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基础教育体系与民众读写能力:“汉字革命”之长时段重审
1
作者 林少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6-246,共21页
自清末起,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汉字便被中国的变革者视为挥之不去的“原罪”,被视为民众读写能力低下(如他们所宣称)甚至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变革者建构了明清民众读写能力低下、缺乏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文教体系的基... 自清末起,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汉字便被中国的变革者视为挥之不去的“原罪”,被视为民众读写能力低下(如他们所宣称)甚至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变革者建构了明清民众读写能力低下、缺乏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文教体系的基本支持的中国历史叙述,并且向国人承诺:只要(逐步)实现汉语表音文字化、同时尽快采取理念上排斥文言的排他性白话文、“打倒孔家店”,“德先生”和“赛先生”便会君临华夏大地,中国便会走出屈辱。随着时间的消逝,“五四”新文化变革者所建构的历史叙述遂成今人“常识”。事实上这一“常识”是需要被质疑的,中国语言现代性也需要被置于14世纪至19世纪长时段之中加以重审。在此时段中,识字教育对于社会地方精英、地方经济秩序和以儒学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秩序都有非常正面的意义,在近代以前的中国传统中得到国家权力、社会、家庭各方鼎力支持。仅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变革者所建构的历史视角去观察,是以西方中心的现代观看待现代以前中华帝国识字率问题时容易先入为主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基础教育制度 民众读写能力 表音文字 汉字革命 中国语言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