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2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传统太极图形的美学特征及设计应用
被引量:
9
1
作者
刘宗明
张宗登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0-212,共3页
太极图形在形的沿袭与借用方面,其明确、秩序和简洁的构图,可建立起精确严格且自足完善的造型语言;太极图形在意的延伸与拓展方面,能使设计具有丰富的情感性与象征性,展现"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生...
太极图形在形的沿袭与借用方面,其明确、秩序和简洁的构图,可建立起精确严格且自足完善的造型语言;太极图形在意的延伸与拓展方面,能使设计具有丰富的情感性与象征性,展现"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生态审美观;太极图形在神的传承与融合方面,能使设计蕴含美善相兼、天人合一、以和为美、生生不息的造物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文化
太极图
形
形
意
神
设计应用
美学
特征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作为身体美学的中国武术
被引量:
3
2
作者
张再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125,共8页
当代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无疑为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入解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契机。身体美学与中国武术之美都具有身心一体的性质,二者都通向了内外互见的显现之美、能受一体的生命之美、寓形上于形下的神圣之美。认识到这一点,不仅能使中国...
当代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无疑为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入解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契机。身体美学与中国武术之美都具有身心一体的性质,二者都通向了内外互见的显现之美、能受一体的生命之美、寓形上于形下的神圣之美。认识到这一点,不仅能使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刻机理第一次大白于世,也使中国武术“技进乎道”地得以挺身于“道美合一”的中国文化的真正腹地。这也意味着,正如300多年前的“援武于儒”的颜元所说,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应“近取诸身”地始于中国武术的复兴,而非后儒所说的一味地读书诵经和“袖手谈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美学
中国
武术
充内
形
外
阳禀阴受
下学上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道”为美——中国古代美学的道德精神
3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7-54,共8页
关键词
道
美
中国
古代
美学
道德
精神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道家
庄子
管仲
法家
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理论线索
4
作者
杜寒风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5期81-85,共5页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理论线索·杜寒风一、音乐的社会功能的演变人们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的体认,在先秦以前并不是直接地同审美的社会效应联结在一起,恐怕更重要的是把音乐作为一种节制客观事物发生质变的依据而论定的,这一点...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理论线索·杜寒风一、音乐的社会功能的演变人们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的体认,在先秦以前并不是直接地同审美的社会效应联结在一起,恐怕更重要的是把音乐作为一种节制客观事物发生质变的依据而论定的,这一点在《左传》里表现得十分突出,而后《乐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中国
古典音乐
音乐艺术
音乐
美学
思想
“与民同乐”
《左传》
孟子
伦理
道德
音乐与政治
情感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形成
5
作者
曹利华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1-9,共9页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没有形成体系?形成于何时?谁是集大成者?这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人认为:“叶燮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王夫之和叶燮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始...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没有形成体系?形成于何时?谁是集大成者?这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人认为:“叶燮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王夫之和叶燮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始终没有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意见”。王夫之和叶燮确实提出了相当丰富的美学思想,“某些观点具有超前的价值,例如王夫之从哲学的高度提出“无象外之道”,在认识论上对“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中国
美学
史
传统
美学
思想
集大成者
叶燮
“文”
中国
传统
美学
中国
古典
美学
“
形
”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黑格尔绘画美学与中国绘画形神论
6
作者
陈代湘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77-81,共5页
本文将黑格尔的绘画美学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形神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原则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以形写神”的观点相契合。在精神与形象的关系上,二者都既注重精神,又不忽视形象。并探讨了二者不同的...
本文将黑格尔的绘画美学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形神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原则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以形写神”的观点相契合。在精神与形象的关系上,二者都既注重精神,又不忽视形象。并探讨了二者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中国
绘画
美学
形
神论
中国
传统绘画
中国
古代绘画
“神”
“
形
”
摹仿说
以
形
写神
客观事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
9
7
作者
劳承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3-40,共8页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其时代大背景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这里的“西方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的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神学)所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后者正是架接中国心性哲学美学,即道德形...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其时代大背景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这里的“西方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的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神学)所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后者正是架接中国心性哲学美学,即道德形上学哲学美学的直接参照系。美学学科应有两种不同形态:哲学体系型美学与诗性智慧型美学。当务之急,是引入康德的美学智慧(美是道德的象征),去梳理、建构中国道德美学本体论;诗性智慧型美学是中国美学的特长,我们已洞开大门。我们面临着一体两面的难题:一方面要建构道德形上美学(外),另一方面又要相应地转换思维方式(内),“合内外之道”,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
美学
中国
美学
:
道德
形
上美学
诗性智慧型
美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
被引量:
39
8
作者
朱志荣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0,共4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命题。在认知的意义上,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形上学说;在 伦理的意义上,它反映了古人善待自然的积极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精神境界;而在审美的意义上,它又 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命题。在认知的意义上,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形上学说;在 伦理的意义上,它反映了古人善待自然的积极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精神境界;而在审美的意义上,它又 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万物生 命间是息息相通的,处在相互对应的有机联系中,存在于统一的生命过程中,体现出生命的某种象征意义。天人合一 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特征和有机整体的思想方法,这对我们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乃至将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思想发扬光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传统的“天 人合一”思想中,其精华与糟粕杂糅着,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未来的文化建设, 特别是审美和艺术活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上
学
天人合一
胸怀
应当
审美活动
中国
美学
反映
艺术活动
思维方式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系统化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5
9
作者
彭修银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18-123,共6页
美学范畴系统化问题并不新奇,美学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体系,形成不同美学范畴系统。但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意识还是近几年的事。我国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自1982年哲学家张岱年在《哲学研究》第1期上...
美学范畴系统化问题并不新奇,美学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体系,形成不同美学范畴系统。但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意识还是近几年的事。我国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自1982年哲学家张岱年在《哲学研究》第1期上发表了《开展对中国哲学固有的概念范畴的研究》和方立克在同年9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开展哲学史范畴的研究》两文后,哲学界形成了一股对中国哲学史范畴研究的热潮。这股热潮直接影响着美学家们对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整理和研究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美学
中国
古典
美学
系统化原则
美学
范畴
中心范畴
意境
历史
形
态
古典主义
形
与神
几个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民族电影美学内核初探
被引量:
1
10
作者
杜华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0-11,共2页
民族电影的美学内核,是一个民族电影区别他民族的重要指征。哪些影片能彰显本民族电影的美学内核,或许是个富有争议的话题。笔者认为,各国在著名电影节上的获奖影片,应该能"深描"本民族电影的美学内核。学界对中国民族电影的...
民族电影的美学内核,是一个民族电影区别他民族的重要指征。哪些影片能彰显本民族电影的美学内核,或许是个富有争议的话题。笔者认为,各国在著名电影节上的获奖影片,应该能"深描"本民族电影的美学内核。学界对中国民族电影的美学内核谈论较少,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是"影戏说"。本文以中外电影中的"影戏说因子"来博弈"影戏说",初步探讨中国民族电影的美学内核。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专家学者对中国民族电影美学内核的关注、争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族电影
美学
内核
意境渲染
情绪基调
形
散神凝意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离形得似”说的美学内蕴读解
11
作者
李祥林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7-141,共5页
“离形得似”是构成中国美学形神论的核心命题之一,这一命题下笼罩着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形神论系统,其理论展开可从“离形”与“得似”两个层面,“超以象外”、“万取一收”、“俱似大道”、“古镜照神”
关键词
“离
形
得似”
“超以象外”
《二十四诗品》
美学
内蕴
“神”
中国
美学
顾恺之
以
形
写神
形
神论
“
形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哲学与中国美学
被引量:
7
12
作者
刘纲纪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3年第5期60-64,共5页
【正】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美学与哲学是联为一体,不可分离的。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中国古代各门科学尚未充分分化,另一方面还因为中国哲学较之于西方哲学更富于美学的意味,同美学有着很为直接的联系。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国美学时很值得...
【正】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美学与哲学是联为一体,不可分离的。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中国古代各门科学尚未充分分化,另一方面还因为中国哲学较之于西方哲学更富于美学的意味,同美学有着很为直接的联系。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国美学时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限于篇幅,本文只打算对这个问题作一点概略的说明。在考察中国古代哲学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境界
人与自然
氏族社会
奴隶社会
伦理
道德
中国
哲学
审美境界
不可分离
道德
问题
中国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老子美学的哲学内涵
被引量:
3
13
作者
王明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38-44,共7页
1.美丑善恶,相生相克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他说:“美之与恶,相去几何?”(《道德经》二十章)这里的所谓恶,是指丑。这种看法,透视出美丑之间的密切联系,但却没有分清二者之间的严格界限,因而...
1.美丑善恶,相生相克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他说:“美之与恶,相去几何?”(《道德经》二十章)这里的所谓恶,是指丑。这种看法,透视出美丑之间的密切联系,但却没有分清二者之间的严格界限,因而不免有相对主义倾向。但是,老子对于美与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与丑
中国
古典
美学
美丑
大音希声
老子
美学
美学
观点
庄子
美学
思想
有中生无
道德
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
14
作者
樊美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04-108,114,共6页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樊美筠北京师大哲学系严格说来,老子不能算是一位美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也不能算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什么讲中国美学史总要从老子讲起,总要提到他的《道德经》呢?这还得从老子的《道德经》讲起。所...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樊美筠北京师大哲学系严格说来,老子不能算是一位美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也不能算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什么讲中国美学史总要从老子讲起,总要提到他的《道德经》呢?这还得从老子的《道德经》讲起。所谓《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讲“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美学
《
道德
经》
“象”
中国
古代
美学
西方
美学
“自然”
老子哲学
思维方式
自然之美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先秦美学的方法论意义
15
作者
刘伟林
《学术研究》
1987年第1期88-92,共5页
先秦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关于先秦美学的哲学前提和基本特性问题,我们已经载文论及(见《试论先秦美学的逻辑起点》,《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二辑)。在继续研讨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中国古典美学的“联系”和“思辩”的特性,不...
先秦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关于先秦美学的哲学前提和基本特性问题,我们已经载文论及(见《试论先秦美学的逻辑起点》,《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二辑)。在继续研讨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中国古典美学的“联系”和“思辩”的特性,不仅在先秦美学中已具刍型,而且先秦的美学方法论,对于以后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方法,也具有开创性意义。笔者认为,先秦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从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审美学方法三方面予以把握。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先秦美学已经看到了美的社会性,初步地运用了社会学的方法去研究美,从而形成了我国古典美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公元前六世纪以前的春秋时期,还没有完整的美学概念,在文献古籍中,还只是偶尔用来表述人体的生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美学
中国
古典
美学
研究方法
社会学方法
社会性
孔子
伦理
道德
美学
方法论
庄子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
被引量:
2
16
作者
傅合远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5-80,103,共7页
在“晋尚韵,唐尚法”,的历史前提下,宋代的书法艺术家开创了“宋尚意”的美学新潮:(1)他们以逍遥无为的创作态度超越了刻意求工的装饰追求和经世致用的伦理目的;(2)他们以崇神尚意的审美理想超越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走向了以神写形、以神...
在“晋尚韵,唐尚法”,的历史前提下,宋代的书法艺术家开创了“宋尚意”的美学新潮:(1)他们以逍遥无为的创作态度超越了刻意求工的装饰追求和经世致用的伦理目的;(2)他们以崇神尚意的审美理想超越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走向了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3)他们以字外之功的艺术追求获得了深厚的人文素养,达到了人品与书品的高度统一;(4)他们以独抒性灵的美学趣味确立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艺术风范。所有这一切,不仅造就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而且对于今人的审美活动仍不乏深刻的启迪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书法艺术
书法
美学
思想
尚意
书法作品
审美理想
以
形
写神
以神写
形
创作态度
书法家
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
被引量:
3
17
作者
李怀亮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40-40,共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的文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总书记的这个号召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
中国
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
文化价值观念
美学
精神
道德
理念
人文精神
儒释道
三生万物
大爱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钟嵘诗歌美学》评介
18
作者
屹然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27-127,共1页
【正】 罗立乾同志著的《钟嵘诗歌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古代文论界首次从美学角度,对钟嵘《诗品》作新探讨的学术著作,其中颇有令人瞩目的新探创获.首先,本书从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宏观角度,既考察了建立在儒家伦理道德学说...
【正】 罗立乾同志著的《钟嵘诗歌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古代文论界首次从美学角度,对钟嵘《诗品》作新探讨的学术著作,其中颇有令人瞩目的新探创获.首先,本书从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宏观角度,既考察了建立在儒家伦理道德学说基础上的先秦两汉诗学,其根本宗旨是把《诗三百》作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教科书,使诗歌沦为儒家经学的附庸;又考察了魏晋六朝进入鲁迅称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原因,以及'文学自觉'的主题,与钟嵘建立诗歌'滋味'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嵘诗歌
美学
诗品
文学自觉
审美中心论
诗歌创作
中国
古代文化史
古代文论
新探讨
伦理
道德
诗三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形神兼备”的文化“土壤分析”——意境论之一
被引量:
2
19
作者
王兆鹏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1期147-153,共7页
文学以及文学的审美理想都是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中,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社会思潮、社会心理、风俗人情、哲学思想、历史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形神兼备的审美理想就产生在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我们试从四个方面来探讨...
文学以及文学的审美理想都是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中,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社会思潮、社会心理、风俗人情、哲学思想、历史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形神兼备的审美理想就产生在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我们试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一、诗歌意境中的形神统一论导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神统一观。我们说司空图虽懂得形与神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但这并非是司空图的顿悟独创,而是渊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哲学就已注意到形神关系问题。《墨子·经上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理想
中国
古代哲学思想
司空图
形
神统一
离
形
得似
文化土壤
诗歌艺术
美学
思想
社会心理
意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女性苦情戏的悲剧审美效应--以中国早期电影为例
被引量:
1
20
作者
周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4-27,共4页
女性苦情戏是中国叙事艺术的传统,广泛存在于戏曲、文学、电影之中,在中国早期电影中尤其盛行,它体现了一种父权文化下被伦理化的东方美学,女性外在的阴柔美和内在的道德美是高度统一的,分别映射着男性潜在的感官欲望和道德理想。纵观...
女性苦情戏是中国叙事艺术的传统,广泛存在于戏曲、文学、电影之中,在中国早期电影中尤其盛行,它体现了一种父权文化下被伦理化的东方美学,女性外在的阴柔美和内在的道德美是高度统一的,分别映射着男性潜在的感官欲望和道德理想。纵观中国早期电影史(1905-1949),出现了家庭伦理片、爱情片、武侠片、神怪片、喜剧片、战争片、歌舞片、恐怖片、体育片、间谍片等各种题材各个类型,其中女性苦情戏是长盛不衰的一个叙事载体,大量存在于家庭伦理片和爱情片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片
家庭伦理片
苦情戏
中国
早期电影
东方
美学
道德
美
战争片
父权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传统太极图形的美学特征及设计应用
被引量:
9
1
作者
刘宗明
张宗登
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
湖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出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0-212,共3页
基金
湖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省级特色专业资助项目(湘教通[2009]283号文件)阶段性成果
2009年度"湖南工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资助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摘
太极图形在形的沿袭与借用方面,其明确、秩序和简洁的构图,可建立起精确严格且自足完善的造型语言;太极图形在意的延伸与拓展方面,能使设计具有丰富的情感性与象征性,展现"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生态审美观;太极图形在神的传承与融合方面,能使设计蕴含美善相兼、天人合一、以和为美、生生不息的造物理念。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文化
太极图
形
形
意
神
设计应用
美学
特征
文化内涵
分类号
J504 [艺术—艺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为身体美学的中国武术
被引量:
3
2
作者
张再林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125,共8页
文摘
当代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无疑为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入解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契机。身体美学与中国武术之美都具有身心一体的性质,二者都通向了内外互见的显现之美、能受一体的生命之美、寓形上于形下的神圣之美。认识到这一点,不仅能使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刻机理第一次大白于世,也使中国武术“技进乎道”地得以挺身于“道美合一”的中国文化的真正腹地。这也意味着,正如300多年前的“援武于儒”的颜元所说,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应“近取诸身”地始于中国武术的复兴,而非后儒所说的一味地读书诵经和“袖手谈心性”。
关键词
身体
美学
中国
武术
充内
形
外
阳禀阴受
下学上达
Keywords
body aesthetics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ling the inside and shaping the outside
yang innate and yin receiving
learning and achieving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道”为美——中国古代美学的道德精神
3
作者
祁志祥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7-54,共8页
关键词
道
美
中国
古代
美学
道德
精神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道家
庄子
管仲
法家
墨子
分类号
B83-09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理论线索
4
作者
杜寒风
机构
<文艺研究>编辑部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5期81-85,共5页
文摘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理论线索·杜寒风一、音乐的社会功能的演变人们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的体认,在先秦以前并不是直接地同审美的社会效应联结在一起,恐怕更重要的是把音乐作为一种节制客观事物发生质变的依据而论定的,这一点在《左传》里表现得十分突出,而后《乐记...
关键词
《乐记》
中国
古典音乐
音乐艺术
音乐
美学
思想
“与民同乐”
《左传》
孟子
伦理
道德
音乐与政治
情感层次
分类号
J60-02 [艺术—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形成
5
作者
曹利华
出处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1-9,共9页
文摘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没有形成体系?形成于何时?谁是集大成者?这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人认为:“叶燮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王夫之和叶燮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始终没有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意见”。王夫之和叶燮确实提出了相当丰富的美学思想,“某些观点具有超前的价值,例如王夫之从哲学的高度提出“无象外之道”,在认识论上对“形”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中国
美学
史
传统
美学
思想
集大成者
叶燮
“文”
中国
传统
美学
中国
古典
美学
“
形
”
文学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格尔绘画美学与中国绘画形神论
6
作者
陈代湘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77-81,共5页
文摘
本文将黑格尔的绘画美学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形神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原则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以形写神”的观点相契合。在精神与形象的关系上,二者都既注重精神,又不忽视形象。并探讨了二者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
关键词
黑格尔
中国
绘画
美学
形
神论
中国
传统绘画
中国
古代绘画
“神”
“
形
”
摹仿说
以
形
写神
客观事物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
9
7
作者
劳承万
机构
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3-40,共8页
文摘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其时代大背景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这里的“西方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的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神学)所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后者正是架接中国心性哲学美学,即道德形上学哲学美学的直接参照系。美学学科应有两种不同形态:哲学体系型美学与诗性智慧型美学。当务之急,是引入康德的美学智慧(美是道德的象征),去梳理、建构中国道德美学本体论;诗性智慧型美学是中国美学的特长,我们已洞开大门。我们面临着一体两面的难题:一方面要建构道德形上美学(外),另一方面又要相应地转换思维方式(内),“合内外之道”,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关键词
西方
美学
中国
美学
:
道德
形
上美学
诗性智慧型
美学
方法论
Keywords
Western aesthetics, Chinese aesthetics, ethical metaphysical aesthetics, aesthetics of poetical wisdom, methodology
分类号
B83-06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
被引量:
39
8
作者
朱志荣
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0,共4页
文摘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命题。在认知的意义上,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形上学说;在 伦理的意义上,它反映了古人善待自然的积极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精神境界;而在审美的意义上,它又 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万物生 命间是息息相通的,处在相互对应的有机联系中,存在于统一的生命过程中,体现出生命的某种象征意义。天人合一 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特征和有机整体的思想方法,这对我们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乃至将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思想发扬光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传统的“天 人合一”思想中,其精华与糟粕杂糅着,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未来的文化建设, 特别是审美和艺术活动服务。
关键词
形上
学
天人合一
胸怀
应当
审美活动
中国
美学
反映
艺术活动
思维方式
意义
Keywords
the integrity of man and nature
aesthetic
way of thinking
分类号
C912 [经济管理]
B83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系统化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5
9
作者
彭修银
机构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18-123,共6页
文摘
美学范畴系统化问题并不新奇,美学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体系,形成不同美学范畴系统。但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意识还是近几年的事。我国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自1982年哲学家张岱年在《哲学研究》第1期上发表了《开展对中国哲学固有的概念范畴的研究》和方立克在同年9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开展哲学史范畴的研究》两文后,哲学界形成了一股对中国哲学史范畴研究的热潮。这股热潮直接影响着美学家们对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整理和研究的兴趣。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美学
中国
古典
美学
系统化原则
美学
范畴
中心范畴
意境
历史
形
态
古典主义
形
与神
几个问题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民族电影美学内核初探
被引量:
1
10
作者
杜华国
机构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0-11,共2页
文摘
民族电影的美学内核,是一个民族电影区别他民族的重要指征。哪些影片能彰显本民族电影的美学内核,或许是个富有争议的话题。笔者认为,各国在著名电影节上的获奖影片,应该能"深描"本民族电影的美学内核。学界对中国民族电影的美学内核谈论较少,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是"影戏说"。本文以中外电影中的"影戏说因子"来博弈"影戏说",初步探讨中国民族电影的美学内核。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专家学者对中国民族电影美学内核的关注、争鸣。
关键词
中国
民族电影
美学
内核
意境渲染
情绪基调
形
散神凝意远
分类号
J901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离形得似”说的美学内蕴读解
11
作者
李祥林
机构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7-141,共5页
文摘
“离形得似”是构成中国美学形神论的核心命题之一,这一命题下笼罩着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形神论系统,其理论展开可从“离形”与“得似”两个层面,“超以象外”、“万取一收”、“俱似大道”、“古镜照神”
关键词
“离
形
得似”
“超以象外”
《二十四诗品》
美学
内蕴
“神”
中国
美学
顾恺之
以
形
写神
形
神论
“
形
”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哲学与中国美学
被引量:
7
12
作者
刘纲纪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3年第5期60-64,共5页
文摘
【正】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美学与哲学是联为一体,不可分离的。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中国古代各门科学尚未充分分化,另一方面还因为中国哲学较之于西方哲学更富于美学的意味,同美学有着很为直接的联系。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国美学时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限于篇幅,本文只打算对这个问题作一点概略的说明。在考察中国古代哲学时。
关键词
道德
境界
人与自然
氏族社会
奴隶社会
伦理
道德
中国
哲学
审美境界
不可分离
道德
问题
中国
美学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老子美学的哲学内涵
被引量:
3
13
作者
王明居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38-44,共7页
文摘
1.美丑善恶,相生相克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他说:“美之与恶,相去几何?”(《道德经》二十章)这里的所谓恶,是指丑。这种看法,透视出美丑之间的密切联系,但却没有分清二者之间的严格界限,因而不免有相对主义倾向。但是,老子对于美与丑。
关键词
美与丑
中国
古典
美学
美丑
大音希声
老子
美学
美学
观点
庄子
美学
思想
有中生无
道德
经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
14
作者
樊美筠
机构
北京师大哲学系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04-108,114,共6页
文摘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樊美筠北京师大哲学系严格说来,老子不能算是一位美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也不能算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什么讲中国美学史总要从老子讲起,总要提到他的《道德经》呢?这还得从老子的《道德经》讲起。所谓《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讲“道”...
关键词
中国
美学
《
道德
经》
“象”
中国
古代
美学
西方
美学
“自然”
老子哲学
思维方式
自然之美
价值取向
分类号
B223.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先秦美学的方法论意义
15
作者
刘伟林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出处
《学术研究》
1987年第1期88-92,共5页
文摘
先秦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关于先秦美学的哲学前提和基本特性问题,我们已经载文论及(见《试论先秦美学的逻辑起点》,《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二辑)。在继续研讨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中国古典美学的“联系”和“思辩”的特性,不仅在先秦美学中已具刍型,而且先秦的美学方法论,对于以后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方法,也具有开创性意义。笔者认为,先秦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从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审美学方法三方面予以把握。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先秦美学已经看到了美的社会性,初步地运用了社会学的方法去研究美,从而形成了我国古典美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公元前六世纪以前的春秋时期,还没有完整的美学概念,在文献古籍中,还只是偶尔用来表述人体的生理形态。
关键词
先秦
美学
中国
古典
美学
研究方法
社会学方法
社会性
孔子
伦理
道德
美学
方法论
庄子
艺术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
被引量:
2
16
作者
傅合远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5-80,103,共7页
文摘
在“晋尚韵,唐尚法”,的历史前提下,宋代的书法艺术家开创了“宋尚意”的美学新潮:(1)他们以逍遥无为的创作态度超越了刻意求工的装饰追求和经世致用的伦理目的;(2)他们以崇神尚意的审美理想超越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走向了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3)他们以字外之功的艺术追求获得了深厚的人文素养,达到了人品与书品的高度统一;(4)他们以独抒性灵的美学趣味确立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艺术风范。所有这一切,不仅造就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而且对于今人的审美活动仍不乏深刻的启迪和影响。
关键词
中国
书法艺术
书法
美学
思想
尚意
书法作品
审美理想
以
形
写神
以神写
形
创作态度
书法家
书品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
被引量:
3
17
作者
李怀亮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
出处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40-40,共1页
文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的文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总书记的这个号召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
中国
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
文化价值观念
美学
精神
道德
理念
人文精神
儒释道
三生万物
大爱精神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钟嵘诗歌美学》评介
18
作者
屹然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27-127,共1页
文摘
【正】 罗立乾同志著的《钟嵘诗歌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古代文论界首次从美学角度,对钟嵘《诗品》作新探讨的学术著作,其中颇有令人瞩目的新探创获.首先,本书从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宏观角度,既考察了建立在儒家伦理道德学说基础上的先秦两汉诗学,其根本宗旨是把《诗三百》作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教科书,使诗歌沦为儒家经学的附庸;又考察了魏晋六朝进入鲁迅称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原因,以及'文学自觉'的主题,与钟嵘建立诗歌'滋味'说的联系.
关键词
钟嵘诗歌
美学
诗品
文学自觉
审美中心论
诗歌创作
中国
古代文化史
古代文论
新探讨
伦理
道德
诗三百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形神兼备”的文化“土壤分析”——意境论之一
被引量:
2
19
作者
王兆鹏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1期147-153,共7页
文摘
文学以及文学的审美理想都是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中,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社会思潮、社会心理、风俗人情、哲学思想、历史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形神兼备的审美理想就产生在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我们试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一、诗歌意境中的形神统一论导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神统一观。我们说司空图虽懂得形与神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但这并非是司空图的顿悟独创,而是渊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哲学就已注意到形神关系问题。《墨子·经上篇》
关键词
审美理想
中国
古代哲学思想
司空图
形
神统一
离
形
得似
文化土壤
诗歌艺术
美学
思想
社会心理
意境论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女性苦情戏的悲剧审美效应--以中国早期电影为例
被引量:
1
20
作者
周夏
机构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4-27,共4页
文摘
女性苦情戏是中国叙事艺术的传统,广泛存在于戏曲、文学、电影之中,在中国早期电影中尤其盛行,它体现了一种父权文化下被伦理化的东方美学,女性外在的阴柔美和内在的道德美是高度统一的,分别映射着男性潜在的感官欲望和道德理想。纵观中国早期电影史(1905-1949),出现了家庭伦理片、爱情片、武侠片、神怪片、喜剧片、战争片、歌舞片、恐怖片、体育片、间谍片等各种题材各个类型,其中女性苦情戏是长盛不衰的一个叙事载体,大量存在于家庭伦理片和爱情片之中。
关键词
爱情片
家庭伦理片
苦情戏
中国
早期电影
东方
美学
道德
美
战争片
父权文化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传统太极图形的美学特征及设计应用
刘宗明
张宗登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作为身体美学的中国武术
张再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以“道”为美——中国古代美学的道德精神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理论线索
杜寒风
《求是学刊》
CSSCI
199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形成
曹利华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黑格尔绘画美学与中国绘画形神论
陈代湘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劳承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
朱志荣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
3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关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系统化的几个问题
彭修银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中国民族电影美学内核初探
杜华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离形得似”说的美学内蕴读解
李祥林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中国哲学与中国美学
刘纲纪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老子美学的哲学内涵
王明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
樊美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先秦美学的方法论意义
刘伟林
《学术研究》
198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
傅合远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
李怀亮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钟嵘诗歌美学》评介
屹然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形神兼备”的文化“土壤分析”——意境论之一
王兆鹏
《社会科学辑刊》
198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女性苦情戏的悲剧审美效应--以中国早期电影为例
周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