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6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吕振羽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构建
1
作者 王广义 《史学集刊》 2025年第5期73-84,共12页
20世纪初,中国史学体系经历了从传统史学体系向近代史学体系的历史嬗变。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应运而生,中国近代史学体系也随之向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 20世纪初,中国史学体系经历了从传统史学体系向近代史学体系的历史嬗变。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应运而生,中国近代史学体系也随之向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转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代表之一,吕振羽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进行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其主要内涵包括: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引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发展方向;立足于中国化,保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创新的民族本位;着眼于时代化,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发展创新;落脚于中国历史学科、学术、话语的系统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体系。吕振羽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当下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构建以及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留下了丰厚遗产和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振羽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 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与现实的互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理路
2
作者 万军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41,共9页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以史学研究钩沉国家历史,探赜文化兴替,提起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推出许多标志性史学论著,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面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生成和演进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社会环境紧...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以史学研究钩沉国家历史,探赜文化兴替,提起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推出许多标志性史学论著,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面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生成和演进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具有求真和致用的鲜明特质,担负着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双重使命。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文化传统等结合起来,汲取中国史学的思想遗产,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史学类型,并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相生相长。客观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以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为方向导引,同时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提供厚重的学理支撑,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政策,切实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学术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兼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构建
3
作者 张新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4,共10页
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 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文本基础、历史基础、现实基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创新及其体系化构建、学理化阐释、规律性升华,并在实践中加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把握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的大趋势,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完善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部署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彰显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世界价值、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技创新 人类科技文明新形态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自主知识体系
4
作者 张志丹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共11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推进理论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着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自主知识体系是上述“三大体系”的基础和支撑,构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学科的基石和...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推进理论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着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自主知识体系是上述“三大体系”的基础和支撑,构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学科的基石和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明确树立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和战略意识,立足中国的现实,放眼新时代的发展,从“为何构建、构建什么和如何构建”三个维度,积极推动构建源自21世纪又能超越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而形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的“中国学派”,这无疑蕴含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先春 李琦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共12页
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意蕴深远的重大命题,并强调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党建理论是中国... 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意蕴深远的重大命题,并强调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党建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和研究阐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是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环节。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实践拓新与理论积淀,为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围绕这一重大命题,理论界从多个维度展开的学术探讨和研究阐释,为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供了有效的学理支撑和丰富的理论资源。已有研究文献分析表明,关于这一重大命题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尚在起步与破题阶段,理论研究呈现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的突出问题。尝试从价值意蕴、理论基础、主题主线、精髓要义、结构逻辑和构建要求等六个维度,研究和阐释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学理意蕴,并提出整体性的构建思路与体系框架,全面提高这一理论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学理性,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建设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大众认知
6
作者 马俊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共11页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的马克思、恩格斯极为关注社会发展及其动因。其对社会问题的阐释,由表及里、寻根究底,探寻与统治者歪曲并宣扬的全然不同的因果本质。马克思对小农属性的阐述,是认识底层大众的理论基石。普通小农把统治...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的马克思、恩格斯极为关注社会发展及其动因。其对社会问题的阐释,由表及里、寻根究底,探寻与统治者歪曲并宣扬的全然不同的因果本质。马克思对小农属性的阐述,是认识底层大众的理论基石。普通小农把统治者的“好事”作为自己的“好事”,把统治者的“坏事”作为自己的“坏事”;他们不但是统治者为了一己利益的牺牲品,而且是统治阶层虔诚的赞美者。马克思主义史学兴起后,这种研究方法非常适合解释中国近代社会形态及其发展动因,不但可以重新审视主导和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传统认知,对资本、市场、企业、商人、私欲、边沁乃至社会形态、人类共同的精神产品等条分缕析,犀燃烛照,给予更加客观公允的历史论断,肯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而且使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最广大的民众更加明了自己的利益所在,弄清自己的利益与统治者利益的区别,不再与统治者同是非、共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新社会史 底层民众 中国近代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构建的概念史探究——基于党政文献的分析
7
作者 储著武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73,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并且频繁出现于党政文献之中。“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提出阶段、充实完善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对于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两大学科的融合发展以及推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理应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政策性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学科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中共党史党建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演进的辩证法叙事
8
作者 陈加飞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0,共11页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体系的范式变革与话语创新,需要走向历史深处重新发现和深度激活历史中的辩证法。马克思通过剥去黑格尔辩证法“普遍性—特殊性”结构的神秘外壳,使辩证法获得唯物主义根基,实现了辩证法结构从“普遍性—...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体系的范式变革与话语创新,需要走向历史深处重新发现和深度激活历史中的辩证法。马克思通过剥去黑格尔辩证法“普遍性—特殊性”结构的神秘外壳,使辩证法获得唯物主义根基,实现了辩证法结构从“普遍性—特殊性”到“特殊性—普遍性”的革命性颠倒。从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这一革命性辩证法在实现其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过程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特殊性不断赋予和形成与普遍性的内在张力,促进了马克思“特殊性—普遍性”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其成为一种活的有生命力的辩证法。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是以“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等原创性命题、标识性范畴和创新性话语为时代路标,阐扬与敞显出马克思“特殊性—普遍性”辩证法革命的深层历史意义及其中国式推进。澄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演进的哲学根基与内在张力,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生命线的叙事创新与范式书写,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 辩证法 特殊性 普遍性 范式革命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9
作者 刘永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确立了科学主体的地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民族科学大众的根本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三大体系”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确立了科学主体的地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民族科学大众的根本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三大体系”有其丰富的内涵但三者发展并不平衡“;三大体系”建设具有开创性和范式性,对后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早期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与还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重建之路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7,共6页
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成为学术史领域的一门新兴的显学。这项研究的转型升级,应从解构与还原两个方面着手。反思和解构以往研究中形成的以下预设或定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历史学发展的终极形态,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是政治与学... 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成为学术史领域的一门新兴的显学。这项研究的转型升级,应从解构与还原两个方面着手。反思和解构以往研究中形成的以下预设或定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历史学发展的终极形态,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是政治与学术合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史学等同于中共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统一性。解构之后,更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尽力还原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本相。这一工作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相关原始材料作细致梳理,从求证式阅读转向发现式阅读;二是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进行审视和反思,与研究对象形成对话。还原工作乃是主客观的统一,还原的同时也是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预设误区 解构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创造性贡献
11
作者 谢辉元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60,共12页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他将历史知识视作指导革命运动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推动了延安马克思主义史学重镇的形成;亲自参与中国史学的理论构建,掀起中共党史学习和研究运动,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他将历史知识视作指导革命运动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推动了延安马克思主义史学重镇的形成;亲自参与中国史学的理论构建,掀起中共党史学习和研究运动,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史鉴智慧出色地运用于革命实践中,从史学价值论、史家群体与史学机构建设、史著创作、史学活动、史学经世等多个层面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毛泽东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延安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求索之路——于沛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访谈录
12
作者 庄亚琼(整理)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5-224,共10页
于沛,1944年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世界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 于沛,1944年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世界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工程”重点课题“史学概论”首席专家、“世界现代史”责任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史学、俄国史、历史理论、外国史学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撰著、主编《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等一系列学术作品,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20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等重要项目。本次访谈主要围绕于沛的成长与治学经历、理论研究与现实关怀相结合的学术旨趣以及建构中国自主的世界史“三大体系”等相关问题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世界史研究 中国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原所长 世界现代史 世界历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名词到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史及其辨析
13
作者 邓绍根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8-104,共7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历了一个从新名词到关键词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词源角度看,它最早出现于1978年1月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撰的《广播电视宣传概论》一书。改革开放以来,其逐渐成为一个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且具有显著标识性的中国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历了一个从新名词到关键词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词源角度看,它最早出现于1978年1月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撰的《广播电视宣传概论》一书。改革开放以来,其逐渐成为一个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且具有显著标识性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概念,其概念内涵越来越清晰明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始奠基和列宁继承发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理论需要不断中国化,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所丰富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不需要再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中国新闻传播学 自主知识体系 新闻舆论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14
作者 武翠红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81-88,共8页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学者进行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假设,我们不仅要坚持这个理论方向,更需要探索在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便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论体...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学者进行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假设,我们不仅要坚持这个理论方向,更需要探索在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便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论体系,必须发扬我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史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明确教育史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而对教育史学的目的、方法论以及价值诸方面作深入探讨,避免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路体系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史学 马克思主义 全球化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喆 王钰涵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0,共8页
李大钊是从改良主义者再到民主主义者,并最终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学术之路探求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成功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其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 李大钊是从改良主义者再到民主主义者,并最终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学术之路探求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成功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其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集中体现在他对唯物史观框架体系以及中国首个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在理论研究工作中,李大钊不仅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智慧,而且坚持将历史研究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史学贯穿到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李大钊既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开创出一条崭新道路,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路径 被引量:10
16
作者 卢凯 卢国琪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18,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就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这是一种综合的、高品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形态。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必须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着力提升理论创新和学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就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这是一种综合的、高品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形态。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必须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着力提升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能力,从研究中国实践出发去解答中国问题,推进"中国模式"话语体系的研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 话语体系 理论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反思[笔谈]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勇 马艳辉 周励恒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84,共1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五四运动开端,迄今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在百舸争流的学术发展大潮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激流勇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示了自己的学科个性、学术个性和学术追求,形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对百年来中国学术发展影响深...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五四运动开端,迄今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在百舸争流的学术发展大潮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激流勇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示了自己的学科个性、学术个性和学术追求,形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对百年来中国学术发展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深入发展,如何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飨读者。我们深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希望相关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以助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学术个性 学术追求 百年历程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发展与反思 话语体系 三大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史大论战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论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19,共7页
将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置于"学术视野"中考察,并非意味着可以轻视或绕开论战中无处不在的政治元素。社会史论战与唯物史观史学的建立有着密切关系,它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的品质... 将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置于"学术视野"中考察,并非意味着可以轻视或绕开论战中无处不在的政治元素。社会史论战与唯物史观史学的建立有着密切关系,它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的品质特征,也带给马克思主义史学以理论思考和宏大叙事的基本特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真正形成规模并产生广泛影响,应当是延安和重庆两地唯物史观史学得以迅速发展的抗战时期,但是不能忽视社会史论战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的开创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郭沫若 陶希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真与致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双重品格 被引量:5
19
作者 左玉河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2-116,共5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而产生并发展的。李大钊、郭沫若是该学派的前驱人物,继起者有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人,他们均写出了具有科学价值的史学名著。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创立...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而产生并发展的。李大钊、郭沫若是该学派的前驱人物,继起者有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人,他们均写出了具有科学价值的史学名著。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创立以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这种品格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求真性),以求真为目的,探寻历史的真相,强调实事求是和具体分析,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科学属性;二是现实性(致用性),注重发挥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强调史学为现实服务,体现了历史研究的实用属性。实事求是与经世致用、求真与致用、科学性与现实性,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双重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翦伯赞 双重品格 吕振羽 历史研究 中国史学 历史哲学教程 经世致用 科学属性 史学要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维路径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爱艾 邓淑华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22,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是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治理的软实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相伴而生,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存并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有着以下三条基本路径:其一,以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是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治理的软实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相伴而生,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存并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有着以下三条基本路径:其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指导;其二,以革命、建设、改革、治理中的根本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三,以人民群众为话语体系建构的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 话语体系 原理指导 问题意识 群众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