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无产阶级领导权 |
李友刚
|
《浙江学刊》
|
1988 |
2
|
|
2
|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九二六年俄译本简析 |
葛银丽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3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标志 |
郭润宇
|
《人文杂志》
|
1985 |
3
|
|
4
|
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
陈荣勋
杨勤为
袁之舜
|
《齐鲁学刊》
|
1984 |
2
|
|
5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张国焘的“左”倾机会主义 |
王学启
|
《浙江学刊》
|
1987 |
0 |
|
6
|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历史意义 |
李竹雪
赵军先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83 |
0 |
|
7
|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重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庄有为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0 |
|
8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
魏知信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0 |
1
|
|
9
|
“四人帮”是极端的反革命派——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高兆林
|
《齐鲁学刊》
|
1976 |
0 |
|
10
|
学习毛泽东同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刘继会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
1960 |
0 |
|
11
|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光辉典范——学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体会 |
李家钧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6 |
0 |
|
12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浅析 |
张卫东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77 |
0 |
|
13
|
学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无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76 |
0 |
|
14
|
党在中国革命早期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钟绍恩
|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
1980 |
1
|
|
15
|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问题 |
马钊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6
|
“集中”不是中国无产阶级特出的优点 |
刘星星
|
《江汉论坛》
|
1984 |
0 |
|
17
|
当代文艺中的“阶级情”与“骨肉情” |
王彬彬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0
|
|
18
|
毛泽东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成功与失误探因 |
杨亚利
|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
|
|
19
|
关于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几个问题——与魏知信同志商榷 |
敢非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1 |
2
|
|
20
|
经典著作与中国革命史教学 |
陈志杰
|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8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