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香港电影的工业美学与空间生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颜胤盛 赵子恒 《艺术探索》 CSSCI 2023年第6期123-128,共6页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强调电影作为一种工业产品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中国香港电影要在国际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不断进行类型拓展和创新,并适应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在艺术性和商业化之间寻找平衡,提升美学品位和工业品质,实现艺术与商业的...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强调电影作为一种工业产品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中国香港电影要在国际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不断进行类型拓展和创新,并适应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在艺术性和商业化之间寻找平衡,提升美学品位和工业品质,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双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工业美学 中国香港电影 空间生产 产业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香港新晋导演的他者书写与自我表达——以电影《浊水漂流》为例
2
作者 常敏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4期135-137,共3页
导演李骏硕作为中国香港电影的新晋一代,突破了中国香港传统的类型片叙事,聚焦于边缘流浪露宿者群体,摒弃了以情节冲突推进的叙事模式,以记录式的镜头将景观与画面相融合。影片以物质载体的细节呈现,构建群像心中“家园”的表意空间。... 导演李骏硕作为中国香港电影的新晋一代,突破了中国香港传统的类型片叙事,聚焦于边缘流浪露宿者群体,摒弃了以情节冲突推进的叙事模式,以记录式的镜头将景观与画面相融合。影片以物质载体的细节呈现,构建群像心中“家园”的表意空间。本文将创伤叙事理论作为切入点,在纪实的现实表达和文化想象中,从城市病态、价值询唤、群体异化三个角度展开分析,以“困境”和“创伤”为叙事策略,描摹底层生存现状、诊断城市病症,展现流浪与价值的离殇,书写社会与现实的割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水漂流 中国香港电影 创伤叙事 城市病症 异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状态·空间强度:对中国香港新黑色电影的感觉美学分析
3
作者 许伟旭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1期138-143,共6页
中国香港新黑色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末所诞生的,它是对逐渐走向模式化、不断重复生产的警匪片进行破格而激起的新“黑色感性”影像,并通过本土化的装配给观众带来全新的电影体验。中国香港新黑色电影之“新”不仅是类型理论所强调的叙事... 中国香港新黑色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末所诞生的,它是对逐渐走向模式化、不断重复生产的警匪片进行破格而激起的新“黑色感性”影像,并通过本土化的装配给观众带来全新的电影体验。中国香港新黑色电影之“新”不仅是类型理论所强调的叙事和主题的创新,其根基是在图形层面中,感官材料所迸发的新意,于身体-影像层面体现为日常化身体与特异性身体的交错,而在黑色空间的风格建构中以中国香港本土的电影街道作为感知物,融合了光影分割与霓虹血液等美学材料构造新的黑色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电影 黑色电影 感觉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香港国际电影节:“观众节”特色与中国香港文化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燕 孙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12,共6页
在全球范围内,国际电影节是世界各地展示电影发展成就、交流经验、促进国际化合作的主要舞台,在世界电影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国家或区域的文化、经贸、科技合作发展等方面举足轻重。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尤其遭遇突如其来... 在全球范围内,国际电影节是世界各地展示电影发展成就、交流经验、促进国际化合作的主要舞台,在世界电影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国家或区域的文化、经贸、科技合作发展等方面举足轻重。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尤其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下,国际电影节作为可以因时制宜利用数字技术与线上线下组合模式的文化舞台,可以在传统基础上实现全新多元探索,以新时代新模式赋能电影节主场,实现本土文化的全球展示与外来文化的借鉴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国际电影 多元探索 文化构建 组合模式 国际化合作 中国香港 因时制宜 线上线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香港警匪电影的叙事结构及其时间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谢炜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6期127-131,共5页
中国香港警匪电影已成为“港味”电影的代表,也逐渐迈向成熟化,其重要标志便是时间叙事结构的处理以及“北上”融合发展的商业化迈进。自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后,从线性叙事到非线性叙事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香港警匪电影已成为“港味”电影的代表,也逐渐迈向成熟化,其重要标志便是时间叙事结构的处理以及“北上”融合发展的商业化迈进。自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后,从线性叙事到非线性叙事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香港警匪电影无论是从现实/梦境、幻觉、现在/过去,还是预叙(闪前)、插叙(闪回)和倒叙(回忆),抑或是开放式的省略结尾,其无一不成为该类型片的常规叙事手法。针对电影叙事时间的重构是中国香港警匪电影迈向多元化市场的关键,也为中国香港影人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警匪电影 非线性叙事 时间机制 前后倒置 碎片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香港黄梅调电影与粤剧电影的比较研究(1955-1977)
6
作者 刘亚楠 《影剧新作》 2023年第1期132-140,共9页
中国香港的戏曲电影主要是黄梅调电影和粤剧电影,而1955-1977年正是这两类剧种的电影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自1957年李翰祥拍摄《貂蝉》,邵氏和电懋等公司掀起拍摄黄梅调电影的高潮,至最后一部黄梅调电影——1977年的《金玉良缘红楼梦... 中国香港的戏曲电影主要是黄梅调电影和粤剧电影,而1955-1977年正是这两类剧种的电影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自1957年李翰祥拍摄《貂蝉》,邵氏和电懋等公司掀起拍摄黄梅调电影的高潮,至最后一部黄梅调电影——1977年的《金玉良缘红楼梦》,中国香港20年间拍摄了五十余部黄梅调电影。而粤剧电影从中国香港电影诞生就伴随着中国香港电影的发展,从1913年的《庄子试妻》开始,近百年来已经拍摄了千余部粤剧电影。粤剧电影在1946年后得到迅速发展,而在1955年粤剧戏曲片与粤剧歌唱片迎来繁荣时期,二十几年内共拍摄达六百多部之多的粤剧电影,粤剧电影与黄梅调电影一样在1970年代迅速衰落,1977年的《紫钗记》成为1990年前的最后一部粤剧电影。然而两类剧种的电影的发展状况、叙事,以及美学风格都各既有相似又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将从以上三个角度对1955-1977年间的中国香港黄梅调电影与粤剧电影进行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调电影 粤剧电影 中国香港戏曲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家卫后现代电影人物的建构及文化审思
7
作者 石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92,共5页
王家卫导演是香港地区“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对电影有自己的解读和创作手法。他善于发掘情感世界里的各种细节,用独特的视听语言捕捉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用碎片化的电影叙事方式诠释出电影的整体氛围和亘古不变的爱情以及人物的... 王家卫导演是香港地区“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对电影有自己的解读和创作手法。他善于发掘情感世界里的各种细节,用独特的视听语言捕捉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用碎片化的电影叙事方式诠释出电影的整体氛围和亘古不变的爱情以及人物的悲凉与孤独感。以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为核心,可以进一步了解王家卫电影中如何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与香港地区社会漂泊的社会群体心理状态建立关联,感受割裂的特殊社会文化和人群的漂泊疏离感,同时对后现代语境下的香港地区文化进行审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卫 中国香港电影 人物形象 孤独感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十届亚洲电影年会暨2023年香港电影学术会议综述
8
作者 罗乜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2-106,共5页
2023年11月17日-19日,“交流映照,互鉴促发——第十届亚洲电影年会暨承续与创新:新背景下香港电影研究”2023年香港电影学术会议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11月18日举办的“交流映照,互鉴促发——第十届亚洲电影年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 2023年11月17日-19日,“交流映照,互鉴促发——第十届亚洲电影年会暨承续与创新:新背景下香港电影研究”2023年香港电影学术会议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11月18日举办的“交流映照,互鉴促发——第十届亚洲电影年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共同主办,并得到《当代电影》《电影评介》《电影新作》等杂志社的学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电影 亚洲电影 福建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 《当代电影 动画学院 电影评介》 成都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文强的“港味”电影创作路径
9
作者 王淑萱 潘璋敏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3期140-143,共4页
新世纪以来,港片辉煌不再,港人导演纷纷北上合拍。“港片已死”“港味尽失”的评论声不绝于耳。而庄文强作为一名中国香港导演,却深受中国香港电影气质的浸润,坚持自我的创作风格,在自己的创作中实现着经典“港味”的延续。他的影片以... 新世纪以来,港片辉煌不再,港人导演纷纷北上合拍。“港片已死”“港味尽失”的评论声不绝于耳。而庄文强作为一名中国香港导演,却深受中国香港电影气质的浸润,坚持自我的创作风格,在自己的创作中实现着经典“港味”的延续。他的影片以刻画人性和情义作为主题表征,迷失与失落成为庄文强“港味”电影的深层气质,在不断的试错下为中国香港电影未来的发展探索着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电影 港味 庄文强 情义 身份迷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轻人电影”——张彻电影创作分析
10
作者 罗洁洋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3期108-112,共5页
张彻的电影向来以“阳刚”“暴力”与“武打”而闻名。但极少有人注意到,张彻很欣赏年轻人的思想与个性,并将这种态度融入电影之中,这类电影便可称为“年轻人电影”。张彻塑造了具有现代气质的叛逆年轻人,并展现了年轻人之间的美好情谊... 张彻的电影向来以“阳刚”“暴力”与“武打”而闻名。但极少有人注意到,张彻很欣赏年轻人的思想与个性,并将这种态度融入电影之中,这类电影便可称为“年轻人电影”。张彻塑造了具有现代气质的叛逆年轻人,并展现了年轻人之间的美好情谊,这种情谊既存在于同性之间,也存在于异性之间。分析张彻的“年轻人”电影,不仅能丰富对张彻电影创作的认知,还可以对电影创作产生积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彻 年轻人 中国香港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乱中的四个平民女子故事——导演朱石麟的一种心路历程
11
作者 秦翼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36,I0005,共6页
朱石麟先生在抗战期间及抗战后分别两次改编两部外国小说,或编或导了《孤城烈女》《洞房花烛夜》和《花姑娘》《新婚第一夜》四部影片,表现了战争中的四个平民女子的命运,构成了与抗战中期银幕上流行的“女英雄”不同的女性角色。而分... 朱石麟先生在抗战期间及抗战后分别两次改编两部外国小说,或编或导了《孤城烈女》《洞房花烛夜》和《花姑娘》《新婚第一夜》四部影片,表现了战争中的四个平民女子的命运,构成了与抗战中期银幕上流行的“女英雄”不同的女性角色。而分别于全面抗战前、“孤岛”沦陷前后和南下中国香港后创作的这四部影片,流露出朱石麟对战争中无辜平民的同情、对牺牲的矛盾,也体现了抗战后朱石麟等一代电影人回溯战时记忆、剖白附逆经历的一种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石麟 附逆影人 抗战时期电影 中国香港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雄争锋·枭雄描摹·港味追忆——评《风再起时》的创作特征
12
作者 周粟 欧阳羽虹 《艺苑》 2023年第4期22-26,共5页
于2023年“后春节档”内地上映的电影《风再起时》,在内容创作上,突出廉政反腐、兄弟反目与枪战对决等类型元素,延续经典港片引人入胜的既有基因;在前史勾勒与角色塑造、心理描摹与节奏拿捏、细节呼应与历史投射等方面,体现出导演纯熟... 于2023年“后春节档”内地上映的电影《风再起时》,在内容创作上,突出廉政反腐、兄弟反目与枪战对决等类型元素,延续经典港片引人入胜的既有基因;在前史勾勒与角色塑造、心理描摹与节奏拿捏、细节呼应与历史投射等方面,体现出导演纯熟沉稳的创作把控力;对多线索人物关系与情感纠葛的细腻演绎,突破了宏大叙事遮蔽鲜活个体的既有题材电影创作局限性。在文化内涵上,《风再起时》体现出依托双雄争锋类型的创作风格、枭雄描摹的传承延续、港味风格的思辨追忆等重要特征。总体上,《风再起时》以极端耐心的前史钩沉和细致入微的性格描摹,突破了双雄题材电影创作的固有制约,体现出典型的亚洲新电影的文化坚守与意蕴沉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电影 《风再起时》 约翰·费斯克 双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探大战》中的“反英雄形象”和正义讨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方今 《艺海》 2023年第2期30-31,共2页
《神探大战》是由韦家辉执导,刘青云、蔡卓妍等主演的犯罪动作悬疑电影,于2022年7月8日上映。从《跛豪》《野兽刑警》到《无间道》等等,中国香港电影中历来不缺“反英雄形象”。而在这个黑帮片没落,观众的视觉阈值不断提升的环境下,《... 《神探大战》是由韦家辉执导,刘青云、蔡卓妍等主演的犯罪动作悬疑电影,于2022年7月8日上映。从《跛豪》《野兽刑警》到《无间道》等等,中国香港电影中历来不缺“反英雄形象”。而在这个黑帮片没落,观众的视觉阈值不断提升的环境下,《神探大战》逆流而上,塑造了又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英雄形象”——“癫佬神探”李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电影 黑帮片 悬疑电影 《无间道》 蔡卓妍 视觉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是觉得你最好》的家庭温情喜剧再书写
14
作者 路现娜 岳昕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1-154,共4页
陈咏燊执导的《还是觉得你最好》是一部风格鲜明的“港式”家庭喜剧电影。影片以一家三兄弟和他们的“新欢旧爱”为主要叙事对象,在“六个人、四段情”的复杂情感关系下探讨个体与时代、与社会、与家庭的交互。影片是对已有类型电影—... 陈咏燊执导的《还是觉得你最好》是一部风格鲜明的“港式”家庭喜剧电影。影片以一家三兄弟和他们的“新欢旧爱”为主要叙事对象,在“六个人、四段情”的复杂情感关系下探讨个体与时代、与社会、与家庭的交互。影片是对已有类型电影——“饮食电影”的创新书写,将喜剧元素融入其中,充分利用了有限空间的空间特色,在“饭桌戏”的情景模式下,尝试对家庭与个体、新旧文化的冲突与困境给出在喜剧氛围下解构深刻命题的“港式”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喜剧 饮食电影 空间 文化象征 中国香港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