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变与变:中国通俗文学批评的原则性和适应性及其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汤哲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16,共3页
中国通俗文学发展分为三阶段:一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二是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三是中国当下的网络文学。中国通俗文学批评要遵循"不变"和"变"。"不变",指的是发展的文学批评应具有原则性;"变",... 中国通俗文学发展分为三阶段:一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二是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三是中国当下的网络文学。中国通俗文学批评要遵循"不变"和"变"。"不变",指的是发展的文学批评应具有原则性;"变",指的是文学的发展批评在不同阶段应具有其适应性。通俗文学经典的确定既要遵循文学经典的普适性,也要遵循通俗文学的特殊性。中国通俗文学批评的原则性和适应性分析的本质是通俗文学批评方法论的辨析。不变的原则性决定了中国通俗文学有别于其他文类的基本性质,变的适应性呈现出中国通俗文学的阶段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通俗文学 批评 原则性 适应性 不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族、环境、时代”:中国通俗文学在东南亚土生华人中传播的重要原因 被引量:3
2
作者 莫嘉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16-21,共6页
19世纪末,大量的中国章回小说和历史故事被东南亚、特别是新马、印尼的土生华人有计划地翻译为马来文,使中国通俗文学得以在当地广泛流传。这与处在中西文化夹缝中的土生华人这一特殊的群落的特殊处境、文化心态以及经济发展有极大关... 19世纪末,大量的中国章回小说和历史故事被东南亚、特别是新马、印尼的土生华人有计划地翻译为马来文,使中国通俗文学得以在当地广泛流传。这与处在中西文化夹缝中的土生华人这一特殊的群落的特殊处境、文化心态以及经济发展有极大关系。土生华人以对中国文学的选择,表达他们对祖籍国文化的依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 时代 环境 中国通俗文学 传播 土生华人 文化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辑手记——关于《八十年代中国通俗文学》
3
作者 黄榕 《出版科学》 1995年第4期56-56,共1页
通俗文学的勃然兴起与持续兴盛,在80年代中国文学领域,甚至可以扩大一些说,在这一时期的全社会文化生活中,都是十分突出的现象。文学批评界、学术理论界经过一番惊诧、犹疑之后,终于正视它的存在,如何对待、评价通俗文学,成了一个热门... 通俗文学的勃然兴起与持续兴盛,在80年代中国文学领域,甚至可以扩大一些说,在这一时期的全社会文化生活中,都是十分突出的现象。文学批评界、学术理论界经过一番惊诧、犹疑之后,终于正视它的存在,如何对待、评价通俗文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之间,很难有科学的界定。中国有“四大才子书”,《红楼梦》开宗明义:“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水浒传》正文起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通俗文学 八十年代 新武侠小说 《红楼梦》 正文起始 中国文学 理论批评 才子书 《三国演义》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 被引量:4
4
作者 石兴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7-113,共7页
老舍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关系甚为密切。其文学意识的生成和文学世界的建构 ,创作道路的延展乃至生活道路的选择都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的影响相关。其创作和理论更表现出明显的俗文学性。老舍在接受民间通俗文学影响的同时也为 2
关键词 老舍 中国民间通俗文学 俗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出版的“助产士”——以沈知方、沈骏声的文学出版活动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石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发展史上,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地位举足轻重,沈知方和沈骏声尤其贡献斐然。他们是现代通俗文学事实上的理性建构者和设计师,从而参与建构了现代作家的文学面貌和文学身份,在20世纪风起云涌大变动时代的中国文化及文... 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发展史上,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地位举足轻重,沈知方和沈骏声尤其贡献斐然。他们是现代通俗文学事实上的理性建构者和设计师,从而参与建构了现代作家的文学面貌和文学身份,在20世纪风起云涌大变动时代的中国文化及文学建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 文学出版 沈知方 沈骏声 世界书局 大东书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发展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 被引量:5
6
作者 石兴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4-68,共5页
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发展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石兴泽·老舍是个雅俗共荣的作家。他具有相当超前的思想意识和艺术实践,早在若干年前,他就吸收借鉴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尝试歌舞带唱的实验话剧。他也具有相当... 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发展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石兴泽·老舍是个雅俗共荣的作家。他具有相当超前的思想意识和艺术实践,早在若干年前,他就吸收借鉴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尝试歌舞带唱的实验话剧。他也具有相当浓的“趋俗”意识和多方面的艺术实践,他的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文学思想 发展 中国民间通俗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口与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发生的地方路径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谭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0-166,共7页
清末民初,一批苏州籍、常州籍报人作家会聚上海,引发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大潮,由此形成“苏州至上海”的发生路径,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结合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与城市现代主体生成的关系,可以发现,“汉口至上海”构成中国近现代通俗文... 清末民初,一批苏州籍、常州籍报人作家会聚上海,引发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大潮,由此形成“苏州至上海”的发生路径,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结合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与城市现代主体生成的关系,可以发现,“汉口至上海”构成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另一条发生路径。吴趼人、李涵秋等汉口作家,是沪汉两地通俗文学场域的沟通者和建构者;其作品反映的汉口“在地性”经验,也是汉口对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生产性激活”;近代汉口内含的现代城市母本文化元素,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在汉口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汉口至上海”的“路径发现”,是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发生问题的一次突破,对于研究地方路径如何通达现代中国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口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 地方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俗文学三年回顾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95-102,共8页
1990年至1992年,中国通俗文学经历了一个充满焦灼又充满希望,困难重重又生机勃勃的时期.通俗文学喜忧参半,忧的是,它与纯文学一样面临了严峻的考验.国内经济改革继续深入,普通民众的注意力及精力大都投向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方... 1990年至1992年,中国通俗文学经历了一个充满焦灼又充满希望,困难重重又生机勃勃的时期.通俗文学喜忧参半,忧的是,它与纯文学一样面临了严峻的考验.国内经济改革继续深入,普通民众的注意力及精力大都投向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方面,消遣与娱乐的方式花样翻新,文学的阅读降到次要的位置.国外出版物的引进挤压了国内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创作 武侠小说 人物关系 普通民众 中国通俗文学 历史题材 社会内涵 人物形象 娱乐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通俗化潮流再探讨
9
作者 程麻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00-106,共7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曾出现三次通俗化浪潮,首次是五四前后文人学者热心于民谣、儿歌等的收集整理;二次是二、三十年代之交,文坛中关于大众语的争论;三次即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通俗化与大众化。通俗化与大众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曾出现三次通俗化浪潮,首次是五四前后文人学者热心于民谣、儿歌等的收集整理;二次是二、三十年代之交,文坛中关于大众语的争论;三次即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通俗化与大众化。通俗化与大众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着重于形式,后者着重内容。当时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讨论本应结出却未能结出成熟的理论之果,是令人道憾的历史缺欠。赵树理的文学创作是语言手段与文学目的结合的典范,而仅仅从阶级的政治视角来评价它的意义,就造成了相当长时期内文学作品格调的单一化,致使整个文坛陷入单调和枯燥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 中国通俗文学 中国文学 大众文学 三十年代 形式与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 赵树理 抗战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旧文学的分水岭——寻找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和遮蔽了的七年(1912—1919)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4-10,共7页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边界问题是困扰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界近百年的纠结,尤其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定性,六十余年来,我们的教科书可谓独尊新文学起点为"五四"之说,虽然近年来在学术界有不同...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边界问题是困扰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界近百年的纠结,尤其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定性,六十余年来,我们的教科书可谓独尊新文学起点为"五四"之说,虽然近年来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出现,但是鲜有进入教科书序列之例,直到最近严家炎先生在其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才正式在教科书中将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至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应该说是一个新的创举。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段从三十年上推至五十年,其中可以发掘出的文学史内容可谓难以计数。但是,我以为,即便是如此的创新也不能改变我们持续近百年来对文学史断代起点的一些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 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学 文学思潮 分水岭 近百年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 民国初年 三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立命,垂范后人——忆恩师范伯群先生 被引量:1
11
作者 汤哲声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2,共3页
2017年11月24日,我在外出开会回苏的路上接到石娟的电话,说先生住院了。第二天上午,我赶到医院,看到先生躺在病床上,精神不错。问了一下情况,医生说一切皆好,稍微安心一些。与先生在病床前谈谈学问,说了下几本书出版的情况,先生思路清... 2017年11月24日,我在外出开会回苏的路上接到石娟的电话,说先生住院了。第二天上午,我赶到医院,看到先生躺在病床上,精神不错。问了一下情况,医生说一切皆好,稍微安心一些。与先生在病床前谈谈学问,说了下几本书出版的情况,先生思路清晰。临走,我与先生说:'住两天就回家,还是家里好。'他点点头。隔了一夜再去看先生,医生即说指标不好,要上呼吸机,我心里一惊,当天先生就进入了ICU。万万没有想到,先生这一进去,就再也没出来。每念于此,万分心恸。先生的生命之火为什么这么快就熄灭了?前面我们还有说有笑地谈论未来,现在竟然生死两茫茫,一切就像一场梦,让人不敢相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伯群 俗文学 中国近现代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