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建中国解释学的起点:走出考据学的局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毅青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8-144,共7页
西方解释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语文学诠释学,它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当时以语言学为工具的考据法就是一种简单的语文学诠释学。而训诂考据也一直是中国古典学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被视为中国解释学现代重构的直接来源。通过具体的经... 西方解释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语文学诠释学,它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当时以语言学为工具的考据法就是一种简单的语文学诠释学。而训诂考据也一直是中国古典学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被视为中国解释学现代重构的直接来源。通过具体的经典解释实践,徐复观提出了的"追体验"的解释学方法,他在继承考据学的诠释方法遗产同时,对其局限进行批判性地反思。而对于中国解释学来说,只有以自觉的人文学观念为指导,通过对考据学的批判性反思,才能真正完成自身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解释学 训诂考据学 人文科学意识 追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解释学类型的思考
2
作者 蔡方鹿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8-171,209-210,共4页
中国解释学的类型是集历史性、权威性、工具性和哲学性四者于一体,以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为主的学问,具有本原性与创造性、工具性与哲学性辩证统一之特点,其基本问题是对文本的理解问题。中国解释学解释方法和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不仅使经... 中国解释学的类型是集历史性、权威性、工具性和哲学性四者于一体,以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为主的学问,具有本原性与创造性、工具性与哲学性辩证统一之特点,其基本问题是对文本的理解问题。中国解释学解释方法和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不仅使经典文本的原义和作经者的本意得以彰显,而且使中国哲学的生命智慧在随时代发展的创造性解读中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解释学 类型 特点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学解释学中的“声解”小传统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黎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1,共5页
在"歌诗""乐诗"的深刻影响下,中国诗学形成了一种以"玩味声调"来解释诗歌的解诗理论。它强调"审音"不仅可以"观志"、"体味"与"传神",而且还可以"辨体&quo... 在"歌诗""乐诗"的深刻影响下,中国诗学形成了一种以"玩味声调"来解释诗歌的解诗理论。它强调"审音"不仅可以"观志"、"体味"与"传神",而且还可以"辨体",即从声音入手辨识诗歌的时代风尚和个人风格。此外,以声解诗与传统认同也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声音这一特殊管道,学习者一方面可体会诗作的不同韵味和意义,另一方面可揣摩作品所包含的时代或个人风貌,为继承和发展某种诗风打下坚实基础。此种声解理论是中国诗学解释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小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解释学 声解 小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建构:对象、路径与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毛安翼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9,共13页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并非对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并非实践释义学,而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文本载体、以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中心任务的学问。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有三条路径:一是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解释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并非对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并非实践释义学,而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文本载体、以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中心任务的学问。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有三条路径:一是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解释学思想,并加以转化和系统化;二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去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以及中国的实践,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具体实际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应用现象进行反思;三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符合马克思学说思想内核的解释学思想转化为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思想资源。相比技艺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在本体论、方法论和实践哲学层面颇有贡献,理应用以构建具有普遍性的中国经典解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 建构路径 建构价值 中国经典解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与意义理解——安徽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能为教授访谈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能为 赵立庆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共5页
作为"显学"的解释学研究已具有某种世界性的广泛性。针对目前国内解释学研究上的若干问题,张能为教授从从事解释学研究的缘起以及哲学意义、解释学与修辞学、想象力、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解释学的实践哲学、解释学的... 作为"显学"的解释学研究已具有某种世界性的广泛性。针对目前国内解释学研究上的若干问题,张能为教授从从事解释学研究的缘起以及哲学意义、解释学与修辞学、想象力、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解释学的实践哲学、解释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从应用性层面对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中国哲学的真正特质和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意义理解和看法见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伽达默尔 中国解释学 实践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先秦解释经典的三种模式 被引量:15
6
作者 汤一介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66-72,共7页
中国先秦时期 ,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 ,这里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为典型例子。第一种可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 ,如《左传》对《春秋经》的解释、《公羊传》与《梁传》对《春秋》的解释 ;第二种是《系辞》对《易经》的解释 ,可... 中国先秦时期 ,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 ,这里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为典型例子。第一种可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 ,如《左传》对《春秋经》的解释、《公羊传》与《梁传》对《春秋》的解释 ;第二种是《系辞》对《易经》的解释 ,可叫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 ;第三种是《韩非子》的《解老》、《喻老》,可把它叫作实际 (社会政治 )运作型的解释。尽管每种对经典解释的著作中也会包含其他类型的解释方法 ,但上列三种方法无论如何具有很鲜明的特点 ,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 ,这将是我们应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解释学 先秦时期 学科模式 哲学思想 《韩非子》《老子》 《系辞》 《易经》 《左传》 《春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畏”“虚静”“入境”:朱熹的解释学路径
7
作者 张奎志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8-183,共6页
朱熹一生致力于解读经典不辍,其解释学思想最为丰富,也最为系统。这一目的,朱熹的解释学思想围绕"唯本文本意是求"展开,具体可概括为三个字:一是"敬","敬畏"文本,对所要解释的作者和文本保持足够的尊敬;... 朱熹一生致力于解读经典不辍,其解释学思想最为丰富,也最为系统。这一目的,朱熹的解释学思想围绕"唯本文本意是求"展开,具体可概括为三个字:一是"敬","敬畏"文本,对所要解释的作者和文本保持足够的尊敬;二是"静",内心"虚静",排除自己和他人的意见,使内心处于"虚静"状态;三是"境","入境",要进入文本中的情境,体验文本的真意。朱熹认为,通过"敬畏"、"虚静"、"入境"这三个步骤,所追求的"唯本文本意是求"这一目的也就可以达到。朱熹这一解释思想对当前的文学批评有着很好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中国解释学 “唯本文本意是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的振铎者、领航者——汤一介(2011年度)
8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他是建树卓著的哲学研究专家,是造诣精深的国际知名学者。他传承家学,贯通中西,在儒道释、中外文化比较和中国解释学等诸多研究领域都深学独造,成就非凡。数十年来他投身于中国哲学研究,积极探寻其中的真、善、美,擘理析义,阐发... 他是建树卓著的哲学研究专家,是造诣精深的国际知名学者。他传承家学,贯通中西,在儒道释、中外文化比较和中国解释学等诸多研究领域都深学独造,成就非凡。数十年来他投身于中国哲学研究,积极探寻其中的真、善、美,擘理析义,阐发精微,提出了“普遍和谐”、“内在超越”、“文化合力”、“中国解释学”、“新轴心时代”、“普世价值”、“走出中西古今之争”等具有前瞻性的新理念、新课题,建构了一整套中国哲学理论体系,对传统中国哲学研究有开拓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汤一介 中国哲学研究 中国解释学 “普世价值” 新轴心时代 知名学者 文化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语境下的文学解读与“务探诗人意旨”的文本阐释——方玉润《诗经原始》的诗学意蕴 被引量:2
9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22,157,共10页
《诗经原始》是中国《诗经》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本文在文学与经学不可分离的诗学解释学背景下探讨了《诗经原始》文学解读的可能性,强调《诗经原始》无论是以经学教化的眼光看待《诗》,还是对《诗》做出富有美感和诗意的阐释,都能立足于... 《诗经原始》是中国《诗经》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本文在文学与经学不可分离的诗学解释学背景下探讨了《诗经原始》文学解读的可能性,强调《诗经原始》无论是以经学教化的眼光看待《诗》,还是对《诗》做出富有美感和诗意的阐释,都能立足于文本,以“务探诗人意旨”为目的。它所提出的“读《诗》当涵咏全文,得其通章大意”等解读原则与方法,以及从诗体自身看待《诗》之正变、以“托辞”言《诗》等,都做到了从文本出发、重视文本细读,重视读者涵咏体验在《诗》的解读活动中的重要性。这一切,相对于中国诗学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以“自得“”私意”参与作品的释义、轻视本文客观释义的理论来说,无疑体现出新的特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本诗学理论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原始》 经学语境 文学解读 文本阐释 中国诗学解释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