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民问题、生产关系论与中国革命的政治经济学脉络——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思想和政治动能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展安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81,共21页
本文以1930年前后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论战内部的脉络及其历史方位,尤其注重论战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所包含的思想和政治动能。为此,首先分析论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所处的位置及其特点,继而探讨论战中农民问题何... 本文以1930年前后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论战内部的脉络及其历史方位,尤其注重论战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所包含的思想和政治动能。为此,首先分析论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所处的位置及其特点,继而探讨论战中农民问题何以被确定为革命的核心问题,进而阐述由生产关系论所引出的土地革命展开的可能性,最后分析部分论者如何从“不平衡发展规律”入手确定了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总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对中国革命的目标、内容、方式、前途等作出了系统的学理论证,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政治经济学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农民问题 生产关系论 革命 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干之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康桂英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52-55,共4页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这是一场事关中国革命发展方向的论战,众多学者参与,派别林立,观点各异。在“论战”接近尾声时,何干之及时对“论战”进行了总结评述,其研究“论战”的角度和方法对学界...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这是一场事关中国革命发展方向的论战,众多学者参与,派别林立,观点各异。在“论战”接近尾声时,何干之及时对“论战”进行了总结评述,其研究“论战”的角度和方法对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以何干之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论战”的认识,学术价值厚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干之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马克思主义史学 学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社会运动的必然——析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实质
3
作者 黄德渊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4期406-411,共6页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知识分子与国民党御用文人陶希圣、托派分子严灵峰、任曙等人之间,在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五年期间进行的一场论战。它是我国三十年代政治思想战线上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知识分子与国民党御用文人陶希圣、托派分子严灵峰、任曙等人之间,在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五年期间进行的一场论战。它是我国三十年代政治思想战线上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的斗争,是当时我国社会激烈、尖锐的阶级斗争在理论战线上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 性质问题 三十年 论战 社会运动 中国现代 社会主义 革命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史分期之我见——兼谈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唐建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1989年第1期86-92,共7页
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及中国近代社会性质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分歧很大,给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带来许多困难。为了更好的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拙文试就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及中国近代社会性质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史界... 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及中国近代社会性质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分歧很大,给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带来许多困难。为了更好的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拙文试就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及中国近代社会性质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史界的前辈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社会性质 中国近代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史分期 资本主义国家 明清之际 资本主义社会 近代中国 分期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问题探实
5
作者 乔治忠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8-128,共1页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虽然已有不少研究论著,但一些重要的史实仍不清晰,有的则被曲解。在整个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中,都呈现为政治性占主导地位,学术因素受政治观念的制约,故不能剥离政治性来研讨社会史论战...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虽然已有不少研究论著,但一些重要的史实仍不清晰,有的则被曲解。在整个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中,都呈现为政治性占主导地位,学术因素受政治观念的制约,故不能剥离政治性来研讨社会史论战的史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论战 中国社会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政治观念 30年代 20世纪 研究论著 社会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农民政权的性质问题
6
作者 李桂海 《北方论丛》 1982年第3期79-85,共7页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中,曾建立过各式各样的政权组织,对于这种政权组织的性质,史学界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农民阶级的政权,有人认为是封建性的政权,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封建性的农民政权。为什么会产生上述不同的看法呢?
关键词 中国封建社会 农民战争史 农民政权 性质问题 政权组织 农民阶级 封建性 史学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几个关系问题的研究
7
作者 霍丽娅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45-47,共3页
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其道德伦理取向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又要符合社会主义的性质要求。
关键词 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 实行 运行规律 社会道德 取向 适应 要求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数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公司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畅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8-18,共1页
关键词 社会性质 犯罪组织 公司化 社会问题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收入增长模式问题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召勇 张广宇 冯先志 《经济研究参考》 2001年第43期13-19,共7页
我国农民收入增速近年连续下滑虽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从模式角度研究农民收入者却很少。本文是对农民收入模式理论及我国收入模式的性质和趋势问题进行的初步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农民收入增长 收入模式 增速 中国 趋势 问题分析 社会 角度 性质 模式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帝反封建:毛泽东重构中国现代性的理论前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明 《毛泽东研究》 2019年第6期84-91,共8页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境遇的科学剖析,提出了诊断中国社会性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范式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判断...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境遇的科学剖析,提出了诊断中国社会性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范式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反帝反封建"并非是单纯的政治术语,而是蕴含着关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反对封建主义直指影响中国现代性自主性建构的农民问题,即通过对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深层次变革,以期为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提供物质性维度的支撑;另一方面,反对帝国主义则从根基上关涉近代以来中国以被动姿态遭遇现代性所形成的民族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为中国现代性的自主性建构与自信姿态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性 反帝反封建 政治术语 主体性缺失 中国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 理论与实践问题 发展境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第一次大论战
11
作者 卢开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4年第2期45-48,70,共5页
【正】 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第一次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 【正】 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第一次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国内曾经围绕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展开了两次大论战。第一次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第二次是在六十年代以后,直至今天。这个本来属于学术理论性的问题,之所以会引起如此众多的学者和所谓学者热烈、持久的论争,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需要所决定的。回顾第一次“亚细亚生产方式”大论战中歪曲中国社会性质的用意,对加深第二次大论战的理解是有启发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战 三十年代 中国社会发展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性质 六十年代 中国革命 二十年代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史上三次学术论战综述
12
作者 马玉梅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8-73,共6页
十月革命爆发时,国内存在着多种主义,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以罗素为代表的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应选择何种主义这是摆在所有革命家面前的问题,对此,学术界展... 十月革命爆发时,国内存在着多种主义,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以罗素为代表的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应选择何种主义这是摆在所有革命家面前的问题,对此,学术界展开了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三次学术论战,笔者对此进行了总结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性质 中国社会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 论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改革不容逆转
13
作者 晏智杰 《经济研究参考》 1996年第Z6期8-9,共2页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理论界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动向,有个别人对我国经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提出了质疑。人们拜读这些作品之后,不免发出是不是要中国的改革逆转的疑问。应当十分肯定地说,中国经济改革不容逆转,也不会逆转。
关键词 中国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性质 改革前 判断是非 计划经济 巨大成就 创建新体制 困难和问题 理论界 值得注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乱偷生记
14
作者 于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20,共2页
坎坷的履痕“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个人实在是这么微不足道。十年是人生的六分之一,或至多八分之一,也如白驹之过隙。“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痛苦的十年。痛苦还不在于个人受些折磨。最使人灵魂不安的是我们伟大... 坎坷的履痕“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个人实在是这么微不足道。十年是人生的六分之一,或至多八分之一,也如白驹之过隙。“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痛苦的十年。痛苦还不在于个人受些折磨。最使人灵魂不安的是我们伟大的民族历经了坎坷和波折,并且深陷于蒙昧。我一生经历了三次启蒙。第一次启蒙是少年时代所受“五四”民主与科学的影响。第二次启蒙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三次大论战:一是“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二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三是“关于文艺自由的论战”。第三次是1942年全党整风和文艺整风。这时才真正奠立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中国社会 文艺自由 启蒙 民主与科学 社会性质 三十年代 论战 人生观 世界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庚白的“矛盾”诗学及其意境论的时代意义
15
作者 江晓辉 《中国韵文学刊》 2022年第1期15-23,共9页
林庚白是民国时期的旧体诗诗人,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影响下,提出了表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性质的诗学理论。他认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矛盾现象纷杂并呈,故其诗学以“矛盾”为重心。落实到诗歌创作上,主要表现为生... 林庚白是民国时期的旧体诗诗人,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影响下,提出了表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性质的诗学理论。他认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矛盾现象纷杂并呈,故其诗学以“矛盾”为重心。落实到诗歌创作上,主要表现为生活形态、观念和阶级三方面的矛盾。林氏强调今世之意境,其创作体现了诗歌的新变,然而不同于梁启超“新意境”以输入西方文明为目的,他注重的是表现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林氏的诗学,调整了“新意境”偏重西方文明、忽略社会实况的倾向,在现代旧体诗发展史上,别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庚白 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新意境 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与沉默——瞿秋白与王礼锡
16
作者 丁言模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10-14,9,共6页
3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界发生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论战,即先后发生了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论战和唯物辩证法论战。1932年5月瞿秋白接连写了4篇文章:《中国大革命史应当这样写的么?——对于华岗的【中国大革命史】的批评》。
关键词 王礼 革命史 中国社会论战 唯物辩证法论战 中国社会性质 中国大革命 华岗 读书杂志 农民运动 苏维埃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防止两极分化思想
17
《毛泽东研究》 2017年第5期123-123,共1页
王立胜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撰文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贯彻习近平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倡导的“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其全面性、人本性和均... 王立胜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撰文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贯彻习近平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倡导的“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其全面性、人本性和均衡性决定了防止两极分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对于防止两极分化问题有大量的论述,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科学思想体系:要防止两极分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除两极分化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极分化问题 毛泽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思想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