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实用主义中国化──以张东荪、胡适、陶行知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岭峻 《安徽史学》 1997年第2期65-70,共6页
关键词 实用主义哲学 陶行知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胡适 中国 张东荪 教育思想 方法论 杜威 多元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接受实用主义哲学的途径和程度
2
作者 黄岭峻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9-54,共6页
试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接受实用主义哲学的途径和程度黄岭峻实用主义哲学自清末民初传入中国之后,经胡适等人的译介与宣扬,到五四时期便蔚为大观,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占主流地位的一种思潮。不过,揆诸中国近代知识群接受实用主义的具体... 试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接受实用主义哲学的途径和程度黄岭峻实用主义哲学自清末民初传入中国之后,经胡适等人的译介与宣扬,到五四时期便蔚为大观,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占主流地位的一种思潮。不过,揆诸中国近代知识群接受实用主义的具体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实用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主义哲学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张东荪 陶行知 杜威 胡适 方法论 教育思想 多元认识论 五四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摸中国近代体育跳动的脉搏——评徐元民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体育思想之传播》 被引量:1
3
作者 闻昊 熊辉 朱积建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体育史 中国 近代体育 徐元民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体育思想之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 被引量:1
4
作者 崔薇圃 《齐鲁学刊》 CSSCI 1994年第3期54-58,共5页
试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崔薇圃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队伍形成于何时?有的认为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的则认为在二十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前夕。笔者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队伍形成于甲午战后的戊戌维新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辛亥革... 试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崔薇圃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队伍形成于何时?有的认为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的则认为在二十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前夕。笔者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队伍形成于甲午战后的戊戌维新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前夕已发展成一支可观的社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公车上书” 甲午战后 近代 梁启超 民族资本主义 康有为 早期改良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玉敏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20,共4页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体力量,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内容引介到中国,其积极作用值得肯定。但该群体成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不尽相同,而群体自身的一些特征则引发了宣传中显见的随意性、难以深入性及...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体力量,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内容引介到中国,其积极作用值得肯定。但该群体成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不尽相同,而群体自身的一些特征则引发了宣传中显见的随意性、难以深入性及未能摆脱日本消极影响等局限性,由此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 马克思主义 早期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及其困境: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生存样态解读——以罗家伦为个案的剖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冯夏根 朱孝远(指导) 许纪霖(指导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5-102,共8页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双重任务:作为社会的中坚和政治精英,他们须肩负起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政治任务;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知识精英,他们又须承担起建构民族新文化的历史重任。换言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一身兼任“文化人”与“政...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双重任务:作为社会的中坚和政治精英,他们须肩负起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政治任务;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知识精英,他们又须承担起建构民族新文化的历史重任。换言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一身兼任“文化人”与“政治人”的双重社会角色,具备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遗憾的是,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境使得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追求之间总是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并由此导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难以摆脱的内心困惑与身心煎熬。作为近代中国典型的政学两栖型人物,罗家伦的人生境遇及其思想历程为我们解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样态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生存样态 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 罗家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圆内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双重人格 被引量:3
7
作者 许纪霖 《社会科学研究》 1987年第5期58-63,共6页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群象中,有一组形象特别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他们在风雨如磐的黑暗岁月里,既未象有些人那样用生命点燃正义的烛光,以呐喊抗争人间的邪恶;也不曾如另一些人那般随浊流而上下沉浮,在屈辱中苟且偷生。
关键词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西方知识分子 人格独立 人格主体 独立人格 理想人格 社会环境 价值目标 外圆内方 心理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陈蕴茜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25-130,共6页
教育影响知识分子思想结构建构、思维模式定型、政治道路选择和文化心理取向。清末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过渡,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转型奠定了基础。所受教育的差异导致知识分子走进不同的群体。一类知识分子接受正规化传统教育与非正规... 教育影响知识分子思想结构建构、思维模式定型、政治道路选择和文化心理取向。清末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过渡,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转型奠定了基础。所受教育的差异导致知识分子走进不同的群体。一类知识分子接受正规化传统教育与非正规化西学教育,继续走科举致仕道路,依附皇权与官僚体制,遂主张君主立宪;对西学摄取缺乏深度,对传统文化批判缺乏力度。另一类知识分子则接受非正规化传统教育与正规化西学教育,传统经学意识淡漠,科举废后更中断与封建政权问的联系,因此主张反满革命;对西方文化认识深刻,对传统文化批判亦能深入,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教育变革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转型,但变革的不彻底也制约了知识分子完式领导中国杜会全面变革的历史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传统教育 知识分子群体 西学教育 康有为 科举制度 非正规化 传统文化 转型 传统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 被引量:1
9
作者 何一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2期81-90,共10页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一批进步爱国知识分子在内外危机的刺激下,开始从虚矫自大的心态中走出来,以此为开端,中国思想界开始发生巨变,诸种学说,纷然杂陈,各式思潮,彼此激荡。可以说,近代中国许多进步思想观念都可以...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一批进步爱国知识分子在内外危机的刺激下,开始从虚矫自大的心态中走出来,以此为开端,中国思想界开始发生巨变,诸种学说,纷然杂陈,各式思潮,彼此激荡。可以说,近代中国许多进步思想观念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因而研究鸦片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爱国知识分子 中国思想界 危机 林则徐 近代爱国主义 进步知识分子 魏源 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离异到回归——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
10
作者 熊罗生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2期13-17,共5页
任何人都是在历史提供的现实条件下的自我完成.各不相同的完成道路,构成了世界的复杂性.风雨如磐的艰难岁月,沉滞破碎的时代往往逼迫人们从夹缝中去寻求一条不以"自我"为转移的共同道路.对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无论他们曾是以... 任何人都是在历史提供的现实条件下的自我完成.各不相同的完成道路,构成了世界的复杂性.风雨如磐的艰难岁月,沉滞破碎的时代往往逼迫人们从夹缝中去寻求一条不以"自我"为转移的共同道路.对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无论他们曾是以一个爱国志士的轩昂姿态入世,后来却遁迹空门,佯狂玩世,或以隐士自居,或投海殉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中国传统文化 回归 西方近代文明 孙中山 西方文明 生存环境 全盘西化 民族文化 现实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评介
11
作者 刘保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6期117-117,共1页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评介伴随着西方对中国的入侵,西学东渐。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其后果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风云激荡,思想界快速兴替而多变。怎样认识近代中国思想界快速多变、离异与回归现象呢?苏全有等著的《近代...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评介伴随着西方对中国的入侵,西学东渐。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其后果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风云激荡,思想界快速兴替而多变。怎样认识近代中国思想界快速多变、离异与回归现象呢?苏全有等著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思想转型 问题研究 研究成果 研究历史 离异与回归 思想流派 历史唯物主义 继承与发展 思想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中国知识分子诸相”学术研讨会举行
12
作者 付长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3-123,共1页
“中国知识分子诸相——近世·近代知识阶层的观念与生活空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28-30日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举行,本刊常务副主编高瑞泉教授率团参加了会议。
关键词 中国知识分子诸相——近世·近代知识阶层的观念与生活空间”国际学术研讨会 日本 中国的现代性与城市知识分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学术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化与近代科学
13
作者 余明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73-77,共5页
中国和西方的近代科学,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西方自十五六世纪文艺复兴后,近代科学冲破了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束缚,得到了长足进步,建立了近代科学的体系。而中国的科技始终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挣扎着向前发展。文章分析了... 中国和西方的近代科学,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西方自十五六世纪文艺复兴后,近代科学冲破了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束缚,得到了长足进步,建立了近代科学的体系。而中国的科技始终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挣扎着向前发展。文章分析了西欧科学发展的文化契机以及中国科学举步艰难的原因。作者认为,从中国科学发展总的趋向来看,走向近代化则是势不可挡的,即使没有西方科技的引入,中国的科技也会缓慢地走向近代化。并且预言,中国传统的科学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 近代科学 亚里士多德 近代 文艺复兴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科学发展 封建专制 科学思维方式 中国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后劲不足问题——《活动变人形》个案分析
14
作者 黄忠顺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65-68,共4页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后劲不足,仅以杰作为限,即可举出长长的一串。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被茅盾称为二十年代“‘扛鼎’的工作”的《倪焕之》,写到五卅运动以后,对倪焕之形象的描写明显地变得线条粗疏,不及前二十章的精雕细刻...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后劲不足,仅以杰作为限,即可举出长长的一串。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被茅盾称为二十年代“‘扛鼎’的工作”的《倪焕之》,写到五卅运动以后,对倪焕之形象的描写明显地变得线条粗疏,不及前二十章的精雕细刻。正如茅盾在当时就指出的:“在前半部,我们看见倪焕之是在定形的环境中活动;在后半部,我们便觉得倪焕之只在一张彩色的布景前移动.常常要起空浮的不很实在的印象”。“前半部的倪焕之、蒋冰如、金佩章都是立体的人物,可是到了后半部,便连主人公倪焕之也成为平面的纸片一样的人物,匆匆地在布景前移动罢了”。被夏志清称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寓言故事的《虹》(茅盾著),第一部分写得引人入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年代 中国现代 长篇小说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红旗谱 个案分析 肃反运动 倪吾诚 三部曲 现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意叠出 文思并茂——朱义禄《康有为评传》读后
15
作者 李似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77-78,共2页
距今100年前的夏天,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颇具声势的政治变革运动——“戊戌变法”。虽然未得正果,但毕竟是知识分子结成群体,共同关注民族命运,投身社会变革的先声,而康有为是其中的代表和领袖。我校朱义禄教授长期研究康有为并... 距今100年前的夏天,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颇具声势的政治变革运动——“戊戌变法”。虽然未得正果,但毕竟是知识分子结成群体,共同关注民族命运,投身社会变革的先声,而康有为是其中的代表和领袖。我校朱义禄教授长期研究康有为并撰写出版了“评传”,在学术界引起了好评。本刊特登书评一篇,以示向校内外读者推荐我校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为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思想 朱义禄 《新学伪经考》 评传 戊戌变法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春秋公羊传》 精神文明建设 三世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行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余子侠 《理论月刊》 CSSCI 1997年第1期43-45,共3页
关键词 陶行知研究 研讨会综述 生活教育理论 中西文化 国际学术研讨会 教育观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教育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謇弃官办实业原因探析
17
作者 王鲁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81-83,共3页
甲午战争以后的民族危机使张謇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像他这样的士绅充当官商的中介。不甘沉沦、勇于追求的品质使他做出了不同于一般封建知识分子的选择。
关键词 张謇 原因探析 甲午战争前 张之洞 实业救国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大生纱厂 《马关条约》 封建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钊群体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
18
作者 杨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138-145,共8页
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震荡。李大钊作为近代先进的知识人,对近代中国知识人的精神层面充满忧虑,并逐渐发生从"匹夫"到"群体"意识的转变,认为青年是"群体"的"群魂",主张应培养知识人的... 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震荡。李大钊作为近代先进的知识人,对近代中国知识人的精神层面充满忧虑,并逐渐发生从"匹夫"到"群体"意识的转变,认为青年是"群体"的"群魂",主张应培养知识人的群体意识,并通过办报等方式来实践其群体意识,从而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群体思想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共产主义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文学中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19
作者 陈漱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4年第9期58-60,共3页
“世界文学中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陈漱渝各位学者,各位朋友,各位领导:今天、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和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鲁迅国际研讨会”在风光如画的镜泊湖开幕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东道主向与会的... “世界文学中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陈漱渝各位学者,各位朋友,各位领导:今天、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和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鲁迅国际研讨会”在风光如画的镜泊湖开幕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东道主向与会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大力支持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鲁迅研究 外来影响 “世界文学” 托尔斯泰 中国现代文学 文化背景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中国现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念康有为先生逝世6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青岛召开
20
作者 杨声 《文史哲》 1988年第2期107-107,共1页
由青岛大学、青岛康有为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纪念康有为先生逝世6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4日至7日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就下列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关于康有为的评价。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戊戊变法以后康... 由青岛大学、青岛康有为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纪念康有为先生逝世6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4日至7日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就下列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关于康有为的评价。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戊戊变法以后康有为日趋堕落,成了历史的绊脚石。在这次讨论会上,有的学者仍持此说,但大多数学者持有异议,其中有的原来力主此说而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之后现已放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学术讨论会 大同书 问题展开 学术界 青岛大学 不同性质 纪念 学者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