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5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云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卓越贡献的原因探析
1
作者 薛建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19,共5页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陈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很少出现失误。之所以如此,从主观方面来看,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陈云拥有辩证求实的思想方法,始终强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15字箴言;第二...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陈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很少出现失误。之所以如此,从主观方面来看,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陈云拥有辩证求实的思想方法,始终强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15字箴言;第二,陈云具有缜密敏锐的思维能力,考虑问题总是深思熟虑,把问题的各方面都尽可能考虑到,而且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陈云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极为重视调查研究,注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权衡利弊,慎重决策,力求稳妥;第四,陈云具有无私无畏的政治品格,在工作中不讲面子讲真理,只要对党和人民有利,他都会不计个人荣辱和得失,毫不动摇地干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云 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成功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2
作者 荣开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3-9,16,共7页
本文站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联系《正处》发表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阐明《正处》在初期探索中的历史地位、巨大贡献和某些不足,既批评了将《正处》和“左”的... 本文站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联系《正处》发表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阐明《正处》在初期探索中的历史地位、巨大贡献和某些不足,既批评了将《正处》和“左”的错误等同起来,视《正处》为“文革”理论基础的谬误,又实事求是地运用唯物史观指出了《正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期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在八大前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
作者 余茂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A04期8-12,共5页
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毛泽东的贡献在于,他是看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严重缺点和错误的第一人,率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走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道路,并进行了不倦的探索。他在中共八大... 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毛泽东的贡献在于,他是看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严重缺点和错误的第一人,率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走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道路,并进行了不倦的探索。他在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是全方位、多侧面的,所取得的思想成果,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八大前后 邓小平 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改造 探索 社会主义理论 建设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后探索
4
作者 诸大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31-37,90,共8页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命题,先后作了长期艰辛的探索。毛泽东的探索和邓小平的探索各是怎样进行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这是当前理论学习和研究中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本文拟...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命题,先后作了长期艰辛的探索。毛泽东的探索和邓小平的探索各是怎样进行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这是当前理论学习和研究中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和邓小平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邓小平的探索 探索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道路 文化大革命 人民公社化运动 思想观点 《论十大关系》 阶级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再探讨——第二届“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观点摘编
5
作者 黄碧影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8-41,共4页
2002年,经中山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批准,中山大学成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重要组成机构,中心以探索中国... 2002年,经中山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批准,中山大学成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重要组成机构,中心以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思路为基本学术取向,以"重视学术积累,严格学术规范,注重学术操守,追求学术原创"为理念,在学术资料积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扎实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是该中心近年来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2008年底,中心曾围绕着该课题与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和湘潭大学毛泽东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2010年12月1—3日,中心在中山大学举办了第二届"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专家主要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国马克思主义基金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辑部、《哲学研究》编辑部、《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和中山大学等多家学术研究机构40余人。研讨会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为主题,以徐俊忠教授最近分别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0年第6期)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上的论文《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个问题再探讨》为"靶子文章"进行讨论。会议秉承思想开放和学术争鸣的精神,在多维度多视角的思想交锋中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为了满足读者对本次研讨会的了解,编者在录音整理的基础上对"靶子文章"作者及部分与会学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编辑,希望能够较为客观地再现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当然,由于篇幅限制,编者不得不有所取舍,在此对未被编入本文但同样为本次研讨会贡献真知灼见的学者表示真诚的谢意和歉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学术研讨会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研究 开拓者 徐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
6
作者 张远成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2-26,共5页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70年来的历史,可以概括地说,党领导中国人民大体上经历了革命和建设各35年的两个紧密联系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在1921年至1956年的前35年这个革命时期中,不仅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70年来的历史,可以概括地说,党领导中国人民大体上经历了革命和建设各35年的两个紧密联系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在1921年至1956年的前35年这个革命时期中,不仅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而且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决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7年;在1957年至今的后35年这个建设时期中,不仅包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22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经历的胜利和挫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 我国社会主义 伞面 摹本 初级阶段 毛泽东同志 科学社会 急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玉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15-21,共7页
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建国初期,毛泽东为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 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建国初期,毛泽东为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缅怀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历史功绩,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 艰辛探索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社会 建国初期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过渡 理论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识、差异与启示:1956-1957年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再探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泽学 张勇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89,共10页
在1956—1957年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中央领导层和社会精英阶层在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执政能力建设、学习苏联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均有共识,但由于各自的社会位置不同而各有侧重。中央领导层的探索富于理论性和系统... 在1956—1957年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中央领导层和社会精英阶层在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执政能力建设、学习苏联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均有共识,但由于各自的社会位置不同而各有侧重。中央领导层的探索富于理论性和系统性,是一种自觉的理论活动。而社会精英层则是在贯彻"双百方针"、帮助中共整风的"感召"下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在"鸣放"和"反右"运动初期曾得到中央领导层的肯定。两个层面的理论探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 反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大前后我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被引量:2
9
作者 肖传林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5-17,共3页
八大前后 ,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情况下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经济体制、工业化道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科技文化事业、民主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艰难探索 ,并取得了宝贵的成果及经验。
关键词 八大前后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刘少奇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法论原则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东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2-76,共5页
论刘少奇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法论原则吴东华新中国建立后,刘少奇同志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其他同志一起,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共同制订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线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以及一系... 论刘少奇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法论原则吴东华新中国建立后,刘少奇同志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其他同志一起,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共同制订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线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以及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少奇 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方法论原则 群众运动 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党的群众路线 工作方法 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956至1966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如军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6-63,共8页
一、毛泽东探索的曲折历程 毛泽东在1956至1966年的10年探索,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错误逐渐占了上风的过程。 1956年至1957年夏是探索的开始时期。探索是从突破苏联模式开始的。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党和毛泽东及时提出,探索适合中... 一、毛泽东探索的曲折历程 毛泽东在1956至1966年的10年探索,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错误逐渐占了上风的过程。 1956年至1957年夏是探索的开始时期。探索是从突破苏联模式开始的。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党和毛泽东及时提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调查研究,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我国经济建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在八大前后分别作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这一时期,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是初步的,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突破苏联模式。但是,他的立足点是建立在走自已路的基础上,方向是正确的,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发展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中国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商品经济 阶级斗争 建设道路 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人民公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原则
12
作者 王立胜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0-14,共5页
人类历史的进程,既不是纯粹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人类意识的单纯实现,而是历史客观规律性与人类合目的性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这种辩证法的观点表明,创造历史的人们,虽然面对着必须服从的规范自己的历史法则,但又能够在历史现实的... 人类历史的进程,既不是纯粹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人类意识的单纯实现,而是历史客观规律性与人类合目的性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这种辩证法的观点表明,创造历史的人们,虽然面对着必须服从的规范自己的历史法则,但又能够在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在思维中能动地超越现实,从而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出“应然”的要求。人类对自身未来蓝图的合理性设计,就应体现这种历史尺度与人的价值尺度的统一。因为这种设计本身,既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实质上是一种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整体把握。所以,对于设计者来说,有没有正确的总体哲学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基本原则 立足现实 客观规律 发展道路 毛泽东 实践过程 哲学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13
作者 法闽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70-74,共5页
历史不能割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既凝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党和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心血和智慧,也饱含着前29年党和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如果说三中全会后诞生的建设有中... 历史不能割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既凝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党和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心血和智慧,也饱含着前29年党和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如果说三中全会后诞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它最早的源头就在三中全会前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深入研究这段曲折探索的历史轨迹和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曲折探索 一届三中全会 “左” 实事求 毛泽东 资本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商品生产 刘少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洲雁: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行者
14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45,共3页
很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个会议。徐俊忠教授的论文我认真阅读过。读完以后,觉得他的文章所涉及的都是一些众所周知却又不以为意的问题,即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过去我也知道这样一些问题,但从来没有想过要对其做出如此系统深入的梳... 很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个会议。徐俊忠教授的论文我认真阅读过。读完以后,觉得他的文章所涉及的都是一些众所周知却又不以为意的问题,即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过去我也知道这样一些问题,但从来没有想过要对其做出如此系统深入的梳理。徐教授的思考是有材料根据的,在他的框架里面是站得住的。读了之后很受教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先行者 毛泽东 教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苏为鉴”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成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2-36,共5页
“以苏为鉴”作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 ,其内涵和重心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前后演化的过程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曾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 国情 实事求是 苏联 经验借鉴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6
作者 徐金城 《齐鲁学刊》 CSSCI 1991年第4期3-8,64,共7页
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我们党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作了许多努力,取得过重要成就,但也出现过偏差,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三十年经验... 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我们党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作了许多努力,取得过重要成就,但也出现过偏差,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三十年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邓小平 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 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7
作者 蔡冬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S1期36-39,共4页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基本结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作为先驱者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一毛泽东...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基本结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作为先驱者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由于我们缺乏或者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根本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由于苏联在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极力推行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同志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社会 苏联模式 具体实践 普遍真理 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学习《毛泽东著作选读》
18
作者 幸海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33-37,共5页
一九五六年,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毛... 一九五六年,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中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量论述,就是这种努力的一个反映。认真学习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著作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积极探索 毛泽东同志 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企业 经济体制改革 马克思列宁主义 五十年代中期 国家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
作者 王素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40-44,共5页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尽管其间有过曲折,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回...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尽管其间有过曲折,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回顾这一段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深入领会《邓小平文选》的基本思想,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同志 社会主义改造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中国特色 邓小平文选 马克思主义 生产资料私有制 独立自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恩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思想
20
作者 杨颖奇 《学海》 1998年第1期20-25,共6页
论周恩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思想杨颖奇周恩来在同毛泽东等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诸多方面的重要思想。这既丰富了作... 论周恩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思想杨颖奇周恩来在同毛泽东等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诸多方面的重要思想。这既丰富了作为全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恩来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 探索社会主义 实事求是原则 中国国情 学习外国 所有制 经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