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解码与价值重估——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志异叙事 被引量:1
1
作者 石立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3,共10页
20世纪90年代,将奇异现象纳入文学书写的长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影响广泛。无论奇异的物象、人的异禀,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与人间发生关联的鬼魂,它们通过对“天道”“义理”“因果”等中国文化隐形结构的文学性激活,建构起自足的世界... 20世纪90年代,将奇异现象纳入文学书写的长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影响广泛。无论奇异的物象、人的异禀,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与人间发生关联的鬼魂,它们通过对“天道”“义理”“因果”等中国文化隐形结构的文学性激活,建构起自足的世界。在以物观世的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的精神诉求、因果循环的历史观念以及虚妄世情的摹写等方面,90年代长篇小说体现出与传统叙事资源的深层次关联。同时,这一现象与传统文化勃兴的时代氛围、民间文化的深层滋养以及多元语境下文学的本体性回归有密切关联。从审美角度来看,志异叙事固然对扩展小说的表现领域大有裨益,但也提醒我们注意甄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警惕消费语境下“为奇异而奇异”的书写现象和对传统文化的狭隘性处理。只有深入发掘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创作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 志异叙事 传统文化 奇异物象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的数字人文探析——以1922—1929年的现代长篇小说批评文献为中心
2
作者 陈思广 王清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6,共11页
运用数字人文的批评方法勾勒出1922—1929年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发轫期的演进轨迹,并对这一时期的批评文献进行量化统计与探析后发现,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批评文献的数量呈起始缓慢匀速,后期迅猛突进的增长态势,其批评话语亦具有两种... 运用数字人文的批评方法勾勒出1922—1929年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发轫期的演进轨迹,并对这一时期的批评文献进行量化统计与探析后发现,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批评文献的数量呈起始缓慢匀速,后期迅猛突进的增长态势,其批评话语亦具有两种样态:批评注重文学本体和呈现出理性而自觉的批评意识。同时,批评话语呈现出三种新质:批评家构建了以西方话语体系为标准的科学的批评尺度;立场重于艺术的左翼批评范式现出端倪并形成初步的政治批评场域;社会历史批评初现雏形。就单个文本而言,《蚀》的批评最为突出,呈现出两种既定视野与三种倾向。两种既定视野是:文本表征时代性的价值和“时代女性”的视野得到批评者的认同与定向。三种倾向是:文本的批评无法脱离政治话语的樊篱;批评呈现出非功利性批评的话语空间;在批评中关于“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反映出左翼文学批评以阶级观念为先的批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 1922—192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思想·长篇小说诗学·美学和历史视野——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1922—1949年)的几点思考
3
作者 陈思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2,共8页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描述与定位,即在主潮中透视,在诗学中辨析,在审美中感悟,在时代中把握,进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艺术得失。通过对现代长篇小说诗学艺术的深入揭示,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现象与问题加以理论的探讨与提升,深化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的问题意识,构建并拓宽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审美认知谱系,是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个有效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1922—1949年 “现代人”思想 长篇小说诗学 美学和历史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类型的演变 被引量:5
4
作者 齐裕焜 《东南学术》 CSSCI 1993年第5期46-51,60,共7页
说到中国古代小说的演变,应该研究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小说与其它文体,特别是与戏曲的关系,但在这样一篇文章里不能涉及过多的论题,因此,本文只集中论述长篇小说的类型演变。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分类: 从中国古... 说到中国古代小说的演变,应该研究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小说与其它文体,特别是与戏曲的关系,但在这样一篇文章里不能涉及过多的论题,因此,本文只集中论述长篇小说的类型演变。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分类: 从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方法看,可以分为六大类,每大类中又可分为若干小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类型 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 类型演变 文言小说 短篇小说 白话小说 表现方法 人情小说 《金瓶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观念的拓进与诉求——关于编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思广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52,共8页
编年体现代长篇小说史是以编年的方式呈现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种体例范式,它应包括长篇小说创作生态史料、长篇小说创作发生学史料、长篇小说创作传播接受史料、长篇小说思想艺术评介、长篇小说装帧艺术呈现等内容。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编年体现代长篇小说史是以编年的方式呈现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种体例范式,它应包括长篇小说创作生态史料、长篇小说创作发生学史料、长篇小说创作传播接受史料、长篇小说思想艺术评介、长篇小说装帧艺术呈现等内容。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为连结点,通过对上述几方面第一手资料的全面发掘及长篇小说思想艺术的客观评介,从长篇小说诗学的角度,遵循历史的、审美的、人性的、时代的审美眼光予以审读、辑录、研判,而非政治的、功利的、狭隘的眼光予以遮蔽、删改,可以构建一个足以返归现场的、符合现代长篇小说历史逻辑和秩序的、以深广度占优并以细节取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全景图,也可能使之成为一部内容全面丰富,史料扎实可靠,叙述客观真实而又成一家之言的信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编年史 文学史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累积型集体创作长篇小说之基本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徐永斌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2期118-121,共4页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长篇小说的四大基本特征:1.不同时期的演化;2.集体创作性;3.主要人物的基本一致性和故事情节的逐渐演化性;4.语言文化的特色。这是区分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 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 个人创作 基本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和接受
7
作者 陈思广 张博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120,共5页
《现代》作为1932—1935年上海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期刊,在坚持"非同人"立场的同时,又总体向左倾斜,故不看好自由主义和右翼作家的长篇小说。在传播接受左翼文学创作时,《现代》的传播接受者们着眼于作品的题材意... 《现代》作为1932—1935年上海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期刊,在坚持"非同人"立场的同时,又总体向左倾斜,故不看好自由主义和右翼作家的长篇小说。在传播接受左翼文学创作时,《现代》的传播接受者们着眼于作品的题材意义、阶级立场和创作思想,放逐对小说艺术的构思、审美价值的探讨,显示了很强的现实功利性;对于自由主义作家的作品,也以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出的立场、态度、方法作为评判的标准,以"阶级论"作为审视的标尺,认为作家的作品并不合乎时宜,接受呈现错位;对于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则演绎为文艺上的相互责难与攻讦,文本的政治视角被放大,主题与艺术价值被曲解,误读也就在所难免。这一传播接受生态反映出左翼接受者们在小说传播接受的过程中为争夺文学话语权所表现出的功利性与现实性,而非文学审美意义上的传播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接受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盾与中国当代长篇小说
8
作者 阎浩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3-222,共10页
理性、冷静、科学地剖析现实社会,全方位地展示时代社会风貌,是以《子夜》为代表的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特色与精髓。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史诗性追求的长篇小说作者并非都有意识地师法茅盾,虽然笼统说存在一种“茅盾类型”未尝不可。“十... 理性、冷静、科学地剖析现实社会,全方位地展示时代社会风貌,是以《子夜》为代表的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特色与精髓。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史诗性追求的长篇小说作者并非都有意识地师法茅盾,虽然笼统说存在一种“茅盾类型”未尝不可。“十七年”史诗类长篇小说与茅盾式长篇小说在精神实质上存在重要差异,除了个别作品外,它们与“茅盾传统”形似而神不似,甚至形亦不全似。新时期以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也不尽合“茅盾传统”的基本特征。当代长篇小说最接近茅盾写法的是姚雪垠的《李自成》和柯云路的“改革四部曲”。姚雪垠奉茅盾为师,柯云路却不曾明言受茅盾影响。“茅盾传统”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命运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与规约、时代现实语境及作家个人气质素养。“茅盾传统”的当代命运正是茅盾本人在中国当代文艺和文化界特殊地位与境遇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中国当代长篇小说 茅盾传统 姚雪垠 柯云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幻灭意识及其文化根源 被引量:2
9
作者 石晓林 《江淮论坛》 CSSCI 1991年第6期60-66,共7页
卢卡契在《小说理论》中指出,小说渊源于史诗的传统,但在精神特质上又绝不同于史诗,它“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史诗,在这个时代里,生活广阔的包罗万象的整体性已不复存在;在这个时代里,生活的内在意义已成为问题。然而这个时代仍然按照整... 卢卡契在《小说理论》中指出,小说渊源于史诗的传统,但在精神特质上又绝不同于史诗,它“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史诗,在这个时代里,生活广阔的包罗万象的整体性已不复存在;在这个时代里,生活的内在意义已成为问题。然而这个时代仍然按照整体性的方式在思考。”在卢卡契看来,小说是“为神所弃的世界”的史诗。小说中英雄的心理是恶魔式的,小说的客观性在于一种业已成熟的人类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契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小说理论 精神特质 内在意义 文化根源 意识 史诗 客观性 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读·认同·反省——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域外传播研究(1937-1952)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安琪 陈思广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8,共7页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在1937-1952年间的域外传播接受呈现出不同的接受样态:欧美国家出于对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的认知和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关注需求,译介《骆驼祥子》及《八月的乡村》等长篇,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误读"现象;苏联及东欧社会主...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在1937-1952年间的域外传播接受呈现出不同的接受样态:欧美国家出于对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的认知和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关注需求,译介《骆驼祥子》及《八月的乡村》等长篇,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误读"现象;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于相似的意识形态诉求,认同《子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家庄的变迁》等的社会意义与"范本"价值,其接受与传播评价体系呈现出高度一致性,但也遮蔽了其他视阈生成的可能;战后日本对中国抗战小说的译介则具有"文化反省"的意义,《引力》《四世同堂》等抗战小说在日本的流传是战后日本人心态逆转在文学上的投影,由竹内好等发起的"国民文学"论争又使以《李家庄的变迁》为代表的"人民文学"进一步为日本读者所熟悉。这也是日本文学界重塑"国民文学"理念,寻找精神救赎之路的必然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域外传播 1937-195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草蛇灰线”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赟龙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7-72,共6页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好看和耐看有很多原因。《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围城》等小说大量运用了“草蛇灰线”手法,体现了“草蛇灰线”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独特作用:接读人物上场,串连多件事情;使读者形...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好看和耐看有很多原因。《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围城》等小说大量运用了“草蛇灰线”手法,体现了“草蛇灰线”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独特作用:接读人物上场,串连多件事情;使读者形成期待视野;暗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结构技法 草蛇灰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功能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万钧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90-97,共8页
西方小说由诗发展而来,而中国小说极少用诗去写,但有以诗入小说的传统。诗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功能是发展多变的:《三国演义》的诗多用于评论;《水浒传》的诗多用于描写;《金瓶梅》中多用曲辞,多写市井生活;而《红楼梦》中的... 西方小说由诗发展而来,而中国小说极少用诗去写,但有以诗入小说的传统。诗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功能是发展多变的:《三国演义》的诗多用于评论;《水浒传》的诗多用于描写;《金瓶梅》中多用曲辞,多写市井生活;而《红楼梦》中的诗则起着结构小说的重要作用。以诗入小说,是中国小说的独特民族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水浒传》 《三国演义》 《红楼梦》 《西游记》 “诗” 《金瓶梅》 神话结构 中国小说 情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演进的基本轨迹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稔穰 《齐鲁学刊》 CSSCI 1991年第1期95-104,共10页
长篇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个门类。但它的演进线索远不象短篇小说那样单纯、清晰。在品种、类型上,它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等不同的流派、系统,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是单线独进而是多线并驱的。在艺术质量上,... 长篇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个门类。但它的演进线索远不象短篇小说那样单纯、清晰。在品种、类型上,它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等不同的流派、系统,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是单线独进而是多线并驱的。在艺术质量上,除世情小说外,其他流派、系统的作品都没有呈现出由低向高的发展趋势,而往往一个系统的最初的作品也就是它的顶峰。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史上的上述特点,给我们总结其艺术发展规律带来很大的困难。笔者认为:就长篇小说各个系统而言,虽然常有艺术质量的逆行、倒退现象,但若将长篇小说视作一个整体,则作为古代人民的精神产品之一,它理应体现出发展演进的规律。如果我们将审视的目光从各个系统转向长篇小说的整体,将各个时期各个系统的代表性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列在一条纵轴上,化复线为单线,则很能显示出艺术方法的发展变化,而且其整体趋势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的。本文就从这个角度抽绎出几个问题,探索古代长篇小说艺术演进的基本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轨迹 我国古代 封建社会 发展主线 倒退现象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 历史记载 统治秩序 农民起义 三国演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诗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万钧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37-44,59,共9页
中国文学以诗入小说的现象可谓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就有一些诗歌。在脍炙人口的“瑶池会”中,西王母与穆天子就以诗对答。一个说“将子无死,尚能复来”,一个说“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这个人神恋爱的故事,用诗把男女主人... 中国文学以诗入小说的现象可谓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就有一些诗歌。在脍炙人口的“瑶池会”中,西王母与穆天子就以诗对答。一个说“将子无死,尚能复来”,一个说“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这个人神恋爱的故事,用诗把男女主人公依依惜别的感情表现得很真切。《穆天子传》的诗还不只这些,如穆天子的三章“哀民”诗,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很有民歌味。《穆天子传》不妨视为中国文学以诗入小说的滥觞。 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属“笔”而非“文”,但以诗入小说者亦不少。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中就有不少诗。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中的《金凤辖》末尾引稽康《游仙诗》“翩翩凤辖,逢此网罗”,《紫荆树》引陆机诗句“三荆欢同株”,都是例子。 从唐传奇开始,以诗入小说之风大盛。元稹的《莺莺传》就有5首,男女主人公亦如《穆天子传》以诗传情。不过后来是莺莺被弃另嫁而用诗怨骂张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中国小说 西游记 《三国演义》 曹雪芹 金瓶梅 情感结构 神话结构 中国文学 《穆天子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结构形态演进轨迹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书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8-43,共6页
小说的结构形态同典型形态、叙事形态一样,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但作为小说的构架,它又有其“个性”发展道路,亦即由线到网,由平面到立体的过程。本文试图沿着这一过程,寻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结构演进的轨迹。一... 小说的结构形态同典型形态、叙事形态一样,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但作为小说的构架,它又有其“个性”发展道路,亦即由线到网,由平面到立体的过程。本文试图沿着这一过程,寻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结构演进的轨迹。一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一问世,在结构艺术上就显示出惊人的成熟。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正如同一个健壮、聪慧的婴儿的诞生,与他的遗传基因、孕期营养以及所受“胎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结构形态 演进轨迹 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 结构艺术 水浒传 小说结构 叙事形态 儒林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结构简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50-55,共6页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中长篇小说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出现的长篇“说话”,它是我国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元明之际诞生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最早的长篇小说。明代中叶以后,又相继产...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中长篇小说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出现的长篇“说话”,它是我国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元明之际诞生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最早的长篇小说。明代中叶以后,又相继产生了《西游记》和《金瓶梅》两部巨制。上述我国旧说部所称“四大奇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形式 三国演义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 我国古代 水浒传 红楼梦 西游记 网状结构 儒林外史 歧路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作附庸为何来?——对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续作现象的探讨
17
作者 叶九如 《浙江学刊》 CSSCI 1991年第6期67-69,132,共4页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自《水浒传》之后,开始出现续书。如果说《金瓶梅》尚不能算作续书的话,到了《水浒后传》、《后水浒传》、《结水浒传》(《荡寇志》)出来,让《水浒传》中全部人物(或未死人物)继续活在他们的笔下,按着这些新作者的意图...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自《水浒传》之后,开始出现续书。如果说《金瓶梅》尚不能算作续书的话,到了《水浒后传》、《后水浒传》、《结水浒传》(《荡寇志》)出来,让《水浒传》中全部人物(或未死人物)继续活在他们的笔下,按着这些新作者的意图继续演出一出出的活剧,这便是真正的“续作”了。自此后,竞相效尤的各种小说“续作”便源源不断地问世。可以这样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水浒传 续作 续书 红楼梦 短篇小说 荡寇志 文化心理 中国文学史 中国古典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伦理特点和发展线索
18
作者 宋克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23-28,38,共7页
我国古代,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文化心理的特质,这一特质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日寸也严密地支配着人们的审美方式,这二者的碰撞给古代长篇小说留下了鲜明的伦理印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产生、发展并取得辉煌成... 我国古代,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文化心理的特质,这一特质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日寸也严密地支配着人们的审美方式,这二者的碰撞给古代长篇小说留下了鲜明的伦理印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产生、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明清时代,正是伦理观念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如果我们把古代长篇小说放在这广袤的文化背景中,从最能体现这种文化背景特质的伦理角度入手,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方式,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作一个宏观的考察,也许能使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线索更加清晰地层现在我们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线索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 伦理角度 伦理思想 基本特点 伦理观念 审美方式 社会生活 文化背景 形态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中的民间文学元素
19
作者 马小燕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162-169,共8页
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大量使用民间文学元素,表现在吸收民间传说故事、对民间歌谣的运用、对充满哲理的民间谚语的大量采用等方面。它发挥了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控诉旧西藏社会的苦难生活等作用。这一方面说... 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大量使用民间文学元素,表现在吸收民间传说故事、对民间歌谣的运用、对充满哲理的民间谚语的大量采用等方面。它发挥了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控诉旧西藏社会的苦难生活等作用。这一方面说明了西藏民间文学传统的源远流长,反映出民间文学对作家写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当代作家对藏族文化的熟稔与认同,反映出西藏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是社会主义新西藏文化兴盛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中国当代长篇小说 民间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中西长篇小说若干不同特色
20
作者 李万钧 《东南学术》 CSSCI 1995年第2期56-60,共5页
关键词 中西长篇小说 武侠小说 人物性格 《三国演义》 骑士传奇 中西小说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金瓶梅》 西方小说 中国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