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开启的新价值、新思考、新路径 被引量:7
1
作者 李阳 朱贺 +4 位作者 侯志涛 吴放 张廷安 张春萍 龚炳南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7-85,共9页
2020年4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体教“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2022年6月1日,《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组织工作方案(... 2020年4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体教“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2022年6月1日,《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组织工作方案(2022-2024年)》《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竞赛工作方案》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的正式开启,向竞赛融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从新价值、新思考、新路径3大主题来解析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这一新时代议题,研究认为:赛事是融合办赛协同育人范式的塑造,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塑提供契机,赋能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开展;在融合动力、竞赛场域资本结构、实践惯习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虑。由此提出通过责权厘清、部门联动、技术驱动、共容评价达成协同共治,“六位一体”竞赛文化积累、经济社会资本入场、象征性资本回归、惯习调整与转化实现良性发展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 新价值 新思考 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目标人群定位及模式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志武 苏长来 刘占鲁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2,共4页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目标人群定位过于单一,局限于人数偏少的运动员群体,而忽略了人数众多的在校学生群体;在校学生模式自身的理论、实践体系尚不完善,并且与运动队模式之间缺少衔接,...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目标人群定位过于单一,局限于人数偏少的运动员群体,而忽略了人数众多的在校学生群体;在校学生模式自身的理论、实践体系尚不完善,并且与运动队模式之间缺少衔接,造成2种培养模式的相对封闭,未能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明确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目标人群定位问题;探索性地提出建立协调机构来解决在校学生模式与运动队模式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同时,针对在校学生提出建立培训基地进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全新培养模式;此外,还对运动队中淘汰运动员的输送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 目标人群 培养模式 协调机构 培训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论与实践探索:恒大足球学校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江南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9-403,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测试法、探索性研究法、教学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以恒大足球学校为教学实验对象,在国内推广分校与足球青训基地10个。经过5年实践研究,对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提出建议:1)在全国建...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测试法、探索性研究法、教学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以恒大足球学校为教学实验对象,在国内推广分校与足球青训基地10个。经过5年实践研究,对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提出建议:1)在全国建立足球人才联合培训(补偿)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解决选材难的问题;2)建立有利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长期参加文化学习和足球训练的高考政策;3)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青少年足球训练;4)建立准入标准和评估制度,规范足球学校健康稳定发展;5)打破壁垒,建立衔接贯通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社会足球、职业足球的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6)适应足球发展新形势,加大教练员培训力度;7)总结归纳新型足球学校的内涵和外延,不能以偏概全,否定先行先试的做法;8)建立适合青少年发展特点的赛制,打造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足球比赛能力的赛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少年足球 青少年足球训练 足球训练理论 恒大足球学校 选材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表现特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放 张廷安 +2 位作者 姜哲 宋冰 房作铭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8-115,共8页
目的:探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表现随年龄、比赛位置、自身水平的变化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方法:使用GPS可穿戴设备对我国U13-U17联赛中,85队次、544人次打满全场球员的跑动数据进行采集,并对不同年龄、不同位置、不同水平球员... 目的:探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表现随年龄、比赛位置、自身水平的变化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方法:使用GPS可穿戴设备对我国U13-U17联赛中,85队次、544人次打满全场球员的跑动数据进行采集,并对不同年龄、不同位置、不同水平球员的跑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走慢跑、低速跑和最高跑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P<0.01),总跑动、中速跑、快速跑、高速跑和冲刺跑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先下降后增长的现象(P<0.01)。(2)中前卫完成最多的总跑动、低速跑、中速跑和快速跑(F=27.30,P<0.01;F=14.62,P<0.01;F=24.30,P<0.01;F=23.17,P<0.01),边前卫完成最多的高速跑、冲刺跑(F=22.56,P<0.01;F=19.49,P<0.01),前锋完成最多的走慢跑(F=4.44,P<0.01),边前卫、前锋、边后卫表现出更快的最高跑速(F=8.92,P<0.01)。(3)入选和未入选国家队球员间:中后卫,入选组最高跑速显著高于未入选组(P<0.01);边后卫、边前卫,入选组高强度跑距离显著高于未入选组(P<0.05),前锋,入选组在总跑动、低强度跑、中强度跑方面显著低于未入选组(P<0.01),最高跑速显著高于未入选组(P<0.01)。结论:年龄和比赛位置均显著影响青少年球员跑动表现的各项指标,但是两者对其影响并不存在交互作用;比赛跑动表现具有明显的位置特征,且不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并与成人比赛中的位置特征相近;最高跑速可区分不同水平中后卫和前锋,高强度跑动能力对区分不同水平边路球员具有重要意义。建议:青训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可将本研究所提供的各年龄、各位置球员的比赛跑动表现数据作为训练、选材和负荷监控等工作的参考依据,并将其变化特征和规律纳入考虑范畴,以提高青少年球员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赛跑动表现 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 全球定位系统 选材 足球 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