论保障。为此,学者或学术界应从"有关命题的整体性逻辑结构分析、有关命题的逻辑论证手段而非目的、有关命题正当性基础的相对独立的理论考察"等三个方面来定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学术化向度。进而,在进行具体学术研究时,应从命题的"逻辑结构和层次问题、实践主体问题和价值指向问题"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全面梳理和解答,这三个方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学术化向度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得不到深入细致的研究和科学合理的回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就可能在不同程度受到质疑甚至可能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误入歧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 学术化向度 逻辑结构 实践主体 价值指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19
作者 隋保禄 隋月英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97,共5页
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形态成效不大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治与学术的纠缠,哲学政治化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二是文化差异的制约,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制约着相互... 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形态成效不大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治与学术的纠缠,哲学政治化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二是文化差异的制约,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制约着相互之间的对接或融通;三是理论自觉的缺失,由于"苏联模式"的哲学教科书影响、中国传统的注经释义思想和教条主义的制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缺乏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四是知识素养和研究视野的局限,导致了无法形成理论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马克思主义 中国 政治 学术 制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传统的薪火传承
20
作者 李志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40,共9页
由李达创建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经由四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不仅始终坚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立足中国实践,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而且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源流、演进历程、学理根据、方... 由李达创建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经由四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不仅始终坚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立足中国实践,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而且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源流、演进历程、学理根据、方法论前提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并不断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传统。这一传统,既是“由理论而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同时也是“由现实而理论”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二者交相辉映、彼此成就,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珞珈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武汉大学 李达 学术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