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国道路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逻辑 被引量:8
1
作者 曹典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80,共9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逻辑问题,是指在肯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客观性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怎样存在的问题。二者讨论的核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逻辑问题,是指在肯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客观性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怎样存在的问题。二者讨论的核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二者的共同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问题或称中国道路的哲学逻辑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现实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事实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丰富化的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创新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范式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学术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文明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文化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逻辑 事实存在 创新存在 学术存在 文化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构
2
作者 苏培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1,共10页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原创性命题,也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根本前提。这一根本前提集中体现在问题逻辑、理论逻辑...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原创性命题,也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根本前提。这一根本前提集中体现在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在问题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本土出场的具体化与形态化诉求以及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限度回答了为何应当结合的问题(必然性问题),此回答全面描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土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图谱;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生成论之本性及其在价值观上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契合性回答了何以能够结合的问题(可能性问题),此回答为“两个结合”打开了可能性空间;在实践逻辑层面,时代场域转换引起的哲学立场与结合方式的转变,以及从碎片化、抽象继承向整体性、历史性梳理的变革回答了以何种方式结合的问题(实践路径问题),此回答清晰厘定了新旧全球化格局转换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从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出发揭示“两个结合”的出场逻辑,有助于基于“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培育其系统而深厚的理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出场逻辑 历史性梳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问题的生成逻辑与前提反思 被引量:1
3
作者 蒋楼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0-13,90,共4页
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启了范式创新与转换的全面探讨阶段。研究范式的路径与形态的协同创新与当代课题的深度探索也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课题。与此同时,哲学范式的概念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典范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启了范式创新与转换的全面探讨阶段。研究范式的路径与形态的协同创新与当代课题的深度探索也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课题。与此同时,哲学范式的概念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典范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中国化和新形态建构的三位一体等问题,日益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下一步亟需开展的重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范式问题 生成逻辑 历史分期 范式创新 前提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逻辑根据——关于“中国为何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中国化”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倪志安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6-172,共7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其方法论的视域中,必须澄明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中国为何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中国化"的实践逻辑的根据问题。因为,如果中国不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中国化,那么,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其方法论的视域中,必须澄明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中国为何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中国化"的实践逻辑的根据问题。因为,如果中国不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中国化,那么,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就缺乏可靠的实践逻辑的根据。从思考、解决中国实际的重大问题,即思考、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问题、中国传统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等三大维度,去探究和澄明"中国为何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中国化"的实践逻辑方面的根据,对人们思考和解决这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性问题有所补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实践逻辑的根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向清 《学习论坛》 2008年第1期33-37,共5页
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要指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发生学的角度着眼,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李达、艾思奇、张岱年: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准备阶段;毛泽东:学术层面马克思... 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要指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发生学的角度着眼,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李达、艾思奇、张岱年: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准备阶段;毛泽东: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生成阶段;冯契: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体系建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准备阶段 生成阶段 体系建构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成逻辑 被引量:1
6
作者 元晋秋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12,共6页
从《资本论》所揭示的走向社会主义的两大条件出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成逻辑可描述如下:资本的全球扩张导致"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在空间上分离,由此使"资本积累"不足而"贫困积累&qu... 从《资本论》所揭示的走向社会主义的两大条件出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成逻辑可描述如下:资本的全球扩张导致"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在空间上分离,由此使"资本积累"不足而"贫困积累"有余成为近代中国社会之最大现实——由于"贫困积累"被转移到了中国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和地区("贫困积累"有余),导致革命的主体条件在这里日趋成熟,从而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通过革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而由于物质条件的贫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本积累"不足),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发展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的中国的首要任务。由此,以"资本积累"不足而"贫困积累"有余为理论起点,以如何在经济落后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为逻辑主线,依据各个时期的不同任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主题,产生了相应的理论成果,续写出了《资本论》的当代新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生成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历史逻辑与方法论自觉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加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27,共11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问方式上,从“肇始何时”向“如何生成”转向,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元问题”理解的辩证法自觉。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哲学关照中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历史逻辑表现为政党主导与人民主体、马克思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问方式上,从“肇始何时”向“如何生成”转向,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元问题”理解的辩证法自觉。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哲学关照中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历史逻辑表现为政党主导与人民主体、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与“走自己的路”之间的双向互动,呈现出从“一元主导”走向“二元共生”的逻辑进路,这是一种在生成的整体之中的对立统一、差异而和解的合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中的辩证法智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政党主导与人民主体相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论自觉。这种张力与限界的方法论自觉,体现了辩证法生成性思维方式对形而上学既成性思维方式的超越,是通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自我”的致思路向,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和把握现实提供真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 辩证法 生成 历史逻辑 方法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成逻辑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儒 王换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0-107,共8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中国历史进程中生成的,其生成逻辑体现了"理论一般"与"实践具体"矛盾现实的历史必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系统广泛传播是其生成的学源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中国历史进程中生成的,其生成逻辑体现了"理论一般"与"实践具体"矛盾现实的历史必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系统广泛传播是其生成的学源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经济恢复是其历史缘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其制度基石,大规模经济建设是其实践诉求,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和经济建设成就是其国际背景与经验。探究其生成逻辑可以为深入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创新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提供全新视角,构筑牢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生成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专题讨论) 被引量:3
9
作者 覃志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7-160,共4页
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整体推进过程。这一过程逐渐由自发到自觉,伴随着曲折与前进、迷茫与探索、试错与进步,并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发展道路相交融,共同呈现为一个一... 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整体推进过程。这一过程逐渐由自发到自觉,伴随着曲折与前进、迷茫与探索、试错与进步,并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发展道路相交融,共同呈现为一个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探究这一历史进程的内在规律,并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反思,对于在新形势下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覃志红认为,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特质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问题观。从主义与问题相融通的视角,探析其融通环节,可以为在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启迪。郭强认为,在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过程中蕴涵着文本互动、视界融合和实践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生成逻辑。王伟认为,从佛教经典文本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维度,通过梳理佛教典籍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坚持和调适,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如何助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一些借鉴与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 时代化和大众化 主义与问题 生成逻辑 佛教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内在生成逻辑
10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9-229,共1页
余晓玲、刘同舫撰文《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史学与哲学之间》指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正是在以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体的学科对话与超越自身的“和解”中得以复兴,其基本路径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宏观... 余晓玲、刘同舫撰文《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史学与哲学之间》指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正是在以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体的学科对话与超越自身的“和解”中得以复兴,其基本路径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宏观指导进一步贯穿于史学研究之中,使实证性的史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领下反思与重构而“真正获得科学的尊严”,形成与时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 内在生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史学研究 逻辑 学科对话 基本路径 宏观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建设维度
11
作者 曹典顺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20-27,共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新时代新语境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必然之举。从问题意识的视角理解,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标的僵化倾向,是进行中国马...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新时代新语境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必然之举。从问题意识的视角理解,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标的僵化倾向,是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研究最为基础的问题意识导向。从方法论的视角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认知逻辑。从学派建设的视角理解,打造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赋予了时代性使命。从实践逻辑原因的视角理解,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逻辑需要。从研究成果的视角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是丰富的,而且还是多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范式建设 认知逻辑 哲学学派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史”逻辑的介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创新的理论自觉
12
作者 袁祖社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54,共5页
"后改革时代"与"后西方时代",我们面临着"当中国统治世界"之"他者"话语的文化想象和理智担忧。当许多学者在并未从根本上明其就里的情况下,缺乏应有立场地盲目跟随西方学者探讨所谓"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关键词 话语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 观念史 自觉 逻辑 西方学者 中国模式 文化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哲学命题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基于学术史的历史性检视与反思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海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5-114,181,共11页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哲学思想蕴含在重大哲学命题之中。哲学思想的创新实则就是重大哲学命题的新释抑或发明。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批判、反思既有哲学命题并赋予时代内涵的历史,是一部批判既有哲学命题并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哲...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哲学思想蕴含在重大哲学命题之中。哲学思想的创新实则就是重大哲学命题的新释抑或发明。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批判、反思既有哲学命题并赋予时代内涵的历史,是一部批判既有哲学命题并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哲学命题的历史。梳理近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史,哲学理论创新与哲学命题的新释或发明相互交织,二者共同谱写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篇章。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及其学术体系建构,其聚焦点在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个凝结着理论智慧和时代精神的哲学命题作出深入阐释,继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思想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命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
14
作者 刘力永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0-231,共2页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佩里·安德森 徐崇温 国学 历史逻辑 思潮 中国 先生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之生成
15
作者 伊广英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1期19-25,共7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从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出发,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成果,发展了关于文化的思想观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建设思想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从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出发,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成果,发展了关于文化的思想观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建设思想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一脉相承的动态的继承发展的逻辑,蕴含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相互映照的关系,其生成应追溯历史根源、社会文化和理论来源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历史演进经历了萌芽、创建和成熟发展的阶段,并不断传承创新,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生成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性与现实道路
16
作者 纳麒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4-20,共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性与现实道路纳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原则,内在地规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与人类开拓型实践活动的发展保持密切的联系,决定了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性。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性与现实道路纳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原则,内在地规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与人类开拓型实践活动的发展保持密切的联系,决定了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性。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立足时代,从时代以及革命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毛泽东哲学思想 认识论 方法论 逻辑必然性 中国传统哲学 哲学世界观 中国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 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原则及其双重维度
17
作者 苏培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20,共8页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这一重塑于方法论上不仅关涉由选择性继承原则向整体性继承原则的新生转进...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这一重塑于方法论上不仅关涉由选择性继承原则向整体性继承原则的新生转进,同时还应在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统摄下的中国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两个维度递次展开,凭借批判性创新原则规定新的出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向度。纵观国内外研究,冯契先生可谓批判性创新原则的先行探索者之一,他所提出的“转识成智”的原则不仅突破了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桎梏,而且使得中国传统智慧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内得到了充分展现。基于此,才能进一步探讨由“转识成智”向“交往生成”逻辑延展的必然性,从而为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培育系统而深厚的方法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转识成智 交往生成 批判性创新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逻辑——基于总体性原则的分析视角
18
作者 李德虎 曾艳 黄金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0,共6页
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原则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逻辑的重要方法论基础。从总体性原则出发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生成的总体性关系,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原则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逻辑的重要方法论基础。从总体性原则出发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生成的总体性关系,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系统演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与历史、实践和世界的互动中的开放性生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推进,应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践并完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薄弱环节;同时进一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资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总体性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成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维度
19
作者 孙麾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37,共5页
从理论自觉的高度衡量中国学术,不能不提出两个追问:一是中国学术的问题意识及其逻辑出发点,二是中国学术的思想高度。为什么要有这两个追问?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的研究倾向有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觉 维度 中国学术 逻辑出发点 问题意识 思想高度 追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要把握好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学术思想
20
作者 李建平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43,共4页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①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425讲话”发表一年来...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①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425讲话”发表一年来,经济学界围绕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必要性、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塑造中国经济学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理论品质、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原则、立场观点方法、基本逻辑框架以及具体举措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知识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具体举措 逻辑框架 自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