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九韶团队研究了模式崩溃发生的根本机理,基于数学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方法定量检测和解决生成对抗网络(GAN)中的模式崩溃问题。该成果以“Dyn GAN:Solving Mode Collapse in GANs with Dynamic Clustering”为题发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九韶团队研究了模式崩溃发生的根本机理,基于数学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方法定量检测和解决生成对抗网络(GAN)中的模式崩溃问题。该成果以“Dyn GAN:Solving Mode Collapse in GANs with Dynamic Clustering”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生成对抗网络GAN是广泛使用的生成模型,通过学习真实样本的分布用于合成复杂逼真的数据。展开更多
近期,中科大俞汉青院士、陈洁洁教授、华中科大黄明杰副研究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Tailoring d-band center of high-valent metal-oxo species for pollutant removal via complete polymerization”的论文。本工作...近期,中科大俞汉青院士、陈洁洁教授、华中科大黄明杰副研究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Tailoring d-band center of high-valent metal-oxo species for pollutant removal via complete polymerization”的论文。本工作通过调节TM(TM:Cu,Ni,Co和Fe)-SACs的d带中心来调控催化聚合/矿化途径以去除污染物。DFT计算和实验研究表明,高价金属氧物种(Cu(Ⅲ)-OH、Ni(Ⅳ)=O和Co(Ⅳ)=O)具有较低的d带中心,其通过PT路径去除污染物的占比接近100%,而Fe(Ⅳ)=O具有较高的d带中心,可以增强PMS的轴向再结合,从而具有较高的氧化能力将污染物氧化成小分子酸。此外,高价金属氧物种可触发污染物的单电子氧化,产生关键的苯氧基自由基中间体来引发聚合反应。这项工作深入揭示了催化中心电子结构和PT路径占比之间的构效关系,为研发可持续的水净化技术以实现污染减排和资源回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展开更多
寿天德于198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视觉研究实验室,确定以研究视觉信息处理的中枢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1997年寿天德调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到复旦大学工作,建立该校脑科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视觉研究实验室由周逸...寿天德于198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视觉研究实验室,确定以研究视觉信息处理的中枢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1997年寿天德调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到复旦大学工作,建立该校脑科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视觉研究实验室由周逸峰负责.视觉研究实验室成立以来共承担各类研究课题30余项,总经费800多万元,发表国内外核心刊物论文100余篇,其中国际核心刊物论文60余篇,被国际同行引用400次以上.2007年在"Neurobiology of Aging"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被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选为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视觉研究实验室成员曾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一些个人奖项.2002年起与美国犹他大学Leventhal教授合作进行有关哺乳动物视觉系统衰老机制的研究,获NIH子课题及国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资助,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2001年以来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吕忠林教授合作进行有关弱视认知损害机制的研究,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视觉研究实验室主要成员开设了五门以上课程,曾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批优秀课程奖.共指导学士论文50余篇,硕士论文20篇,博士论文21篇.展开更多
文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九韶团队研究了模式崩溃发生的根本机理,基于数学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方法定量检测和解决生成对抗网络(GAN)中的模式崩溃问题。该成果以“Dyn GAN:Solving Mode Collapse in GANs with Dynamic Clustering”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生成对抗网络GAN是广泛使用的生成模型,通过学习真实样本的分布用于合成复杂逼真的数据。
文摘近期,中科大俞汉青院士、陈洁洁教授、华中科大黄明杰副研究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Tailoring d-band center of high-valent metal-oxo species for pollutant removal via complete polymerization”的论文。本工作通过调节TM(TM:Cu,Ni,Co和Fe)-SACs的d带中心来调控催化聚合/矿化途径以去除污染物。DFT计算和实验研究表明,高价金属氧物种(Cu(Ⅲ)-OH、Ni(Ⅳ)=O和Co(Ⅳ)=O)具有较低的d带中心,其通过PT路径去除污染物的占比接近100%,而Fe(Ⅳ)=O具有较高的d带中心,可以增强PMS的轴向再结合,从而具有较高的氧化能力将污染物氧化成小分子酸。此外,高价金属氧物种可触发污染物的单电子氧化,产生关键的苯氧基自由基中间体来引发聚合反应。这项工作深入揭示了催化中心电子结构和PT路径占比之间的构效关系,为研发可持续的水净化技术以实现污染减排和资源回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文摘寿天德于198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视觉研究实验室,确定以研究视觉信息处理的中枢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1997年寿天德调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到复旦大学工作,建立该校脑科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视觉研究实验室由周逸峰负责.视觉研究实验室成立以来共承担各类研究课题30余项,总经费800多万元,发表国内外核心刊物论文100余篇,其中国际核心刊物论文60余篇,被国际同行引用400次以上.2007年在"Neurobiology of Aging"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被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选为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视觉研究实验室成员曾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一些个人奖项.2002年起与美国犹他大学Leventhal教授合作进行有关哺乳动物视觉系统衰老机制的研究,获NIH子课题及国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资助,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2001年以来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吕忠林教授合作进行有关弱视认知损害机制的研究,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视觉研究实验室主要成员开设了五门以上课程,曾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批优秀课程奖.共指导学士论文50余篇,硕士论文20篇,博士论文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