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认识论视域下的中国道路:逻辑前提、多维透析及其合理前瞻 被引量:3
1
作者 曾异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7-140,共4页
社会认识论是一个复杂宽广的研究领域,是将认识论研究与社会历史问题结合起来的一种积极尝试。它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发展以及世界局势变化,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充满魅力,其最大特点就是把诸多看来悖反的要素... 社会认识论是一个复杂宽广的研究领域,是将认识论研究与社会历史问题结合起来的一种积极尝试。它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发展以及世界局势变化,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充满魅力,其最大特点就是把诸多看来悖反的要素内在地融合在一起。对中国道路及其复杂性的正确认知决定着把握当代中国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准确程度。因此,中国道路需要社会认识论去深度研究,认识愈清,则道路愈明、信念愈坚。社会认识论研究需要对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机遇与挑战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合理的前瞻,对社会本身的深刻认识是我们继续开拓中国道路的重要起点。可见,社会认识论既为中国道路提供高质量的理论服务、智慧支撑,也将进一步彰显社会认识论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研究 社会认识论 当代中国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逻辑前提 实践指向 中国社会现实 认识论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现实社会的属性 被引量:1
2
作者 胡为雄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8,30,共3页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历程悉心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可以弄清我国现实社会的属性。在社会发展客观进程中,"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近期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历程悉心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可以弄清我国现实社会的属性。在社会发展客观进程中,"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近期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现实表现。但"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等都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范畴,都不是指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总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至于"法治社会"、"学习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提法,都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它们都不是独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之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形态 中国现实社会属性 小康社会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中国问题”探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5-6,11,共3页
近年来,中国问题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路在今天看来已然非常清晰,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理论仍然存在着"两层皮"现象。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对"中国问题"思考,有助于为中国道路中所... 近年来,中国问题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路在今天看来已然非常清晰,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理论仍然存在着"两层皮"现象。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对"中国问题"思考,有助于为中国道路中所遇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前瞻性的思想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理论 中国现实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和转形——以保定地区徐水县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铁军 周洁 江新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104-109,共6页
中国社会的现实可以用变动、分化和不确定来表达 ,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承受这样的社会现实 ,必然使他们的身心受到巨大冲击。“制度化的宗教”和“普化的宗教”在激烈动荡的社会形势下 ,在体制倡导的信仰自由和加强管理并存中 ,对传统宗教... 中国社会的现实可以用变动、分化和不确定来表达 ,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承受这样的社会现实 ,必然使他们的身心受到巨大冲击。“制度化的宗教”和“普化的宗教”在激烈动荡的社会形势下 ,在体制倡导的信仰自由和加强管理并存中 ,对传统宗教信仰的回归和对新的信仰的追求 ,在今天冀中地区 ,是人们宗教信仰上的一大特色。对这种特色的描述和解释 ,有利于制定切合实际的宗教政策 ,同时对掌握群众心理 ,对社会长治久安将益处匪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宗教信仰 历史变迁 六里铺 大寺各庄 中国社会现实 信教群众 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年》的文化意蕴
5
作者 郭踪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1期23-23,共1页
一个半世纪以前,伟大的革命先哲精辟地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眼前的矩形银幕上9045尺胶片行云流水般匆匆逝去,透过东北一户典型农家除夕... 一个半世纪以前,伟大的革命先哲精辟地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眼前的矩形银幕上9045尺胶片行云流水般匆匆逝去,透过东北一户典型农家除夕一天的日常生活,让我们亲手翻阅了发生剧烈变革时代中国社会现实这本大书,感受到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的脉息律动。搬演《过年》故事的舞台是家庭。这种以两性关系为基础,血缘亲族关系为纽带组成的社会最基本群体,经历长达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孕育,在家庭成员共同利益和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稳固的心理定势。《过年》演绎的是旧历除夕的社会习俗,这种规范文化,本属行为文化范畴,因为渗进了浓厚的意识文化内容,依据文化发展的“沉淀——积累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现实 渗进 变革时代 对象性 社会心理 心理定势 华夏大地 事业有成 家庭成员 申军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