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年美英关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的分歧 被引量:2
1
作者 邹耀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2-96,共5页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批新独立国家成为联合国成员,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延期审议”方案在联合国难以为继。就在此时,英国在1961年改变了原来支持美国的立场,不仅反对美国的“延期审议”方案,而且公开赞成中国加入联合国。...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批新独立国家成为联合国成员,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延期审议”方案在联合国难以为继。就在此时,英国在1961年改变了原来支持美国的立场,不仅反对美国的“延期审议”方案,而且公开赞成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迫切需要英国的合作以获得成功,因此,美国在政策调整时不得不与英国充分协商。通过这种协商,英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英国 中国联合国代表权 分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美英围绕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交涉(1951—1955) 被引量:4
2
作者 傅敏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0-107,共8页
中国代表权问题不仅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抗的最重要的冷战问题之一,而且是美国阵营内部歧见纷呈的问题。朝鲜战争爆发后,维护台湾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但是英国并不紧随美国的指挥棒合拍地起舞。台湾利用美苏阵... 中国代表权问题不仅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抗的最重要的冷战问题之一,而且是美国阵营内部歧见纷呈的问题。朝鲜战争爆发后,维护台湾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但是英国并不紧随美国的指挥棒合拍地起舞。台湾利用美苏阵营的尖锐对抗,以小搏大,竭力争取美国支持直接否决反对台湾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的方案。台美英三方均有各自的立场与考量,有时限的"缓议案"是三方博弈后的产物。随着美苏阵营对抗的渐趋缓和,台湾当局所能做的必定越来越多的是妥协与退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当局 美国 英国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 缓议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政府与一九七一年联合国中国代表权之争 被引量:5
3
作者 吕迅 吕菲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31,共8页
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一方面调整战略,主动改善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愿割裂与台湾的关系,这种矛盾生动地反映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尼克松政府内部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分歧,持不同意见的各方对决策施加了不同程度... 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一方面调整战略,主动改善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愿割裂与台湾的关系,这种矛盾生动地反映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尼克松政府内部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分歧,持不同意见的各方对决策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 尼克松政府 1971年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克松政府1971年联合国中国代表权之失 被引量:4
4
作者 吕迅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4-39,共6页
本文主要讨论美国尼克松政府时期关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策环境、过程和模式。尼克松总统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实际上,他直到1970年底才真正认真加以考虑。他和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 本文主要讨论美国尼克松政府时期关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策环境、过程和模式。尼克松总统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实际上,他直到1970年底才真正认真加以考虑。他和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构成了决策核心,并对该问题进行了战略放弃;同时又对长期负责该事务的国务院系统和国务卿罗杰斯毫不信任,从而造成严重的信息脱节以及其他一系列的战术失误,使得美国最终在1971年失掉了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的主导地位。在一批新近解密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的帮助下,本文对于这次美国在联合国失利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决策过程中的若干关键因素,并构建了该问题决策的陀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 尼克松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年日本的联合国中国政策出台始末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宇翔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46,80,共6页
第25届联大后,佐藤政府开始着手制定新的联合国中国政策。在决策过程中,首相佐藤始终坚持以美国意见为导向,以"保住台湾"为目标,但由于中美缓和、美台博弈以及政权内部意见纷争等因素纵横交错,致使新政策久拖难决。最终在多... 第25届联大后,佐藤政府开始着手制定新的联合国中国政策。在决策过程中,首相佐藤始终坚持以美国意见为导向,以"保住台湾"为目标,但由于中美缓和、美台博弈以及政权内部意见纷争等因素纵横交错,致使新政策久拖难决。最终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佐藤选择了追随美国、以"首相裁定"决定日本充当美"逆重要问题案"和"双重代表权案"的联合提案国。佐藤此举固然维持了日美、日台关系,但同时也背离了世界潮流,错失了与中国改善关系的良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 联合提案国 佐藤政府 政策过程 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