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园林的守望者——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1
作者 刘晓龙 《美术教育研究》 2018年第6期64-65,共2页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现代建筑已成为城镇建筑的主流。一些中国建筑师热衷于学习西方,建设所谓的"现代建筑",而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这说明了一些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2012年,世界建筑界公认的针对建筑师个人...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现代建筑已成为城镇建筑的主流。一些中国建筑师热衷于学习西方,建设所谓的"现代建筑",而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这说明了一些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2012年,世界建筑界公认的针对建筑师个人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花落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此桂冠,这说明其设计理念和作品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奠定了中国建筑师在世界建筑领域的话语权。在此背景下,该文主要研究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王澍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自然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解析
2
作者 闫海媛 周菲 《门窗》 2017年第3期214-214,共1页
本文运用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理念与手法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筑进行解析,总结经验,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更好的发展提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关键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地域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性地域主义视角下建筑设计思路比较--以珊纳特塞罗市政厅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3
作者 杨云舒 李莎莎 +1 位作者 王渊洁 付鹏 《城市建筑》 2023年第24期184-186,共3页
珊纳特赛罗市政厅是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代表作品,他根植于芬兰民族文化,将自然融入现代建筑中,创作富有人情味的地域建筑。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中国建筑师王澍的设计作品,他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的转译,实现了建筑与自然... 珊纳特赛罗市政厅是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代表作品,他根植于芬兰民族文化,将自然融入现代建筑中,创作富有人情味的地域建筑。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中国建筑师王澍的设计作品,他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的转译,实现了建筑与自然文化的融合。文章从建筑平面形式的表达、空间秩序、建筑与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以及乡土材料的运用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对比分析中西方两位建筑师对批判的地域建筑的不同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性地域主义 珊纳特赛罗市政厅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阿尔瓦·阿尔托 王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共生与衍生: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再观察
4
作者 毕向前 周言 《建筑与文化》 2020年第9期131-133,共3页
反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别具一格的建筑和连续排布的空间形态特征,究其缘由,一方面,归于类型化建筑单元的复制与重叠;另外一方面,在尺度、形制接近的不同建筑类型之间,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共生和衍生的效应。对此类现象进行观察,不仅能... 反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别具一格的建筑和连续排布的空间形态特征,究其缘由,一方面,归于类型化建筑单元的复制与重叠;另外一方面,在尺度、形制接近的不同建筑类型之间,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共生和衍生的效应。对此类现象进行观察,不仅能了解基础性的地域建筑形式,还有利于深层次挖掘传统空间组合关系的更多内在原因。文章旨在从象山校区建筑共生与衍生现象出发,以符号学、建筑形式类型化角度,对象山校区设计中如何做到“民族性”与“现代化”的交融及建筑“形”与“意”的当代表达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 共生与衍生 符号学 类型化 地域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建筑设计的绿色使命——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5
作者 闫晨 宋怡源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2年第3期126-128,共3页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类的生产与消费活动在刺激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全球变暖与自然资源的枯竭,是当今时代全人类需要面临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也引起了设计师们的广泛关注。由此产生了以节...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类的生产与消费活动在刺激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全球变暖与自然资源的枯竭,是当今时代全人类需要面临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也引起了设计师们的广泛关注。由此产生了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设计理念,绿色设计应运而生。设计师王澍作为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其作品的设计理念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本文以绿色设计理念为基础,通过考察王澍的建筑案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探讨其绿色建筑思维、空间构建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观念,为中国建筑设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探索途径,总结出新的绿色设计方法及思考方向。探索出更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绿色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设计 绿色建筑 王澍 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王澍的建筑设计观
6
作者 杨玲 《美术教育研究》 2022年第10期118-119,共2页
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在中国广泛传播、当代中国的部分建筑构造逐渐与西方趋同的背景下,王澍作为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师的杰出代表,始终坚持将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形式运用于现代建筑,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诗意世界[1]。这种建筑理念不仅具有重... 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在中国广泛传播、当代中国的部分建筑构造逐渐与西方趋同的背景下,王澍作为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师的杰出代表,始终坚持将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形式运用于现代建筑,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诗意世界[1]。这种建筑理念不仅具有重要的设计借鉴意义,而且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当代建筑本土化设计的深刻思考。该文通过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的实地考察和分析,结合王澍的建筑设计观,探讨当代中国建筑师建构建筑内外部空间时的设计观与空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 王澍 建筑设计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山的故事: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研究生理论模型课程思考
7
作者 徐天艳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24期57-62,共6页
自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以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其代表作品,进入大众视域已经十余年。十几年来,伴随着围绕这座校园的讨论,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活动在此发生,教师和学生也在此学习与生活,校园中的每个人都赋予了中国美术学院... 自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以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其代表作品,进入大众视域已经十余年。十几年来,伴随着围绕这座校园的讨论,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活动在此发生,教师和学生也在此学习与生活,校园中的每个人都赋予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别样的解读。因此,该文作者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研究生在2021年的理论模型课程为契机,以镜像为媒介,运用图式和精神分析理论讨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主体性,并以《象山全图》重构一种“成为我自己”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象山全图 镜像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策略到设计——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使用纪实
8
作者 孟瑶 《建筑技艺(中英文)》 2024年第11期12-26,共15页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设计,始于张永和老师对一个艺术院校教学体系的整体设想。在这一设想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成为了学院教学系统的物质载体。尝试从功能与使用的角度介绍教学体系与校园空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师团队在材料、结构层面的...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设计,始于张永和老师对一个艺术院校教学体系的整体设想。在这一设想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成为了学院教学系统的物质载体。尝试从功能与使用的角度介绍教学体系与校园空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师团队在材料、结构层面的思考之于校园生活、教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学 策略 功能 使用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9
作者 王骏阳 《建筑技艺(中英文)》 2024年第11期11-11,6-10,共6页
在过去数十年中,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建大学校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江南北。它们遵循着一种特定的模式:校园独立于周围环境、主要入口中轴对称、教学与生活功能分区、规划建设缺少对高等教育模式的反思……
关键词 主要入口 中轴对称 周围环境 高等教育模式 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 功能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术学院校区分布
10
作者 A+C 《建筑与文化》 2008年第4期26-28,共3页
孤山、南山、象山,山连山,闪闪承传,一山胜似一山岚;视院、传院、础院,院携院,院院相通,一院更比一院强。
关键词 中国美术学院 滨江 整体改造 象山 艺术专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中国建筑——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建筑艺术探究
11
作者 余彦沁 《美与时代(城市)》 2020年第5期9-11,共3页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些建筑师追求于展现现代化而忽视了传统与和谐。他们用大面积的玻璃材质、大跨度的钢构架、近乎于几何造型的整体构造等设计来进行城市建设。也有一些建筑设计师一味沉迷于现代外国某些建筑思潮,...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些建筑师追求于展现现代化而忽视了传统与和谐。他们用大面积的玻璃材质、大跨度的钢构架、近乎于几何造型的整体构造等设计来进行城市建设。也有一些建筑设计师一味沉迷于现代外国某些建筑思潮,他们错误认为只有怪、不合逻辑、不符合常理的表现形式才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他们眼里似乎只有这样的建筑作品,才能表明建筑师自己对建筑创作的独到的理解和自己高超的设计水平。而在2003年落成启用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新校区就没有上述那些的元素。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新校区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文章通过与李承德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对比,找出中国建筑设计现存的问题,发现中国建筑的前进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 传统 以人为本 中体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碑铸魂——中国美术学院庆祝建党百年暨第七届‘先锋号角’主题作品展”开幕
12
《美术教育研究》 2021年第13期6-7,共2页
不久前,由中共中国美术学院委员会主办,中国美术学院党委组织部、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总支承办的"塑碑铸魂——中国美术学院庆祝建党百年暨第七届‘先锋号角’主题作品展"在象山校区10号楼铜场开幕。"塑碑铸魂"是... 不久前,由中共中国美术学院委员会主办,中国美术学院党委组织部、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总支承办的"塑碑铸魂——中国美术学院庆祝建党百年暨第七届‘先锋号角’主题作品展"在象山校区10号楼铜场开幕。"塑碑铸魂"是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总支积极适应新形势,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打造的党建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学院 公共艺术 作品展 象山 雕塑 适应新形势 铸魂 先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静与喧哗——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空间阅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峥 《建筑技术及设计》 2008年第7期118-127,共10页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王澍建筑师在杭州进行的成规模的校园建设实践,本文通过记述校园一期与二期现场参观经验,对在校园总体营造中体现出来的当代建筑中国性具有中国传统气息的建筑观,以及建筑师在校园建筑群中实现城市性的尝试进行了...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王澍建筑师在杭州进行的成规模的校园建设实践,本文通过记述校园一期与二期现场参观经验,对在校园总体营造中体现出来的当代建筑中国性具有中国传统气息的建筑观,以及建筑师在校园建筑群中实现城市性的尝试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 王澍 建筑观 城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视角下的建筑传统文化回归——解读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被引量:5
14
作者 麻响箭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1期111-112,共2页
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有的气息。本文中将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进行解读。探析在王澍在源于自然生活状态的建筑营造活动中,试图唤回一种逐渐被淡忘的自然情怀,寻找一条传统与现代和谐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自然 传统 象山 王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彤 《美与时代(城市)》 2019年第5期8-9,共2页
在以西方现代化建筑为主流的当今社会潮流影响下,具有中国地域性文化的传统建筑逐渐走向没落并遭人遗忘。王澍秉承其"营造"式建筑理念,着眼于本土建筑的发展及可持续性,使面临被抛弃的传统再次以新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文... 在以西方现代化建筑为主流的当今社会潮流影响下,具有中国地域性文化的传统建筑逐渐走向没落并遭人遗忘。王澍秉承其"营造"式建筑理念,着眼于本土建筑的发展及可持续性,使面临被抛弃的传统再次以新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文章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试图对其中的精神内涵及设计语言做出分析,旨在探讨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澍 地域性文化 中国美院象山 设计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空间可读性调查与评价
16
作者 胡兴 《中外建筑》 2017年第10期134-137,共4页
中国美院象山新校区可以被看作一个具有连贯的可意象性的城市。参照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考察三个城市的研究方法,对象山校区一期和二期工程的空间可读性进行评价,并预测和验证其中的群体意象。同时反思林奇理论在城市空间设计上的局限性。
关键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 空间可读性 城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美象山校区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继承与思辨
17
作者 黄曼姝 陶垠颖 《城市建筑》 2020年第20期52-53,共2页
中国传统园林和校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类型,但在如今开放、自由的办校思想下,二者之间却可以产生融合。建筑师秉承其"造园"建筑理念,继承了传统园林的空间形态和营造手法,设计了国美象山校区。本文通过对国美象山校区和中... 中国传统园林和校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类型,但在如今开放、自由的办校思想下,二者之间却可以产生融合。建筑师秉承其"造园"建筑理念,继承了传统园林的空间形态和营造手法,设计了国美象山校区。本文通过对国美象山校区和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进行比较和分析,试图探讨校园与园林共融的创新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美象山 传统园林 空间类型 继承 思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澍作品中的透明性解读--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二期为例
18
作者 管典 《城市建筑》 2019年第35期66-67,共2页
笔者在考察象山校区之后,发现其暗合透明性的逻辑。文章首先介绍了物理与现象透明的概念,然后结合象山校区的教学楼解读建筑的透明性特征与设计方法,为相关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提供新的参照。
关键词 透明性 象山 王澍 空间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水墨画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列举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和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19
作者 吕思训 《美与时代(城市)》 2014年第9期21-21,共1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化,地区文化和和全球文化的“无缝对接”也变得越来越成为一种可能.,同时中国文化藉此也获得越来越大的话语权。除此之外,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文化寻根情节”开始在一部分国人心...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化,地区文化和和全球文化的“无缝对接”也变得越来越成为一种可能.,同时中国文化藉此也获得越来越大的话语权。除此之外,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文化寻根情节”开始在一部分国人心中滋长,于是国内进发了以“复兴国学”为标志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建筑既是诗意的栖居,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水墨画 中国文化 现代建筑 博物馆 贝聿铭 象山 美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篆刻艺术空间语境谈灰度空间的认识——以王澍象山校区设计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长缨 《艺术科技》 2017年第4期153-153,201,共2页
灰度空间一直是空间创新设计的基点。创造令人满意的、适合的灰度空间既要考虑空间使用性质,也要考虑空间视觉美感及使用者交流情感的需求。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篆刻艺术印面空间的研究,引发对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语境的思考;结合王澍象山... 灰度空间一直是空间创新设计的基点。创造令人满意的、适合的灰度空间既要考虑空间使用性质,也要考虑空间视觉美感及使用者交流情感的需求。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篆刻艺术印面空间的研究,引发对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语境的思考;结合王澍象山校区案例来审视篆刻印面空间处理手法对灰度空间创作的价值意义,从理念上给予灰度空间创新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度空间 审美意识 篆刻艺术 印面空间 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