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永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1,共17页
中国认同意识,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在古代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即夏商周时期随着“中国”观念的出现,中国认同观念也开始产生,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认同观念正式形成;秦汉时期经过多民族中国的建设,... 中国认同意识,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在古代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即夏商周时期随着“中国”观念的出现,中国认同观念也开始产生,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认同观念正式形成;秦汉时期经过多民族中国的建设,汉民族在华夏民族发展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中国认同观念获得了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认同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隋唐时期,在汉人中国观念回归的基础上,又以礼别华夷、华夷互化、华夷一家等多民族中国观念为纽带将隋唐与周边少数民族连接在一起,中国认同观念获得了进一步升华;辽宋夏金时期,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正统和中国历史发展谱系中一员的思想观念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一体性;元朝实现大统一,多民族凝聚为中国的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已现端倪,后经明朝和北元均认为自己是中国历史发展谱系一员观念的发展,到了清朝乾隆时期,随着国家统一事业的完成,具有中国认同意识的各个民族齐聚到清朝中国这一共同旗帜之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民族即中华民族正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认同 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国正统 五德终始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台青年中国认同缺失问题之比较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龙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2-87,共6页
2014年发生在港台地区的几个事件暴露出港台青年一代存在严重的中国认同缺失问题,这将(已)导致港台民主走向异化,可能进一步加剧陆港关系紧张,并且给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究其原因,主要有港台青年的中国认同教育缺失... 2014年发生在港台地区的几个事件暴露出港台青年一代存在严重的中国认同缺失问题,这将(已)导致港台民主走向异化,可能进一步加剧陆港关系紧张,并且给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究其原因,主要有港台青年的中国认同教育缺失,长期丑化内地(大陆)政治制度的教育和宣传,以及泛民派(绿营)对港台青年中国认同的破坏。未来有必要在强化港台青年中国认同的思路上坚持包容性身份认同和从属性身份认同的统一,在具体对策上相互借鉴,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青年 香港青年 中国认同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留学生中国认同研究——基于对中国十所高校留学生的调查 被引量:13
3
作者 韩瑞霞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3-107,共5页
高等教育中哪些因素或环节会对外国留学生的中国评价产生影响?在对中国十所高校650名外国留学生的调查数据运用回归方法统计分析后发现:相比课程设置和师生互动,留学生对所在大学管理服务水平的评价会显著影响他们对中国的看法。而在留... 高等教育中哪些因素或环节会对外国留学生的中国评价产生影响?在对中国十所高校650名外国留学生的调查数据运用回归方法统计分析后发现:相比课程设置和师生互动,留学生对所在大学管理服务水平的评价会显著影响他们对中国的看法。而在留学生个人经历中,留学生是否有中国好朋友以及他们对中国日常公共场所公众素质的评价则是其中国认同产生的关键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留学生 中国评价 中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中国认同意识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4
作者 何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2-96,共5页
长期以来,在中华各民族人们的脑海中都客观地存在着一种忠诚、持久而且强烈的对“中国”的归属意识,即中国认同,它包含中华大地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四项基本内涵,它受到来源于传统的具有既定性、持久性和可... 长期以来,在中华各民族人们的脑海中都客观地存在着一种忠诚、持久而且强烈的对“中国”的归属意识,即中国认同,它包含中华大地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四项基本内涵,它受到来源于传统的具有既定性、持久性和可继承性的“被给予”因素和与后天的对现实利益需求的被满足程度密切相关的“选择”因素的制约,对各民族人们的中国认同有着重要影响,从“被给予”和“选择”两方面入手,强化各民族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的中国认同,对于构建边疆社会稳定与民族和谐、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国认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少数民族“中国认同”意识缘起初探 被引量:6
5
作者 何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6-70,共5页
长期以来,在边疆少数民族人们的头脑中客观地存在着一种忠诚、持久而强烈"的中国认同"意识。儒家文化的相对先进性,其在时间维度的"与时俱进"和空间维度的"因地制宜",及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交融,为该... 长期以来,在边疆少数民族人们的头脑中客观地存在着一种忠诚、持久而强烈"的中国认同"意识。儒家文化的相对先进性,其在时间维度的"与时俱进"和空间维度的"因地制宜",及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交融,为该意识缘起奠定文化基础;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不断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国代表权的争夺与实现,边疆少数民族人们心中"中国"祖国观念的形成,对边疆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的有效管理的常态存在,为该意识缘起奠定政治基础;中华各民族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同根"意识,现实中中华各民族的血脉相融,大杂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布局是其缘起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 少数民族 中国认同 缘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上纳西族中国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周俊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5-99,共5页
历史上各边疆民族群体认同中国的方式多种多样,程度有高有低,进程有快有慢,但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和中国“大一统”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上纳西族以自己所处地缘上的连接优势,以自身的方式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 历史上各边疆民族群体认同中国的方式多种多样,程度有高有低,进程有快有慢,但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和中国“大一统”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上纳西族以自己所处地缘上的连接优势,以自身的方式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和中国“大一统”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总结其中国认同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今天祖国的统一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族 中国认同 历程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宰制与超越:智能推荐场域中中国国家认同构建的审思
7
作者 王鑫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交织共演中,智能推荐以数字引擎与数字宰制的双重面向,影响中国国家认同构建。智能推荐场域中,个性化算力、场景体验和社群关系联结的增强构成技术赋能,提升用户与国家的“粘性”。同时,这一场域也裹挟着时间剥削与...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交织共演中,智能推荐以数字引擎与数字宰制的双重面向,影响中国国家认同构建。智能推荐场域中,个性化算力、场景体验和社群关系联结的增强构成技术赋能,提升用户与国家的“粘性”。同时,这一场域也裹挟着时间剥削与过度数字化遮蔽主体性而弱化国家身份认同;平台资本借助符码隐喻与数字景观构建权力展演的“幻象”而消解国家力量权威;社群传播的分众圈层引发价值认同冲突而弥散国家共识基础等宰制风险。为有效规训智能推荐的算法技术,引领算法“善治”,需要构建“主体—技术—价值”的系统性风险治理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构建新时代中国国家认同的“数智”之路,实现智能推荐场域中中国国家认同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认同 推荐算法 数字宰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夷夏互动中吐谷浑的“中国”认同与融入
8
作者 杜军 王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6,共15页
吐谷浑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西北少数民族,深受中华文化濡染,为中原先进文明所吸引,虽历经王朝更迭,但对“中国”的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强,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中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体现了其对“天下”秩序的“适应性嵌入... 吐谷浑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西北少数民族,深受中华文化濡染,为中原先进文明所吸引,虽历经王朝更迭,但对“中国”的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强,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中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体现了其对“天下”秩序的“适应性嵌入”。在吐谷浑心目中,“中国”一词具有中原地区、中原王朝和“礼乐中国”等多重内涵。吐谷浑追求中国的“大一统”,作为中央王朝的藩属,自称“西藩”“遐藩”“国蕃”,尊称同时代的中央王朝为“上京”“天朝”“华邦”“我唐”,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仿效中原王朝建制,努力学习汉文儒学,吸纳中原风俗习惯。吐谷浑由“融”而形成,向“融”而前行,因“融”而新生,用认同“中国”的实际行动一改“夷夏有别”“夏尊夷卑”的观念,走向“夷夏一体”“华夷同风”,彰显了浓厚的中华(中国)意识,做出了各民族认同“中国”的示范,也体现了吐谷浑认同“中国”的至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谷浑 中国认同 民族融合 夷夏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中国”认同 被引量:2
9
作者 田广林 周宇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3,共10页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王朝疆域版图之内各族居民在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下,相互认同而实现的空前民族统一,体现出当时东西南北各族对以秦汉王朝为代表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下的全方位认同。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及其关系格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机,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对于后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多民族国家 天下一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西南汉学书院与晚近“中国”认同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胜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4-174,204,共12页
清代西南汉学书院及其文化传播是促进晚近时期“中国”认同的重要力量和方式。就媒介意义来看,汉学书院依托家族和师生关系网络,将其文化渗透到西南各地,催生出基于大一统认知的地域性学术形态;就心理层面来看,汉学书院历史叙事和祭祀... 清代西南汉学书院及其文化传播是促进晚近时期“中国”认同的重要力量和方式。就媒介意义来看,汉学书院依托家族和师生关系网络,将其文化渗透到西南各地,催生出基于大一统认知的地域性学术形态;就心理层面来看,汉学书院历史叙事和祭祀之中文翁、尹珍作为符号人物的出现,引领了西南知识精英的文化寻根思潮,标志着西南地方认同意识的觉醒;就实践表现来看,汉学书院的师生高举“中体西用”“通经致用”的理论,积极投身到维持中国政治独立和文化保存的历史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 汉学 西南 中国认同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夏商周王制时代的“中国”认同 被引量:4
11
作者 田广林 任妮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4,共10页
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均是在原有邦国基础上,获得天下诸邦政治与文化认同的产物。诸多同姓和异姓邦国对夏朝的政治、文化认同,是夏朝成为王朝大国的根本内在机制;有商一代的“中国”认同,始终与内外服制度的推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均是在原有邦国基础上,获得天下诸邦政治与文化认同的产物。诸多同姓和异姓邦国对夏朝的政治、文化认同,是夏朝成为王朝大国的根本内在机制;有商一代的“中国”认同,始终与内外服制度的推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推行,从而使西周王朝超越夏商而达到王制国家的全盛,而此间的“中国”认同,也获得了同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王制时代 中国认同 服制 宗法分封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文化自觉透视 被引量:1
12
作者 蒲清平 石习杰 +1 位作者 白凌婷 但华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9-30,共2页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与文化自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文化自觉视域下考察当前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够自知、自明、自辩、自强的问题。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知能力、明辨能力、创新能力、践行能力...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与文化自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文化自觉视域下考察当前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够自知、自明、自辩、自强的问题。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知能力、明辨能力、创新能力、践行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自觉 中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被引量:17
13
作者 赵永春 王观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32,共12页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继南北朝以来又一个中原汉族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对峙时期,辽、宋、西夏、金各个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正统",它们虽然没有得到他者的完全认同,但却出现了部分他者逐渐认同的发...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继南北朝以来又一个中原汉族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对峙时期,辽、宋、西夏、金各个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正统",它们虽然没有得到他者的完全认同,但却出现了部分他者逐渐认同的发展趋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中国"极具魅力和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权引以为自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试图跻身"天下中心"和"文化中心"行列所向往的对象。正是因为"中国"认同,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才形成了今天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政权对峙 中国”观 正统观 中国认同 统一的多民族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金人的“中国”历史认同--以《大金德运图说》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永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7,共13页
金人编成的《大金德运图说》一书,充分反映了金人对“中国”历史的认同观念。书中收录的德运承袭图,认同从神话传说人物伏羲至宋辽金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谱系,并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分裂时期的中国正统分成两个分支,在两个分支旁边标注... 金人编成的《大金德运图说》一书,充分反映了金人对“中国”历史的认同观念。书中收录的德运承袭图,认同从神话传说人物伏羲至宋辽金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谱系,并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分裂时期的中国正统分成两个分支,在两个分支旁边标注有南燕、后燕、北燕、姚秦、赫连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仅将“五德终始”学说的单线性发展模式改为复线性发展模式,认同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可以称正统,并且认为正统和非正统都是“中国”,充分反映了金人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认同意识。由于“五德终始”学说的单线性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受到了复线性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的挑战,所以,金人在关于金朝的德运讨论中,出现了“继唐”“继宋”“继辽”等观点的分歧,这不仅从侧面反映出金人对唐代历史、宋代历史和辽代历史均有认同意识,也促使“五德终始”学说这一单线性中国历史发展模式的理论逐步走向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认同 五德终始说 德运问题大讨论 金朝政权 《大金德运图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中国茶文化提升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15
作者 王玥 《福建茶叶》 2022年第7期58-60,共3页
文化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灵魂所在,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随着中国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生活,想要全面提高来华... 文化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灵魂所在,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随着中国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生活,想要全面提高来华留学生的中国认同感,就需要积极采用茶文化所蕴含的教育功能,增强来华留学生的行为认同,激发来华留学生的情感认同。通过茶文化教育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内涵,加强对中国传统礼仪、道德习惯、行为风范的认识,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 来华留学生 中国文化认同 策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元代“中国”认同 被引量:13
16
作者 孙红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87,共14页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基于“天下一家”理念,元朝朝野上下体现出了对“中国”的浓厚认同意识。元朝对“中国”直观的认同表现为在元代君臣话语体系中自称“中国”,特别是在涉及与周边国家关系时“中国”...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基于“天下一家”理念,元朝朝野上下体现出了对“中国”的浓厚认同意识。元朝对“中国”直观的认同表现为在元代君臣话语体系中自称“中国”,特别是在涉及与周边国家关系时“中国”一词的使用频率更高,词义也更明确。元代深层次的“中国”认同体现为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在文化认同方面,元朝尊崇儒学、立庙祀孔、传承中国“道统”;在政治制度方面,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各民族的“中国”认同意识。元代明确的“中国”认同表现为自居“中国”正统,建元易号、祭祀历代帝王、认同辽金宋均为正统的“多统”意识,不断强化其作为中国正统王朝的地位。元代间接的“中国”认同则表现为他者的认同,同时期的安南、高丽在与元朝政府交往过程中称元朝为“中国”;代元而起的明朝,认为明承元统,视元朝为中国正统王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认同 “天下一家” 文化认同 制度认同 统一多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籍留学生汉语学习、媒介使用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姚君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45,共14页
语言传播是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文化传播中,人们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所学国家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其文化,进而建构起文化认同。语言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者的媒介使用,也会影响其文化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究语言学习、媒介... 语言传播是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文化传播中,人们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所学国家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其文化,进而建构起文化认同。语言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者的媒介使用,也会影响其文化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究语言学习、媒介使用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研究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1 003名外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试图解释在华外籍留学生的人口统计变量、汉语学习动机、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认同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成就型动机)与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符号、中国文化类型、中国文化情感、中国文化行为)之间影响显著。第二,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对其媒介使用行为(媒介使用频率、媒介信息源、媒介信任度、媒介依赖度)的影响部分达到显著。第三,外籍留学生的媒介使用在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第四,外籍留学生人口变量与中国文化认同部分达到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籍留学生 汉语学习动机 媒介使用 中国文化认同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台青年国家认同的三维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龙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0,共7页
在西方国家认同研究中,国家认同包括主权意义的国家认同和政权意义的国家认同两个维度。在研究港台青年国家认同时,有必要增加政体意义的国家认同,将二维分析视角发展到三维分析视角,以解释港台青年国家认同的复杂性,并在三个维度上有... 在西方国家认同研究中,国家认同包括主权意义的国家认同和政权意义的国家认同两个维度。在研究港台青年国家认同时,有必要增加政体意义的国家认同,将二维分析视角发展到三维分析视角,以解释港台青年国家认同的复杂性,并在三个维度上有针对性地处理港台青年的中国认同。在主权意义的中国认同上,要坚决强化反对分离主义;在政权意义的中国认同上,减弱香港青年对中央管治香港的对抗,构建台湾青年对大陆政权的合理定位和认同;在政体意义的中国认同上,"一国两制"下要引导港台青年对内地(大陆)政体的理解和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青年 台湾青年 国家认同 中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代王通的“中国”观及其时代特色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德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0,共7页
王通"中国"观的主要内容继承了五帝三王以来地理、政区、汉族、汉族/中原文化、王朝(政权)等传统涵义,其"中国"观言论中,指称王朝(政权)所占比重最大。王通所称呼的"中国",不仅有两汉、魏晋等汉族王朝,... 王通"中国"观的主要内容继承了五帝三王以来地理、政区、汉族、汉族/中原文化、王朝(政权)等传统涵义,其"中国"观言论中,指称王朝(政权)所占比重最大。王通所称呼的"中国",不仅有两汉、魏晋等汉族王朝,还包括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政权)。王通称呼前秦和北魏政权为"中国"是对传统"中国"观的新发展:它是魏晋以来中国王朝频繁更替、民族关系空前活跃的产物,是王通顺应华/夷关系新变化,以平等、客观的态度对待北方少数民族及其王朝(政权)的表现,是对儒家严华/夷之防观念的巨大冲击,在"中国"观问题讨论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王通的"中国"观的时代局限性表现在他对汉族的衣冠礼仪"中国"的明显倾向性和思想深处仍然存在的华/夷之别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通 中国”观 中国认同 前秦政权 北魏政权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梦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意义及路径——评《大学生思想引领的路径与载体》
20
作者 尹传忠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8-158,共1页
大学生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立足于中国梦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增强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引导路径,对于当代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大学生思... 大学生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立足于中国梦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增强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引导路径,对于当代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大学生思想引领的路径与载体》(何兴道主编,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以中国梦为研究视域,分析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意义,并总结出具体的工作路径。该书是一部紧密围绕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引领 当代高校 国家核心竞争力 工作路径 思想引领工作 引导路径 中国认同 意义及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