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估算中国西北区东部地表能量通量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添宇 陈乾 李宝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5,共9页
采用定西麦田微气象观测站和试验区其它地区36个自动气象站、91个常规气象站资料,结合NOAA-16卫星的AvHRR资料,用地表能量平衡算法(SEBAL)推导中国西北区东部4~8月的日平均地表净辐射、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密度和波文比的区域... 采用定西麦田微气象观测站和试验区其它地区36个自动气象站、91个常规气象站资料,结合NOAA-16卫星的AvHRR资料,用地表能量平衡算法(SEBAL)推导中国西北区东部4~8月的日平均地表净辐射、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密度和波文比的区域分布特征,并按土地覆盖类型的不同分别统计沿黄灌区、冬春小麦雨养农田、草地、森林和沼泽草甸等不同地表的能量通量特征。结果显示:作物不同生育期,自南向北由湿润的常绿林区经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直到干旱的荒漠地带,地表能量输送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4%~21%,两者基本相符,该方法在算法上解决了用卫星资料反演地气温差的难点问题,提高了感热通量区域分布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区东部 卫星遥感 地表能量通量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中国西北区东部近地面参数和植被参数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宝梓 陈添宇 陈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18354-18359,共6页
基于NOAA-16/AVHRR的资料结合定西和兰州的地面反射率观测资料,推算中国西北区东部地表特征参数和植被指数的最佳方案,用2001~2003年4~8月作物生长季5个地表特征的图像,按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分析地面反射率、表面温度、地气温差、植被... 基于NOAA-16/AVHRR的资料结合定西和兰州的地面反射率观测资料,推算中国西北区东部地表特征参数和植被指数的最佳方案,用2001~2003年4~8月作物生长季5个地表特征的图像,按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分析地面反射率、表面温度、地气温差、植被指数(NDVI)、修正的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和植被覆盖度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NDVI和MSAVI两者在不同的土地类型之间变化差别明显,尤其是在黄土高原与秦岭山地和青藏高原交界处的变化差别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区 卫星遥感 地面参数 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孟林 赵勇 杨霞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7-379,共13页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西部尤其显著,对年总降水量贡献的平均值超过40%。(2)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极端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约为45%,整体呈增加趋势,塔里木盆地西部、河西-阿拉善和新疆北部尤为显著。(3)中国西北干旱区大部分气象站的夏季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强度均呈增加增强趋势;大部分气象站的非极端降水天数显著减少,但非极端降水强度明显增强。塔里木盆地西部夏季降水量的增加由极端降水量和非极端降水量增加共同贡献,分别贡献了总降水量增加值的61%和39%,其余区域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主要由极端降水量增加贡献。研究成果加深了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2种类型降水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非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域差异 中国西北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0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
4
作者 苏文 郭学兵 +10 位作者 初玉 樊博 姬洪飞 兰中东 李国振 李小军 罗永清 热普开提 王小亮 吴瑞俊 杨荣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36-49,共14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西北旱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西北旱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以及空间分布特征日益成为该区域的研究焦点之一,但是数据共享不足与实测数据相对缺乏是造成研究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在收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位于中国西北六省区的农田、荒漠、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土壤长期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质量控制后,采用有机碳估算模型计算生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本数据集涵盖了11个站点2005-2020年各类长期观测样地的表层(0-20 cm)和剖面分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以期为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壤碳储量估算和碳循环过程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干旱 典型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观测 生态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四省区强对流天气形势配置及特殊性综合分析 被引量:41
5
作者 许东蓓 许爱华 +4 位作者 肖玮 沙宏娥 万雪丽 车玉川 吉惠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73-981,共9页
利用2004—2010年中国西北四省(区)强对流天气过程高空、地面实况资料,以及近15年西北区强对流研究主要成果,按照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基本动力学原理,根据其主导因素的不同,将西北区强对流天气基本形势配置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低层暖平流... 利用2004—2010年中国西北四省(区)强对流天气过程高空、地面实况资料,以及近15年西北区强对流研究主要成果,按照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基本动力学原理,根据其主导因素的不同,将西北区强对流天气基本形势配置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低层暖平流强迫、斜压锋生等3类。分析3类基本配置天气尺度环境场显著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总结各类配置之间的主要差异及其与中国其他区域的差异。结果表明,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冷平流可从300 h Pa向下延伸至对流层低层,而850 h Pa则多表现为弱的暖平流。与中国中东部相比,对流层中下层温度递减率更大,层结不稳定在午后会有强烈发展,LFC更高。区域性强对流天气与大范围降水后地面增湿或低层暖湿气流北上有关;局地强对流天气与复杂小地形对应地面抬升和水汽分布不均匀有关。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强对流天气,中低层暖平流占主导作用,湿层可从地面向上延伸到500 h Pa附近,LFC高度明显偏低,温度垂直递减率小于冷平流强迫类。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的显著特点是中低层冷暖空气强烈交汇,并伴有明显温度锋区和锋生。水汽条件好于冷平流强迫类,垂直风切变明显高于前两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区 强对流 形势配置 特殊性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模拟能力评价 被引量:18
6
作者 吴晶 罗毅 +3 位作者 李佳 李春轩 袁良 杨鲤铭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9-508,共10页
气候模式是研究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气候模式结果是进行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基于中国西北干旱区78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观测数据,对最新公布的CMIP5的39个模式在中国西北干旱区1960-2005年平均气温、... 气候模式是研究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气候模式结果是进行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基于中国西北干旱区78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观测数据,对最新公布的CMIP5的39个模式在中国西北干旱区1960-2005年平均气温、降水的模拟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多个模式模拟年平均气温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39,夏、秋季节的相关系数好于春、冬季,年平均气温模拟大多偏低2℃以上,其中MIROC4h、CCSM4和CMCC-CM对年平均气温的模拟绝对误差较小。模拟的年、季降水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很差,均不到0.1。年降水量模拟普遍偏高100 mm以上,其中CMCC-CM、CNRM-CM5和MRI-CGCM3对年降水量模拟绝对误差较小。年际变化趋势上,模拟的平均气温升高趋势和降水量增加趋势均比观测趋势要低,模拟的冬季平均气温升高趋势偏低最明显,达-0.21℃/10 a,模拟夏季的降水量增加趋势偏低最明显,相对误差达-99%。CMIP5模式对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模拟效果整体上偏差较大,未来无论从物理过程还是模式算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 气温 降水 中国西北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TRMM遥感降水探测能力初步评价 被引量:26
7
作者 杨艳芬 罗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1-382,共12页
西北干旱区雨量站点稀少且分布不均,为水文过程研究带来一定困难。TRMM遥感降水数据覆盖范围广、时空分辨率高,是很有潜力的降水替代品,但其在西北干旱区应用的可靠性需要评价。对TRMM网格降水量与地面实测降水量在日尺度和月尺度上进... 西北干旱区雨量站点稀少且分布不均,为水文过程研究带来一定困难。TRMM遥感降水数据覆盖范围广、时空分辨率高,是很有潜力的降水替代品,但其在西北干旱区应用的可靠性需要评价。对TRMM网格降水量与地面实测降水量在日尺度和月尺度上进行比较,通过FBI(frequencybias index)、POD(probability of detection)、FAR(false alarm ratio)、偏差和相关系数等指标分析TRMM对降水的探测能力。结果表明:TRMM对降水的探测能力因区域、海拔和冷暖季而异,月时间尺度上TRMM对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和降水量的估计比日时间尺度更为准确,但二者探测能力都非常有限;76个格点中,日降水的FBI值都远离最优值1,POD值和FAR值则分别在0.72以下和0.37以上,离最优值较远,相关系数几乎都在0.4以下,只有14个格点的偏差在±10%之间,其余格点最大偏差高达389%。最多有9个格点的月降水FBI值达最优,14个格点的POD值达最优,24个格点的FAR值达最优,67个格点的相关系数在0.4以上,14个格点的偏差在±10%之间,只有极少数格点的全部指标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多数站点是某些指标达最优值,而某些指标在可接受范围之外。总体来讲,TRMM遥感降水数据在西北干旱区难以直接应用,需要进一步纠正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干旱 降水 TRMM 水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北部蚀源区铀含量特征及其地质、成矿意义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文青 刘池洋 +2 位作者 王建强 马奂奂 管彧照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2-303,共12页
中国西北地区北部主要盆地蚀源区包括银额盆地周缘、北山盆地群周缘、三塘湖盆地周缘、准噶尔盆地周缘,主体位于中亚构造域中西部南缘(部)或与之毗邻区。通过对研究区1 416件中性、酸性及碱性岩浆岩样品的年龄和铀含量数据进行分区统计... 中国西北地区北部主要盆地蚀源区包括银额盆地周缘、北山盆地群周缘、三塘湖盆地周缘、准噶尔盆地周缘,主体位于中亚构造域中西部南缘(部)或与之毗邻区。通过对研究区1 416件中性、酸性及碱性岩浆岩样品的年龄和铀含量数据进行分区统计处理,计算其在地史上的铀迁移量和古铀含量,结果显示,研究区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石炭世—早三叠世(349~248 Ma),其次在中奥陶世—早泥盆世(470~396 Ma)。这分别与古亚洲洋开始俯冲消减(O_2-S_1)和最终关闭、中亚—蒙古碰撞褶皱带形成(C—T_1)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及重大事件相对应。各区富铀岩石主要形成于早石炭世—早三叠世(334~250 Ma),其与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在地域上,两者有从西向东时代变新的趋势。这亦与古亚洲洋关闭、中亚构造域形成西早东晚的演化特征相一致。各蚀源区岩石的铀含量不尽相同,综合对比和评价表明:北山柳园区、准噶尔盆地东北缘阿勒泰—蕴都地区和东南部清河地区岩石铀含量与宗乃山区铀含量相当或更富;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区岩石铀含量偏富;银额盆地南缘雅布赖山、巴彦诺日公及庆格勒地区及其北部的沙拉扎山区,北山盐滩及马鬃山区,三塘湖盆地周缘,以及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阿勒泰西北区和西缘的北部区铀含量中等;其他地区铀含量相对较贫。研究区现今富铀蚀源区的大部地区,在晚三叠世开始隆升,此后进一步发展,为邻近中新生代盆地提供了丰富的沉积物和铀物质,成为相邻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砂岩型、煤岩型及泥岩型铀矿床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盆内深部烃源岩层富含铀元素,可降低烃源岩的生烃门限温度并增加烃源岩生烃总量,具有重要的地质、成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北部蚀源 岩石今古铀含量 沉积盆地 砂岩型铀矿 烃源岩生烃 有机-无机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不同源地水汽对我国西北区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Ⅰ):模拟试验方案及对照试验结果 被引量:15
9
作者 周建琴 蔡英 +1 位作者 钱正安 宋敏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1-1219,共9页
为客观地检验夏季不同源区水汽对我国西北区降水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在本文中我们划分了东南沿海、孟加拉湾、青藏高原及西风带等水汽源区,选择了西北区全区性湿月1979年7月,利用NCAR MM5中尺度模式和NCEP再分析值资料作初、侧边界条件,... 为客观地检验夏季不同源区水汽对我国西北区降水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在本文中我们划分了东南沿海、孟加拉湾、青藏高原及西风带等水汽源区,选择了西北区全区性湿月1979年7月,利用NCAR MM5中尺度模式和NCEP再分析值资料作初、侧边界条件,对该月分别执行了检验模式性能的对照试验及检验减、增各源区水汽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等共13个试验。文章上篇的主要结果如下:(1)两对照试验为传统的仅月初给定初始场,连续积分全月的连续积分试验(CONA)及每5天更新初始场,分6段接力式完成全月积分的分段积分试验(CONB)。(2)两对照试验虽都较好地再现了该月亚洲中、高纬度较平直的月平均西风环流,但CONB试验更好地再现了该月淮河—川西半环状多雨带及江南、华南、以及西北区少雨的降水分布格局,还令人鼓舞地捕捉了该月西北区东南部的各次降水过程,即MM5模式对该月形势和降水的模拟性能较好,因而其下篇分别减、增不同源区水汽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结果也是可信的。(3)对某天气气候事件的事后较长时间的模拟,采用分段积分模拟方案,可部分提高模式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区降水 东南沿海等4个水汽源 MM5模式 分段积分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夏季强干、湿事件降水环流及水汽输送的再分析 被引量:35
10
作者 蔡英 宋敏红 +2 位作者 钱正安 吴统文 栾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7-610,共14页
为深入分析西北内陆干旱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及其输送通道,首先,梳理和评述了过去50年西北干旱区水汽输送的研究进展和问题;接着,利用国家气象局信息中心近50年的实测降水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挑选更多有代表性的强干、湿日(月... 为深入分析西北内陆干旱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及其输送通道,首先,梳理和评述了过去50年西北干旱区水汽输送的研究进展和问题;接着,利用国家气象局信息中心近50年的实测降水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挑选更多有代表性的强干、湿日(月)事件,再进行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西北干旱区各地的干、湿环流研究共识多,进展快;而水汽输送分析依旧众说纷纭。(2)过去的水汽输送分析联系降水环流不够;针对西北干旱区降水特点不够;还应加进数值模拟等分析手段。(3)在本文诊断分析和先前数值模拟基础上,指出西北内陆旱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在东南沿海一带,它借助西行台风、西伸了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柴达木低压等多个天气系统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侧东南风急流、西侧南风低空急流及河西偏东风等三支气流的次第密切配合,首先,水汽被输送到四川盆地;接着,被北输到西北区东部;继而,再被接力西输到河西走廊及南疆盆地东部。谓之"三支气流+两个中转站的三棒接力"式水汽输送模型。它是夏季输向西北内陆旱区的主要水汽输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干旱 强干、湿事件 干、湿环流型 聚类分析 水汽输送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年代际变化及其联系环流
11
作者 郑孟林 赵勇 杨霞 《干旱区地理》 2025年第9期1511-1520,共10页
基于1961—2022年6—8月中国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和ERA5月均大气再分析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一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年代际的变化及其联系环流。结果表明:(1)中国西... 基于1961—2022年6—8月中国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和ERA5月均大气再分析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一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年代际的变化及其联系环流。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经历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可分为干期(1961—1986年)和湿期(1987—2022年)2个时期,湿期塔里木盆地降水量的增多由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增加共同贡献,特别是降水日数的增加尤为显著,增幅超过2 d,其余地区降水强度增强扮演了主要角色。(2)中国西北干旱区干期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依次为新疆北部型、塔里木盆地型和河西-阿拉善型,湿期夏季降水量异常的主模态变为新疆北部型、河西-阿拉善型和塔里木盆地西部型。(3)不同年代际背景下,同一降水异常模态的联系环流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的移动、中亚气旋和蒙古反气旋(气旋)的配置及水汽输送源地和路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异常 年代际变化 主模态 联系环流 中国西北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陆面过程参数改进对气候模拟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鲍艳 左洪超 +1 位作者 吕世华 张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0-227,共8页
利用改进的我国西北地区陆面过程参数的大气环流模式CCM3与原CCM3模式分别做了数值模拟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式较原模式对东亚季风和西北干旱区降水的模拟能力有一定提高,对西北部分地区感热、潜热通量的模拟有所改进。... 利用改进的我国西北地区陆面过程参数的大气环流模式CCM3与原CCM3模式分别做了数值模拟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式较原模式对东亚季风和西北干旱区降水的模拟能力有一定提高,对西北部分地区感热、潜热通量的模拟有所改进。这说明通过观测改进陆面过程模式的参数是提高CCM3气候模式模拟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干旱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模式参数 气候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夏末大气垂直结构和边界层高度特征 被引量:34
13
作者 韦志刚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5-913,共9页
本文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NWC-ALIEX)2008年8月11~18日的探空试验资料,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敦煌地区的大气垂直结构和边界层高度特征。结果表明,对流层顶大约在距地15000m高度左右,为第二(副热带)对流层顶;水汽... 本文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NWC-ALIEX)2008年8月11~18日的探空试验资料,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敦煌地区的大气垂直结构和边界层高度特征。结果表明,对流层顶大约在距地15000m高度左右,为第二(副热带)对流层顶;水汽主要集中在距地6500m以下对流层,0℃层在距地3000~4000m高度波动,逆湿层高度在0℃层左右摆动;在距地5000m以上的对流层基本被西北风或偏西风统治,在距地9000~13000m左右的对流层高层,存在一个风速为25~50m/s的西北风或偏西风极大值;敦煌夏末存在特厚边界层,对流边界层高度可达4200m,稳定边界层高度可达13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垂直结构 边界层高度 敦煌 中国西北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耗水数值模型 被引量:7
14
作者 苏里坦 关东海 +1 位作者 王兴勇 赵天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1-517,共7页
基于SHAW(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模型,以基本观测要素、植被参数和土壤剖面水热观测数据为模型的输入,对河岸胡杨林的耗水过程、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和能通量进行了较小时间尺度上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HAW模型模拟的胡杨耗水... 基于SHAW(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模型,以基本观测要素、植被参数和土壤剖面水热观测数据为模型的输入,对河岸胡杨林的耗水过程、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和能通量进行了较小时间尺度上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HAW模型模拟的胡杨耗水量与观测值间存在较大偏差。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水热耦合SHAW模型在干旱区的实用性,引入了地下水位因子GSI(Groundwater-Soil water Interaction),建立了改进的SHAW(GSI-SHAW)模型,解决干旱区荒漠河岸林耗水过程模拟的方法问题。采用SHAW模型和GSI-SHAW模型对胡杨耗水量的模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SHAW模型和GSI-SHAW模型模拟的胡杨耗水量与观测值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53 3、0.907 5,其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1.4%、16.9%,可见,改进的SHAW模型的模拟值更加接近试验观测值。地下水位的考虑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传统SHAW模型的模拟精度,为干旱区自然植被耗水量的计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林 耗水 改进SHAW模型 塔里木河下游 中国西北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封9—10世纪的回鹘文书信译考 被引量:4
15
作者 牛汝极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96-100,共5页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和基础。对于维吾尔历史的研究,汉文及外文史料固然十分重要,但用维吾尔人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书写的突厥文、回鹘文及阿拉伯文史料则尤为引人注目。由于大批外国探险队于本世纪初到中国西北区“考察”,大批珍贵文献...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和基础。对于维吾尔历史的研究,汉文及外文史料固然十分重要,但用维吾尔人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书写的突厥文、回鹘文及阿拉伯文史料则尤为引人注目。由于大批外国探险队于本世纪初到中国西北区“考察”,大批珍贵文献、文物也随之流入国外。勒寇克、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曾在敦煌和新疆获得大量回鹘文文献,有些已刊布问世,有些至今仍沉睡于国外的一些博物馆中。早年伯希和等人从敦煌所获现藏法国的三十多种回鹘文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信 语言学 外文 回鹘文文献 外国 译文 小品词 中国西北区 伯希和 历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servoir oolitic dolomite in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培元 谭秀成 +5 位作者 刘宏 马腾 罗冰 姜兴福 于洋 靳秀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263-3274,共12页
A series of marine natural gas fields were recently discovered in oolitic dolomite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The mechanism forming these reservoir dolom... A series of marine natural gas fields were recently discovered in oolitic dolomite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The mechanism forming these reservoir dolomites is debatable, limiting the ability to characterize these reservoir successfull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presentative Dukouhe, Luojiazhai, and Puguang areas, this issue was addressed by examining the distribution,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dolomite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tudy to date was provided. Dolomitization occurred at a very early stage of diagenesis, as shown by the petr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rock fabric. Vadose silt, which is composed primarily of dolomitic clasts, is found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ores of the oolitic dolomit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overlying strata were subjected to dolomitization when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was located in the vadose zone. Therefore, it may be inferred that the dolomitization which occurred before the formation was exposed to meteoric conditi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lomite indicate that dolomitization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seepage reflux. The degree of dolomitization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evaporative lagoon. Furthermore, the type and porosity of the dolomite vary in different zones of the upward-shoaling sequence, with the porosity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the highest layer to the lowest layer. This reflect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lomitization and seawater evaporation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dolomite. Geochemical analysis provided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lomitization fluid and the coeval seawater. The 87Sr/86Sr and 813C isotopes, as well as the abundances of trace elements, Fe and Mn, indicate that seawater concentrated by evaporation acted as the dolomitization fluid. Thes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dolomitization most likely occurred in a semi-closed diagenetic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main mechanism of oolitic dolomite formation is seepage reflux, which occurred at an early stage of dia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early exposure seepage reflux DOLOMITIZATION Sichuan Basin northeastern Sichu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17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1999年第6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合理开发 中国西北干旱 水资源利用 盐碱化 可持续发展 面积减少 资源开发利用 域内 水质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