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到“乡村”:整体性视野与中国社会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志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120,共2页
我们讨论相关的议题包含着我们对当下乡村以及乡村研究的某种忧虑和不安。它让我们反思,乡村的问题与乡村发展是否仅仅只是乡村的问题,或者仅仅只是一个局部的、区域性的议题。这种反思承载着我们对仅仅把乡村视为一个局部的议题感到不... 我们讨论相关的议题包含着我们对当下乡村以及乡村研究的某种忧虑和不安。它让我们反思,乡村的问题与乡村发展是否仅仅只是乡村的问题,或者仅仅只是一个局部的、区域性的议题。这种反思承载着我们对仅仅把乡村视为一个局部的议题感到不安。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我们思考古人"小乱避城、大乱避乡"背后的蕴意。在城市风险加剧之际,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乡村对于中国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研究 整体性视野 意义与价值 区域性 乡村 不安 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的学术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政惠 《江淮论坛》 CSSCI 1991年第4期77-85,共9页
吕振羽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这部著作是作者30年代执教于中国大学经济系时,在所编《中国上古及中世纪经济史讲义》(曾由北平聚魁堂讲义书局铅印发行)的基础上写就的,并于1933年11... 吕振羽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这部著作是作者30年代执教于中国大学经济系时,在所编《中国上古及中世纪经济史讲义》(曾由北平聚魁堂讲义书局铅印发行)的基础上写就的,并于1933年11月定稿,1934年6月由北平人文书店出版。该书计十余万言,共分十节,目次如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研究 吕振羽 史前期 学术价值 马克思主义 中世纪 经济史 史学家 社会 北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史论战背景下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辩难 被引量:6
3
作者 周书灿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6-86,124,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从理论方法的运用、材料的鉴别审查、逻辑结构到论据论点等多方面对郭沫若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进行了学术史上罕见的质疑与批判。郭氏自觉接受着来自不同学派的种种质疑与批判,并不断地...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从理论方法的运用、材料的鉴别审查、逻辑结构到论据论点等多方面对郭沫若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进行了学术史上罕见的质疑与批判。郭氏自觉接受着来自不同学派的种种质疑与批判,并不断地进行着深刻的系统的自我批评,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中国古代社会理论体系。从中国现代学术史的视角而论,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辩难,加速着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向着科学和深入的方向推进。社会史论战期间,由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起点还较低,论战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从概念到概念的倾向也极为明显。辩难中出现的种种论点,疑问颇多,从某种意义讲,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诸多质疑与批判,不足以彻底否定该书的全部学术价值。辩难中呈现的宗派情绪和非学术因素,并无学术价值,不利于方兴未艾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料革命”: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被引量:5
4
作者 行龙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3,共3页
自19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已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区域社会史研究,倍加受人青睐。可以说,就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而言,无论是古代的、近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有了一定长足的发展和积累,其中,中国近代社会史的... 自19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已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区域社会史研究,倍加受人青睐。可以说,就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而言,无论是古代的、近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有了一定长足的发展和积累,其中,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发展显得更为强势一些。相比较而言,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却姗姗来迟,明显滞后了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研究 中国当代 中国近代社会 革命 中国历史研究 8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整体观念 被引量:4
5
作者 郑清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5-48,共4页
中国社会史研究自1980年代中期复兴以来,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史领域,还是在中国近代社会史领域,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发表或出版了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论著。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然而,与中国古代、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日渐成熟相比,中国... 中国社会史研究自1980年代中期复兴以来,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史领域,还是在中国近代社会史领域,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发表或出版了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论著。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然而,与中国古代、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日渐成熟相比,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却仍然十分薄弱。虽然对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性,学术界已普遍认可,并有一些论者作了深入阐述,但在对于如何加强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上尚缺乏清晰指导。正是出于这种高度的学术敏感性与学术责任感,我们与《河北学刊》杂志社共同策划了这组探讨如何拓展与深化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专题讨论,以期能对有志于从事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者有所启发。若能如此,我想对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长远发展也不失为一件幸事。当然,我们也期待着今后能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进来,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研究 问题意识 中国当代 整体观 “碎片化” 不合理现象 批评 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
6
作者 徐延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4-137,共4页
社会保障研究是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目前社会保障研究已经进入学科建设的新时期。本文对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二十余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指出当前社会保障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存在不足、研究方法上有缺陷,且学科体系发... 社会保障研究是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目前社会保障研究已经进入学科建设的新时期。本文对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二十余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指出当前社会保障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存在不足、研究方法上有缺陷,且学科体系发育不完善。今后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应该把社会保障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等的关系作为中国社会保障研究的重点。在理论研究领域,将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研究与经济政策研究相结合,重点研究“助人自助”的社会保障机制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在政策研究领域也要有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 学科建设 社会保障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陶希圣的中国社会史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希红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44,108,共5页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 ,引出了长达 1 0年的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问题的大论战。论战中陶希圣写下了大量的著作 ,其深度是当时绝大多数人不能比的 ,提出的看法直到今天仍能给人以启示。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大陆学术界...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 ,引出了长达 1 0年的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问题的大论战。论战中陶希圣写下了大量的著作 ,其深度是当时绝大多数人不能比的 ,提出的看法直到今天仍能给人以启示。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大陆学术界对本次社会史论战开展评论 ,不少人从陶希圣反对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出发 ,认为他的社会史观点经常改变 ,所论也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政治倾向重于学术研究 ,又缺少对于陶氏社会史研究的具体分析 ,其做法是有违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希圣 中国社会研究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学史研究40年:历程、共识和展望 被引量:4
8
作者 岳天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18-26,共9页
恢复重建以来,可以分为3个阶段的40年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了基本共识。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和研究中国社会学史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社会学史"的内涵基本形成了较为一致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是中国社会学史的主... 恢复重建以来,可以分为3个阶段的40年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了基本共识。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和研究中国社会学史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社会学史"的内涵基本形成了较为一致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是中国社会学史的主要内容。展望未来的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在研究指向上,既要向现当代延展,更需要向以前拓深;在研究体系上,多样性并存的现状并不能阻止更加丰富和完善的研究追求;在研究内容上,对曾经主要争鸣问题的趋同化认识已基本形成,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将会更为个案化、专门化和精致化;在研究视角上,反思性的视角将会进一步得到延续和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史研究 阶段划分 研究共识 研究指向 研究体系 研究内容 研究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沛霖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共4页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最早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诗经》研究的学术著作。它以全新的思想观点、解读和阐释的优势以及对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整合,把《诗经》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显示出唯物史观作为学术研究指导思...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最早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诗经》研究的学术著作。它以全新的思想观点、解读和阐释的优势以及对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整合,把《诗经》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显示出唯物史观作为学术研究指导思想理论的巨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诗经》研究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
10
作者 周俊 郁建兴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47,共6页
2006年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研究涌现出大量新成果,呈现出四大特征:第一,公共治理的快速转型促进了社会组织参与,"参与式治理"理论逐渐形成。第二,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理得到细致刻画,"双方依赖"、"在参与中成... 2006年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研究涌现出大量新成果,呈现出四大特征:第一,公共治理的快速转型促进了社会组织参与,"参与式治理"理论逐渐形成。第二,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理得到细致刻画,"双方依赖"、"在参与中成长"等理论表明,发展新的分析范式以丰富中国公民社会理论既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第三,网络舆论的兴起引发了网络公民社会研究热,"技术赋权"的现实意义受到充分关注。第四,关于中国究竟是否已经形成公民社会的争论,由于缺乏共同的话语平台,无力解释现实和推动理论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研究应加强交流与对话,重视基础理论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公民社会研究 社会组织 范式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基本建设”之作
11
作者 郭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5-95,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论》 图书评介 中国社会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回眸与检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承贵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35-140,共6页
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历经了中西互渗、观点至上和理性多元三个阶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兴替状况,展示了其与自然科学、政治理性及人的实践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为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性质及其与人... 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历经了中西互渗、观点至上和理性多元三个阶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兴替状况,展示了其与自然科学、政治理性及人的实践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为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性质及其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研究的关系开拓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主义方法 马克思主义方法 人文主义方法 回眸 检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鉴当世: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现实功能
13
作者 李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45,共3页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日益兴旺,不仅改变了以往史学研究中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分天下的单调格局,还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丰富了选题及内容。特别是近几年,在朱佳木、田居俭等学术界前辈呼吁和推动“把当代社会...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日益兴旺,不仅改变了以往史学研究中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分天下的单调格局,还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丰富了选题及内容。特别是近几年,在朱佳木、田居俭等学术界前辈呼吁和推动“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以来,中国当代社会史逐步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学科建设开始稳步推进,学科理论研究有所深入,社会史视角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也焕发了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研究 中国当代 现实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学科理论研究 80年代 史学研究 稳步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封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宁可先生遗著《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的理论价值
14
作者 邹兆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共9页
在学术界对"封建社会"概念的诸多质疑声中,对封建社会的总体研究也相应淡化。宁可先生排除干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一书中对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该书分析了中... 在学术界对"封建社会"概念的诸多质疑声中,对封建社会的总体研究也相应淡化。宁可先生排除干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一书中对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该书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特殊的外部条件,即中国封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的特点进行了多层次的剖析,对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对于全面地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解释模式,是宁可先生对中国封建社会研究的一个特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社会研究 宁可 中国封建社会研究的历史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楠 焦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16,共3页
武汉大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建设中,坚持课程的导向性原则,构建新课程教学体制机制;坚持课程的层次性原则,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坚持课程的实效性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武汉大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建设中,坚持课程的导向性原则,构建新课程教学体制机制;坚持课程的层次性原则,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坚持课程的实效性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显著成绩,其经验值得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建设 经验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研究发展理论和中国发展于一炉的力作——评雷振扬著《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16
作者 俞良早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雷振扬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书评 中国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规律
17
作者 孔陆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薛暮桥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我们的生活撑起绿荫──评《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18
作者 穆怀中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7-57,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社会保障 研究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评介
19
作者 沙健孙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922-92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 梅荣政 教授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解魅与反抗虚无——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赵稀方研究员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稀方 张宝林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6-130,共5页
一、关于翻译与翻译文学研究问题 张宝林(以下简称张):赵老师,您好!我受《甘肃社会科学》主编胡政平先生的委托,利用这次来社科院文学所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对您做一次学术专访。您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港台华文文学、当代理论... 一、关于翻译与翻译文学研究问题 张宝林(以下简称张):赵老师,您好!我受《甘肃社会科学》主编胡政平先生的委托,利用这次来社科院文学所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对您做一次学术专访。您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港台华文文学、当代理论和翻译文学这三个领域。在《翻译现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译研究》一书的“后记”中,您曾写道:“前两个领域的著作较有反响,独有翻译研究应者寥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 学术 翻译文学研究 研究 赵稀方 《甘肃社会科学》 虚无 反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