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中小震的中国西南地区Newmark位移经验模型
1
作者 刘平 毕壮 +5 位作者 陈兴周 李春峰 范依仁 陈凡 吴煜心 魏长刚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9-487,共9页
为解决既有经验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中小震数据Newmark位移预测不足的问题,利用Arias烈度(I_(A))、临界加速度(A_(c))以及震级(M_(W)),建立预测Newmark位移的经验模型。首先随机选取CSMNC数据库中四川和云南地区M_(W)<6.0且PGA>0.2... 为解决既有经验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中小震数据Newmark位移预测不足的问题,利用Arias烈度(I_(A))、临界加速度(A_(c))以及震级(M_(W)),建立预测Newmark位移的经验模型。首先随机选取CSMNC数据库中四川和云南地区M_(W)<6.0且PGA>0.20 g的28条地震记录,对既有Newmark位移模型进行验证,随后选取2008—2019年中国西南地区4.3≤M_(W)≤7.9且PGA>0.10 g的水平向强震动记录数据,分析不同震级区间lgD_(n)和lgI_(A)的线性关系,并在现有的线性关系模型中加入了震级项。模型的拟合回归显示出了较好的拟合优度,回归结果表明断层到场地的距离、场地条件、断层类型以及上下盘差异对Newmark位移具有潜在影响。最后,利用2020—2022年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小震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新建模型相比其他模型有更好的预测性能,能够适用的震级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地区 Newmark位移 经验模型 Arias烈度 中小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骤旱时空特征及恢复概率评估
2
作者 冉光艳 胡锋 +4 位作者 周旭 敖杨 饶国峰 聂君蓝 吕洋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23-132,共10页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骤旱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性呈上升趋势,目前不同区域骤旱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和恢复概率仍不明确。该研究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系统评估2000—2020年间所有骤旱事件的频率、强度、爆发阶段和恢复阶段历时的时空演变特...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骤旱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性呈上升趋势,目前不同区域骤旱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和恢复概率仍不明确。该研究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系统评估2000—2020年间所有骤旱事件的频率、强度、爆发阶段和恢复阶段历时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条件Vine Copula模拟方法,选取骤旱恢复阶段历时(recovery time,RT)、强度(drought magnitude,DM)和恢复阶段的累积降水(recovery precipitation,RP)评估骤旱恢复的概率;并比较不同下垫面分区骤旱恢复概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骤旱爆发阶段的历时呈明显增长趋势,年均增加速率为0.36 d/a,贵州省是骤旱发生的高频热点区。中国西南地区骤旱在春季和冬季的恢复概率偏低,特别是在RT为10~20 d时恢复概率较低,从空间上看,恢复概率低于2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内。不同地貌类型中岩溶槽谷的平均恢复概率最低,在不同地形坡度中,坡度为5°~15°的平均恢复概率最低,而在不同植被类型中耕作植被的平均恢复概率最低,岩溶槽谷、坡度为5°~15°、耕作植被在春季RT为10~20 d时平均恢复概率分别仅为10%、18%、18%。中国西南地区骤旱发生和恢复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未来灾害应对应特别重视贵州省内的岩溶槽谷-缓坡-耕作植被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旱 时空特征 恢复概率 Vine Copula模拟方法 下垫面异质性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旱坡地碳减排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谢 杨琴 +7 位作者 刘禹池 李芹 杨勤 陈冠陶 岳丽杰 张建华 陈新平 刘永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35-1646,共12页
农田生态系统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具备很强的减排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贡献巨大。西南地区旱坡地长期小规模、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区域碳排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探索西南旱坡地的碳排放特征和减排途径对于改善环境、提升区域农业... 农田生态系统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具备很强的减排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贡献巨大。西南地区旱坡地长期小规模、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区域碳排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探索西南旱坡地的碳排放特征和减排途径对于改善环境、提升区域农业生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南地区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CO_(2)、N_(2)O)的产生环节,探讨了旱坡地固碳减排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出了未来西南地区旱坡地的固碳减排策略。(1)鉴于西南地区旱坡地的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生态功能等差异巨大,应结合地区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集成研发适宜的固碳减排措施和监测体系,探索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旱坡地碳排放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以全面提升地区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2)鉴于西南地区农作物复种指数较高且作物空间分布斑块化,应依据国家战略和地方规划,以绿色高产优质为目标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3)由于西南地区旱坡地碳减排是一个复合过程,亟需根据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结构和功能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各项成熟的减排技术、固碳产品和固碳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综合性的固碳减排方案。综上,本综述期望为进一步研究西南地区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和碳汇特征,以及合理调整农田管理措施提供全面的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旱坡地 固碳减排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土壤铊空间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福田 王学求 迟清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65-1777,共13页
通过对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土壤样品中铊元素含量的分析,并多方法联合应用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壤铊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浅层土壤铊元素含量范围为0.17~2.65mg/kg,变异系数小,均值为0.80mg/kg,整体略高于中国土... 通过对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土壤样品中铊元素含量的分析,并多方法联合应用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壤铊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浅层土壤铊元素含量范围为0.17~2.65mg/kg,变异系数小,均值为0.80mg/kg,整体略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而略低于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研究区浅/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特征主要受控于自然地质背景,整体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基于中国不同母岩类型区土壤相关元素含量为背景的富集系数(均值1.30)、地累积指数(均值-0.41)、潜在生态风险(均值12.48)及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危害商小于1)参数均显示研究区土壤铊污染程度整体较低,不存在土壤重金属铊元素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其实质上反映了在自然背景控制下研究区土壤铊的低污染和低健康风险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区土壤铊含量特征及浅/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之比反映了研究区存在一定人为污染,且人为铊污染具有“北轻南重,西轻东重”的趋势.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铅锌等矿产的相关矿业活动可能是该区人为铊污染输入的主要来源,人为污染叠加自然地质背景使研究区存在一定低程度污染及潜在健康风险的区域,即独龙江流域南部和怒江流域中南部、澜沧江流域北部和南部、元江流域中南部地区,该区域应引起人们对土壤铊污染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健康风险 中国西南“三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地区三个幕次的斑岩铜矿及其对中国西南成矿过程的启示
5
作者 任治机 李文昌 +2 位作者 尹光侯 余海军 王建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27-128,共2页
近年大规模的勘查表明,潜力评价三江地区尚未发现铜的资源量(中值)己达26.08 Mt(百万吨,下同),钼达1.07 Mt,超过了Sillitoe(2012)建议的超大型矿集区24 Mt的下限。该区普郎铜矿Re-Os和U-Pb对辉钼矿、锆石测年达228213±38Ma,... 近年大规模的勘查表明,潜力评价三江地区尚未发现铜的资源量(中值)己达26.08 Mt(百万吨,下同),钼达1.07 Mt,超过了Sillitoe(2012)建议的超大型矿集区24 Mt的下限。该区普郎铜矿Re-Os和U-Pb对辉钼矿、锆石测年达228213±38Ma,成岩加上热液活动的时限235182.5 Ma;羊拉铜矿形成于(227.08±1.38)Ma,现印支期全区共14处矿床和矿点。红山钼铜矿Re-Os和U-Pb对辉钼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岛弧 辉钼矿 Pb 硫化矿物 喜马拉雅期 特提斯 金属矿物 金矿 三江地区 新特提斯洋 古特提斯洋 西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S-WARMS V2.0模式对中国西南地区降水预报能力的客观检验 被引量:23
6
作者 徐同 杨玉华 +1 位作者 李佳 陈葆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65-1074,共10页
本文采用标准降水检验方法、EDI方法和MODE方法对新一代上海区域中尺度模式SMS-WARMS V2.0模式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的西南地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模式对西南地区四季的降水TS评分均较高,夏季和秋季相对更高,且在48 ... 本文采用标准降水检验方法、EDI方法和MODE方法对新一代上海区域中尺度模式SMS-WARMS V2.0模式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的西南地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模式对西南地区四季的降水TS评分均较高,夏季和秋季相对更高,且在48 h内预报性能比较稳定。(2)预报偏差和TSS评分显示,模式对西南地区春、夏两季的各个量级降水预报均较实况偏多,而对秋季的大暴雨和冬季的大雨以上量级预报则相对偏少。总体而言,对西南地区的降水技巧呈现出预报成功率高于空报率的特征。(3)模式对西南地区的小雨、暴雨和大暴雨预报评分优于EC模式。(4)EDI检验显示模式对西南地区的极端降水有较高的预报技巧,对四川中部和东北部以及贵州西南部的极端降水预报技巧相对更高。(5)模式对2015年8月一次西南涡诱发的暴雨过程的空间落区预报较好,强度较实况偏强。(6)MODE方法统计结果表明,模式对西南地区暴雨预报的目标质心偏差较小,降水中心强度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S-WARMS V2.0模式 中国西南地区 降水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GPS测量得到的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块体运动模型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17
7
作者 黄立人 马青 +2 位作者 朱文耀 程宗颐 熊永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2-28,共7页
利用国家攀登计划所属的重大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课题所布设和施测的GPS网的高精度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块体的运动模型.认为目前高精度GPS观测资料可以提供有关中国大陆构造块体水平运动的可信信息.得到... 利用国家攀登计划所属的重大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课题所布设和施测的GPS网的高精度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块体的运动模型.认为目前高精度GPS观测资料可以提供有关中国大陆构造块体水平运动的可信信息.得到的运动模型的初步结果为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复测区域的运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地震活动、地震危险性的关系.认为初步的观测结果是令人鼓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构造块体 运动模型 中国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 被引量:29
8
作者 张俊佩 张建国 +1 位作者 段爱国 王军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4-89,共6页
综述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及其环境评价体系,回顾近年来与国家生态林业工程相结合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实践,提出以探索石漠化形成机制、研究石漠化植被恢复机理和应用遥感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方向。
关键词 中国西南 喀斯特地区 石漠化 形成机制 环境评价体系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中国人上下颌前牙冠颜色与年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朱红 雷雅燕 +2 位作者 廖宁放 石俊生 欧炯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0-402,共3页
目的 :分析年龄因素对牙齿颜色的影响。方法 :采用 CIE1976L* a* b* 和 CIE193 1XYZ色度参数 ,应用人体牙齿颜色测量系统对 162名年龄在 2 0~ 73岁之间被测者的上下颌 194 4个前牙的颜色进行口内测量、分析。结果 :1牙齿颜色与年龄因... 目的 :分析年龄因素对牙齿颜色的影响。方法 :采用 CIE1976L* a* b* 和 CIE193 1XYZ色度参数 ,应用人体牙齿颜色测量系统对 162名年龄在 2 0~ 73岁之间被测者的上下颌 194 4个前牙的颜色进行口内测量、分析。结果 :1牙齿颜色与年龄因素有关。除 b* 值、x值在切 1/ 3与年龄因素无明显相关外 ,其余指标在各个部位均与年龄因素呈明显相关 ( P<0 .0 5 )。 2 L*值、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 ,随年龄增长牙冠明度下降 ,颜色趋于偏绿 ,且切、中、颈部位颜色变化一致。 b*值与年龄呈正相关 ,随年龄增长 ,中 1/ 3、颈 1/ 3颜色趋于偏黄 ,但切 1/ 3变化不明显 ( P>0 .0 5 )。结论 :牙齿颜色随年龄增长呈现一定规律变化 ,随年龄增加 ,明度下降 ,牙齿趋于偏黄、绿 ,但黄、蓝色相在不同的部位变化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冠 颜色 年龄 测量 西南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春季异常冷暖气候的相关分析及统计预测 被引量:8
10
作者 沈爱华 任广成 +2 位作者 徐明 余明祥 李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5-432,共8页
利用1951—2006年西南地区春季4~5月温度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等,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关联表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春季气温的气候变化及其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热带海温场和南方涛动的联系。结果表明:西南... 利用1951—2006年西南地区春季4~5月温度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等,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关联表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春季气温的气候变化及其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热带海温场和南方涛动的联系。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春季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春季异常冷暖年份,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和热带海温距平场分布具有明显不同;前期1~3月北半球诸副热带高压体强、弱变化和前期8月~2月热带海温,尤其是前期12月~1月NINO 3区海温高低变化对西南地区春季气温具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前期8~9月南方涛动强、弱变化对西南地区春季气温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它们之间负相关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南地区 春季气温 异常冷暖年 相关分析 统计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CO_2释放点的He同位素分布不均一性及大地构造成因 被引量:14
11
作者 沈立成 袁道先 +3 位作者 丁悌平 李延河 乐国良 林玉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5-487,I0005-I0006,共15页
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深大断裂带,形成大量CO2释放脱气点。这些点除了释放大量的CO2、N2、H2S气体以外,还会附带释放CH4、He等各种各样的气体。释放出来的氦为惰性元素,是判识幔源气体最灵敏的地球化学示踪指... 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深大断裂带,形成大量CO2释放脱气点。这些点除了释放大量的CO2、N2、H2S气体以外,还会附带释放CH4、He等各种各样的气体。释放出来的氦为惰性元素,是判识幔源气体最灵敏的地球化学示踪指标,He同位素随形成的构造部位不同而不均匀地分布,且与不同的大地构造成因关系密切。藏中及藏北区块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发生了明显的地幔脱气作用,显示其与地幔相连通而且深度达到上地幔,为一条岩石圈深断裂带;但样品中幔源氦约占总氦的1.4%-1.7%,反映该断裂带深部的开放性程度较低,而闭合性程度相对较高,由此反映了该区处于强烈挤压的构造环境和地壳增厚的地质背景。在滇西南地区(重点在腾冲热海地区)地热流体逸出气体中含有大量幔源岩浆挥发组份,表明该区地壳浅部存在幔源岩浆侵入活动。该区怒江断裂带发生着明显的地幔脱气作用,显示该断裂带与地幔相连通且深度达到上地幔,为一条岩石圈深断裂带;同时所有样品中的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26.2%,最高可达48.8%以上。反映该裂谷带代表伸展性构造环境,且是地幔脱气作用最强烈的构造区之一,是俯冲碰撞的中心地带。而在滇中地区—小江断裂带却是另一番景象,该区样品中的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2.27%,最高也才8.9%。反映此区为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以NNE方向碰撞影响到的最东缘。小江断裂带局限在地壳范围内,故而氦同位素显示出在此断裂带以西则明显存在幔源来源,而往东则幔源氦极微。氦同位素在自西至东由藏西到藏南(藏南西与藏南东)至滇西到滇中,R/Ra值由较低到较高再到较低到最高再降低的平面分布规律。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则因特殊的构造部位,是中国“地质百慕大”;样品中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8.1%,平均值高于西藏各分区以及云南除滇西南以外的各区,但又远远小于滇西南—腾冲地区。说明鲜水河断裂带,部分地贯穿整个岩石圈,并有切割上地幔之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同位素 CO2释放点 分布不均一 大地构造成因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77
12
作者 周本刚 张裕明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95-103,共9页
本文总结了中国云南、川西地区1970年以来M≥6.7级强震的滑坡资料,归纳了该区地震诱发滑坡的地质地貌特征。认为把地震滑坡按其运动方式而划分为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溜滑性滑坡和崩塌性滑坡这四种类型有利于对地震滑坡灾... 本文总结了中国云南、川西地区1970年以来M≥6.7级强震的滑坡资料,归纳了该区地震诱发滑坡的地质地貌特征。认为把地震滑坡按其运动方式而划分为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溜滑性滑坡和崩塌性滑坡这四种类型有利于对地震滑坡灾害的评估。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滑坡体的体积小于50000m ̄3,滑坡体的厚度以0.5-5m为主,因而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以浅层小型滑坡为主;滑坡均发生于第四系堆积层中,其中又以残积层中最为发育;这些滑坡主要沿四种结构软弱面发生;边坡的坡度对滑坡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一般来说,滑坡主要发生在坡度为30°-50°的斜坡上,其中最有利的坡度为35一40;地震滑坡的分布面积则主要取决于震级的大小,虽然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随震级的加大,地震滑坡的最大震中距和最大分布面积大致是增加的。一般来说,产生新的滑坡所需的最小地震烈度为7度,而诱发老滑坡所需的最小烈度则为6度,二者相差约1度左右。此外,滑坡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地震断层的控制,其分布主方向和地震断层的方向大致相同。最后,本文在归纳了西南地区地震滑坡灾害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西南地区进行地震滑坡灾害评价的若干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滑坡 灾害 西南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珍稀濒危及国家保护植物区系地理 被引量:7
13
作者 唐兰 何平 +3 位作者 肖宜安 刘云 张仁波 李桂强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2-136,208,共6页
根据《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和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对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珍稀濒危及国家保护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其区系成分特点及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有珍稀濒危及国家保护植... 根据《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和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对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珍稀濒危及国家保护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其区系成分特点及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有珍稀濒危及国家保护植物共计95科195属275种;其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种子植物热带分布型的属数占总数的48.57%,热带分布型的科数占总数的46.91%;特有性强,共有52种中国特有植物;起源古老,有41种古老孑遗植物;此外,这些种的地理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省与省或国与国交界的边境地区以及中、低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国家保护植物 区系分布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土地覆盖情景的时空模拟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婧 范泽孟 岳天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66-3275,共10页
气候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与土地覆盖类型的空间分布在时空层次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在运用HLZ生态系统模型获得CMIP5的3种气候情景RCP26、RCP45、RCP85情景下西南地区未来90a(2011—2100年)HLZ生态系统时空分布情景数据的基础上... 气候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与土地覆盖类型的空间分布在时空层次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在运用HLZ生态系统模型获得CMIP5的3种气候情景RCP26、RCP45、RCP85情景下西南地区未来90a(2011—2100年)HLZ生态系统时空分布情景数据的基础上,结合2010年土地覆盖现状数据,构建了土地覆盖情景的空间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西南地区未来90a土地覆盖情景的时空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3种气候情景下,西南地区未来90a的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地、耕地、冰雪、荒漠及裸岩石砾地等土地覆盖类型面积将呈逐渐减少趋势;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混交林、灌丛、湿地、建设用地、水体等土地覆盖类型面积则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湿地增加速度最快(平均每10a增加5.28%),荒漠及裸岩石砾地减少速度最快(平均每10a减少2.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情景模型 气候情景 土地覆盖变化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中-晚全新世降温事件的石笋记录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美良 涂林玲 +5 位作者 林玉石 覃嘉铭 王华 冯玉梅 杨琰 朱晓燕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83-289,共7页
通过对桂林响水洞、荔波董歌洞和云南宁蒗泸沽湖拉家仙人洞3根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U系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西南地区6000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6000aB.P.以来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古季... 通过对桂林响水洞、荔波董歌洞和云南宁蒗泸沽湖拉家仙人洞3根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U系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西南地区6000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6000aB.P.以来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古季风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6000~4000aB.P.间的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显示东亚夏季风由强盛逐渐变为减弱,气候温暖湿润;(2)4000~2100aB.P.间的中全新世晚期,是气候冷事件的突变或转换期,显示东亚冬季风增强,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气温降低,气候变化幅度增大,特别是在4000~3500aB.P.发生的降温事件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Y.D)以来最为寒冷的一次降温过程,也是历史时期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小冰期,是全新世气候演化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转变,标志着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晚全新世(新冰期-Neoglacial)的开始。(3)2100~130aB.P.间的晚全新世,是气候相对波动的降温期,在其内包括若干个由干冷到暖湿或由暖湿到干冷的气候变化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温事件 石笋 晚全新世 中全新世 气候变化 冷暖事件 气候演化 中国西南地区 桂林 南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水龙骨属植物(水龙骨科)孢子形态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碧波 王任翔 +1 位作者 常艳芬 陆树刚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水龙骨属(PolypodiodesCh ing)植物11种(包括1变种)的孢子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其中,大部分种为首次报道。水龙骨属植物的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豆形或超半圆形,表面具疣状纹饰...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水龙骨属(PolypodiodesCh ing)植物11种(包括1变种)的孢子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其中,大部分种为首次报道。水龙骨属植物的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豆形或超半圆形,表面具疣状纹饰,多不具周壁。对光茎水龙骨(P.wattii)和日本水龙骨(P.niponica)、栗柄水龙骨(P.m icrorhizoma)与篦齿蕨(M etapolypodium manm eiense)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为该属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了孢粉学方面的证据。根据水龙骨属植物孢粉形态上的证据,水龙骨属植物是一个自然的分类群,赞成秦仁昌1978分类系统的分类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龙骨属 孢子形态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防范措施框架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尹云鹤 韩项 +2 位作者 邓浩宇 潘耀 吴绍洪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7-84,共8页
地震-地质灾害链是多灾种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由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逐级传递,往往导致灾害损失延伸放大,因此灾害链风险防范应成为减灾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灾种风险因果传递的角度突出灾害链风险防范特征,针对防灾减灾、备灾... 地震-地质灾害链是多灾种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由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逐级传递,往往导致灾害损失延伸放大,因此灾害链风险防范应成为减灾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灾种风险因果传递的角度突出灾害链风险防范特征,针对防灾减灾、备灾、响应和恢复重建为全过程的综合风险防范特点,聚焦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整编梳理地震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的工程与非工程防范措施,解析识别灾害链各链节风险形成过程与防范关键节点路径,提出并构建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防范措施框架。该框架重点包括链节灾害传递阻断措施、承灾风险损失防控措施与减灾能力建设措施,以规避致灾因子危险性、降低承灾体暴露度与脆弱性、提升减灾能力为防范目标,针对关键节点路径,统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旨在分解区域灾害链因果传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链 风险防范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硫沉降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权建农 张晓山 +1 位作者 段宁 郭景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6-332,共7页
利用CMAQ(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模式模拟了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硫沉降。模式中详细考虑了气象过程、气相与液相化学过程、非均相化学过程、气溶胶过程和干湿沉降过程对SO2输送、转化和沉降过程的影响。通过与IMPACTS小... 利用CMAQ(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模式模拟了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硫沉降。模式中详细考虑了气象过程、气相与液相化学过程、非均相化学过程、气溶胶过程和干湿沉降过程对SO2输送、转化和沉降过程的影响。通过与IMPACTS小流域的观测资料的比较,显示了该模式系统能够较好地模拟SO2在大气中的转化以及干湿沉降过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不同季节该区域的硫沉降和向外输送的情况,并且模拟了该区域2002年全年的硫沉降分布状况,这为该区域有效地污染治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及华南地区 区域环境质量模式(CMAQ) 二氧化硫 干湿沉降 IMPACTS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春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异常的环流特征 被引量:17
19
作者 夏阳 万雪丽 +2 位作者 严小冬 吴磊 龙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0-524,共15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中国西南地区97站逐日观测资料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中国西南地区1961—2013年春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造成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环...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中国西南地区97站逐日观测资料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中国西南地区1961—2013年春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造成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环流成因。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春季降水的主模态呈现为全区一致型,该模态具有明显的2.5—3.5a及准5a的活动周期。对流层中低层副热带地区的异常气旋式环流波列形成的异常气流将洋面上空的水汽向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输送,暖湿气流与异常活跃的北方冷空气活动相配合,加上西南地区大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而产生抽吸作用,使得当地对流层中低层出现较强的沿地形抬升的上升气流,从而有利于西南地区降水的形成,反之亦然。造成环流异常的原因除了与西南地区、热带地区的异常辐合/辐散运动造成的位涡扰动能量有关,亦与中高纬度波扰动能量下欧亚大陆下游地区的频散及辐合有关。此外,冬季1月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特征可作为预测后期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变化的一个前期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地区 春季降水 环流异常 波作用量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地区强震的地震学综合预测指标筛选及其在西南地区的检验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翠英 侯海峰 +2 位作者 王红卫 柳凤兰 周元夫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2-402,共11页
地震学定量综合预报方法 (SeismologicalQuantitativeIntegratedPredictionMethod ,简称SQIP方法 )是笔者等在“九五”攻关研究项目中使用华北地区资料和震例自行研制的一种基于多项地震学参数的综合预测方法。本文依据该方法的指标筛... 地震学定量综合预报方法 (SeismologicalQuantitativeIntegratedPredictionMethod ,简称SQIP方法 )是笔者等在“九五”攻关研究项目中使用华北地区资料和震例自行研制的一种基于多项地震学参数的综合预测方法。本文依据该方法的指标筛选法及规则 ,对中国大陆西南、华北、新疆 3个地区 7级以上强震进行了研究 ,提取了相应的强震地震学综合预测指标 ,并由此给出适用于中国大陆典型地区的强地震SQIP预测方法。同时在西南地区进行了该方法的时空扫描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地震学 综合预测指标 筛选 SQIP方法 中国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