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经典文学的品格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焦垣生 岳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85,共5页
随着以新型电子媒介或数字媒介为载体的亚文学作品与大众文化产品逐渐成为人们阅读、欣赏、品评的主流内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对经典文学作品遭迂的危机和挑战,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了学术研讨和争鸣,力图唤醒人... 随着以新型电子媒介或数字媒介为载体的亚文学作品与大众文化产品逐渐成为人们阅读、欣赏、品评的主流内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对经典文学作品遭迂的危机和挑战,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了学术研讨和争鸣,力图唤醒人们对经典文学作品应有的重视和认知;通过对近年来学术界对经典文学作品认定标准的梳理,提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认定的六条标准,并从民族文化的视角辩证分析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独特品格特征及不足;指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世智慧和厚重民族文化必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绽放的智慧光芒吸引人们重新回归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典文学 品格特征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范例——中国内地近十年弥尔顿三部曲研究述评(2013—2022)
2
作者 吴玲英 李未雪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自1832年弥尔顿进入中国至2012年,中国内地研究弥尔顿三部曲的论文与著作数目逾百,而近十年来(2013—2022)相关研究发展更为迅速:一是研究内容得到纵深性开拓,特别在弥尔顿多重思想之主题探微、恶魔与英雄之人物探讨、多元文化影响之风... 自1832年弥尔顿进入中国至2012年,中国内地研究弥尔顿三部曲的论文与著作数目逾百,而近十年来(2013—2022)相关研究发展更为迅速:一是研究内容得到纵深性开拓,特别在弥尔顿多重思想之主题探微、恶魔与英雄之人物探讨、多元文化影响之风格探索等三个维度;二是研究方法取得开拓式创新,尤其是跨学科交叉探究方法和跨文化研究路径。通过将弥尔顿研究作为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范例展开分析和探讨,并指出当下研究存在的拓进空间,希望能为中国内地未来的弥尔顿三部曲研究指明方向,或能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经典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弥尔顿 弥尔顿三部曲 外国文学经典中国化研究 中国内地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珠诗格》的东传与日本五山七绝的发展——兼论中国文学经典海外传播的路径与原则 被引量:7
3
作者 谢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4-200,239,共7页
宋元之际,于济、蔡正孙所编的《唐宋千家联珠诗格》是一部既有集成品格又有鲜明特色的七绝选本。它的宋学背景、内容取向和诗法诉求,既符合日本汉诗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契合日本五山时期的思想及文学潮流。它在五山时期东传日本,具备充分... 宋元之际,于济、蔡正孙所编的《唐宋千家联珠诗格》是一部既有集成品格又有鲜明特色的七绝选本。它的宋学背景、内容取向和诗法诉求,既符合日本汉诗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契合日本五山时期的思想及文学潮流。它在五山时期东传日本,具备充分的文化机缘和文学机缘。《联珠诗格》对于五山时期日本七绝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结构上,它提供了多种一唱三叹的句法、字法,为日本诗人逐渐掌握。在内容上,室町七绝涌现出题画诗、托物讽刺诗、人文化咏物诗等新题材,也是其影响所致。它的传播与影响史,能够显现中国文学经典海外传播史中的普遍规律,即:多采取"断片传播"的方式,多遵循"思想先行"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珠诗格》 日本五山七绝 中国文学经典 海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传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解构与重构 被引量:2
4
作者 戴文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5-60,共6页
网络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学经典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它在传播中解构了文学经典固有的结构内容、审美习惯、价值功能,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经典的审美接受习惯,也相应地带来了文学商业化和消费逻辑的运作,由此颠覆了经典作品的固有认知教育功能。... 网络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学经典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它在传播中解构了文学经典固有的结构内容、审美习惯、价值功能,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经典的审美接受习惯,也相应地带来了文学商业化和消费逻辑的运作,由此颠覆了经典作品的固有认知教育功能。同时,在网络传播的语境中,中国文学经典的审美接受产生了嬗变,从而导致文学经典的阐释危机。因此,网络传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解构和运作,必须尊重受众的审美心理,注重现代性和民族化的有机融合,以促进传播内容的正向化和传播方式的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经典 网络传播 解构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何重焕新生 被引量:9
5
作者 陈丽妍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88-90,共3页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情感经验与美学精神,经过时间的检验与历史的选择,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国人的精神根脉.新媒体时代,纸质阅读生存空间遭到挤压,却为中国古代文...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情感经验与美学精神,经过时间的检验与历史的选择,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国人的精神根脉.新媒体时代,纸质阅读生存空间遭到挤压,却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传播提供了契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要突破纸质阅读形式,既要构建多元的阅读方式,又要注重不同阅读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以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在当代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阅读 新媒体 移动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经典的特征 被引量:2
6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6-96,共1页
关键词 黄曼君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 原创性文本 人性内涵 文本阐释 文学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Q”,科学与文学
7
作者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8,共2页
《阿Q正传》经过百年考验,是否已经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中确保了一席之地?又或许甚至可与世界文学名著比肩?然而,既是《阿Q正传》,我们纪念其发表百年就难免有深深的反讽意味。鲁迅在该小说的前言中称其为"速朽之文章",并刻意... 《阿Q正传》经过百年考验,是否已经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中确保了一席之地?又或许甚至可与世界文学名著比肩?然而,既是《阿Q正传》,我们纪念其发表百年就难免有深深的反讽意味。鲁迅在该小说的前言中称其为"速朽之文章",并刻意将其置于文学价值与规范之永恒的框架之外。他还给该文划定了"有效期"。一百年是否太短,不足以见证其速亡?又或者是我们时代的哪些特性,阻止了它快速地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反讽意味 阿Q 世界文学名著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鲁迅 文学 有效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