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地面气温异常对中国汛期雨带位置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田永丽 曹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9-343,共5页
利用1980—1999年NECP/NCAR地面气温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汛期雨带类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亚洲地区地面气温与中国汛期雨带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地面气温与中国汛期雨带位置关系最好的区域在青藏高原,该地区的地面气温... 利用1980—1999年NECP/NCAR地面气温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汛期雨带类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亚洲地区地面气温与中国汛期雨带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地面气温与中国汛期雨带位置关系最好的区域在青藏高原,该地区的地面气温与中国汛期雨带位置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时间是5月份。对相应大气环流的合成分析发现,当5月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偏高时,热力作用使得高原地区上升气流加剧,并在115°E,25°N附近强迫出一支相对偏强的下沉气流,导致在110°~120°E,20°~25°N附近出现一个相对的反气旋性环流,该环流有利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上,最终使得中国汛期雨带位置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温 中国汛期雨带位置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青藏高原 热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降水季节内振荡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黄菲 黄少妮 张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3-177,共5页
利用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对全国730个站点自1951~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进行气候平均分析,研究全国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主要以季节变化为主,而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主要以季节内振荡为... 利用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对全国730个站点自1951~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进行气候平均分析,研究全国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主要以季节变化为主,而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主要以季节内振荡为主。气候平均下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和Madden and 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的振幅都在4月份开始加强,在11月份开始减弱,而MJO全年表现都很显著,准双周振荡主要在夏季显著;MJO主要分布在36°N以南的长江巾下游地区,准舣周振荡主要分布在115°E以西的内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雨带 空间分布特征 季节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雨季降水主模态季节演变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少妮 黄菲 黄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8-1164,共7页
利用1960-2000年全国436个地面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将中国雨季分为江南春雨期(3月16日-5月15日)、夏季风主汛期(5月16-7月15日)、夏季风后汛期(7月16日-9月15日)3个时段,应用S-EOF(Season-relian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 利用1960-2000年全国436个地面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将中国雨季分为江南春雨期(3月16日-5月15日)、夏季风主汛期(5月16-7月15日)、夏季风后汛期(7月16日-9月15日)3个时段,应用S-EOF(Season-relian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雨季旱涝型主模态季节演变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特征。主要分析了前3个主模态的时空分布特征,第一模态(S-EOF1)的旱涝分布为江南初夏旱涝型,主要显示出江南地区在夏季风主汛期以整个长江以南地区的旱或涝为主要特征,具有20-30 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第二模态(S-EOF2)空间向量集中体现了夏季风主汛期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华南地区形成南北相反的旱涝分布,为南北跷跷板型,且这种分布在夏季风后汛期发生转变,这种南北旱涝急转型以2-4 a的年际变化为主。第三模态(S-EOF3)主要体现了夏季风后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华北和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呈负相关关系,即自南向北呈现三明治夹心型的旱涝分布,以低频年际振荡为主,显著周期为6-8a,同时还具有准30 a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雨带 旱涝时空特征 SEOF 年际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